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近48a高温和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咏梅 张红雨 +2 位作者 郭雪 刘慧丽 李润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9-295,共7页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1961-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1961-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为5.9 d/10 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1997年以来增多趋势显著。与此同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2001年以后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极端高温日数有3~4 a,8~12 a及30 a的周期,极端强降水日数有准3 a,6~10 a及准16 a的周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Nino_3区海温、欧亚地区的纬向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极端高温事件有很大影响,当Nino_3区海温偏高、纬向环流偏强、副高面积偏大、位置偏西时,容易导致极端高温日数偏多。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则与东亚季风和Nino_3区海温有密切联系,当季风强盛、Nino_3区海温偏低时,往往引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极端强降水 突变 时空变化 季风 海温 大气环流 山西
原文传递
安徽省近50年汛期极端强降水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五三 田红 王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26-230,共5页
利用安徽省71个台站1961~2008年近50 a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周期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汛期极端强降水量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极端强降水阈值平均为55 mm... 利用安徽省71个台站1961~2008年近50 a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周期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汛期极端强降水量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极端强降水阈值平均为55 mm,其空间分布与常年汛期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全省大部分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呈上升趋势;EOF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86%,全省一致型和南北相反型为最主要的两种分布型;汛期极端强降水量存在9~10 a的主周期,此外还有3 a左右的次周期;汛期极端强降水量在1980年左右存在一次突变,1980~2008年年均值比1961~1979年年均值增加了52 mm。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安徽省汛期极端强降水量存在周期变化,且一直有增多趋势,特别是最近30 a更为明显,需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量 汛期 安徽省 特征
原文传递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模拟检验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莉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0-769,共10页
以1961—1999年我国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的我国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10~25mm中雨日数的模拟结... 以1961—1999年我国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的我国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10~25mm中雨日数的模拟结果总体上也以偏多为主,虽然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南方存在的高值中心,但位置偏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25~50mm大雨日数在我国南方明显偏少,并且大值中心的位置基本都没能模拟出来;50mm以上暴雨日数的模拟结果也明显偏小,除MIROC3.2(hires)外大部分模式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结果都未超过2d;大部分模式不能正确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各模式对极端强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极端强降水阈值明显低于观测;半数左右的模式模拟出了1961—1999年西北西部极端降水增加的趋势,个别模式趋势系数的大小与观测相当,大部分模式对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模拟结果呈与观测反向的变化趋势,没有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的东北—华北与华中—长江中下游—华南存在的极端强降水日数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空间分布;大部分模式模拟的极端强降水日数标准差与观测结果比较接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对观测和各模式使用了同样的判定极端强降水发生的方法。总的来看,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极端强降水 模拟 检验
下载PDF
WRF模式中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莫拉克”模拟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敏 袁慧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1-951,共11页
基于WRF模式,研究了不同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路径移动、强度变化和降水过程模拟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莫拉克"的路径和强度模拟起主导作用,采用Kain-Fritsch... 基于WRF模式,研究了不同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路径移动、强度变化和降水过程模拟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莫拉克"的路径和强度模拟起主导作用,采用Kain-Fritsch积云对流方案模拟的72 h平均路径误差较小;降水量的模拟主要取决于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而降水分布的好坏更依赖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而采用Thompson微物理和Grell-Devenyi积云对流方案的试验导致累积降水极值的偏干误差较大。积云对流方案对环境场和潜热释放模拟存在差异,导致路径和强度、温度廓线和垂直运动的模拟结果不同,而微物理方案对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垂直分布结构模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降水模拟的差别。此外,由不同试验构造的集合平均能减少单个成员模拟路径和降水的不确定性,特别在强降水方面能减小空报数和漏报数,提高TS评分,改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强降水 数值模拟 积云对流参数化 微物理参数化 台风“莫拉克” 集合平均
下载PDF
西南区域中心模式SWC-WARMS降水偏差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范江琳 曹萍萍 +2 位作者 肖递祥 王佳津 康岚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本文利用2014—2015年5—10月12(24)h累积降水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South West Center WRF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36(72h)预报时效内降水预报资料,从概率和频次角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观测和模式降水在量级及空间... 本文利用2014—2015年5—10月12(24)h累积降水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South West Center WRF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36(72h)预报时效内降水预报资料,从概率和频次角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观测和模式降水在量级及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各预报时效各量级降水的概率密度均比观测偏大,并向10mm以下雨量集中,且随预报时效延长偏大更显著;模式与观测降水的概率密度曲线差异在盆地小于高原,地形差异小的区域小于地形差异大的区域。SWC-WARMS模式对四川地区降水预报存在雨日较观测明显偏多,量级偏大,降水频次高值区范围偏大、出现虚假高值区等系统性偏差。此外,模式预报在20—08时比08—20时优,24h累积降水预报优于12h降水预报,尤以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落区预报为甚。最后,模式极端强降水预报在20—08、20—20时较实况偏大,08—20时,模式预报在盆地较实况偏小,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 海拔高度 空间分布 降水频次 极端强降水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郑铮 潘灵杰 +3 位作者 钱燕珍 赵昶昱 黄旋旋 肖王星 《干旱气象》 2021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资料,探讨分析1909号台风“利奇马”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台风强度强、范围广以及登陆后减弱缓慢、移速慢是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 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资料,探讨分析1909号台风“利奇马”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台风强度强、范围广以及登陆后减弱缓慢、移速慢是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云顶亮温TBB低值区长时间与强降水中心相匹配,且列车效应和东南急流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双偏振雷达Z_(H)、K_(DP)、Z_(DR)大值区一致,表明浙江沿海上空含有丰富的大水滴。极端降水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始终维持在70~80 mm高位,且有持续强盛的西南急流和东风急流水汽输送,加之对流层低层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重合,对流发展极高,有利于暴雨增幅。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中垂直运动项占主导,两者的峰值交替出现,且峰值分布前者始终高于后者,有利于潜热释放,强降雨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极端强降水 中尺度分析 成因诊断
下载PDF
2023年夏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晓凤 董智强 +2 位作者 宋迎波 张蕾 韩丽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9-1172,共4页
2023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1℃,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8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11.3mm,较常年同期偏少3.3%,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61.6h,较常年同期偏少1.7%。全国夏收夏种期间多晴好天... 2023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1℃,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8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11.3mm,较常年同期偏少3.3%,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61.6h,较常年同期偏少1.7%。全国夏收夏种期间多晴好天气,夏收夏种进展总体顺利,仅河南、陕西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夏收受阻。夏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利于秋收作物形成丰产群体;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出现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和西南部分农区出现阶段性夏旱,导致部分秋收作物长势偏弱,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气象条件 农业生产 高温 极端强降雨 干旱
下载PDF
光流法雷达外推产品在突发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8
作者 魏凡 田刚 +1 位作者 徐卫立 李春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4,134,共9页
地形条件复杂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突发性强、汇流时间短,高准确率和长时效性降水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对提高突发洪水预报精度尤为关键。以2021年9月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出现的千年一遇特大洪水为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三源融合格点... 地形条件复杂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突发性强、汇流时间短,高准确率和长时效性降水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对提高突发洪水预报精度尤为关键。以2021年9月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出现的千年一遇特大洪水为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三源融合格点实况降水资料,检验基于改进光流法的雷达外推降水预报产品在本次洪水过程中0~1 h和0~3 h降水预报的TS评分和预报偏差。结果表明:(1)改进光流法在0~1 h的逐小时降水预报上较为精准,累计雨量在50 mm以下时,TS评分在0.45~0.85之间;雨量在50~70 mm之间时,TS评分在0.35~0.70之间;雨量在70 mm以上时,TS评分在0.25~0.35之间。50 mm以上雨量有较高TS评分表现出改进光流法在极端强降水预报中的优势性。(2)改进光流法在0~3 h的降水预报上,累计雨量在50 mm以下时,TS评分在0.55~0.85之间;在50 mm以上时,TS评分在0.35~0.75之间。该降水预报产品不仅对极端性降水预报效果较好,且预报时效长达3 h,可为防洪调度提供更长的决策时间。(3)改进光流法在0~3 h的降水预报产品与融合实况格点降水相比,雨量在20 mm以下的预报结果比较接近,平均绝对误差在10 mm以内;雨量在20 mm以上时,随雨量增大,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均逐渐增大。(4)改进光流法在0~3 h的降水预报产品对影响范围小、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极端强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表现。研究成果可为洪水预报模型提供一种较为可靠的降水输入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降水预报产品 临近预报 光流法 雷达外推 鸭河口水库
下载PDF
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9
作者 成勤 王清龙 +3 位作者 孟芳 李芳 彭福强 雷东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7,共10页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降水过程关键影响系统为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边界层冷空气和中尺度低涡。强降水可以分为中尺度低涡新生、低空急流发展,冷暖对峙、冷锋南下,低涡中心东移3个阶段。②此次过程中低层主要有4条暖湿输送通道,强降水区水汽通量超800 kg/(m·s),可降水量超70mm。③强降水时段低层相对涡度正值中心与垂直速度负值中心基本重合,加之锋生作用增强,强降水中心低层垂直速度达-7.1 Pa/s。④强降水时段,地形过渡带附近形成θ_(se)(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垂直方向上出现高能舌,800 hPa附近中心强度达360 K以上。⑤中尺度地形形成了“西北冷干、东南暖湿”中尺度温湿锋区,并起到了阻挡抬升和触发作用,使强降水出现在山前喇叭口内。研究成果可为汛期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超低空急流 边界层冷空气 中尺度锋区 地形作用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宜昌市
下载PDF
甘肃一次副高内部极端强降水可预报性思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狄潇泓 王小勇 肖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9-1037,共9页
传统认为副高内部下沉运动,抑制对流运动的发生,但是甘肃河东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副高内部的强降水过程,而全球业务模式对此类强降水预报能力较弱,导致副高内部的强降水天气预报难度很大。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 传统认为副高内部下沉运动,抑制对流运动的发生,但是甘肃河东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副高内部的强降水过程,而全球业务模式对此类强降水预报能力较弱,导致副高内部的强降水天气预报难度很大。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甘肃副高内部的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一些可用预报指标,结果表明:青藏高压东北部辐散区和近地面层的中尺度辐合线的叠置,有利于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水发生的天气背景条件。环境场极高的水汽含量,异常厚的暖云层,和小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形成极大的降水效率,是强降水的增强条件。通过对各种中尺度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一些对强降水预报预警有指示作用的因子:(1)对流云团冷云盖中心区域运动前方逐时云顶亮温(TBB)梯度最大处对应地面降水最强降水。(2)闪电总次数峰值后1~2h,且闪电带变的很有组织时,对应地面最强降水时段。(3)造成强降水的对流单体的雷达回波表现出低质心暖云降水的特征。(4)在组合反射率(CR)、垂直液态水含量(VIL)最大值出现后30~40 min,最强雨强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副高 可预报性 降水效率
下载PDF
川东北极端强降水预报方法对比研究
11
作者 王茂书 黄飞 +3 位作者 竹利 雍燕亓 李文婕 袁亮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目的】为了建立川东北最佳极端强降水概率预报方程。【方法】利用ERA时间间隔为1 h的0.25°×0.25°再分析资料,计算1990—2019年5—9月逐日4个时次的物理量,统计分析极端强降水个例物理量异常度,采用4种实验方法对比分... 【目的】为了建立川东北最佳极端强降水概率预报方程。【方法】利用ERA时间间隔为1 h的0.25°×0.25°再分析资料,计算1990—2019年5—9月逐日4个时次的物理量,统计分析极端强降水个例物理量异常度,采用4种实验方法对比分析并建立预报方程。【结果】(1)异常度较明显因子分别为700 hPa比湿、850 hPa比湿、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500 hPa垂直速度、700 hPa垂直速度、850 hPa垂直速度,大部分平均异常度绝对值在1.5以上,K指数和假相当位温相当,08时总体比其他时次异常度明显。(2)预报方程预报结果。样本内检验,该预报概率平均值为0.652,60%的百分位值为0.623,预报概率最大值为0.999。样本外检验,预报指数阈值为0.6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0%,平均空报率为9.3%,平均漏报率为0.7%,其中有13站的漏报率为0%;以0.65为阈值检验,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2.4%,平均空报率为6.9%,平均漏报率为0.7%,其中有13站的漏报率为0%,预报效果更佳。【结论】极端强降水概率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极端强降水 概率预报 异常度
下载PDF
地理经纬双向过渡带和复杂地形下气候的过渡性和特异性--以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成忠 肖湛臻 +3 位作者 杨志彪 雷东洋 孟芳 覃金华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宜昌处在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南麓的中低纬度过渡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山地河谷平原并存,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气候资料分析和文献调研表明,宜昌天气气候因特殊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特异... 宜昌处在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南麓的中低纬度过渡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山地河谷平原并存,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气候资料分析和文献调研表明,宜昌天气气候因特殊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特异性:(1)年平均气温主要随地形高度递减,年总降水量主要随纬度升高减小。(2)年暴雨日数、连阴雨天数,在中西部随纬度升高而递减,等值线近似纬向排列;东部随地形升高而递增,等值线近似经向排列。(3)山地平原过渡带地形的阻挡滞留、辐合抬升等对极端短时强降水有明显加强作用,这种作用在秦岭与黄淮过渡带、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有相似的天气气候效应。(4)宜昌位于江淮梅雨的西界、华西秋雨的东界,具有天气气候“分水岭”特征。(5)宜昌是暴雨雨团、西南涡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过渡带 气候过渡性 迎风坡 极端强降水 江淮梅雨 华西秋雨 暴雨雨团 西南涡
下载PDF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事件之环流及扰动能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思远 管兆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4-656,共13页
2016年7月18—22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其中19—20日降水较为集中,20日降水最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和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本次事件的Rossby波活动及能量变化,结果表明:... 2016年7月18—22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其中19—20日降水较为集中,20日降水最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和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本次事件的Rossby波活动及能量变化,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约5 d,雨带呈西南—东北走向。华北地区受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对流层上层反气旋性异常环流的控制,水汽则主要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发生极端降水期间,波扰动能量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呈经向传播而在对流层上层呈纬向传播,对流层低层的波扰动能量对华北地区的影响比上层更为明显。涡动动能在华北地区的增强和维持主要是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项、涡动有效位能和涡动动能的斜压转换项以及其他剩余部分与摩擦耗散引起的能量损耗之和的共同作用,涡动动能在19日增强、20日维持,随后减弱。涡动热量通量变化显示低层有暖湿空气向北输送,高层有干冷空气向南输送,支持了正压和斜压转换,而华北地区上空涡动动量通量的变化则使得基本气流中的涡动动能增强,这些变化影响到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ROSSBY波 能量学 华北地区
下载PDF
梧州市两次特大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差异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黎金水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2期54-56,共3页
通过对两次特大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差异原因分析,初步结果认为: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不仅与日、时降水强度有关,与前期降水量累积、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受灾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值也会因社会经济总量的... 通过对两次特大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差异原因分析,初步结果认为: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不仅与日、时降水强度有关,与前期降水量累积、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受灾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值也会因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地质灾害 差异原因 雨量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夏季6-8月极端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常军 王君 +2 位作者 吴璐 史恒斌 竹磊磊 《暴雨灾害》 2022年第5期536-543,共8页
黄河流域极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开展该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对提高其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61-2017年黄河流域2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该流域区域性极端强... 黄河流域极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开展该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对提高其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61-2017年黄河流域2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该流域区域性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分布特征;再根据500 hPa主导环流系统,将影响该流域夏季区域性极端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分为阻塞型、低槽型、台风外围型,并对其中的阻塞型、低槽型极端强降水发生时的环流特征及其水汽输送、前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7 a来黄河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阈值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大,而极端降水次数上游源头地区较其他地区多。(2)阻塞型和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200 hPa纬向风距平分布特征相似,其距平在20°—55°N范围自北向南均呈“-+-”分布;其500 hPa环流特征差异较大,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低槽型以纬向环流为主,阻塞型以径向环流为主,前者30°—65°N范围多小槽小脊活动,后者低纬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3)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低槽型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南海。(4)造成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阻塞高压以原地发展为主,其发生前1~2周就能捕捉到阻塞高压发生发展信号;造成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低槽以移动性为主,其初始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7 d左右,强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2~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百分位法 阻塞高压 低槽 水汽源地
下载PDF
偏东风和地形的相互作用对湖南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昌立伟 贾岸斌 黄卓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5期36-41,共6页
该文利用加密自动站雨量、实况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以及NCEP/FNL每日4次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19日湖南的中部喇叭口地形处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强降水是在大... 该文利用加密自动站雨量、实况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以及NCEP/FNL每日4次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19日湖南的中部喇叭口地形处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强降水是在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弱的天气尺度背景下发生的;②不同地形影响下同等强度的对流云团在量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异常强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喇叭口地形附近或迎风坡处。③低层浅薄的偏东风的渗入和中小尺度地形的阻挡和强迫抬升作用,是极端强降水区域出现异常旺盛的上升运动的主要原因;④中层偏东风携带干冷空气侵入近地面发展旺盛的暖倒槽内,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地面浅薄的东风气流的长时间维持、南侧偏南气流的加强及地形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地形峡口处的中尺度切变线的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弱天气尺度 偏东风 中小尺度地形
下载PDF
山西省近48年高温和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17
作者 王咏梅 张红雨 +2 位作者 郭雪 刘慧丽 李润春 《山西气象》 2013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1961年-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1961年-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为5.9d,10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1997年以来增多趋势显著。与此同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2001年以后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极端高温日数有3年~4年、8年~12年及30年的周期,极端强降水日数有准3年、6年~10年及准16年的周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Nino_3区海温、欧亚地区的纬向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极端高温事件有很大影响,当Nino_3区海温偏高、纬向环流偏强、副高面积偏大位置偏西时容易导致极端高温日数偏多。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则与东亚季风和Nino_3区海温有密切联系,当季风强盛、Nino_3区海温偏低时往往引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极端强降水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弱环境风场下泉州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个例分析
18
作者 苏礼贤 汪婉娥 +1 位作者 林建煌 陈文煌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0期38-39,共2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等相关观测资料,分析了泉州地区2018年5月7日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包含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以及西南低空急流,中低层系统主要后倾型,有利于极端强降水天气... 利用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等相关观测资料,分析了泉州地区2018年5月7日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包含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以及西南低空急流,中低层系统主要后倾型,有利于极端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福建沿海至福建中部一带还存在显著的风速辐合。泉州地区处于低空急流左前方、低层切变南侧,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均非常强烈,为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天气 形势 物理量 泉州
下载PDF
近4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天宇 程炳岩 刘晓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0-87,共8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0—2004年78个台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强降水阈值,然后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汛期极端强降水...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0—2004年78个台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强降水阈值,然后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汛期总降水量的多少。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分为5个主要区域。通过最大熵谱估计分析表明,Ⅰ区显著周期为2~4年;Ⅱ区和Ⅳ区的主要显著周期是基本一致的,显著周期为2~3年和6.3年;Ⅲ区显著周期为14.7年的年代际变化;Ⅴ区显著周期为22年的年代际变化和4~5年的年际变化。各分区代表站中岳阳(Ⅰ区)表现为很显著的增长趋势,10年增长率为1.0次;南岳(Ⅱ区)和南京(Ⅳ区)增长趋势相对较弱;衢州(Ⅴ区)增长趋势相对最弱;而洪家(Ⅲ区)近45年来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则表现为很弱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极端强降水事件 频次
下载PDF
山东省短时极端强降水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高留喜 李静 +1 位作者 刘畅 刁秀广 《气象科技》 2014年第3期482-487,共6页
利用1999—2011年4—10月全省大监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排序法、正态变换法(Z指数法)、平方根变换法等3种计算阈值的方法,计算了山东短时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阈值。传统排序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最后... 利用1999—2011年4—10月全省大监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排序法、正态变换法(Z指数法)、平方根变换法等3种计算阈值的方法,计算了山东短时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阈值。传统排序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最后采用此法计算结果确定山东省及5个分区短时极端强降水阈值。结果显示:鲁东南、鲁中、鲁西北地区阈值大,鲁西南和半岛地区阈值小,特别是鲁西南地区阈值最小。鲁西北、鲁西南、鲁东南、鲁中和半岛南部易出现短时极端强降水,半岛北部短时极端强降水较少。短时极端强降水出现的偶然性大,极端强降水出现次数与年平均降水量没有明确关系。7、8月是防范短时极端强降水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极端强降水 Z指数 阈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