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爆炸式发射二极管的粒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大刚 祝大军 刘盛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1-484,共4页
分析了爆炸式发射的物理机理,在二维Yee网格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爆炸式发射的发射条件及逃离阴极表面的粒子电荷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在程序中如何用唯相的方法来描述爆炸式发射的二维粒子模拟实现过程,并以向内发射同轴二极管为例从其电... 分析了爆炸式发射的物理机理,在二维Yee网格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爆炸式发射的发射条件及逃离阴极表面的粒子电荷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在程序中如何用唯相的方法来描述爆炸式发射的二维粒子模拟实现过程,并以向内发射同轴二极管为例从其电流电压关系及电子束运动特性方面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式发射 二极管 粒子模拟 击穿
下载PDF
Discharge Stabilization and Obtaining of Quasi-Stationary Electron Beams in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2
作者 Eduard N. Abdullin Gennady P. Bazhenov Alexander V. Moroz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8期1363-1368,共6页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mode setting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saturation of the cathode plasma emissive ability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he velocity of plasma propagation into the int...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mode setting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saturation of the cathode plasma emissive ability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he velocity of plasma propagation into the interelectrode gap. It was shoran previously that the electron beam space charge providing the current rise slowing-dow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charge mode stabilization. The paper considers a possibility of the discharge protraction at the expense of decrease of the ion charge order in the plasma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rected plasma flows. The data concerning obtainig of micro- and millisecond electron beams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are presen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electron beams.
下载PDF
Formation of a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3
作者 Eduard N. Abdullin Gennady P. Bazhenov Yury P. Bazhenov Alexander V. Moroz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7期1177-1182,共6页
Formation of a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or quasi-stationary emission mode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current limit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emissive ability saturation of cathode pla... Formation of a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or quasi-stationary emission mode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current limit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emissive ability saturation of cathode plasma with its expansion. The paper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charge current stabilization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with the point- or blade-type emitters the essential role belongs to the electron beam space charge. Availability of the space charge results in limitation of the current growth velocity at the initial discharge phase and, hence, restricts the emissive ability of the cathode plasma and contributes to its saturation. In the vacuum diodes with multiemitter cathodes, the space charge availability increases the cathode operation stability and can provide obtaining of quasi-stationary beam current values or close to them 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a plasma emission surface at the cathode close to the continuous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point- and blade-type emitters space charge of the beam quasi-stationary mode.
下载PDF
Anode Plasma Influence on Breakdown Formation in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4
作者 Eduard N. Abdullin Gennady P. Bazhenov Alexander V. Moroz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9期1536-1541,共6页
Breakdown formation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lectrode gap filling with the cathode and anode plasma generated at the anode and in the gap under the beam influence. Under conditions of ... Breakdown formation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lectrode gap filling with the cathode and anode plasma generated at the anode and in the gap under the beam influence. Under conditions of saturation of the cathode plasma emissive ability as well as when the measures on the emission boundary stabilization are taken, the anode plasma has the deciding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electron source breakdown.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anode plasma investigations obtain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lectron beam length increase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s. The data concerning the gas release from the anode, the mechanism of the anode plasma formation and the anode plasma influence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generated electron beam are presen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gas release anode plasma breakdown.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athode Plasma on Breakdown Formation in Plasma-Anod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
5
作者 Eduard N. Abdullin Gennady P. Bazhenov Yury P. Bazhenov Alexander V. Moroz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Breakdown formation in an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lectrode gap filling with plasma propagating from the cathode and formed at the anode and in the interelectrode gap under the electr... Breakdown formation in an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lectrode gap filling with plasma propagating from the cathode and formed at the anode and in the interelectrode gap under the electron beam action. Plasma anode is used to increase the beam current density. Preliminary interelectrode gap filling with plasma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source decreases the influence of uncontrolled plasma arrival from the anode on the diode processes, promotes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 and duration of generated electron beams.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cathode geometry on the breakdown formation in the plasma-anode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The data on obtaining of microsecond electron beams with current density of 30 A/cm^2 and 1.5-2 kA/cm^2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plasma anode high-current phase of vacuum discharge.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改性装置——强流脉冲电子束(电子炮) 被引量:11
6
作者 郝胜智 吴爱民 +1 位作者 钟溥 董闯 《真空》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9,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强流脉冲电子束材料表面改性装置 ,并对其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电子束产生部分由爆炸电子发射阴极、等离子体阳极及导向磁场构成。在对该装置测试的基础之上 ,我们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了 Al材表面改性实验... 本文介绍了一种强流脉冲电子束材料表面改性装置 ,并对其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电子束产生部分由爆炸电子发射阴极、等离子体阳极及导向磁场构成。在对该装置测试的基础之上 ,我们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了 Al材表面改性实验。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表面改性 金属材料 铝材
下载PDF
纳米Cu阴极斑点短程有向运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苏亚凤 杨志懋 丁秉钧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0,共3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纳米Cu阴极在峰值电流为10A的小击穿电流下首击穿后的阴极表面烧蚀形貌,发现纳米Cu的阴极斑点从产生到熄灭期间的运动(即短程运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取向的;进一步通过和常规Cu首击穿烧蚀形貌对比,...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纳米Cu阴极在峰值电流为10A的小击穿电流下首击穿后的阴极表面烧蚀形貌,发现纳米Cu的阴极斑点从产生到熄灭期间的运动(即短程运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取向的;进一步通过和常规Cu首击穿烧蚀形貌对比,分析了产生有向运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纳米Cu阴极斑点的短程有向运动有利于电弧分散,细化晶粒是减轻烧蚀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 阴极斑点 微蚀坑 爆破性电子发射
下载PDF
阴极微凸起形状对热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左应红 王建国 +2 位作者 范如玉 朱金辉 牛胜利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7-772,共6页
为了研究阴极微凸起形状对其热不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外加电场条件下,圆柱、圆台和圆锥形等不同形状微凸起的热不稳定性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形状的微凸起,当微凸起顶部温度达到阴极材料的熔点时,微凸起内... 为了研究阴极微凸起形状对其热不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外加电场条件下,圆柱、圆台和圆锥形等不同形状微凸起的热不稳定性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形状的微凸起,当微凸起顶部温度达到阴极材料的熔点时,微凸起内部温度分布差异显著,随着微凸起形状由圆柱-圆台-圆锥形变化,微凸起内部温度接近材料熔点的部位越来越少;外加电场相同时,微凸起形状越接近圆锥形,爆炸电子发射延迟时间越长;在阴极表面电场强度高于11GV/m时,爆炸电子发射延迟时间随着微凸起顶底半径比值的减小或阴极表面电场强度的下降近似成指数规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 场致发射 微凸起 热不稳定性 爆炸电子发射延迟时间
下载PDF
影响阳极杆箍缩二极管窗口前向辐射剂量的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勋 袁建强 +3 位作者 祁康成 刘宏伟 王凌云 姜苹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2,共8页
简介了杆箍缩二极管(RPD)基本物理过程,从轫致辐射方向性、二极管能量耦合、电子箍缩效率、二极管构型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RPD窗口前向辐射剂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报道了相比于石墨阴极,采用LaB6爆炸发射阴极RPD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使得... 简介了杆箍缩二极管(RPD)基本物理过程,从轫致辐射方向性、二极管能量耦合、电子箍缩效率、二极管构型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RPD窗口前向辐射剂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报道了相比于石墨阴极,采用LaB6爆炸发射阴极RPD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使得距离光源1m处辐射剂量提高12%以上的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讨论提高RPD辐射剂量的可能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X光机 阳极杆箍缩二极管 辐射剂量 爆炸发射阴极
下载PDF
碳纳米管阴极的短脉冲爆炸场发射与等离子体膨胀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庆亮 张跃 +4 位作者 黄运华 齐俊杰 高战军 夏连胜 张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78-1783,共6页
采用碳纳米管制备了一种强流电子束发射阴极,并对碳纳米管阴极在双脉冲条件下的强流发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双脉冲条件下获得了245A/cm2的强发射电流密度,阴极的开启时间约为40ns.采用高速分幅相机和CCD相机对强流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的... 采用碳纳米管制备了一种强流电子束发射阴极,并对碳纳米管阴极在双脉冲条件下的强流发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双脉冲条件下获得了245A/cm2的强发射电流密度,阴极的开启时间约为40ns.采用高速分幅相机和CCD相机对强流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连续脉冲实验时,离子体及其膨胀对发射电子束的强度和分布影响很大,双脉冲时脉冲间隔时间内等离子体的膨胀速率约为8.17cm/μs.等离子体形成时没有优先位置,电子束发射的局部增强位置是随机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阴极可以作为强流阴极在高能微波器件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爆炸场发射 等离子体膨胀 强流电子束 阴极
原文传递
场致发射的温度效应对微波管爆炸电子发射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左应红 王建国 +2 位作者 范如玉 朱金辉 牛胜利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6-1240,共5页
为研究场致发射的温度效应对微波管中爆炸电子发射过程的影响,在对比分析低温条件下的场致发射电流密度Fowler-Nordheim(FN)和一般的电子发射电流密度积分公式的基础上,利用细长圆柱形微凸起模型,重点考虑焦耳加热和热传导两个因素,编... 为研究场致发射的温度效应对微波管中爆炸电子发射过程的影响,在对比分析低温条件下的场致发射电流密度Fowler-Nordheim(FN)和一般的电子发射电流密度积分公式的基础上,利用细长圆柱形微凸起模型,重点考虑焦耳加热和热传导两个因素,编程计算得到了微凸起内部的温度分布和不同位置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场致发射的温度效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考虑温度对场致发射的影响后,微凸起内部各点的温度随时间呈非线性增长,且增长速率越来越大;在微波电场强度较弱时,若不考虑场致发射的温度效应而直接用FN公式表示的电流密度代入计算,会使爆炸发射延迟时间变短;当微波电场很强时,温度效应对爆炸发射延迟时间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发射 温度效应 爆炸电子发射 脉冲缩短 微凸起 微波管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源用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文丽 白书欣 +1 位作者 陈忠道 杨盛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2,共5页
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是阴极材料技术,阴极材料的性能决定着高功率微波的输出功率。综述了目前所用的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主要分析对比了几种爆炸发射阴极材料的发射机制以及优缺点:以尖端场增强为... 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是阴极材料技术,阴极材料的性能决定着高功率微波的输出功率。综述了目前所用的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主要分析对比了几种爆炸发射阴极材料的发射机制以及优缺点:以尖端场增强为发射机制的金属阴极由于熔点低、等离子体闭合速率快等问题,在高功率微波源技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天鹅绒的发射机制为表面闪烙点火,最大的缺点是阴极寿命短;碳纤维阴极不仅有尖端处的场发射,而且存在侧面的表面闪烙过程,高重复频率及长寿命的碳纤维阴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热电离阴极发射电流密度有待提高;铁电阴极在HPM源中极具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技术 阴极材料 爆炸发射
下载PDF
空间电荷效应对阴极微凸起热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钧 刘国治 林郁正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99-1701,共3页
由于金属微凸起爆炸电子发射的预发射电流密度一般都超过108A/cm2,因此必须考虑其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基于金属微凸起爆炸电子发射起始过程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给出了考虑预发射电流空间电荷效应的微凸起爆炸发射延迟时间随... 由于金属微凸起爆炸电子发射的预发射电流密度一般都超过108A/cm2,因此必须考虑其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基于金属微凸起爆炸电子发射起始过程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给出了考虑预发射电流空间电荷效应的微凸起爆炸发射延迟时间随二极管平均电场的变化关系。与不考虑预发射电流空间电荷效应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预发射电流的空间电荷效应可以显著增加金属微凸起的爆炸发射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凸起 爆炸电子发射 预发射电流 空间电荷效应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源中强场击穿机理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志敏 孙钧 +1 位作者 曹亦兵 张余川 《现代应用物理》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了研究高功率微波源中强场击穿的"阴极"和"阳极"效应,基于无箔二极管,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中,在金属表面最大电场强度约为1.2 MV·cm^(-1)、导引磁场约为2.5T的条件下,通过对上百次脉冲实验后,"... 为了研究高功率微波源中强场击穿的"阴极"和"阳极"效应,基于无箔二极管,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中,在金属表面最大电场强度约为1.2 MV·cm^(-1)、导引磁场约为2.5T的条件下,通过对上百次脉冲实验后,"阴极"和"阳极"表面形貌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数十纳秒的短脉冲而言,场致爆炸电子发射不会引起明显的结构损伤,在强外加引导磁场约束下,强场致发射电子轰击金属结构表面的"阳极效应"是引起结构破坏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强场击穿 爆炸发射 阳极效应
下载PDF
金属-铁电陶瓷沿面阴极三相点电场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勋 刘宏伟 +2 位作者 姜苹 袁建强 王凌云 《电子设计工程》 2014年第14期177-179,共3页
为了降低金属-铁电陶瓷沿面阴极发射阈值,开展了影响其三相点电场分布因素的研究。从金属铁电陶瓷结构参数、在二极管中的相对位置出发分析了其与三相点电场关系。研究表明采用较薄的电极和铁电陶瓷,以及较短的沿面距离可以获得三相点... 为了降低金属-铁电陶瓷沿面阴极发射阈值,开展了影响其三相点电场分布因素的研究。从金属铁电陶瓷结构参数、在二极管中的相对位置出发分析了其与三相点电场关系。研究表明采用较薄的电极和铁电陶瓷,以及较短的沿面距离可以获得三相点电场的加强,相比双电极结构,单电极可以获得显著的三相点电场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 重复频率 爆炸发射 闪光照相
下载PDF
金属表面镀高分子膜对真空击穿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祥刚 苏建仓 +4 位作者 张瑜 朱晓欣 李小泽 谭维兵 张立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5-119,共5页
探索提高金属表面真空击穿阈值的方法,对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属表面电子发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阴极杆表面电场随二极管电压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对比了在脉宽约30... 探索提高金属表面真空击穿阈值的方法,对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属表面电子发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阴极杆表面电场随二极管电压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对比了在脉宽约30 ns、阴极杆与阳极筒间隙12 mm时,钛合金TC4阴极杆在不同种类高分子膜(膜厚30~60μm)下真空击穿阈值的变化情况。在表面粗糙度Rz(轮廓最大高度)为0.8μm的TC4阴极杆表面分别镀环氧树脂膜和丙烯酸膜,实验结果表明,镀丙烯酸膜阴极杆的击穿阈值约505 kV/cm,相对于不镀膜阴极杆,击穿场强提高了约20.6%;在表面粗糙度Rz为0.2μm的TC4阴极杆表面分别镀聚酰亚胺膜和聚醚醚酮膜,实验结果表明,镀聚酰亚胺膜阴极杆的击穿阈值为584 kV/cm,相对于不镀膜阴极杆,击穿场强提高了约28.1%。因此,在金属表面镀丙烯酸膜、聚酰亚胺膜可以有效提高金属表面的真空击穿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爆炸发射 纳秒脉冲 高分子膜 真空击穿阈值
下载PDF
金属表面形貌对真空击穿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祥刚 宋玮 +8 位作者 向导 朱晓欣 李小泽 谭维兵 张立刚 沈志远 程攀伦 宁齐 梁旭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4-178,共5页
探索提高真空击穿阈值的方法,对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属表面电子发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电极表面电场随二极管电压的变化规律,设计实验系统,并开展实验研究。实验对比钛合金TC4阴极在不同表面粗... 探索提高真空击穿阈值的方法,对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属表面电子发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电极表面电场随二极管电压的变化规律,设计实验系统,并开展实验研究。实验对比钛合金TC4阴极在不同表面粗糙度下真空击穿阈值,实验表明,当阴极表面粗糙度(轮廓最大高度R_z)分别为26.13 m,10.41 m,6.75 m,1.12 m,0.13 m时,击穿阈值分别为306 kV/cm,345 kV/cm,358 kV/cm,392 kV/cm,428 kV/cm。当R_z由26.13 m减小至0.13 m时,击穿阈值提高39%。金属表面击穿阈值随R_z减小而提高,减小金属表面的R_z,是提高真空击穿阈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爆炸电子发射 表面粗糙度 真空击穿阈值
下载PDF
3维电磁粒子模拟程序设计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大刚 祝大军 +2 位作者 周俊 胡旻 刘盛纲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在3维Yee网格模型以及蛙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3维电磁场离散算法及其稳定条件,讨论了3维空间网格上电磁场作用于粒子的平均场权重法和粒子作用于电磁场的Charge-conserving法,同时也讨论了3维空间网格上理想导体边界条件、自由吸收边... 在3维Yee网格模型以及蛙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3维电磁场离散算法及其稳定条件,讨论了3维空间网格上电磁场作用于粒子的平均场权重法和粒子作用于电磁场的Charge-conserving法,同时也讨论了3维空间网格上理想导体边界条件、自由吸收边界条件、爆炸式发射模型的模拟实现方法。以向内发射同轴二极管为例从其电流电压关系及电子束运动特性方面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e网格 蛙跳 粒子模拟 边界条件 爆炸式发射
下载PDF
平面二极管爆炸发射阴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法伦 张永辉 +4 位作者 向飞 赵殿林 刘忠 甘延青 鞠炳全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1-1515,共5页
在电压0.6~1.0MV,脉冲重复频率为100Hz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爆炸发射阴极的有效发射面积、平均发射电流密度、二极管阻抗、电子束能量损耗机制等特性。结果表明:阴极有效发射面积随时间呈方波变化,在脉冲开始后5ns内有效发射面积基... 在电压0.6~1.0MV,脉冲重复频率为100Hz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爆炸发射阴极的有效发射面积、平均发射电流密度、二极管阻抗、电子束能量损耗机制等特性。结果表明:阴极有效发射面积随时间呈方波变化,在脉冲开始后5ns内有效发射面积基本达到稳定。在碳纤维、天鹅绒、石墨、不锈钢4种阴极材料中,碳纤维阴极有效发射面积最大且变化相对稳定,并且碳纤维阴极具有最大的平均发射电流密度。二极管阻抗随着阴阳极间隙的增加并非呈平方关系增加,而是呈线性增长,阻抗失配是降低电子束能量传输效率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二极管 爆炸发射 阴极特性 强流电子束
下载PDF
爆炸发射阴极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法伦 金晓 +1 位作者 张永辉 向飞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1-246,共6页
文章对爆炸发射阴极的物理机制进行了阐述,着重对爆炸发射阴极的各种特性进行了介绍,包括阈值电压、发射均匀性、等离子体闭合速率、阴极寿命等.并且对研究爆炸发射阴极特性所采用的理论和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给出了目前阴极材料使用中... 文章对爆炸发射阴极的物理机制进行了阐述,着重对爆炸发射阴极的各种特性进行了介绍,包括阈值电压、发射均匀性、等离子体闭合速率、阴极寿命等.并且对研究爆炸发射阴极特性所采用的理论和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给出了目前阴极材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发射阴极 阴极材料 二极管 物理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