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湛军 邓利娟 +2 位作者 乐嘉静 阎安庄 徐康森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观察海狗油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海狗油 )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小剂量四氯化碳合并高脂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 7周后 ,模型组ig等体积橄榄油 ,阳性药组ig辛伐他汀 4mg/kg ,海狗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海狗油 0 .5、1.6、... 目的观察海狗油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海狗油 )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小剂量四氯化碳合并高脂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 7周后 ,模型组ig等体积橄榄油 ,阳性药组ig辛伐他汀 4mg/kg ,海狗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海狗油 0 .5、1.6、4 .8g/kg ,1次 /d ,连续 8周 ,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以肝脏的重量、肝脂质含量、6 酮 前列腺素F1α与血栓素B2 比值 (6 keto PGF1α/TXB2 )、脂质过氧化作用和病理检查为主要衡量指标 ,观察其防治效果。结果海狗油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肝重减轻 ,肝组织中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丙二醛、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 ,6 keto PGF1α/TXB2 增加 ,病理检查苏丹Ⅲ染色、HE染色和细胞色素P4 5 0 2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内脂变减轻 ,表达减弱。结论海狗油对实验性脂肪肝的形成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狗油 大鼠脂肪肝 治疗
下载PDF
多烯磷脂酰胆碱改善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红山 陈少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2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高脂饮食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和相应药物,疗程4周,实验结束时取材观察...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高脂饮食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和相应药物,疗程4周,实验结束时取材观察:①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②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on,ADP),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肝组织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on receptor2,AdipoR2)、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inase,AMPK)、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A carboxylase,ACCase)、丙二酰辅酶A(Malony1 CoA)含量的变化及其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程度不同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模型组肝组织TG、FFA、FAS、ACCase、Malony1-Co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ADP与肝组织AdipoR2、AMPK显著降低(P<0.0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肝脏脂肪变性显著减轻,肝组织TG、FFA、FAS、ACCase、Malony1-CoA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ADP与肝组织AdipoR2、AMPK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沉积有高强度的抑制效应,其机制与改善脂肪酸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脂肪肝 三酰甘油 游离脂肪酸 脂联素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实验性脂肪肝肝脏脂肪代谢 被引量:7
3
作者 冯琴 孟胜喜 +4 位作者 唐亚军 李晓飞 彭景华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53-156,161,共5页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脂肪肝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祛湿化瘀方 肝脂肪代谢
下载PDF
杏鲍菇甲壳素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家福 林娇芬 +5 位作者 欧一新 刘静娜 曹娜 庄诗怡 潘秋瑜 潘裕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9-222,共4页
为研究杏鲍菇甲壳素对脂肪肝的预防作用,采用给脂肪肝模型大鼠对其喂食不同浓度杏鲍菇甲壳素,以考来烯胺为阳性对照,饲养5周后观察其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为研究杏鲍菇甲壳素对脂肪肝的预防作用,采用给脂肪肝模型大鼠对其喂食不同浓度杏鲍菇甲壳素,以考来烯胺为阳性对照,饲养5周后观察其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s,TG)水平,肝脏组织中的TC、TG、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甲壳素能极显著性(P<0.01)地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C、TG水平,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SOD活性(P<0.05)、降低MDA活性,减轻肝组织脂肪性样变,减少TC、TG在肝组织中积累,并呈现剂量效应,并值得注意的是,与考来烯胺组相比,杏鲍菇甲壳素高剂量组的预防效果与之相近,无差异性(P>0.05)。结论:杏鲍菇甲壳素具有预防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甲壳素 实验性脂肪肝 预防
下载PDF
铁蛋白在实验性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及红景天苷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1 位作者 应豪 李德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226-3227,3231,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及红景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第8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红景天苷组,灌胃给药5周。观察肝组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含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及红景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第8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红景天苷组,灌胃给药5周。观察肝组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红景天苷组的肝组织TG、FFA、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TG、FFA含量与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脂肪肝大鼠的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红景天苷可显著降低脂肪肝大鼠的血清及肝组织铁蛋白水平,这可能为其防治脂肪肝作用的重要药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铁蛋白 肝组织铁蛋白 实验性脂肪肝 红景天苷
原文传递
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血清抵抗素的变化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车财妍 李红山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抵抗素在实验性脂肪肝中的变化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造模12周,其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在第8周起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灌胃干预5周。... 目的研究血清抵抗素在实验性脂肪肝中的变化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造模12周,其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在第8周起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灌胃干预5周。观察项目:肝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脂肪变性程度变化;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血清抵抗素含量;肝组织TG、FFA、血清抵抗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含量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14.85和19.61,P<0.01);血清抵抗素含量亦显著升高(t=12.94,P<0.0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血清抵抗素含量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TG、FFA含量与血清抵抗素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显著降低脂肪肝大鼠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这可能是其防治脂肪肝作用的重要药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抵抗素 脂肪肝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琴 张钰泉 +6 位作者 张宁 李红山 李琦 许丽莉 彭景华 刘平 胡义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学的影响。方法:祛湿化瘀方中5味药物分别醇提、水提醇沉后合并,制备成生药含量为0.93 g.mL-1的药液,再按不同干燥方法制得浸膏、70℃真空负压干燥药物、40℃真空负...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学的影响。方法:祛湿化瘀方中5味药物分别醇提、水提醇沉后合并,制备成生药含量为0.93 g.mL-1的药液,再按不同干燥方法制得浸膏、70℃真空负压干燥药物、40℃真空负压干燥药物、冷冻干燥药物、喷雾干燥药物。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四氯化碳(CCl4)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2周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未干燥组、浸膏组、70℃真空负压干燥组、40℃真空负压干燥组、冷冻干燥组、喷雾干燥组,每组灌以相应药物2周。取材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变化。并对各个药物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AST,GGT活性,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未干燥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GGT及肝组织TG,FFA显著下降;浸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GGT,ALT,肝组织TG,FFA显著下降;70℃和40℃真空干燥组除血清ALT活性显著降低外,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冷冻干燥组除肝组织TG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喷雾干燥组除血清GGT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未干燥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其他各组。运用指纹图谱对各组药物进行分析,色谱图有相应的谱峰信息综合表达有差异。结论:"袪湿化瘀方"经不同干燥方法后对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均有所下降,不同方法干燥后部分有效物质丢失,可能是导致药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湿化瘀方 干燥方法 实验性脂肪肝 药效学 指纹图谱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