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2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森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9,共9页
本文记述近 2 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着重论述早期人类扩散的速度和中国旧石器工业的基本框架 :北、南方各存在一个主工业 ,并存若干区域工业 ;同时对试验考古研究以及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孔见。
关键词 旧石器考古学 主工业 试验考古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出土的三角形石器是石犁吗?——毘山遗址出土三角形石器微痕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莉 陈星灿 +2 位作者 潘林荣 闵泉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5,共10页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多个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器,考古学家多认为它们是用于稻作的石犁。经过实验考古和微痕分析,以一件现代铁犁、一件出土石铲和一件实验用石犁的形态和微痕观察作为对比标本,观察毘山遗址出土的五...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多个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器,考古学家多认为它们是用于稻作的石犁。经过实验考古和微痕分析,以一件现代铁犁、一件出土石铲和一件实验用石犁的形态和微痕观察作为对比标本,观察毘山遗址出土的五件崧泽文化三角形石器,发现毘山三角形石器可能具有铲、刀等多种功能,可作业于不同质地的物质,如植物和细土壤。这些遗物上没有发现类似犁耕的微痕,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形石器 实验考古 石器微痕 石器功能 犁耕 毘山遗址
原文传递
冶金实验考古研究初探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海峰 陈建立 +1 位作者 潜伟 铁付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8-141,共14页
新考古学的诞生为现代实验考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冶金考古学者在矿石的开采和加工、金属冶炼和铸造、金属制品的加工和使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古研究,为解决古代冶金技术、复原古代冶金活动及... 新考古学的诞生为现代实验考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冶金考古学者在矿石的开采和加工、金属冶炼和铸造、金属制品的加工和使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古研究,为解决古代冶金技术、复原古代冶金活动及其组织形式、探讨冶金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以国内外四个铜和铁的冶炼实验考古案例为例,对冶金实验考古的发展历程进行初步讨论,认为国外学者在青铜冶炼、块炼铁冶炼和特殊钢铁制品模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国内学者在青铜铸造和黄铜冶炼等领域的工作亦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国内工作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参与对象、学科参与度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实验考古 模拟实验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史前盐卤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4
作者 雷少 毛欣琳 +1 位作者 崔剑锋 王张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53,共19页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分为刮取盐泥、建造泥溜、晾晒盐泥、淋滤卤水和收集卤水等五个步骤,分别对史前制卤工艺开展了实验考古研究,并从淋卤和储卤设施、盐泥、钙质结核以及制卤工具等方面,提出了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制卤遗存的辨识标准和方法。虽然本次制卤实验环节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对于产品无法存留的制盐遗址来讲,实验考古无疑是辨识制盐遗存和复原古代制盐工艺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榭遗址 史前盐业 制卤工艺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石铲制品的初步研究--嵩山地区夏商时期石铲生产工业管窥 被引量:6
5
作者 逄博 张海 方燕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52,69,I0009-I0011,共12页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2007、2009年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灰岩为原料的石铲制品以及相应的原料、坯料和废料。本项研究以石铲生产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石制品的观察和分析,并结合实验考古,复原了瓦店遗址石铲制作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流程。结合...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2007、2009年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灰岩为原料的石铲制品以及相应的原料、坯料和废料。本项研究以石铲生产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石制品的观察和分析,并结合实验考古,复原了瓦店遗址石铲制作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流程。结合有关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生产属于"松散的专业化生产",而夏商时期的整个中原嵩山地区存在着以加工灰岩石铲为主的大规模的石器生产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店遗址 石铲 实验考古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原文传递
环玦类石制品扩孔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永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62,共7页
就环玦类石制品的扩孔工艺而言,环砥石是用于研磨扩孔的重要工具,条状砾石是环砥石较为理想的材料。实验表明,利用加砂法研磨扩孔,对环砥石的石质及硬度并无绝对要求,但在修整管钻孔茬口时,可能对环砥石的硬度要求较高。环砥石硬度对自... 就环玦类石制品的扩孔工艺而言,环砥石是用于研磨扩孔的重要工具,条状砾石是环砥石较为理想的材料。实验表明,利用加砂法研磨扩孔,对环砥石的石质及硬度并无绝对要求,但在修整管钻孔茬口时,可能对环砥石的硬度要求较高。环砥石硬度对自身磨损程度起关键作用,硬度越高的环砥石磨损痕迹越不明显。环砥石常见的磨损痕迹差异包括乳突的有无、分段现象是否存在、分段中棱线的显隐、各分段磨损面的磨损程度差异、顶部坡度角大小差异等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一些环砥石我们尚未能在考古研究中辨识出来。考古出土的环砥石,可能有简单修整茬口和扩大孔径的不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 环玦类石制品 环砥石 扩孔工艺
原文传递
吉州窑木叶纹、剪纸贴花装饰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史秋童 张文江 +2 位作者 吴声乐 袁胜文 罗军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10,共12页
木叶纹和剪纸贴花是吉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针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我们采用传统柴窑,在考虑装饰工艺程序、树叶品种及状态、剪纸材质、盏坯素烧与否、烧成温度等变量的情况下,以釉和烧成气氛为定量,对这两种装饰工艺进行了复原实验... 木叶纹和剪纸贴花是吉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针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我们采用传统柴窑,在考虑装饰工艺程序、树叶品种及状态、剪纸材质、盏坯素烧与否、烧成温度等变量的情况下,以釉和烧成气氛为定量,对这两种装饰工艺进行了复原实验。实验表明,宋代黑釉盏的木叶纹装饰应该是将湿树叶直接放于施好黑釉的生坯盏中,将生坯盏置于漏斗状匣钵中入窑烧制而成;剪纸贴花装饰是将剪纸贴于施好底釉的生坯盏中,罩面釉后揭去剪纸,再将盏置于匣钵中入窑烧制而成。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最适合的烧制温度为1230-1250℃。纤维度高的老树叶效果最佳,纸的材质则与剪纸贴花的烧成效果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州窑 木叶纹 剪纸贴花 装饰工艺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启龙 张居中 +1 位作者 杨玉璋 孙亚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98,共21页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微痕分析 实验考古
下载PDF
陶瓷实验考古研究概述 被引量:5
9
作者 郁永彬 陈建立 +1 位作者 梅建军 铁付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9-130,162,共12页
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古代陶瓷生产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信息的兴趣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加工,泥料的配置,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成工艺,制作陶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品的流通、使... 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古代陶瓷生产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信息的兴趣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加工,泥料的配置,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成工艺,制作陶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品的流通、使用和废弃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陶瓷实验考古的研究现状方面的研究,总结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简要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为系统开展陶瓷实验考古工作提出自己的认识,以便引起古陶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 陶瓷民族考古 制作工艺
原文传递
实验考古与实验室考古区别辨析
10
作者 唐邦城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0-43,58,共5页
实验考古与实验室考古是近年学界常有提及的学术名称,虽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尽相同。在源属方面,实验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结晶,而实验考古是欧美考古学进程的产物。在研究范式上,实验室考古更强调在室内进行的科技分析与文物保护,而... 实验考古与实验室考古是近年学界常有提及的学术名称,虽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尽相同。在源属方面,实验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结晶,而实验考古是欧美考古学进程的产物。在研究范式上,实验室考古更强调在室内进行的科技分析与文物保护,而实验考古则侧重于对古代遗迹现象的重建。在开展实验考古时,需要注意尽量保证实验的原生性、科学性与可控性,实验的目的是解决考古学问题,同时确保实验记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 实验室考古 研究范式
下载PDF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11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骨镞 实验考古 杀伤力测试 功能用途
原文传递
高温褐彩瓷的施彩工艺及呈现特征——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高温彩瓷差别标准的模拟研究之一
12
作者 侯佳钰 李合 +4 位作者 丁银忠 康葆强 李媛 贾翠 王光尧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50,155,共9页
本文是对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褐彩瓷为对象的研究。首先利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烧制釉上褐彩瓷及釉下褐彩瓷,然后通过OCT技术无损观测模拟样品的断面结构、揭示不同施彩工艺的特点,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方法加以辅助证明,初步建立了中国传... 本文是对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褐彩瓷为对象的研究。首先利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烧制釉上褐彩瓷及釉下褐彩瓷,然后通过OCT技术无损观测模拟样品的断面结构、揭示不同施彩工艺的特点,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方法加以辅助证明,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褐彩瓷釉上釉下施彩工艺的无损判别标准。基于此标准,本文还对古代磁州窑褐彩瓷的施彩工艺进行了成功判别。同时,该项工作的实施,也为古陶瓷高温彩绘工艺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无损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学 OCT 无损 判别标准 施彩工艺 褐彩
原文传递
锐棱砸击技术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胜前 刘睿喆 +3 位作者 周怡昕 董兵 赵军 刘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9,24,共12页
锐棱砸击技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有关其生产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湖北松滋关洲遗址的发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契机。结合考古材料与实验考古的手段,可以清楚地重建该技术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男女皆宜、简单易行的石片生产技术。考古材料... 锐棱砸击技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有关其生产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湖北松滋关洲遗址的发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契机。结合考古材料与实验考古的手段,可以清楚地重建该技术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男女皆宜、简单易行的石片生产技术。考古材料的背景关联信息与民族志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锐棱砸击技术是长江上中游过渡地带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特征,它是当时强化利用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棱砸击技术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文化适应变迁 石器分析 实验考古 关洲遗址
原文传递
实验考古学在唐髹漆金银平脱秘色瓷碗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捷 程智 《中国生漆》 2015年第4期1-6,共6页
1987年,法门寺唐代宫廷髹漆平脱黄釉秘色瓷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但这2件文物因漆面裂损剥落等原因,深藏冰柜27年,迄今无法面世,成为学界的一桩长久的憾事。经考古、文物保护和漆器制作等方面的专家多年潜心研制,以复制为主题,通过... 1987年,法门寺唐代宫廷髹漆平脱黄釉秘色瓷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但这2件文物因漆面裂损剥落等原因,深藏冰柜27年,迄今无法面世,成为学界的一桩长久的憾事。经考古、文物保护和漆器制作等方面的专家多年潜心研制,以复制为主题,通过实验考古学手段,研究秘色瓷与金银加工工艺、髹漆工艺完美结合的技术过程,使该项工艺终获复原,具备了与文物本体接近或等同的科研价值和陈列价值,为今后类似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复制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数据和工艺制作方法,为唐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漆器工艺美术发展史等提供技术细节上的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门寺唐代佛塔地宫 髹漆 金银平脱 黄釉秘色瓷碗 实验考古学 文物复制
下载PDF
绳纹施制技术的分析和实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永旭 《考古学集刊》 2018年第1期237-253,共17页
绳纹是古代陶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不仅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上常见绳纹,而且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史前陶器上也相当普遍。以至于日本的同行,将其国内整个新石器时代统称为绳纹时代。长期以来,绳纹作为一个细而微的基本技术问... 绳纹是古代陶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不仅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上常见绳纹,而且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史前陶器上也相当普遍。以至于日本的同行,将其国内整个新石器时代统称为绳纹时代。长期以来,绳纹作为一个细而微的基本技术问题,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绳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个关于绳纹施制的系统实验。实验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考古出土文物标本的细致观察和研究之上,据此提出可能存在的施纹工具。工具的仿制在实验中也有体现。有意识地设计出不同的施纹工具,进而实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同时,紧扣考古学问题进行初步释读。实验的顺利实施,对深入认识绳纹工具制作和绳纹的施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以往认为的滚压绳纹和拍印绳纹的界定标准提出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偃师 二里头文化 绳纹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的利手分析——以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俊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7,共7页
利手行为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独特的运动行为,旧石器时代的许多器物都留下了古人类利手行为的证据。本文依据神经生物学和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石制品进行了古人类群体的利手分析,现有的材料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高岭... 利手行为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独特的运动行为,旧石器时代的许多器物都留下了古人类利手行为的证据。本文依据神经生物学和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石制品进行了古人类群体的利手分析,现有的材料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高岭坡遗址的古人类群体尚不存在明显的利手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手 旧石器时代早期 百色盆地 高岭坡遗址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君孝 冯维伟 +2 位作者 张翔宇 柴怡 吴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石等。其中大量器物只用一两个步骤即可制成。两种繁简不同的制作方法表明,本遗址先民的骨器制作以“因材作器”模式为主,以“因器制料”模式为辅;湿度较高的骨料,原料利用率与成品率均较高;骨器表面痕迹以左斜向为主,表明制作者主要习惯使用右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骨器工艺 模拟实验
下载PDF
礼县出土春秋秦鼎的实验考古学研究——铸型工艺中的分体模与嵌范技术复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彦琪 王刚 +2 位作者 吕小龙 任晓磊 柏庚辰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44,共12页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圆鼎大多以三合范铸造,而礼县出土的三件春秋型秦式鼎特征鲜明,皆使用双合范浑铸成形。只有通过使用分体模和嵌范技术才能保证这种工艺得以实施。文章尝试将史前石器的研究范式用于青铜器研究;对器表能够反映古...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圆鼎大多以三合范铸造,而礼县出土的三件春秋型秦式鼎特征鲜明,皆使用双合范浑铸成形。只有通过使用分体模和嵌范技术才能保证这种工艺得以实施。文章尝试将史前石器的研究范式用于青铜器研究;对器表能够反映古人特定技术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工艺痕迹,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痕迹分析;进而展开相关的实验考古学研究,对所作分析进行补充和验证,并通过实验考古这个直观的认知过程,将器物上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的历史图景,揭示秦国铸工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 双合范 嵌范 痕迹分析 分体模
下载PDF
X射线衍射技术在烧骨实验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超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烧骨作为考古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特征遗物,对研究古人类用火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往研究表明,骨骼在加热过程中,其内部晶体会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骨骼在加热前的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类对骨骼进行热处理的... 烧骨作为考古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特征遗物,对研究古人类用火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往研究表明,骨骼在加热过程中,其内部晶体会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骨骼在加热前的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类对骨骼进行热处理的动机与目的。为了了解骨骼在焚烧前的初始状态是否会对其内部晶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利用56件现生羊骨进行了烧骨实验。实验设置了带肉骨、剔肉骨和干骨三种不同初始状态的骨骼,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焚烧温度和时间参数。焚烧完成后,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所有样品进行了分析并观察其衍射图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骨骼有机质含量的多少,骨骼内部元素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会对骨骼内晶体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差异在考古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骨 实验考古学 动物考古学 生物考古学 XRD 骨骼矿物
下载PDF
史前玉器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之一——不同线切割方式的痕迹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闯 李海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进行比对,以此验证史前时期人们在制作玉器过程中,不仅使用了三种线切割方式,而且能够根据玉料特点来选择采用哪种适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玉器 实验考古 线切割技术 痕迹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