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尚松 蒋赞利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AD)及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位置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AD)及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位置3个因素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结果:纳入研究的249例病例,失败共21例,失败率为8.4%。切出组患者平均TAD 35 mm,未切出的患者平均TAD 24 mm。TAD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预测内固定失败的因素。内侧皮质复位情况及是否髋内翻与内固定失败相关。拉力螺钉置于股骨头颈的中下区域能有效防止螺钉切除。结论:闭合复位时尽量复位内侧皮质并避免髋内翻,将拉力螺钉置于股骨头中下区域能有效预防内固定失败,尖顶距能有效预测术后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伽马钉 内固定失败 尖顶距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明辉 宋进良 +2 位作者 陈彦军 蔡伟 卢健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91-795,共5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案,内固定失败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防治已成为骨科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研究DHS及PFN...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案,内固定失败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防治已成为骨科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研究DHS及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共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0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以及PFNA治疗,随访2年以上,记录内固定失败发生情况,并分为失败组与非失败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病例资料,经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HS及PFNA治疗后内固定失败15例,失败率为7.2%。失败组与非失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尖顶距(TAD)、骨密度T值、Evans分型、复位质量、是否合并外侧壁骨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侧别、受伤原因、内固定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D>25 mm(OR=3.766)、骨密度T值<-2.5 SD(OR=2.921)、Evans分型Ⅲ~Ⅴ型(OR=2.498)、功能复位(OR=2.766)、合并外侧壁骨折(OR=2.032)是DHS及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D>25 mm、骨密度T值<-2.5 SD、Evans分型Ⅲ~Ⅴ型、功能复位、合并外侧壁骨折等因素均增加DHS及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锦涛 韩树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8-946,共9页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其治疗方法目前依然存在争议。目的: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其治疗方法目前依然存在争议。目的: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数据库,收集使用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入选文献提取数据,选择连续性变量(Constant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二分类变量(总并发症、术后感染、螺钉切出及内固定失效、肱骨头坏死、二次手术、肩峰撞击)进行分析,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一共纳入8篇文献,一共891例患者,对9项数据进行了分析;②其中在出血量(SMD=-1.82,95%CI:-2.77至-0.87,P <0.001)、手术时间(SMD=-1.47,95%CI:-2.13至-0.80,P <0.001)方面,髓内钉组优于钢板组,其余结果 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说明髓内钉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优于锁定钢板;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上两者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钢板 髓内钉 内固定失效 肩峰撞击 META分析
下载PDF
老年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失败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小雷 王炎 +2 位作者 赵晓龙 田纪伟 丁志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148例老年(≥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是否失效分...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148例老年(≥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是否失效分为失效组及有效组,比较两组单项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6±2.86)个月。148例中27例内固定失效,失效率为18.24%,失效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7.26±3.8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BMI、是否合并内科病、致伤暴力、损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下地负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失效组的骨折稳定性、外侧壁完整性、骨折复位质量和PFNA刀片位置显著差于有效组(P<0.05),失效组的TAD显著大于有效组(P<0.05)。逻辑回归表明:骨折稳定性(OR=8.148,P=0.012)、外侧壁完整性(OR=12.361,P=0.002)、骨折复位质量(OR=9.943,P=0.003)、螺旋刀片位置(OR=6.077,P=0.020)和TAD (OR=21.087,P<0.001)是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侧壁破坏、不稳定性骨折、术中骨折复位不良、螺旋刀片位置不佳、TAD>25 mm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对此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患者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内固定失效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敬煌 王贤月 +2 位作者 彭方城 张桃根 孔令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3期447-448,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的原因及其行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PFNA内固定治疗失败后行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3例。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的原因及其行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PFNA内固定治疗失败后行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3例。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9例随访12~24个月,1例随访6个月时死亡。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72~91分,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PFNA内固定失败后,行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败 髋关节置换 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效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明立功 明立德 +5 位作者 明立山 明立阳 刘建军 杨崇 乔玉 冯欢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总结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提供临床资料,从而避免或减少其失效的发生。方法对190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类型、治疗方式、失效时间等综合分析该群体的流行病... 目的总结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提供临床资料,从而避免或减少其失效的发生。方法对190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类型、治疗方式、失效时间等综合分析该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好发年龄以20~50岁为主,平均27.5岁。好发部位以股骨中下1/3为主,类型以粉碎性骨折为主。失效时间大多在术后3~6个月。失效类型以钢板、髓内针弯曲、折断及松动为主,钢丝及螺钉以松动为主,而医源性因素仍是内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术后康复失控是其重要原因。结论失效原因较复杂且相互存在,互相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失效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社会学后果严重,只有熟悉股骨干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征,正确的治疗程序,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内固定失效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手术策略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攻孜 张书威 +4 位作者 曹祚 王翔 隋熠 罗世成 张立海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485-489,共5页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固定治疗失败原因,分享翻修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内固定治疗失败并接受翻修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手术记录...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固定治疗失败原因,分享翻修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内固定治疗失败并接受翻修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手术记录、术后随访及X线片等临床资料,分析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翻修手术策略。结果2例钢板治疗患者中,断板和骨折不愈合各1例。6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PFNA)治疗患者中,头钉切出3例,穿凿1例,退钉1例,断钉1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钉位置不良(5/6),股骨内侧壁或外侧壁失支撑(6/8),未能解剖复位(6/8),软组织过度剥离(1/8),感染(2/8)。针对失败原因,翻修手术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5/8)、钢板固定(1/8)、PFNA固定(1/8)、PFN固定(1/8)。2例患者因骨感染一期行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1例患者因骨质较差,辅以自体松质骨植骨。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均为多种危险因素造成,主要为头钉位置不理想、复位不良及内外侧壁失支撑等。因此,解剖复位、内置物正确选择和良好放置是防止内固定失败的重要举措。应针对患者一般情况和失败原因,为其选择恰当的翻修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切出 翻修
下载PDF
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对比初次全髋置换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斯焱 韩杰 +6 位作者 张鹏 张上上 朱江伟 李钟 毕梦娜 陈经勇 李箭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对比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采用内固定术后失效二期全髋关节置换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探究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30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150例采用... 目的对比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采用内固定术后失效二期全髋关节置换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探究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30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150例采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150例采用内固定失效后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二期置换组相比,初次置换组手术时间更短[(54.7±15.3)vs.(70.1±23.4)min],出血量更少[(116.9±35.0)vs.(131.7±44.5)m L],术后下床时间更早[(1.0±0.3)vs.(1.8±0.6)d],住院时间更短[(12.0±2.9)vs.(15.2±3.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6、12、24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增大,住院时间延长,但早期临床疗效与股骨颈骨折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失效
原文传递
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9
作者 张文营 张斌青 倘艳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29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记录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29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记录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手术时间72~136(99.52±20.22)min,切口长度8.2~16.4(13.15±2.27)cm,术中出血量220~516(340.83±83.91)ml,术后引流量121~296(193.07±56.12)ml;住院时间11~21(16.41±3.08)d。术后发生6例并发症,其中2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1例谵妄,1例尿潴留,2例假体后脱位,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SF-36评分均较THA术前改善(P<0.01)。结论THA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措施,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但应预防术后假体脱位,提示术者需要做好术前评估和规划、术中细致操作,患者术后需要规范康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失败 老年人
下载PDF
单切口经前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术后终末期股骨头坏死20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超 环大维 +1 位作者 邱越 沈计荣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70-72,76,共4页
目的:介绍单切口经前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术后终末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切口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术后终末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疼痛和功能... 目的:介绍单切口经前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术后终末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切口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术后终末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2个月,VAS评分和Harris评分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论:单切口既能取出内固定,又能凸显直接前方入路的优势,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技术 直接前方入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失败 股骨头坏死
原文传递
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剖析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立利 张朝晖 +3 位作者 李祥炎 林义文 潘赟 王养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0期58-60,共3页
目的研究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以及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患者11例,回顾剖析导致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原因,探寻改进方法,制定处理方法。结果胫骨髓内钉内... 目的研究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以及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患者11例,回顾剖析导致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原因,探寻改进方法,制定处理方法。结果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大范围剥离胫骨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胫骨平台进钉点选择错误、成角移位未纠正、髓内钉型号选择错误、螺钉固定不稳妥、远端锁钉置入位置错误、术后切口感染、骨质缺损过多、术后不正确的功能锻炼、内固定材料选择错误、内固定材料材质不合格等,经过5~13个月相应处理后,11例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患者得到有效治疗,骨折顺利愈合,小腿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胫骨干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出现严重软组织损伤、骨折类型与特点等因素,合理选用髓内钉固定与手术技巧,注意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锻炼,可以提高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胫骨髓内钉 内固定失败
下载PDF
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宾 胡栢均 +1 位作者 林志炯 高大伟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7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空心拉力螺钉和DHS附加防旋螺钉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年轻人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0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年轻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并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5名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空心拉力螺钉组... 目的:分析比较空心拉力螺钉和DHS附加防旋螺钉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年轻人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0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年轻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并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5名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空心拉力螺钉组106例(A组)和DHS附加防旋螺钉组69例(B组),比较2组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和内固定失效率的差异。结果:A组10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内固定失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0.38%,内固定失效发生率8.49%。B组6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内固定失效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0.14%,内固定失效发生率5.80%。2组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年轻人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固定方式,以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型股骨颈骨折 空心拉力螺钉 DHS附加防旋螺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内固定失效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预后的简易量化评分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勇 徐国红 +1 位作者 王利宏 单军标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5期821-824,共4页
目的 通过设定骨折类型和髓内固定相结合的简易量化评分法,与A0分型进行比较,从而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败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25例,随访... 目的 通过设定骨折类型和髓内固定相结合的简易量化评分法,与A0分型进行比较,从而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败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25例,随访时间3月至12月,平均4.3月。根据AO分型及简易量化评分法进行分组统计内固定的失败率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检验。结果 依据AO分型,内固定失败率A1组(5/52)为9.61%,A2.1组(3/36)8.33%,A2.2组(6/66)9.09%,A2.3组(14/50)28.00%,A3组(2/21)9.52%,组内存在差异(P=0.036),行各组间检验,在A1与A2.3组(P=0.022)及A2.2与A2.3组(P=0.012)组间存在差异,其余各组间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依据四区评分,内固定失败率4分组100.00%(2/2),5分组68.75%(11/16),6分组22.92%(11/48),7分组3.85%(3/78),8分组6.12%(3/49),9分组0.00%(0/32),组内存在差异(P<0.001),再行各组间检验,评分5分、6分组间存在差异(P=0.002),评分6分、7分组间存在差异(P=0.002),失败率6分组<5分组、7分组<6分组。7分、8分组间(P=0.675),7分、9分组间(P=0.555),8分、9分组间(P=0.274)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简易量化评分法中患者分值的高低,与预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随髓内固定后分值在5分,6分,7分及以上时,其分值越高,内固定失败率越低。简易量化评分法相比AO分型,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髓内固定预后上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量化评分法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麒麟 黎惠金 +1 位作者 张雄辉 张学全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4期547-548,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败组和成功组的尖顶距TAD、 AO分型、外壁分型、术前Singh指数、应用唑来膦酸占比、合并呼吸内科疾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尖顶距TAD、 AO分型、外壁分型、术前Singh指数、应用唑来膦酸、合并呼吸内科疾病。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针对性进行预防和干预,对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手术并发症研究进展
15
作者 曹叙勇 刘耀升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5期435-439,共5页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脊柱转移瘤发生率不断提升。减压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与单纯放疗相比,减压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优先治疗选择。然而...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脊柱转移瘤发生率不断提升。减压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与单纯放疗相比,减压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优先治疗选择。然而,手术并发症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依据并发症出现的时间节点可以分为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管损伤以及周围器官损伤等;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内固定失败、手术切口感染、脊柱不稳和假关节形成、肿瘤局部复发以及其他系统性并发症。本综述将对脊柱转移瘤的手术并发症以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行阐述与介绍,以期为预防与避免脊柱转移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并发症 脊髓损伤 内固定失败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股骨头切割原因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胡年宏 蔡桦 +2 位作者 李钊 魏合伟 乔荣勤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致股骨头切割的原因。方法:对90例患者术后X线片回顾分析,测量X线片(正侧位)Garden复位指数、髋螺钉在股骨头内位置及髋螺钉钉尖到股骨头顶点的校正距离。结果:切割组正位片平均对线角度是160°,愈...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致股骨头切割的原因。方法:对90例患者术后X线片回顾分析,测量X线片(正侧位)Garden复位指数、髋螺钉在股骨头内位置及髋螺钉钉尖到股骨头顶点的校正距离。结果:切割组正位片平均对线角度是160°,愈合组为165°,切割组在X正位片上位于上1/3为3例,而愈合组为4例,在侧位片,切割组位于前1/3为3例,愈合组位于前1/3为2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螺钉在正、侧位上的校正距离切割组和愈合组分别是26 mm、18 mm(P<0.01)。结论: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骨折复位避免内翻位,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位置应避免偏前、上方,校正距离应<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9
17
作者 任周奎 吕应文 +1 位作者 余定华 于金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2009年行手术治疗的1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按Evans分型,分析各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内固定方式与内固定失效类型及发生率情况。结果 123例均得到随访,有23...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2009年行手术治疗的1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按Evans分型,分析各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内固定方式与内固定失效类型及发生率情况。结果 123例均得到随访,有23例骨折内固定失效,其中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5例,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18例;发生率为18.69%。失效类型:髋内翻、股骨颈短缩、内固定物断裂导致骨折畸形。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发生率远高于稳定性骨折,而钉板系统内固定失效发生率远高于髓内系统。钉板系统中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失效发生率高于动力髋螺钉(DHS)。结论对各类型骨折特点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骨质疏松症患者术后过早负重;术者操作不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内固定失败原因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策略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海平 王彪 +4 位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何思敏 惠华 郭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89-393,413,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损伤 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失败 翻修手术
下载PDF
27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象钧 高锋 +1 位作者 蔡立锋 程杭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74-174,176,共2页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病例。[结果]在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病例中,钢板螺钉松动断裂12例,骨不连7例,感染8例。[结论]内固定材料、医生的手术方式方法、患者自身的原因三者是骨折内固...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病例。[结果]在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病例中,钢板螺钉松动断裂12例,骨不连7例,感染8例。[结论]内固定材料、医生的手术方式方法、患者自身的原因三者是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所在,只要三者中有一个出现偏差,就会发生骨折内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失败 原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