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龙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8期76-77,79,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5月~2019年4月于本院ICU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50例为肺外源患者,b组50例为肺内源患者,2组患者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及ICU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5月~2019年4月于本院ICU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50例为肺外源患者,b组50例为肺内源患者,2组患者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及ICU临床治疗,观察a组与b组患者康复效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a组的ICU治疗时间(8.55±2.12)d、机械通气(6.68±2.11)d,b组的ICU治疗时间(12.44±2.32)d、机械通气(11.69±3.13)d,二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周内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0.00%,b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4.00%,前者明显少于后者,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月之后统计总死亡率3个月之后统计总死亡率,a组与b组对比并无显著不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的生存质量及b组的生存质量十分相近,P>0.05,治疗后,a组的生存质量为(77.68±8.78)分,b组的生存质量为(60.69±8.13)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机械通气治疗的预后相对较好,肺内源则存在起效慢、死亡率高、预后差等风险,应对患者展开综合性质量,确保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内源性 肺外源性 临床治疗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奇 《中外医疗》 2020年第9期85-87,共3页
目的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方案展开探讨,分析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来该院入院治疗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患者病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IC... 目的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方案展开探讨,分析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来该院入院治疗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患者病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ICU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观察组ICU治疗时间(8.10±3.20)d,机械通气时间(6.52±2.34)d;对照组ICU治疗时间(12.72±3.85)d,机械通气时间(11.96±3.22)d。观察组数据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5)。观察组患者2周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分别为11.11%、50.00%,对照组患者2周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分别为44.44%、61.11%。观察组2周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6,P<0.05),观察组半年内总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4 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病突然,并且严重,治愈期长,从而导致病死率较高。相较于病原因素和病情发展程度,内源性肺部急性呼吸窘迫患者更难治愈,ICU治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通过应用ICU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ICU治疗 肺内源性 肺外源性
下载PDF
论山西地区外感肺系疾病的防治 被引量:1
3
作者 尹炼 储开博 +1 位作者 何丽清 郭泽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60-463,共4页
外感肺系疾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探讨对外感肺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医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理论出发,依据外感肺系疾病特点,结合中医经典古籍对外感肺系疾病的论述和山西冬季长而寒冷干燥,春季温差大、寒燥多风的气候... 外感肺系疾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探讨对外感肺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医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理论出发,依据外感肺系疾病特点,结合中医经典古籍对外感肺系疾病的论述和山西冬季长而寒冷干燥,春季温差大、寒燥多风的气候特点,认为山西易感人群多为太阳藩篱不固、少阳相火易动体质。本着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原则,认为山西地区防治外感肺系疾病当从太阳、少阳两经和补充阴液入手,体虚者则需培补正气,确立和解养阴法与补气养阴法为山西地区防治外感肺系疾病的主要治则,推荐处方为柴桂沙麦汤、参芪扶正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肺系疾病 山西 三因制宜 未病先防
下载PDF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萍 张世昌 李怀营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0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和状态以及肺实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24、48 h,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48 h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分压比值(a/APO_(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别为(8.16±0.82)分和(8.20±0.78)分,治疗7 d后分别为(4.36±0.81)分和(6.23±0.78)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抗凝酶Ⅲ(AT-Ⅲ)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水平升高,DD-二聚体(D-D)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AT-Ⅲ、SP-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氧和状态及AT-Ⅲ、SP-B、D-D的表达水平,降低肺部感染程度,促进胸片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感染性肺炎
原文传递
逆针灸防治肺系统外感病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艳 周雪 +1 位作者 王月花 崔花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S1期246-248,共3页
在简介逆针灸概念的基础上,分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综述逆针灸防治肺系统外感病证研究进展。认为逆针灸防治肺系统外感病证疗效确切,但研究所含样本量偏小、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不统... 在简介逆针灸概念的基础上,分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综述逆针灸防治肺系统外感病证研究进展。认为逆针灸防治肺系统外感病证疗效确切,但研究所含样本量偏小、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针灸 肺系统外感病证 肺病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