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刘尚奇 王晓春 +2 位作者 高永荣 杨立强 由世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38,共5页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兴Ⅵ组为厚层块状超稠油油藏,50℃下脱气原油黏度大于100Pa.s。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原油性质与开发现状,分析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的适应性,在现有直井已吞吐多个周期、地层...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兴Ⅵ组为厚层块状超稠油油藏,50℃下脱气原油黏度大于100Pa.s。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原油性质与开发现状,分析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的适应性,在现有直井已吞吐多个周期、地层压力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的水平井部署方式并对SAGD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是杜84块兴Ⅵ油层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有效接替技术,可提高原油采收率30%,累计油汽比可达到0.296。最佳的布井方式为水平生产井在两排垂直井中间,且位于侧下方,垂向距离为20m,水平井段长度为280m;井底注汽干度必须大于70%,且生产井排液速度必须与注汽井注汽速度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接替技术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水平井
下载PDF
薄储层超稠油热化学复合采油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23
2
作者 孙焕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0-1106,共7页
中国已发现厚度小于6 m、原油粘度大于50 000 mPa·s的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7×10~8 t,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原油粘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热利用效率低,传统注蒸汽热采技术产量低,难以经济有效动用,亟待突破形成新型稠... 中国已发现厚度小于6 m、原油粘度大于50 000 mPa·s的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7×10~8 t,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原油粘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热利用效率低,传统注蒸汽热采技术产量低,难以经济有效动用,亟待突破形成新型稠油热采配套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稠油热化学复合采油方法:研发了超稠油专用降粘剂,阐明了"汽剂耦合降粘、氮气保温增能、热剂接替助驱"热化学复合采油机理,自主研发了热化学复合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注采工艺参数优化图版。攻关形成了水平井裸眼筛管防砂完井工艺及配套工具、热采水平泵注采一体化工艺、稠油热采采出水余热梯级利用和资源化回用方法等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建成了年产百万吨薄储层超稠油生产基地,连续5年稳产100×10~4 t以上。形成的稠油热采升级换代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和老油田采收率,对保障国内原油稳产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复合采油方法 水平井热力采油工艺 提高采收率 薄储层 超稠油 油田开发
下载PDF
用于超稠油脱金属的新型脱金属剂 被引量:19
3
作者 武本成 朱建华 +2 位作者 蒋昌启 张世杰 叶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31,共7页
利用SH-I型电脱盐试验仪对高金属含量的辽河超稠油进行了脱金属的实验研究。辽河超稠油属于低硫环烷基原油,其密度大、粘度高,性质与一般原油的渣油馏分相近。超稠油含有的金属种类多,其中Ca是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达到406.98μg/g,其它... 利用SH-I型电脱盐试验仪对高金属含量的辽河超稠油进行了脱金属的实验研究。辽河超稠油属于低硫环烷基原油,其密度大、粘度高,性质与一般原油的渣油馏分相近。超稠油含有的金属种类多,其中Ca是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达到406.98μg/g,其它金属元素有Ni、Fe、Na、Mn等。研究结果表明,笔者开发的脱金属剂MPTE和MPTF及一些它们的混合物对Ca、Fe、Mn等油溶性金属均有较高的脱除率。在适宜条件下,添加1920μg/g的MPTE型脱金属剂可完全脱除原油中的Ca、Mn,Fe的脱除率达到82.19%。同时还考察了原料油粘度、脱金属剂类型及用量、脱金属剂溶液的酸性等因素对金属元素脱除效果的影响。开发的脱金属剂不含P、S等杂原子,不会对处理原油的后续加工及电脱盐装置脱出水的后处理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电脱盐 脱金属剂
下载PDF
水平井开发薄层特稠油油藏的界限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颖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4期34-35,共2页
胜利油田的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油层薄、边水严重以及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以草128块沙三段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该类稠油油藏,并对水平井的开发方式、布井区厚度、水平井距边水的距离以及水平井的注采参数等进行了... 胜利油田的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油层薄、边水严重以及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以草128块沙三段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该类稠油油藏,并对水平井的开发方式、布井区厚度、水平井距边水的距离以及水平井的注采参数等进行了优化研究。实践证明,该研究界限是可行的,且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平井 薄层 特稠油 边水
下载PDF
辽河超稠油电化学脱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武本成 朱建华 +2 位作者 刘红研 李宗强 杨树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6-51,共6页
 针对目前国内超稠油预处理脱水主要采用的热化学沉降脱水或掺稀释剂脱水工艺的不足和局限,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量及原油性质,对超稠油电化学脱水技术进行了开发研究。考察了温度、破乳剂、强弱电场等操作条件对辽河超稠油脱水效果的...  针对目前国内超稠油预处理脱水主要采用的热化学沉降脱水或掺稀释剂脱水工艺的不足和局限,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量及原油性质,对超稠油电化学脱水技术进行了开发研究。考察了温度、破乳剂、强弱电场等操作条件对辽河超稠油脱水效果的影响;在外加电场中,利用开发的快速脱水剂与破乳剂协同作用,实现了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在优化的电化学脱水工艺条件下,当破乳剂用量为140μg/g,脱水剂用量为80μg/g时即可使脱水后原油的含水率达到1.8%,而且经脱水处理后油品的密度有所降低,在50℃时粘度降低幅度达到60%,显著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同时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电化学脱水 温度 破乳剂 电场
下载PDF
石油焦灰分与原料性质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艳托 朱建华 张世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6-118,共3页
对辽河超稠油和辽河稠油减压渣油两种焦化原料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原料对石油焦收率、灰分含量及灰分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原油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助剂、腐蚀等因素对石油焦灰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并不是影响石油... 对辽河超稠油和辽河稠油减压渣油两种焦化原料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原料对石油焦收率、灰分含量及灰分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原油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助剂、腐蚀等因素对石油焦灰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并不是影响石油焦灰分的惟一因素;利用劣质焦化原料进行延迟焦化加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措施降低构成石油焦灰分的相关组分浓度,才能提高石油焦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减压渣油 焦化原料 焦收率 灰分含量 焦化加工
下载PDF
海上探井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忠健 许兵 +4 位作者 冯卫华 文权 周宝锁 杨岐年 施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0,共5页
针对渤海PLA-2特稠油油藏测试目的层储层疏松、油稠的特点以及钻井平台的作业条件,开展了注热工艺、注热参数优化、测试管柱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探井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并实践获得成功,实现了低成本、高时效并真实地认识特稠... 针对渤海PLA-2特稠油油藏测试目的层储层疏松、油稠的特点以及钻井平台的作业条件,开展了注热工艺、注热参数优化、测试管柱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探井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并实践获得成功,实现了低成本、高时效并真实地认识特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热采测试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海上特稠油油田探井测试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探井 特稠油 油藏 多元热流体热采测试
下载PDF
提高浅薄层特超稠油资源利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常忠 刘新福 《河南石油》 1996年第4期8-13,4,共6页
根据河南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在对国内外稠油开采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脉冲注汽吞吐、加密井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出砂冷系以及低频脉冲波强化采油等6项提高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资源利用程度,改善开采效果的... 根据河南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在对国内外稠油开采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脉冲注汽吞吐、加密井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出砂冷系以及低频脉冲波强化采油等6项提高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资源利用程度,改善开采效果的技术途径。预测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稠油资源利用率和采收率均可望提高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资源利用 采收集 油藏工程
下载PDF
超稠油改质降黏分子模拟及机理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川 张汝生 +2 位作者 张祖国 孙志宇 吴正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5-360,共6页
为了研究微乳液纳米镍对特超稠油的改质降黏效果,利用分离改质降黏前、后的特超稠油,对反应前、后稠油重质组分沥青质及胶质的平均分子量、元素及核磁共振进行测定,结合化学分子模拟软件Hyperchem对特超稠油改质降黏进行了分子模拟及机... 为了研究微乳液纳米镍对特超稠油的改质降黏效果,利用分离改质降黏前、后的特超稠油,对反应前、后稠油重质组分沥青质及胶质的平均分子量、元素及核磁共振进行测定,结合化学分子模拟软件Hyperchem对特超稠油改质降黏进行了分子模拟及机理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特超稠油经过改质降黏反应后,其黏度大幅度下降,氢/碳原子比升高;沥青质与胶质分子的尺寸明显减小,沥青质分子量降低幅度较大;改质降黏剂能与特超稠油重质组分稠环芳烃盘状中心核沥青质接触,并导致其稳定的盘状芳环结构破坏,从而使沥青质分子的聚集状态得以改善,胶质分子稳定沥青质分子的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超稠油 改质降黏 分子模拟 催化 机理
下载PDF
海上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可行性室内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钟立国 姜瑜 +2 位作者 林辉 王彦超 张成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3,共5页
为了寻求适应海上深层特稠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针对渤海LD16-1油田地质特点,根据相似准则组建大型室内高温高压填砂模型,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与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MAGD)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AGD,MAGD具有初... 为了寻求适应海上深层特稠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针对渤海LD16-1油田地质特点,根据相似准则组建大型室内高温高压填砂模型,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与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MAGD)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AGD,MAGD具有初期产能高、后期递减快的特点,最终采出程度与累积原油蒸汽比分别提高了4.7%和0.445;通过注入大量的非凝析气(包括二氧化碳和氮气),发挥了非凝析气补充地层能量、溶解降粘、增加弹性能及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对于MAGD技术,注汽温度是开采效果的主控因素;气水比过大时,开采效果变差,存在一个合理气水比;增加非凝析气注入量与非凝析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有利于强化MAGD的开采效果;比例实验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结果的拟合精度达9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特稠油 非凝析气 热力采油
下载PDF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胶质降解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1 位作者 齐义彬 马挺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以胶质为唯一碳源,从中海油南堡35-2油田地层水中经富集培养,为海上油田稠油降解及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富集培养和胶质平板法分离胶质降解菌株,对分离菌株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基因进行鉴定,对菌株的理... 【目的】以胶质为唯一碳源,从中海油南堡35-2油田地层水中经富集培养,为海上油田稠油降解及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富集培养和胶质平板法分离胶质降解菌株,对分离菌株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基因进行鉴定,对菌株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对其降解胶质和稠油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分离筛选出细菌菌株21株,并从中筛选出性能较好的4株。经鉴定为分别为Q4-油杆菌(Petrobactersp.)、QB9-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QB26-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QB36-白色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 pallidus),其中QB26菌株效果最好,对该菌株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降解胶质和稠油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株可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并能适应地层环境。分离菌株作用稠油后,饱和烃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芳香烃、胶质、沥青质相对含量降低,能使胶质相对含量降低5.1%,沥青质相对含量降低2.7%。【结论】分离菌株对NB35-2油田稠油中的胶质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微生物采油和原油污染处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胶质 粘度 地衣芽胞杆菌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特稠油乳化降黏室内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薇 金学锋 +3 位作者 王凤清 乔培君 胡伟俐 娜仁格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S1期89-92,共4页
特稠油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采用常规方法开采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乳化降黏的开采方法。该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借助超声波的振动、空化和热作用,使特稠油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有效降低了油层特稠油黏度,改善了原油的... 特稠油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采用常规方法开采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乳化降黏的开采方法。该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借助超声波的振动、空化和热作用,使特稠油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有效降低了油层特稠油黏度,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文中还对形成O/W型乳状液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评价,并进一步借助超声波增强乳化效果进行了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实施不会对原油脱水造成影响,其经济性优于热采。该项研究为特稠油油藏开采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乳化降黏 界面张力 超声波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物性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润楠 魏兵 +3 位作者 邹鹏 张翔 尚静 高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0-446,共7页
超临界CO_2可溶于稠油中改善原油物性,进而提高其动用程度。为了研究注入CO_2对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的作用机制的异同,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深入探讨了超临界CO_2对稠油物性和沥青质沉积的影响,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注超临界CO_2前后普通... 超临界CO_2可溶于稠油中改善原油物性,进而提高其动用程度。为了研究注入CO_2对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的作用机制的异同,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深入探讨了超临界CO_2对稠油物性和沥青质沉积的影响,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注超临界CO_2前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沥青质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超临界CO_2可有效降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的黏度,普通稠油的溶解气油比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加,而超稠油中超临界CO_2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气油比仅有30 m3/m3左右。注入超临界CO_2会导致原油中沥青质絮凝沉积,在普通稠油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沥青质相对沉积量要比超稠油中沥青质的相对沉积量多大约30%。注入超临界CO_2后普通稠油沥青质的微观结构变化较大,由粗糙不平(胶质包覆在沥青质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而超稠油沥青质的微观结构变化不大,均为稳定的块状结构,这主要因为超稠油中沥青质含量较胶质高,沥青质间结构紧密,CO_2分子离散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超稠油 原油物性 沥青质沉积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海上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4
作者 钟立国 姜瑜 +4 位作者 马帅 田一骢 孙永涛 林涛 孙玉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3,共6页
根据渤海旅大16-1深层特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建立了室内高温高压填砂模型,通过物理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MAGD)开采规律,结果表明:MAGD初期产能高,采油速度递减快,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相比,其物理模拟采收率... 根据渤海旅大16-1深层特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建立了室内高温高压填砂模型,通过物理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MAGD)开采规律,结果表明:MAGD初期产能高,采油速度递减快,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相比,其物理模拟采收率与累积油汽比分别提高了4.7%和0.196,与数值模拟结果(5.3%和0.066)较为一致;MAGD通过添加大量非凝析气扩大了泄油面积,此外非凝析气与原油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减少了蒸汽注入量,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MAGD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气水比增加,采收率先上升后下降,最佳气水比为20~50;增加CO2比例有助于提高开采效果;注汽温度越高,开采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 SAGD 非凝析气 特稠油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上深层块状特稠油SAGD开发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风义 廖辉 +4 位作者 杨东东 吴婷婷 葛涛涛 杜春晓 耿志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4,共5页
针对海上深层特稠油油藏LD油田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地层压力高、油藏模式复杂,国内外无开发先例借鉴的问题,依据相似准则,建立了高温高压填砂模型,采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SAGD热采方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特稠油油藏采用先期... 针对海上深层特稠油油藏LD油田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地层压力高、油藏模式复杂,国内外无开发先例借鉴的问题,依据相似准则,建立了高温高压填砂模型,采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SAGD热采方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特稠油油藏采用先期蒸汽吞吐开发后适时转为SAGD开发的热采方式可有效利用蒸汽在低压下体积大、热焓值高的物理特点,能充分发挥SAGD热采优势,最终采收率比在油藏压力下直接采用SAGD开发的方式提高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深层油藏 SAGD 三维物理模拟 开发方式
下载PDF
小洼油田中—深层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政 李辉 +2 位作者 丁楠 杜梅 张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海上油藏已有较大范围应用,但在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中还缺乏经验,应用较少。以辽河小洼稠油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典型地质模型,对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进行研究。建立多元热流体吞... 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海上油藏已有较大范围应用,但在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中还缺乏经验,应用较少。以辽河小洼稠油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典型地质模型,对陆上中-深层特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进行研究。建立多元热流体吞吐选井依据,对措施注入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注入温度控制在355℃以下,干度控制为0. 4,提高气体组分中CO2含量,控制注入速度为5 t/h,周期累计注入量为1 000 t,气汽比为600 m3/t,焖井时间为3~5 d时,对油藏有显著的提温增压效果。多元热流体技术在辽河小洼稠油油藏应用后单井增油明显,可为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洼油田 中—深层稠油 特稠油 多元热流体吞吐 注入参数
下载PDF
特稠油降粘剂筛选及其缓蚀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霞 白媛丽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7-179,4,共3页
特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目前解决特稠油的粘度问题,多采用降粘剂。但是,降粘剂溶液可能会对输油管道造成腐蚀。针对河南油田采出特稠油的性质,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两种乳化降粘剂AE、EC和油溶... 特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目前解决特稠油的粘度问题,多采用降粘剂。但是,降粘剂溶液可能会对输油管道造成腐蚀。针对河南油田采出特稠油的性质,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两种乳化降粘剂AE、EC和油溶性降粘剂AC的降粘效果,利用静态腐蚀失重法评价了3种降粘剂对N80钢的腐蚀程度,以对降粘剂进行优选。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优降粘剂为EC,最佳使用温度为70℃,降粘剂用量为0.3%,油水比为6∶4,降粘率达到99.81%;腐蚀实验结果表明:AE和EC两种降粘剂对N80钢均表现出很好的缓蚀效果,缓蚀率分别达到80.42%和8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管道 特稠油 降粘剂 筛选 缓蚀 腐蚀 评价
原文传递
超稠油油藏水平井产量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殿发 石达友 +2 位作者 师耀利 孙永杰 邱增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78,共3页
水平井产量的预测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数学统计2种方法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产量进行了研究。第1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生产、人为等因素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在对原有水平井产量数据拟合的... 水平井产量的预测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数学统计2种方法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产量进行了研究。第1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生产、人为等因素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在对原有水平井产量数据拟合的基础上,利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未来周期的产量进行预测;第2种方法是回归出水平井截至某周期的累积产量与第1周期产量的关系,在已知第1个周期产量的前提下,用此关系来预测后几个周期的产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得到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超稠油 水平井 产量预测 统计方法
下载PDF
超临界水驱超稠油提高采收率热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秋阳 郭烈锦 +3 位作者 王晔春 黄祖杰 陈磊 金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5-642,共8页
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于提高石油供给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意义重大。针对深层超稠油资源由于原始地层压力高、原油黏度大导致常规蒸汽驱无法有效开发的问题,本文提出超临界水驱开发深层超稠油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制了超临界水驱油提... 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于提高石油供给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意义重大。针对深层超稠油资源由于原始地层压力高、原油黏度大导致常规蒸汽驱无法有效开发的问题,本文提出超临界水驱开发深层超稠油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制了超临界水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平台,研发的管式填砂岩心模型能够模拟岩心升温和驱替的同步过程,然后开展了超临界水驱、蒸汽驱和热水驱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蒸汽驱,超临界水驱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并具有更高的热效率,25MPa、400℃超临界水驱鲁克沁超稠油的采收率达到97.07%;获得了超临界水驱过程的温度场和驱替压差变化规律,发现了超临界水超覆现象,与蒸汽超覆相比,超临界水超覆发生晚且持续短,可扩大波及范围,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驱 超稠油 提高采收率 蒸汽超覆 超临界水超覆
原文传递
HDCS吞吐转蒸汽驱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春智 李兆敏 +2 位作者 刘伟 李宾飞 李松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155,共4页
针对胜利油田郑411区块深薄层超稠油油藏在多轮次HDCS吞吐生产后出现的问题,利用三维物理模拟设备,进行了超稠油油藏转HDCS蒸汽驱的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得到了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特征,研究了HDCS吞吐后期以及转换为HDCS蒸汽驱后流... 针对胜利油田郑411区块深薄层超稠油油藏在多轮次HDCS吞吐生产后出现的问题,利用三维物理模拟设备,进行了超稠油油藏转HDCS蒸汽驱的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得到了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特征,研究了HDCS吞吐后期以及转换为HDCS蒸汽驱后流体在油藏中的分布以及变化,并在模拟蒸汽驱的基础上,进行了在氮气泡沫、栲胶、氮气泡沫+栲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多轮次吞吐后,模型内部压力大幅下降,产油量下降,产水大幅增加,需要以HDCS驱作为接替生产方式,之后采用氮气泡沫+栲胶封堵汽窜通道的复合调剖方式,蒸汽驱时的产油量显著增加,含水率降低,使超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蒸汽吞吐 超稠油 三维模型 汽窜 泡沫 HDCS吞吐 郑411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