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实录”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纪祥 蒋重跃 潘国国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76,共9页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实录 彰善显恶 当世性
下载PDF
丘濬《世史正纲》新探
2
作者 彭崇超 《理论观察》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丘濬的《世史正纲》是明代中期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尽管它是一部旨在宣扬儒家纲常伦理的简明通史读本,但其中并不缺乏中国古代史家一贯坚持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以及经过自主思考形成的独到而高明的史识。丘濬作为一名以“经济自负... 丘濬的《世史正纲》是明代中期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尽管它是一部旨在宣扬儒家纲常伦理的简明通史读本,但其中并不缺乏中国古代史家一贯坚持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以及经过自主思考形成的独到而高明的史识。丘濬作为一名以“经济自负”的学者,其史学著作的书写没有脱离自身的时代环境。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关怀是《世史正纲》的重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濬 《世史正纲》 实录 现实关怀
下载PDF
“实录说”源流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秋萍 陈桐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实录说”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化学术界对包括史传文学在内的史书著述提出的理论要求。殷商卜人在甲骨上如实刻写商王误占,显示出秉笔直书的思想倾向,这是“实录说”的最初源头。春秋人士提出“君举必书”、“顺”“逆”俱载,其中包含有... “实录说”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化学术界对包括史传文学在内的史书著述提出的理论要求。殷商卜人在甲骨上如实刻写商王误占,显示出秉笔直书的思想倾向,这是“实录说”的最初源头。春秋人士提出“君举必书”、“顺”“逆”俱载,其中包含有史官“实录”之意。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书法不隐”的“良史”理论,标志着“实录说”初具理论雏形。汉代今古文经学家在史书著述问题上持不同观点:今文经学《春秋公羊传》提出“避讳说”,对“实录说”构成理论挑战;古文学者扬雄坚持《左传》“书法不隐”立场,以“实录”评价《史记》。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在吸取扬雄观点基础上,充分肯定《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最终完成了“实录说”的理论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秉笔直书 书法不隐 实录
下载PDF
文笔绝代 良史高才——浅谈《史记》的文学性与实录性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怡雅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0-52,共3页
作为中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部史书,《史记》同样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其文学性与实录性非但不互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互相体现的。它的实录性使其更具有文学色彩,它的文学性则更有助于表现历史真... 作为中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部史书,《史记》同样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其文学性与实录性非但不互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互相体现的。它的实录性使其更具有文学色彩,它的文学性则更有助于表现历史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深入揭示事件本质;同时具有深含艺术表现力的文笔,塑造的人物形象真正传达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文学性 实录性 历史观 人物塑造
下载PDF
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金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9,共5页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不隐 据礼直书 据事直书 实录 曲笔
下载PDF
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9,共7页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史传在坚持实录原则的同时,允许虚构、想象,这种"虚构"包括对具体历史细节的虚构、想象和对一些神怪梦境、传说、传闻的记载。这一见解具有相当危害性。秉笔直书、实录不隐,始终是中国古代史传遵循的原则...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史传在坚持实录原则的同时,允许虚构、想象,这种"虚构"包括对具体历史细节的虚构、想象和对一些神怪梦境、传说、传闻的记载。这一见解具有相当危害性。秉笔直书、实录不隐,始终是中国古代史传遵循的原则。史家不允许对历史细节,进行所谓的合情合理、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虚构。史传中记录的一些神怪梦境、历史传闻等,是当时社会上已经流传、史家信以为真而加以记录的史事资料,它们并不属于史家本身之"想象"或"虚构"。主张史传可以虚构,甚至将史传的"文学性"等同于虚构和想象,都将取消史传的本质特性,为篡改和捏造历史打开方便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传 实录 “虚构”辨析 史传的“文学性”
下载PDF
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
7
作者 张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1-23,共3页
史书是史事最直接的载体,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在古代起着重要作用,使史学在古代成为显学。这一功用的发挥取决于史书的真实性、史家的治史态度,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实录"的传统。本文将从"书法不隐"、"直书与曲笔&q... 史书是史事最直接的载体,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在古代起着重要作用,使史学在古代成为显学。这一功用的发挥取决于史书的真实性、史家的治史态度,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实录"的传统。本文将从"书法不隐"、"直书与曲笔"、史家修养三方面对史家的"实录"精神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书法不隐 直书与曲笔 史家修养
原文传递
简论太史公“笔法”——以《史记·外戚世家》为例
8
作者 汪春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外戚世家》,说明太史公笔法最核心的内容是实录精神。而实录则主要是从人性普遍性出发,设身处地写出特定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必然反应,竭力还原历史的固有面貌。由此突破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学宿命。...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外戚世家》,说明太史公笔法最核心的内容是实录精神。而实录则主要是从人性普遍性出发,设身处地写出特定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必然反应,竭力还原历史的固有面貌。由此突破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学宿命。文章指出太史公笔法的实录精神,其学术思想的根源来自道家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笔法 道家学术 实录 外戚
下载PDF
思维导图促进分析化学课堂思政教学的探索——以“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魏明 史红霞 +1 位作者 王梦婷 安琼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7-33,共7页
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搭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为课... 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搭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为课堂思政与本科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思政 思维导图 分析化学教学 教学实录
原文传递
文学叙事通向历史的两条不同路径——论中国文学“史传传统”与西方写实传统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 被引量:6
10
作者 泓峻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实录精神 本质真实 认识论视角 伦理学视角
下载PDF
《史记》“八书”历史编纂首创性价值析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其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4,共10页
《史记》虽然以人物为中心,而司马迁又设置"八书"以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情状,凸显其多维历史视野和创为"全史"的观念,在历史编纂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首创性意义。"八书"所载礼、乐、律、历、天文、封... 《史记》虽然以人物为中心,而司马迁又设置"八书"以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情状,凸显其多维历史视野和创为"全史"的观念,在历史编纂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首创性意义。"八书"所载礼、乐、律、历、天文、封禅、河渠、平准,均为国家典制之要和社会发展之大问题。又贯穿以"损益""改易"的眼光作考察,不仅内涵宏富,而且史识卓越,彰显了其"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对于"天人关系"、水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经济政策与国家盛衰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总结。"八书"撰著的成功,为历代"正史"的典志篇章和多样的典章制度史著作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八书 典章制度 社会情状 历史编纂学 “通古今之变” 实录精神
原文传递
《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有关努尔哈赤时期对蒙古政策史料整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5期42-48,共7页
《太祖高皇帝实录》作为《清实录》的第一册,是研究清入关前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对此书中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对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政策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盟关系是统治者笼络蒙古王公、处理民族关... 《太祖高皇帝实录》作为《清实录》的第一册,是研究清入关前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对此书中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对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政策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盟关系是统治者笼络蒙古王公、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政策和宗旨,也是清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有效统治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项基本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实录 清太祖 努尔哈赤 蒙古 政策
下载PDF
“书法不隐”无隐吗——董狐史案质疑 被引量:3
13
作者 汤大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91,共7页
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 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春秋》以及后世的发扬,构成了以史"正名"、忠君尊王的正统史学传统,它为君主专制延续两千数百年,提供了话语暴力、"历史"依据和法统支撑。真不隐者,不是董狐、《春秋》也,而是以事实向董狐、《春秋》说"不"的史著和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不隐” 实录 正名史学 弑君案
原文传递
历史记叙与新闻真实性观念的发生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4-163,共10页
中国的新闻记叙历史悠久,深受历史记叙传统的影响。从最早的官报看,新闻记叙的作者、内容和功能等都深受历史记叙影响。新闻真实性观念发端于官报与小报共存的宋代,同时萌发了官方注重"政治为先"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和民间注重&... 中国的新闻记叙历史悠久,深受历史记叙传统的影响。从最早的官报看,新闻记叙的作者、内容和功能等都深受历史记叙影响。新闻真实性观念发端于官报与小报共存的宋代,同时萌发了官方注重"政治为先"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和民间注重"闻录性"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在历史记叙精神传统的影响下,至清末民初新闻业专业化、社会化长足发展时期,新闻人又主动以历史记叙的精神规范新闻实践,确立了以"实录"为核心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新闻真实性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叙 新闻真实性观念 实录精神
下载PDF
从《清实录》看乾隆朝对回民案件的处断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丕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7-20,共4页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法治回”的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实录 乾隆 回民案件 处断
下载PDF
明清实录对“南海”与“南洋”的记载与认知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贵安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8-26,共9页
作为官方史书的明、清两代实录,对"南海"和"南洋"概念作了记载,对南海祭祀作了载录,反映了明、清官方对南中国海及其周围地区的认知水平。《明实录》主要使用的是"南海"概念,几乎未用"南洋"一... 作为官方史书的明、清两代实录,对"南海"和"南洋"概念作了记载,对南海祭祀作了载录,反映了明、清官方对南中国海及其周围地区的认知水平。《明实录》主要使用的是"南海"概念,几乎未用"南洋"一词;《清实录》虽然使用了"南海"一词,但更多使用的是"南洋"概念,而范围较前者更为宽广。明清实录对南海或南洋的记载属于遇事则记的动态模式,而未对南海的面积、四至、管辖作静态的描述和知识性的总结;实录作为中央政府在京所修的国史,对南海或南洋这样的边疆地区记载较略,不及当地渔民留下的《更路簿》更为清晰详尽。然而,实录对东沙、西沙等南海诸岛交涉和经营的记载,则反映了国史对国土主权宣示的庄严和神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实录》 《清实录》 南海 南洋 概念
下载PDF
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贵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 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直接整理该实录早期版本,以达到为旧朝存史的目的。与清遗民相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孟森这样的共和派史家,对清廷篡改和修饰《清实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和激烈批评,同时又广泛应用其中可信的史料从事清史研究工作。持中立立场的是信奉科学观念和近代学术方法的史语所徐中舒和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学者方甦生、单士元等,他们对《清实录》的改修和价值,通过实证给予客观的评价。尽管立场和方法各异,但民国学者们一般都比较认真和敬业,使《清实录》的研究一开始就步上较高的台阶,为以后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清实录》 机构 史学
下载PDF
刘智的教道渊源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7,共6页
我国清代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他晚年的封笔之作《天方至圣实录》是一部有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个人传记 ,同时也是一部伊斯兰教的创教及早期传播的史书。本文在对这部汉文伊斯兰教史书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 我国清代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他晚年的封笔之作《天方至圣实录》是一部有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个人传记 ,同时也是一部伊斯兰教的创教及早期传播的史书。本文在对这部汉文伊斯兰教史书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系统地叙述了伊斯兰教的传说史及其真实的创教史与早期传播史 ,较完整地反映了刘智等回族知识分子的宗教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智 《天方至圣实录》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 渊源
下载PDF
《北梦琐言》与五代实录 被引量:2
19
作者 房锐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北梦琐言》是五代学者孙光宪撰写的一部史料性笔记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北梦琐言》与五代实录的关系问题上,有关学者存在着分歧。把《北梦琐言》与《旧五代史》等加以比较,以及查核《北梦琐言》的行文后,可知该书曾摘抄过五... 《北梦琐言》是五代学者孙光宪撰写的一部史料性笔记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北梦琐言》与五代实录的关系问题上,有关学者存在着分歧。把《北梦琐言》与《旧五代史》等加以比较,以及查核《北梦琐言》的行文后,可知该书曾摘抄过五代实录。从荆南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及孙光宪的创作实际来看,孙光宪有可能看到并抄录五代实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光宪 《北梦琐言》 五代实录
下载PDF
周素园及其散文论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母进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0期56-60,共5页
周素园是贵州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其成长道路与青年时期的启蒙老师葛明远(子惠)及其家族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周素园的散文客观记录了当时黔西北、贵州乃至全国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地地反映了一个出生于封建末世、成长于现代贵... 周素园是贵州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其成长道路与青年时期的启蒙老师葛明远(子惠)及其家族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周素园的散文客观记录了当时黔西北、贵州乃至全国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地地反映了一个出生于封建末世、成长于现代贵州的进步知识分子高扬人生理想、接受新思潮洗礼、目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苦闷彷徨的人生探索,直至坚定不移地投身人民革命的奋斗历程。周素园散文喜用"实录"笔法,时代烙印鲜明;议论精警,情感充沛,叙述生动;风格多样,文采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影响 散文内容 “实录”笔法 议论与叙述 风格与文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