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误导信息干扰引发的错误记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郭秀艳 李荆广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4-819,共6页
本研究借鉴GSS的测验程序,以学习材料视觉呈现、团体实验的形式,在人工条件下模拟了目击者记忆过程,通过操纵材料呈现时间(20秒、40秒)与测验次数(初测、重测)两个变量,考察了该情境下错误记忆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变化特点。并进一步研... 本研究借鉴GSS的测验程序,以学习材料视觉呈现、团体实验的形式,在人工条件下模拟了目击者记忆过程,通过操纵材料呈现时间(20秒、40秒)与测验次数(初测、重测)两个变量,考察了该情境下错误记忆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变化特点。并进一步研究该情境下受暗示性与社会期望、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视觉想象生动性的关系。实验发现,40秒比20秒条件下,真实记忆效果更好,错误记忆效果更少;重测比初测时错误记忆更多。可见,真实记忆量的差异是影响错误记忆的主要因素;错误记忆较为顽固,产生后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还发现,受暗示性的各种指标(yield1、yield2y、ield3和shift)与社会期望、自尊、心理控制源、视觉想象生动性等因素均无显著相关,与被试的自由回忆成绩成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记忆 目击者记忆 受暗示性
下载PDF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娟 刘成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3-646,共4页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 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下载PDF
目击证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俞晓歆 耿文秀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6-379,共4页
目击证人的证词对维持司法系统公正的重要性使得对目击证人的研究成为当今法律心理学和司法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击证人的错误证词是导致错判案件的最常见原因。警方在询问、队列辨认与照片识别中的特定程序和行为。目击证人的记忆、年龄... 目击证人的证词对维持司法系统公正的重要性使得对目击证人的研究成为当今法律心理学和司法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击证人的错误证词是导致错判案件的最常见原因。警方在询问、队列辨认与照片识别中的特定程序和行为。目击证人的记忆、年龄、性别、种族、自信程度等,都将影响证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证人 队列辨认 照片识别 记忆 自信 法律心理学 提问方式 目击证词 年龄 性别 种族
下载PDF
目击记忆中的检索效应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尹华站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击记忆中的检索问题在国外应用心理学,特别是证人心理学中早有研究。目击记忆的信息检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击取证中影响事件检索的主要因素是特征编码效应,干扰效应,检索策略效应。具体而言,特征编码效应是指:(1)原来的场景以物理... 目击记忆中的检索问题在国外应用心理学,特别是证人心理学中早有研究。目击记忆的信息检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击取证中影响事件检索的主要因素是特征编码效应,干扰效应,检索策略效应。具体而言,特征编码效应是指:(1)原来的场景以物理或心理的形式恢复目击者应能回忆出更多的细节;(2)某条线索不能提取的细节可由另一线索提取;(3)事件编码依赖个体的特性。干扰效应则主要包括:(1)相关事件对靶事件检索的干扰;(2)社会反应偏向的干扰影响。检索策略效应是指:(1)考虑情境内容和来源有助于恢复记忆;(2)细节的记忆促进靶事件的提取;(3)元记忆控制策略;(4)系统组织化有利于检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记忆 特征编码效应 干扰效应 检索策略效应
下载PDF
目击证人暗示感受性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红椿 刘鸣 +1 位作者 张积家 向祖强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4-747,共4页
暗示感受性指一个人对误导信息的易感性或抵抗力。在目击证人记忆研究领域,有两种暗示感受性:延迟的提取错误和立即的误导信息接受。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对这两种类型的暗示感受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整合。这对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词... 暗示感受性指一个人对误导信息的易感性或抵抗力。在目击证人记忆研究领域,有两种暗示感受性:延迟的提取错误和立即的误导信息接受。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对这两种类型的暗示感受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整合。这对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词真实性鉴别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示感受性 目击者记忆 延迟的提取错误 立即的误信息接受
下载PDF
Intoxicated Eyewitnesses: The Effects of Alcohol on Eyewitness Recall across Repeated Interviews
6
作者 David La Rooy Annabelle Nicol Philip Terry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13年第3期107-114,共8页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usefulness of repeat-interviewing of witnesses to crimes who were intoxicated by alcohol at the time of the incident and their first interview, and then re-interviewed when not intoxicated the ...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usefulness of repeat-interviewing of witnesses to crimes who were intoxicated by alcohol at the time of the incident and their first interview, and then re-interviewed when not intoxicated the following day. Sixty young, social drinke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ne group was given a “placebo” (alcohol-like) beverage, a second was given a “low dose” of alcohol (0.2 g/kg men;0.17 g/kg women), and a third was given a “high dose” of alcohol (0.6 g/kg men;0.52 g/kg women) over a 15 minute period. Twenty minutes later they viewed a 4-minute video of a crime, and afterwards they were given two opportunities to recall everything that they could remember from the incident;the first opportunity was immediately after the event, and the second was 24 hours later. Analyses of the quantity and accuracy of the details recalled revealed no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total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call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recall opportunities. However, on average, 18% of the details recalled by participants in the second test were new and accurate. The incidence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recall opportunities was less than 1%. Surprisingly, none of the effects were influenced by alcohol, even at the highest dose. The results imply that 1) memory for at least some incidents observ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is resilient even up to relatively high blood-alcohol levels;and 2) the repeated interviewing of witnesses who were intoxicated at the time of the crime can reveal additional, reliable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present at the initial interview, just as is the case for non-intoxicated witn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OHOL eyewitness memory Repeated Interviews REMINISCENCE
下载PDF
不同时间点警告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
7
作者 钱慧昌 刘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告组别)×4(记忆测试时间)混合试验设计,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了101例正常健康被试(前警告组33人,无警告组30人,后警告组38人)的记忆状况。以三组被试在不同测试时间的记忆正确率、记忆被误导率、答题信心作为因变量,以警告组别和测试时间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测试时间各组被试之间记忆状况的差异。结果(1)在前两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的记忆正确率[(0.67±0.11),(0.67±0.12)]均高于无警告组[(0.58±0.15),(0.60±0.1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无警告组(0.60±0.13)及后警告组(0.63±0.12)的记忆正确率均低于前警告组(0.69±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与后警告组的记忆被误导率[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均低于无警告组[0.63(0.34,0.78),0.63(0.34,0.75),0.63(0.25,0.7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相同测试时间,三组被试两两之间的答题信心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误导信息之前给出警告对记忆的保护作用优于在误导信息之后给出警告,在前或在后警告对误导信息的抵御作用均持续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者记忆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 记忆重复提取 警告
原文传递
讨论方式对目击证人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姚海娟 刘馨怡 +1 位作者 陈美伶 黄如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0-55,共6页
以5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模拟事件范式,创设共同目击者讨论、问题讨论和无讨论3种讨论方式,探讨讨论方式对目击证人自由回忆不同类型案件信息的效果、信心及其确信度的影响.研究显示:相比细节信息,被试对动作信息的回忆正确率、信心更高... 以5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模拟事件范式,创设共同目击者讨论、问题讨论和无讨论3种讨论方式,探讨讨论方式对目击证人自由回忆不同类型案件信息的效果、信心及其确信度的影响.研究显示:相比细节信息,被试对动作信息的回忆正确率、信心更高,校准和信心准确率得分更低;相比问题讨论组和无讨论组,共同目击者讨论组被试回忆的信息总数和正确数更高.表明目击证人对动作信息的记忆和确信度好于对细节信息的记忆,对细节信息的记忆过于自信;共同目击者讨论仅增加了自由回忆的信息量,并没有提高自由回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证人 共同目击者讨论 记忆 确信度 动作信息
下载PDF
法庭上的脑科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顾凡及 《自然杂志》 2015年第4期297-303,共7页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记忆、情绪、意识以至自由意志有了比以前深入得多的认识,从而对目击者证词和嫌犯自供的可靠性、新的证据采集手段、是否有自由意志甚至人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从新的角度提出了问题,...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记忆、情绪、意识以至自由意志有了比以前深入得多的认识,从而对目击者证词和嫌犯自供的可靠性、新的证据采集手段、是否有自由意志甚至人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从新的角度提出了问题,开始形成像"神经法学"和"法医神经科学"这样介于法学和脑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孕育着对司法制度根本原则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者 虚假记忆 测谎 自由意志
下载PDF
认知脑电位检测在目击证人心理面孔重建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龙 张磊 刘洪广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481-483,487,共4页
检验目击证人对犯罪嫌疑人面孔记忆的正确性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在证人面孔记忆的语义提取过程中,严格遵守完形原则,尽量减少影响证人记忆和再认的因素,把握细节,可以提高目击证人心理面孔重建的质量。认知脑电位检测法可以通过对记忆反... 检验目击证人对犯罪嫌疑人面孔记忆的正确性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在证人面孔记忆的语义提取过程中,严格遵守完形原则,尽量减少影响证人记忆和再认的因素,把握细节,可以提高目击证人心理面孔重建的质量。认知脑电位检测法可以通过对记忆反应的脑电图成分、潜伏期、波幅等指标的测量,有效判断证人对列队辨认中的面孔是否存有记忆。本文对脑电位检测在目击证人心理面孔重建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庭科学技术 目击证人 面孔重建 记忆检测 认知脑电位
原文传递
部分线索效应对目击证人辨认的影响
11
作者 孙芮 张冠宇 +4 位作者 李洁璿 侯晓 冯啸 高峰强 韩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4-827,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模拟目击证人辨认范式考察部分线索效应对目击证人队列识别的影响。方法:采用3(线索条件:无线索、场景线索、人物线索)×2(罪犯是否在列:罪犯在列、不在列)混合设计,主要考察不同线索条件对再认正确率的影响。结果:场... 目的:研究采用模拟目击证人辨认范式考察部分线索效应对目击证人队列识别的影响。方法:采用3(线索条件:无线索、场景线索、人物线索)×2(罪犯是否在列:罪犯在列、不在列)混合设计,主要考察不同线索条件对再认正确率的影响。结果:场景线索下面孔再认正确率低于无线索和人物线索条件下的再认正确率,无线索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人物线索条件下的再认正确率。结论:该研究证明在目击证人辨认中也存在部分线索效应。该结论对场景记忆以及司法指认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线索效应 目击证人辨认 队列识别 场景记忆
原文传递
美国儿童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玫 秦健健 刘春玲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83,共5页
Loftus等人提出了“错误信息效应”以反映误导信息对目击证人报告的影响。心理学家随后提出了关于“错误信息效应”不同的机制,如记忆削弱、迎合期望、源监控混乱等机制。研究表明上述多种机制都可能影响到儿童证人的事件记忆,使该领域... Loftus等人提出了“错误信息效应”以反映误导信息对目击证人报告的影响。心理学家随后提出了关于“错误信息效应”不同的机制,如记忆削弱、迎合期望、源监控混乱等机制。研究表明上述多种机制都可能影响到儿童证人的事件记忆,使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目击证人 记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