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6 位作者 王家豪 任建业 刘军 郑金云 向绪洪 蔡国富 吴宇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4-138,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伸展陆缘 低角度拆离断裂 宽深断陷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 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响应体系
原文传递
转换型陆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志强 郭丰涛 +5 位作者 张忠民 殷进垠 田纳新 苏玉山 郭荣涛 吴高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65-2580,共16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裂解前(侏罗纪-早白垩世)陆内存在巨型走滑断裂系,先期裂开的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沿该断裂系贯通形成赤道大西洋;提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受先存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影响的转换型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窄洋陆过渡带特征,致使现今三角洲主体沉积于新生洋壳之上;重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裂陷期、过渡期和陆缘期的形成演化历程,提出因边缘脊和洋底转换脊的遮挡作用,在过渡期转换型陆缘更有利于形成局限的海洋环境,为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幅度地提升了转换型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贝努埃槽 伸展型陆缘 转换型陆缘 被动陆缘 盆地成因
下载PDF
吉林中部西保安期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缘地质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大成 卢焱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02-406,共5页
吉中西保安期地层分布在敦密断裂以北,认为是该区古华北大陆板块北部褶皱带中最下部层位,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从建造组合及岩石化学等方面均反映该期为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缘。该被动陆缘大致有三个连续的演化过程。推测它是在元古早... 吉中西保安期地层分布在敦密断裂以北,认为是该区古华北大陆板块北部褶皱带中最下部层位,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从建造组合及岩石化学等方面均反映该期为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缘。该被动陆缘大致有三个连续的演化过程。推测它是在元古早期泛大陆基础上,由裂谷作用和地壳拉伸减薄作用下形成的,属拉张型过渡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张型 被动陆缘 西保安期 大陆边缘 地质特征
下载PDF
On Tectonogeomorphology of China
4
作者 Wan Tianfeng(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4-70,共7页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ess fields of China in Meso-Cenozoic, some aspects of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about the tectonogeomorphology of China are found to be open to question. 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ess fields of China in Meso-Cenozoic, some aspects of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about the tectonogeomorphology of China are found to be open to questio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Sichuanian stage (135-52 Ma ) is the embryonic stage for forming the recent landform in eastern China;the appearance of the mountain ranges and drainage basin areas trending in east-west are the results of the north - south directional extension during the North Sinian stage(52 - 23.3 Ma );the formation of five mega - Step landforms from the Qinghai - Xizang Plateau to Pacific ocean and the seafloor spreading basin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Asian continent as well as the l- up of drainage systems of both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compression, cast-west trending extension and the isostatic compensation of crust during Himalayan Stage (23.3-0.73 Ma ). Through the above three Stages of tectonic processes, a framework of landform of China finally took shape in the 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ogeomorphology stress field mountain range drainage basin extension zone of continental marg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