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明清文献的“湿毒疫”理论探赜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瑞华 吕文亮 +2 位作者 曾江琴 孙玉洁 周姝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83-3686,共4页
明清时期是我国疫病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学派林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疫病理论体系。文章通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疫病相关文献和资料,探析明清时期有关“湿毒疫”的理论脉络。明清医家认为,“湿毒”是疫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病位以肺... 明清时期是我国疫病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学派林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疫病理论体系。文章通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疫病相关文献和资料,探析明清时期有关“湿毒疫”的理论脉络。明清医家认为,“湿毒”是疫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病位以肺脾为主,弥漫三焦,发病隐袭,病程迁延,传变迅速,易转重症。本病属湿热类疫病,治疗立足“湿毒”,将祛湿解毒法贯穿始终,多法联用,甚则开闭固脱,后期重养阴益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毒疫 疫病 明清时期 祛湿 解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唐代狮子舞的驱邪纳吉功能研究
2
作者 侯泳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1-45,共5页
唐代宫廷盛行的五方狮子舞,有着祈求天下太平、驱邪祈福的功能。五方狮子舞的驱邪纳吉功能从狮子这一形象登场就已显现,唐代狮子意象更加神化,瑞兽形象更为突出。从它表演的服装、形式、人数等一定程度上也都表现了驱邪纳吉的功能。五... 唐代宫廷盛行的五方狮子舞,有着祈求天下太平、驱邪祈福的功能。五方狮子舞的驱邪纳吉功能从狮子这一形象登场就已显现,唐代狮子意象更加神化,瑞兽形象更为突出。从它表演的服装、形式、人数等一定程度上也都表现了驱邪纳吉的功能。五方信仰已经渗入到了狮子舞中,与傩戏的驱邪除疫、祈福纳吉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五方狮子舞以此丰满了驱傩仪式,强化了辟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舞 驱邪纳吉 狮子意象 唐代
下载PDF
汉代刚卯及其铭文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郗文倩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93-100,107,共9页
刚卯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带有铭文的辟邪玉配饰。将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所提供的资料对照考察,可以对刚卯的铭文文字进行较为准确的解读,同时也可以看到其铭文与其方正之器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刚卯及其铭文在古... 刚卯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带有铭文的辟邪玉配饰。将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所提供的资料对照考察,可以对刚卯的铭文文字进行较为准确的解读,同时也可以看到其铭文与其方正之器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刚卯及其铭文在古代人生日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刚卯 辟邪 铭文
下载PDF
论古代白犬书写的文化内涵——以史志、志怪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元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2-82,共11页
从文献记载看,古代白犬书写的意义指向比较复杂,总体来看表现为两大文化功能:一是用以祈福辟邪;二是象征怪异。白犬用来祈福辟邪,主要表现在祭祀祈禳、豢养以辟邪和进入药理几个方面;而象征怪异这一文化现象,先是经过汉代谶纬叙事的发... 从文献记载看,古代白犬书写的意义指向比较复杂,总体来看表现为两大文化功能:一是用以祈福辟邪;二是象征怪异。白犬用来祈福辟邪,主要表现在祭祀祈禳、豢养以辟邪和进入药理几个方面;而象征怪异这一文化现象,先是经过汉代谶纬叙事的发挥而广泛流布,后又进入志怪小说的精怪叙事,在后世形成了谶纬叙事与精怪叙事并存的故事形态。"见白犬必有灾咎"这一言说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犬 祈福辟邪 象征怪异 谶纬叙事 精怪叙事
下载PDF
“长命富贵”钱解析
5
作者 张海军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457-460,共4页
长沙市博物馆馆藏一枚'长命富贵'钱,该金币出土于北宋胥元衡墓中,应属压胜钱。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西汉至宋代各地出土的压胜钱进行分类和研究归纳,认为胥元衡墓中的'长命富贵'钱与河北获鹿县出土的金代'... 长沙市博物馆馆藏一枚'长命富贵'钱,该金币出土于北宋胥元衡墓中,应属压胜钱。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西汉至宋代各地出土的压胜钱进行分类和研究归纳,认为胥元衡墓中的'长命富贵'钱与河北获鹿县出土的金代'长命富贵'钱字体一致,更加印证了此钱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命富贵”钱 压胜钱 考古发现
原文传递
古代悬镜葬俗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葛林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0-96,共7页
墓葬中的悬镜可分为顶镜、壁镜和顶、壁镜共用三大类。此葬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行用者有高等级贵族、官吏和普通人,使用者有信仰道教、佛教、佛道兼修及无明显宗教背景的普通人,流行的年代为晚唐至辽宋早期、辽宋中晚期至金代中期、... 墓葬中的悬镜可分为顶镜、壁镜和顶、壁镜共用三大类。此葬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行用者有高等级贵族、官吏和普通人,使用者有信仰道教、佛教、佛道兼修及无明显宗教背景的普通人,流行的年代为晚唐至辽宋早期、辽宋中晚期至金代中期、金代中期至元代。悬镜有驱邪避鬼的功能,它的盛行应与道教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镜 墓葬 北方地区 道教 驱邪避鬼
原文传递
终椎研索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宝安 李玉亭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7-48,共2页
建国以来,在我国山东、江苏东部沿海和湖南长沙一带的西汉墓葬中常有一种通体髹漆、长短不一、一头略粗、一头略细如锥状、锥末无任何使用痕迹的“木杖”出土,考古界对其用途、名称说法纷纭。笔者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及该种“木杖”放置... 建国以来,在我国山东、江苏东部沿海和湖南长沙一带的西汉墓葬中常有一种通体髹漆、长短不一、一头略粗、一头略细如锥状、锥末无任何使用痕迹的“木杖”出土,考古界对其用途、名称说法纷纭。笔者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及该种“木杖”放置的位置、形制等作了综合研究,认定这种“木杖”名为“终椎”,其作用是压胜驱邪;而唐以来关于“钟馗打鬼”的故事,就是由此生发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杖 终椎 形制 位置 用途 西汉墓葬 考古
下载PDF
战国彩绘铜镜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亚 方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4-100,共7页
战国时期,已出现镜背上带有颜料绘制纹饰的铜镜,本文将其称作彩绘铜镜。目前发现的战国彩绘铜镜多出土于齐、楚和东周王城洛阳的贵族墓葬内,集中于战国中期,战国晚期渐逐衰落,西汉已极少发现,形制、纹饰、工艺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地域差... 战国时期,已出现镜背上带有颜料绘制纹饰的铜镜,本文将其称作彩绘铜镜。目前发现的战国彩绘铜镜多出土于齐、楚和东周王城洛阳的贵族墓葬内,集中于战国中期,战国晚期渐逐衰落,西汉已极少发现,形制、纹饰、工艺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彩绘铜镜的纹饰有明显的选择性,意在强化辟邪禳灾的功效,反映了灵魂不灭的普遍宇宙观,与战国中后期阴阳家、道家、宗教巫术和神仙方术在齐、楚等地盛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彩绘铜镜 强化效用 辟邪 宇宙观
原文传递
从脾肾论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被引量:1
9
作者 代云 关东升 +2 位作者 李歌 冀梁 李迎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6-168,共3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罕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总体预后较差,极易复发。目前尚无涉及运用中医理论探讨PACNS病因病机及治疗,文章兹从中医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中医脾肾与PACNS的密切联系,进一步阐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罕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总体预后较差,极易复发。目前尚无涉及运用中医理论探讨PACNS病因病机及治疗,文章兹从中医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中医脾肾与PACNS的密切联系,进一步阐明脾肾亏虚是该病缓解期最基本的病机特点——"脾肾亏虚日久,气血化生及运行受阻,正虚感邪,邪毒留滞,循络入脑,损伤脑脉,引动旧疾复燃",进而强调"补脾益肾"为重要治疗原则,临床上力求达到正气留存,驱邪外出,减少该病的复发率,以期为PACNS的中医治疗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缓解期 复发 脾肾亏虚 扶正驱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