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5
1
作者 牛红榜 刘万学 万方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051-3060,共10页
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互作关系是影响外来植物入侵力和生态系统可入侵性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外来植物入侵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估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对于探索外... 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互作关系是影响外来植物入侵力和生态系统可入侵性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外来植物入侵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估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对于探索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尤为重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传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紫茎泽兰入侵对11种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自生固氮菌、氨氧化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时,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态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总钾含量和pH值。土壤微生物不同生理类群的变化与土壤中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养分的变化显著相关。紫茎泽兰在入侵地成功定殖后,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增加了与土壤养分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类群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可利用的养分水平,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其入侵的一部分,这种改变进而加速了土壤养分循环,可能增强了紫茎泽兰的养分吸收,进而促进其生长、竞争和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 外来植物入侵
下载PDF
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4种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65
2
作者 万欢欢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为了明确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水提液对入侵地草本植物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辣子草和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结合土培试验研究了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 为了明确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水提液对入侵地草本植物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辣子草和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结合土培试验研究了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除多年生黑麦草外,水提液对其他3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均产生了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且水提液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强;低浓度水提液对紫花苜蓿和辣子草的幼苗生长存在显著化感促进作用,高浓度的水提液对除多年生黑麦草外的其他3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存在显著化感抑制作用,水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中按照50g·kg-1的比例添加叶片凋落物后,显著抑制了白三叶的生长,而添加活性炭后,白三叶的单株生物量相对于未添加活性炭的处理增加71.25%,进一步证实叶片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化感抑制作用。这说明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可能通过其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降解,释放化感物质,抑制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为自身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实现其成功入侵和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叶片凋落物 化感作用 伴生植物 草本植物 外来植物入侵
下载PDF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1
3
作者 马晔 沈珍瑶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83-988,共6页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程序分为风险源分析、风险受体评价、暴露与危害评价、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对策5部分,初步建立了风险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度量生态损失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进而得出外来植物入侵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入侵 生态风险评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A new mechanism of invader success: Exotic plant inhibits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by changing soil microbe com-munity 被引量:42
4
作者 YUXingjun YUDan +1 位作者 LUZhijun MAKe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1期1105-1112,共8页
Since the 195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exotic plant, Eupatorium adenophorum, has spread rapidly across southwest China, damaging native ecosystems and causing great economic losses. We examined the pH, N, P, K, and ... Since the 195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exotic plant, Eupatorium adenophorum, has spread rapidly across southwest China, damaging native ecosystems and causing great economic losses. We examined the pH, N, P, K, and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s, an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haracter (by Biolog EcoPlateTM) in soils from sites heavily and lightly invaded by this exotic species. Also, soil from the lightly invaded site was treated with a water extract of E. adenophorum root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plant on soil properties. We grew three plant species, one native and two exotic, in pot experiment using soil from heavily invaded site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soil on these plants growth. The soi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 organic matter, total N, total P and total K in soils from the heavily invaded site were only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lightly invaded site, but concentrations of NH4+, NO?3 and available P and K in the heavily invaded site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lightly invaded site. The catabolic activity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heavily invaded sit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lightly invaded site. The catabolic activity of bac- terial community in soils treated by the water extract of E. adenophorum roots changed and became similar to that in soils from the heavily invaded site. The pot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exotic plants growth in heavily invaded soil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in lightly invaded soil; however, the native plant biomas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hen grown in soil from the heavily invaded site as compared to soil from the lightly invaded site; and the same phenomenon was found when any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s by E. adeno- phorum were eliminated by added activated carbon to those soils. Difference in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allelopathy could not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of the native plant in the soils from the heavily and lightly invaded sites. Changes ob- served in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were obviously related to native pl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泽兰属植物 土壤营养 微生物菌落 培植方式
原文传递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圣宾 李振基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并给出解释模式。由于本土动植物对某些外来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比较敏感,外来植物可以利用它的“化学武器”与本土植物竞争,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源菌的感染,从而在与本土物种的相互干扰中占据优势,实现成功入侵。进一步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化感作用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的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并对今后这方面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武器假说 外来植物入侵 化感作用 入侵机制
下载PDF
海南岛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彭宗波 蒋英 蒋菊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29-2034,共6页
基于海南岛生物入侵防控及外来物种管理的需求,对海南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海南受外来植物入侵影响较重,外来入侵植物共约160种,隶属于38个科。构建了适应于海南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与经济社... 基于海南岛生物入侵防控及外来物种管理的需求,对海南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海南受外来植物入侵影响较重,外来入侵植物共约160种,隶属于38个科。构建了适应于海南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来植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3级,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2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对海南50种常见的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可被作为管理部门制定早期预警和决策措施的重要工具,通过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应对海南外来生物入侵的快速反应体系,为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和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入侵现状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海南岛
原文传递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39
7
作者 郑洁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蓝亦琦 刘思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293-7303,共11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PLFA 外来植物入侵
下载PDF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于文清 刘万学 +3 位作者 桂富荣 刘文志 万方浩 张利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7027-7035,共9页
为了揭示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入侵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及相关肥力的影响,比较测定了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土壤理化性质、AMF侵染率及AMF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降低了土壤pH,使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 为了揭示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入侵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及相关肥力的影响,比较测定了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土壤理化性质、AMF侵染率及AMF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降低了土壤pH,使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83.0%,106.9%和111.0%;尽管对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机磷含量呈升高的趋势,而速效磷呈降低的趋势。紫茎泽兰入侵降低了本地植物的AMF侵染率;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土壤中以膨胀无梗囊霉(Acauospora dilatata)为优势种的AMF群落结构逐渐转变为以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为优势种的结构,紫茎泽兰可在其根周选择培育近明球囊霉,而对其它AMF种,特别是对膨胀无梗囊霉则存在抑制作用;基于各AMF种多度的聚类分析表明,形成紫茎泽兰单优群落土壤中各AMF种多度与未入侵的本地植物群落及入侵程度较轻的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群落之间存在明显分歧。综合分析推断认为,紫茎法兰入侵改变了入侵地土壤理化性状,抑制AMF对土著植物的侵染,改变AMF群落,并在其根周选择培育近明球囊霉,这可能是紫茎泽兰入侵及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紫茎泽兰 外来植物入侵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海南岛外来植物群落初探 被引量:21
9
作者 单家林 《热带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1-4,51,共5页
探讨了海南岛逸出野生状态的外来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和由外来植物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群落类型,并总结了这些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 海南岛 外来植物 植物群落 区系组成 生物入侵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天瑞 皇甫超河 +1 位作者 杨殿林 白小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8,共11页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快速适应能力对其入侵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黄顶菊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作用机制,而这种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其成功入侵,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对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遵循种群演替的基本规律,可通过建立能与黄顶菊抗衡的本地植被实现生态重建从而达到遏制其扩张,其中选择竞争力强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围绕如何有效控制黄顶菊的危害尚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外来植物 生物入侵 生态调控 利用
下载PDF
海南岛的外来植物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单家林 杨逢春 郑学勤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6年第3期39-44,共6页
通过对海南岛野生或半野生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报道了153种外来植物,并对近年来在海南岛大面积分布而未报道过的入侵种进行简要介绍。对海南外来植物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与危害程度的分析发现:(1)外来植物中有66.67%来自美洲,美洲... 通过对海南岛野生或半野生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报道了153种外来植物,并对近年来在海南岛大面积分布而未报道过的入侵种进行简要介绍。对海南外来植物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与危害程度的分析发现:(1)外来植物中有66.67%来自美洲,美洲种的96%为热带美洲成分,几乎所有来自美洲的草本植物往往成为遍布海南各地农田、果园、胶林、草地的有害杂草;(2)外来草本与藤本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和较大的危害;(3)绝大多数草本与藤本植物常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平地、低丘陵原有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生物入侵 海南岛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杭州湾湿地围垦区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梁雷 叶小齐 +2 位作者 吴明 邵学新 李长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0-685,共6页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is)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为了阐明其对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浙江省慈溪市杭州湾湿地围垦区内自然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和3种土著植物群落:束尾草(Phacelurus Griseb)群落、...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is)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为了阐明其对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浙江省慈溪市杭州湾湿地围垦区内自然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和3种土著植物群落:束尾草(Phacelurus Griseb)群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土壤氮、磷和钾含量以及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 H(P〈0.05),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和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1),但显著提高了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P〈0.01),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0~1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分别是束尾草、白茅和芦苇的1.72倍、2.35倍和2.00倍。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1),但是却改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束尾草、白茅和芦苇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0~10 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6.72%、180.21%和41.47%;可溶性碳0~1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27.27%、40.78%和4.00%,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1.36%、39.49%和29.63%;易氧化碳含量在两个土层中均显著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降低了土壤p H,提高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改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入侵 加拿大一枝黄花 土壤养分 活性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外来植物入侵反馈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于文清 周文 +1 位作者 万方浩 刘万学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植物群落竞争演替、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样也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影响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甚至决定入侵的成败。...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植物群落竞争演替、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样也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影响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甚至决定入侵的成败。因此,AMF与外来植物共生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已成为国际上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基于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从AMF对外来植物生长、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外来植物入侵对AMF的影响及AMF对入侵的反馈3个方面综述了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机制。外来植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土著AMF的群落结构和功能,而土著AMF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甚至逆转外来植物与入侵地植物的互作关系。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AMF与外来植物共生的菌根特性和对竞争关系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大尺度条件下的野外试验及室内补充试验深入探究影响AMF在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演替中的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全面解释AMF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外来植物 入侵机制 互利共生 反馈
下载PDF
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璞进 赵利清 +7 位作者 梁晨霞 张国龙 张迁迁 岳丽 徐步云 杨劼 张培青 清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73-1981,共9页
基于内蒙古生物入侵防控及外来物种管理的需求,对内蒙古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外来植物共55种,隶属于17个科;构建了适应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指标... 基于内蒙古生物入侵防控及外来物种管理的需求,对内蒙古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外来植物共55种,隶属于17个科;构建了适应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内蒙古53种主要的外来植物进行入侵风险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为内蒙古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的防范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外来植物 入侵现状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优势树种凋落物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侯玉平 魏巍 +4 位作者 翟文婷 初航 殷吉林 柏新富 卜庆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34,共7页
【目的】认识和了解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机制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不同群落优势种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的化感抑制效应差异,探讨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 【目的】认识和了解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机制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不同群落优势种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的化感抑制效应差异,探讨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常见优势树种麻栎、刺槐、赤松、黑松凋落物对火炬树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差异;因土壤会影响许多化感物质的转化和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其活性,进一步设置土壤介质参与的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树种凋落物覆盖对火炬树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显示,麻栎相比刺槐、赤松、黑松,显著抑制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表明,高凋落物量(每盆50 g)时,麻栎较刺槐、赤松、黑松显著降低了火炬树幼苗的总生物量;低凋落物量(每盆25 g)时仅在麻栎和赤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麻栎较赤松显著抑制了火炬树幼苗总生物量的积累;有麻栎凋落物覆盖时,火炬树幼苗生物量分配呈现叶生物量比降低,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增大的趋势。【结论】麻栎的化感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火炬树的生长。利用对火炬树具有明显化感抑制作用的本地植物麻栎对其进行生态控制,或者构建高抵抗力植物群落,进而筛选有效化感物质,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控制火炬树扩散的新途径。研究结果可揭示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对入侵过程的认识,对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火炬树 生物入侵 化感作用 化感适应性 群落入侵抵抗力 优势树种
下载PDF
假臭草入侵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全国明 代亭亭 +1 位作者 章家恩 徐嘉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83-2889,共7页
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是华南地区的主要外来入侵杂草之一,已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采用野外样方法研究了假臭草入侵(入侵年限4~5年)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 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是华南地区的主要外来入侵杂草之一,已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采用野外样方法研究了假臭草入侵(入侵年限4~5年)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碳源利用特征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土著灌木丛对照区相比,假臭草入侵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变化不明显,但全钾含量显著上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显著下降;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亦显著降低,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增加;假臭草入侵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平均孔颜色变化率(AWCD)、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McIntosh指数(U)、丰富度指数(S)显著下降,Pielou均匀度指数(E)则显著上升,但两处理间的Shannon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s)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假臭草入侵造成土壤养分的大量损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土壤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臭草 外来植物入侵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菌根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于文清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3-889,共7页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土壤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MF)群落的影响,采用嵌套PCR技术分析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生境内土著植物群落、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紫茎泽兰单优群落中,侵染紫茎泽兰及土著...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土壤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MF)群落的影响,采用嵌套PCR技术分析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生境内土著植物群落、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紫茎泽兰单优群落中,侵染紫茎泽兰及土著植物的MF群落结构,及紫茎泽兰与土著植物根围土壤中MF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不同入侵进程MF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中,从土著植物群落的植物根内检测到内养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型克隆;从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的紫茎泽兰根内也检测到内养球囊霉型克隆,而在土著植物根内检测到1个球囊霉属(Glomus sp 2)型克隆;从紫茎泽兰单优群落的紫茎泽兰根内未检测到MF,但从其根围土壤中检测到2个球囊霉属(Glomus sp 1和Glomus sp 2)型克隆。在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中,从紫茎泽兰根围土壤中检测到4个克隆型,分别为毛舌菌阔孢(Trichoglossum hirsutum)、皂味口磨(Tricholoma saponaceum)、亚盖趋本菌(Xylobolus subpileatus)和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从土著植物根围土壤中也检测到4个克隆型,分别为小皮伞(Camarophyllopsis hymenocephala)、肉色香蘑(Lepista irina)、皂味口磨及亚侧耳(Panellus serotinus)型克隆;在土著植物群落中,从根围土壤只检测到皂味口磨型克隆。紫茎泽兰入侵改变了土著MF群落结构,其中在土著植物占据的土壤中以外生菌根真菌为主,而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则更多地积累了丛枝菌根真菌。文中讨论了紫茎泽兰改变入侵地土壤菌根菌群落及其可能对紫茎泽兰入侵的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入侵 紫茎泽兰 土著植物 植物群落 菌根真菌群落 嵌套PCR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园林植物地理区系类型及外来种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云彪 王锦 潘曲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2,共15页
于2017—2019年采用野外路线调查和重点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湖滨17个已建湿地公园进行4轮调查,并对其园林物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地理区系、外来种和有入侵史记录的物种应用现况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各公园园林植物物种进行了相似... 于2017—2019年采用野外路线调查和重点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湖滨17个已建湿地公园进行4轮调查,并对其园林物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地理区系、外来种和有入侵史记录的物种应用现况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各公园园林植物物种进行了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园林植物共计338个种,含13个变种、4个变型、3个杂交种、11个栽培变种、4个栽培型,生活型以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科级含5种以上的优势科共20科;属级含1~5种的属有222属,表明滇池湿地具有丰富的园林植物科属多样性。园林种子植物科级地理分布型有11个类型及9个变型,除去世界广布型,热带分布区成分比重较大,科级R/T值为1.92,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属级地理分布型有14个类型以及15个变型,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各占46.40%和47.30%,属级R/T值为0.98,属级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但热带地理成分也占较大比重。外来园林植物和有入侵史园林植物数量较大,分别为43个科、99个属、132个种和28个科、45个属、51个种,其大多原产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公园外来园林植物应用率为30%~50%,表明外来园林植物在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应用具有普遍性,且部分公园的外来种数量与本地种数量基本持平。滇池湖滨各湿地公园园林植物相似系数大多处于0.30~0.57之间,其中相似度大于50%的湿地公园9个,表明在大量使用外来园林植物的情况下,滇池湖滨湿地公园间的园林植物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外来园林植物对整体景观的异质性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物种组成 区系 外来植物 入侵史 相似度 湿地公园 滇池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增强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对本地植物种的竞争力(英文) 被引量:9
19
作者 于文清 万方浩 +3 位作者 何新华 刘文志 刘万学 张利莉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背景】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物种群建立、生长及其营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入侵进程也可能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相关。【方法】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从紫茎泽兰入侵的土壤(IS)和本地植物生长的土壤(NS)中获得的微生物群落对外来... 【背景】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物种群建立、生长及其营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入侵进程也可能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相关。【方法】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从紫茎泽兰入侵的土壤(IS)和本地植物生长的土壤(NS)中获得的微生物群落对外来杂草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生长及其互作的影响。【结果】接种来自IS接种剂的紫茎泽兰,特别是与黄花苜蓿或狗尾草共同种植时,较接种NS接种剂具有更高的丛枝菌根侵染率。来自IS的接种剂促进了与本地植物狗尾草共同栽培的紫茎泽兰的生长,但这一本地植物种的生长却未受影响。接种IS接种剂的紫茎泽兰抑制了与其临近种植的2种本地植物的生长,而接种NS接种剂时,未受此影响。接种IS接种剂时,所有种植组合中的紫茎泽兰对接种剂均呈正响应;而接种NS接种剂时,单独种植或与黄花苜蓿共同种植的紫茎泽兰对接种剂呈负响应。【结论与意义】存在于紫茎泽兰根周包括丛枝菌根真菌在内的土壤微生物,增强了这一入侵杂草与本地植物种的竞争力,这可能是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对植物的反馈 外来植物 入侵机理 根周 竞争
下载PDF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浩 胡朝臣 +2 位作者 许士麒 孙新超 刘学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0-1130,共11页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循环和氮有效性的影响是入侵成功或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相同研究地点入侵区域和无入侵区域的土壤原位氮状态差异,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和生理生态学机制。基于107篇相关研究文献...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循环和氮有效性的影响是入侵成功或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相同研究地点入侵区域和无入侵区域的土壤原位氮状态差异,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和生理生态学机制。基于107篇相关研究文献数据的整合,发现植物入侵区域相对于无入侵区域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50±14)%、(60±24)%、(470±115)%、(69±25)%、(54±20)%。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大反映硝化作用增强,这可能增加入侵植物硝态氮利用以及喜硝植物的共存。温带地区植物入侵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增幅显著高于亚热带地区。固氮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和无机氮含量增幅均显著高于非固氮植物入侵。木本和常绿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含量增幅分别高于草本和落叶植物入侵;而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幅没有显著差异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无明显关系;然而硝态氮含量的增幅普遍较高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显著正相关。外来入侵植物固氮功能以及凋落物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土壤氮矿化和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为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成功和加剧的机制以及入侵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氮动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入侵生态学 土壤氮循环 氮有效性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总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