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
作者 常杏芝 李建国 +3 位作者 李若瑜 包新华 万哲 秦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收住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脑活检组织病理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患儿为3岁6个月男童,因间断头痛伴呕吐3个月、双...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收住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脑活检组织病理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患儿为3岁6个月男童,因间断头痛伴呕吐3个月、双下肢乏力伴尿潴留9 d入院。头颅CT与MRI平扫示颅内多发钙化灶伴周围明显水肿,胸腰椎MRI提示T7椎体水平脊髓局灶信号异常,增强MRI扫描示病灶周边强化。颅内病变处活检提示变性坏死肉芽肿性炎症,其中见暗色粗大的真菌菌丝和芽孢。活检组织与脑脊液培养出同一病原,经鉴定为皮炎外瓶霉。应用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2个月,疗效不佳,患者自动出院,1个月后死亡。结论皮炎外瓶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非常少见,是最严重的真菌感染类型;组织病理检查与培养是确诊的依据,该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 皮炎外瓶霉 小儿
下载PDF
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2
作者 胡冰 李绍英 +8 位作者 胡惠丽 陈天明 郭欣 张智晓 董芳 李峥 王荃 姚开虎 刘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0-624,共5页
目的总结1例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通过对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8岁患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男性患儿2012至2014年两次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
关键词 儿童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 皮炎外瓶霉
原文传递
皮炎外瓶霉分子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3 位作者 王端礼 王晓红 万哲 马圣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9-251,共3页
目的: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对暗色真菌核糖体DNA进行分析,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实验菌株包括标准株、参照株及临床分离株等皮炎外瓶霉,以及甄氏外瓶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 目的: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对暗色真菌核糖体DNA进行分析,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实验菌株包括标准株、参照株及临床分离株等皮炎外瓶霉,以及甄氏外瓶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等,应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快速PCR方法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序列分析显示皮炎外瓶霉rRNA基因转录内间隔区较为保守,特异引物对15株皮炎外瓶霉均可扩增出单一的特异性片断,将模板稀释成1万倍后仍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其他致病菌种均为阴性。结论: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试用于该菌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特异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 核糖体基因
下载PDF
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基于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评估
4
作者 刘应辉 陈阳霞 +2 位作者 谢振谋 刘红芳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657-663,共7页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共生法”可以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孢子浓度10^(7)/mL为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的最佳感染浓度。观察终点时,白化株组存活率低于色素株组、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色素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11,P=0.013;色素恢复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37,P=0.010),而色素株组与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白化株相比,皮炎外瓶霉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可吸引更多大蜡螟血细胞聚集,形成更大的感染性结节。结论 在蜡螟感染模型中,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表现出比色素株更强的致病力,恢复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可以逆转白化株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黑色素 大蜡螟 致病力 生存曲线
下载PDF
皮炎外瓶霉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滕元姬 易雪丽 +5 位作者 罗斌 古贤君 韦叶生 邓鹰 韦颖 农雪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6期368-370,共3页
报道1例由皮炎外瓶霉(Exophiala dermatitidis,Ed)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于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皮炎外瓶霉主要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腹膜炎者少见。现对此临床分离株进行真菌学分析、鉴定、药敏实... 报道1例由皮炎外瓶霉(Exophiala dermatitidis,Ed)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于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皮炎外瓶霉主要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腹膜炎者少见。现对此临床分离株进行真菌学分析、鉴定、药敏实验。患者经拔除透析管,改血液透析,同时抗真菌治疗,口服伊曲康唑0.2g/d,症状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真菌性腹膜炎 真菌感染
下载PDF
全球皮炎外瓶霉感染流行现状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朱信霖 洪南 +6 位作者 张超 蔡良奇 李新华 邓淑文 潘炜华 陈敏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分析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皮炎外瓶霉感染病例的国籍、性别、年龄分布、危险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 目的分析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皮炎外瓶霉感染病例的国籍、性别、年龄分布、危险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皮炎外瓶霉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中均可发生,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10∶1.00,最常发病年龄段为51~60岁,肺(27.90%,17/61)为最常受累的器官,但不同地域的病例感染器官存在差异。约半数(47.54%,29/61)病例伴有各种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确诊主要依赖培养和分子鉴定,系统感染患者推荐联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作为抗真菌治疗方案。结论近年来皮炎外瓶霉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肺部为系统感染患者最常受累的器官,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培养。加强皮炎外瓶霉菌株的药敏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暗色丝孢霉病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玉亭 郑文倩 +4 位作者 高露娟 孙毅 李琳芸 李明 曾同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作用。方法 制备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悬液,用改良的96孔板法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将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和生物膜分别分为单药组(只用抗真菌药物...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作用。方法 制备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悬液,用改良的96孔板法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将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和生物膜分别分为单药组(只用抗真菌药物处理)、光动力组(只用光动力处理)和光动力联合药物组(先用光动力处理,再用抗真菌药物处理),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既不用抗真菌药物处理也不用光动力处理),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药物浓度均为1 mg/L,处理时间均为2 h。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 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进行凋亡检测。结果 抗真菌药及光动力疗法对游离态(均P 〈 0.001)及形成生物膜(均P 〈 0.05)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率均有影响。空白对照组和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单药组游离态皮炎外瓶霉凋亡率分别为11.67% ± 0.21%、13.30% ± 1.78%、14.30% ± 3.61%、14.51% ± 1.91%、36.17% ± 4.00%,其中伊曲康唑单药组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其他3个单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光动力组游离态孢子凋亡率(41.37% ± 7.80%)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光动力联合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组的游离态孢子凋亡率分别为29.23% ± 6.71%、37.23% ± 10.86%、43.57% ± 6.42%、69.87% ± 3.53%),其中联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组凋亡率显著高于相应单药组(均P 〈 0.05)。光动力组生物膜凋亡率(32.00% ± 0.4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5.30% ± 1.31%,P 〈 0.05),光动力联合两性霉素B组显著高于两性霉素B组(P 〈 0.05)。结论 光动力联合抗真菌药物能够明显促进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霉菌属 细胞凋亡 光化学疗法 抗真菌药 生物膜 皮炎外瓶霉
原文传递
皮炎外瓶霉临床和环境分离株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毅 刘伟 +2 位作者 万喆 陈伟 李若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7-720,共4页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皮炎外瓶霉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M27-A2方案测定特比萘芬(TRB)、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RC)及卡泊芬净(CAS)对16株皮炎...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皮炎外瓶霉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M27-A2方案测定特比萘芬(TRB)、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RC)及卡泊芬净(CAS)对16株皮炎外瓶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以E-test法测定VRC、ITC和AMB对16株皮炎外瓶霉的MIC,并进一步测定每种药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在此基础上,观察TRB与ITC及vRC联合应用时对皮炎外瓶霉的抗菌作用.结果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得TRB、VRC、ITC、AMB、FLC和CAS对皮炎外瓶霉MIC范围分别为:0.125~0.25、0.25~0.5、2.0、2.0、16~32和16~64mg/L;TRB、VRC、ITC、AMB和FLC的MFC范围分别为:0.125~0.5、0.25~0.5、2.0~4.0、2.0~4.0和16~64 mg/L.E-test法测定VRC、ITC和AMB的MIC范围为:0.032~0.094、0.047~0.5和0.125~3.0 mg/L.TRB与ITC及VRC在体外联合应用对皮炎外瓶霉无协同效应.结论 皮炎外瓶霉在体外对TRB、ITC、AMB、VRC敏感,对FLC和CAS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抗真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原文传递
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体外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效应
9
作者 郑文倩 孙毅 +3 位作者 高露娟 邬清芝 李明 曾同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检测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96孔板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单用或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活性。结果 伊曲康唑、... 目的 检测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96孔板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单用或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活性。结果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50%和80%最低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均 〉 32 mg/L,两性霉素B的SMIC50为1 - 2 mg/L,SMIC 80为4 - 8 mg/L。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有协同效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联合,以及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均无协同作用;所有组合均未见拮抗效应。结论 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活性,与伏立康唑联合能够增强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 药物协同作用 皮炎外瓶霉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他克莫司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锕承彦 孙毅 +2 位作者 高露娟 李明 曾同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与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的体外抗真菌效果。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M38-A2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12株皮炎外瓶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和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与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的体外抗真菌效果。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M38-A2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12株皮炎外瓶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和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的联合抗皮炎外瓶霉效果。结果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皮炎外瓶霉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分别为(0.06 ~ 0.125) mg/L和(0.5 ~ 1) mg/L。他克莫司和特比萘芬联合对5株皮炎外瓶霉、他克莫司和伊曲康唑联合对10株皮炎外瓶霉有协同作用。两组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他克莫司在体外与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联合应用时,能够增加皮炎外瓶霉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药物协同作用 体外研究 皮炎外瓶霉 他克莫司 特比萘芬
原文传递
马尼菲青霉菌及皮炎外瓶霉菌基因组组型脉冲电泳分析初步报告
11
作者 殷正男 吴绍熙 +1 位作者 郭宁如 柴建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7-68,共2页
建立了致病性真菌马尼菲青霉菌和皮炎外瓶霉菌基因组组型的脉冲电泳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两种致病基因组的染色体条数和大小,并发现皮炎外瓶霉菌的最小一条染色体在大小上表现的多态性。
关键词 真菌病 脉冲电泳 马尼菲青霉菌 皮炎外瓶霉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