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锡良 《语言科学》 2003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有其不可抹煞的成绩,但是它始终只是训诂学、辞章学的附庸,没有进入语法学的范畴。《经传释词》虽是古代虚词研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却也不免给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开了失误的先河。《5氏文通》能从语法系统的角度来考虑... 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有其不可抹煞的成绩,但是它始终只是训诂学、辞章学的附庸,没有进入语法学的范畴。《经传释词》虽是古代虚词研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却也不免给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开了失误的先河。《5氏文通》能从语法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某些论述比现在许多语法论著还要高明,但是《文通》是一部泛时的语法著作,缺乏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难免带来某些不足或失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古汉语虚词专著仍不免杂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但已有某些论文开始把虚词的历时的追本溯源和共时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既关注每个虚词的历史变化,又重视各个时期虚词系统的发展,预示了虚词研究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训诂 辞章学 语法系统 现代语法学
下载PDF
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现代汉语词典》比喻义计量研究之一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新春 赵翠阳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67-71,共5页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 1983年版 )中 2 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 ,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 :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 1983年版 )中 2 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 ,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 :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义 ,已成为词典释义中的一部分。语境比喻义是指靠具体上下文来显示的比喻义 ,以例句的形式来体现。《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方法在词汇学与词典学有着独到的贡献 :再现了词义形成、稳定的过程 ;扩大了规范语文词典反映语言事实的范围 ,加强了语文词典的“引导”功能 ;丰富了词典的编纂技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语境比喻义 《现代汉语词典》 计量研究 词义 词汇学 词典学
下载PDF
传统训诂与形式句法的综合解释--以"共、與"为例谈"给予"义的来源及发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胜利 蔡维天 黄正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共12页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之间的综合分析,认为:與(舁)字本义为"共(一起)举","A与B一起"就是"有",而"A使B有"则为"给";所以,"给予"和"使动"、"使动"和"被动",在句法学里不仅都息息相关,而且同出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文字学 义源分析法 词义解构法 给予和使 被的语法关系
下载PDF
从出土古车马看训诂与考古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滕志贤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3,共6页
近年出土古车马的实例可以充分说明训诂与考古两者的互动关系:出土文物可以匡补古注训释、考证、校勘的讹阙,有助于解决因名物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解读悬案,为判断作品的制作年代提供佐证;新出土文物的定名则离不开训诂,定名的准确与... 近年出土古车马的实例可以充分说明训诂与考古两者的互动关系:出土文物可以匡补古注训释、考证、校勘的讹阙,有助于解决因名物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解读悬案,为判断作品的制作年代提供佐证;新出土文物的定名则离不开训诂,定名的准确与否与考古工作者是否熟悉训诂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训诂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 出土文物 形制 古注 年代 考证 定名 训诂学 训释 名物
下载PDF
浅谈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梦麒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1-46,共6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训诂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收到较大的效益。从训诂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注释,能使教材编写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良的范本。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运用训诂学的有关成果和方法指导文言文词语...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训诂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收到较大的效益。从训诂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注释,能使教材编写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良的范本。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运用训诂学的有关成果和方法指导文言文词语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诂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训诂
下载PDF
初谈名物训诂 被引量:8
6
作者 黄金贵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3,共7页
训诂应分一般训诂与名物训诂。通过或结合训解直接或间接名物来训释词义者,为名物训诂。它可以扩大训诂面,增加训诂效用,提高训诂成功率、精准度。作名物训诂有四条章法:定物点、训名物、理古训、用多证。
关键词 名物 训诂 传统训诂 名物互求 文化史证 考古文物证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探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盈婷 李博群 +3 位作者 刘二丽 王文娟 章红英 肖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结果]《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以单音节词出现共计80次。根据词组的含义将含"络"词组分为四类:解剖类、生理类、病理类、其他。[结论]"络"以单音节词形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词性为名词或动词,词义常表络脉或联络的含义。络以词组形式出现的频次较多,词性为名词。"络"在《内经》中指细小的血府,它虽只一次提到"络病"之词,但对其病因、病机与诊治均较详细地论述,确为络病认识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络病 络脉 训诂 语言学
下载PDF
“律”义探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寒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共24页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协调、标准、区分、界限"等。甲骨文中的"ㄔ"记为"",此即为甲骨文中"行"()的半边,"ㄔ"之义为"小步",其义大概来源于"行"。"步"在古代为测量单位,引申为"标准"。古人借助已有的"聿"和"ㄔ"组合成"律"字用来指称定音标准。"律"之本义为"音律",作为调音或定音工具,因而具有"规范、标准"之义,后演变为"军律"、"历律"。商鞅"改法为律"之后,由于统治者更为重视法律的"规范"功能,逐渐以"律"取代"法",用以指称成文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下载PDF
“承”有“闻”义补说 被引量:8
9
作者 汪维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下载PDF
清人“因声求义”述评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亚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2,共5页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清人 声音 训诂 因声求义
下载PDF
训诂基本原则例说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维辉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1期72-91,共20页
综合前人的论述,参以自身的体会,文章把训诂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条,认为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对于训释古书至关重要。古今训诂实践在这十个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训诂工作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正反... 综合前人的论述,参以自身的体会,文章把训诂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条,认为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对于训释古书至关重要。古今训诂实践在这十个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训诂工作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十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训诂原则 例说 王念孙 王引之
下载PDF
训诂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闫淑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7年第2期40-43,共4页
作为传统学术的训诂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训诂著作与语文教材、训诂方法与语文教学、训诂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及过程都有着诸多联系和一致性。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训诂在汉字学习、文言阅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 作为传统学术的训诂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训诂著作与语文教材、训诂方法与语文教学、训诂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及过程都有着诸多联系和一致性。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训诂在汉字学习、文言阅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训诂、自觉运用训诂方法和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古代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下载PDF
论儒家经义训解的基本方式
13
作者 景海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192,共11页
儒家思想系统根源于六经,从六经生成之始,即伴随着文献整理与文本解释的活动;而这些典籍的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经过长久的连续性诠释之后,才形成了绵延两千余年的经学主流。围绕着这些解经活动,儒家经典注疏的开展,呈... 儒家思想系统根源于六经,从六经生成之始,即伴随着文献整理与文本解释的活动;而这些典籍的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经过长久的连续性诠释之后,才形成了绵延两千余年的经学主流。围绕着这些解经活动,儒家经典注疏的开展,呈现出风格迥异、体式多样的形态,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这需要加以辨析,才能够明了和理解这些经典解释活动中的复杂环节,也才能深入到经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中。直接面对六经的理解和诠释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解释性文本,这便是传、记之著。而后续致力于文字疏解、词义训释和经意阐明的语文学著述,更多地表现为经注的形式。这些对于经本文及早期的意义解释均给予关注、并尝试作进一步疏解的作品,便构成了数量众多、体式各异的第二序的解经著作。在不同的时代,经典注释有着相异的背景,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解经样态,在方法学上也各有特点,这些都需要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经学 经与传 义疏学 经解体式 经典诠释
下载PDF
《景教碑颂并序》《唐景教碑颂正诠》训话考
14
作者 张玉梅 田峰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126,127,共17页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领并序》的正文训话具有基督教文本训话第一块里程碑的学术地位,其“序”对“颂”的训释、“序”“颂”各自的文内训释显示出汉语圣经诠释学与传统训话在唐代已经水乳交融的样貌。对景教碑随文而释的《唐景教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领并序》的正文训话具有基督教文本训话第一块里程碑的学术地位,其“序”对“颂”的训释、“序”“颂”各自的文内训释显示出汉语圣经诠释学与传统训话在唐代已经水乳交融的样貌。对景教碑随文而释的《唐景教碑颂正诠》与传统训话学的训话内容类似,均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语法等作训释。它在运用训话学方法方面灵活自如,常用直训法、义界法等;也使用诠释学之推因法。“翻译”是融通诠释学与训话学的桥梁之一。二文本均使用义训最多,也用声训和形训,对它们的研究具有增补唐至明训话学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 《唐景教碑颂正诠》 训话 比较训话学
原文传递
道经故训材料与词汇训诂研究
15
作者 刘祖国 《中国训诂学报》 2023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后代道士或学者为前代经书作注,这些道经注释文献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道经故训材料,数量相当可观,本文以具体词目为例,论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为道经故训材料...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后代道士或学者为前代经书作注,这些道经注释文献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道经故训材料,数量相当可观,本文以具体词目为例,论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为道经故训材料与道教文化词研究、道经故训材料与方俗词研究、道经故训材料与复音化研究、道经故训材料与同义词辨析、道经故训材料与汉语的语词理据研究、道经故训材料与同物异名研究。目前,道经训诂是中国训诂学研究的空白点,应当将其纳入训诂学研究的视野。加强对道经故训材料的发掘与研究,有助于开拓训诂学研究的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经 故训 训诂学 词汇
原文传递
关于训诂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注疏说解与文献原典本旨之间的一致性。判断文献内容与注释表达的一致性,进而进行训诂批评的客观标准是什么?这是训诂学领域里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献原典到现代读者之间存在一个可循环链式关系... 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注疏说解与文献原典本旨之间的一致性。判断文献内容与注释表达的一致性,进而进行训诂批评的客观标准是什么?这是训诂学领域里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献原典到现代读者之间存在一个可循环链式关系,包括原典、传注、义疏、讲义、笔记等五个典型环节。各环节均由人、意、言、文等四个要素组成。“文”是训诂学者最关注的基本现象。文献是训诂的立足之本。文献里“言”与“意”的矛盾是训诂学者要面对的基本矛盾。“言”与“意”之间是不完全一致的。用反证法可以证明这条“表达不一致定律”。据此建立“表达率”和“理解率”这两个关系式,可用来解释表达上和读解中的各种现象。关于训诂的正确率问题则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关系式导出答案。原典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不至于完全陷入表达不一致定律的作用里。拆分原典时使用的分析单位越小,训诂正确率的值就越接近于理想值。由此可知为何传统上对汉语文献的研究往往以“字”为分析单位。最后归纳出训诂批评的四项基本标准:对原典中各个字的历史、各个词语的历史、各个词语组合情况的历史是否了解以及表达训诂结果的时候,训诂者的语言和行文是否符合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献训诂 表达不一致定律 训诂分析单位 训诂批评的基本标准
原文传递
“觉民行道”与“安民行道”——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民生之道
17
作者 钱明 Wang Keyou(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70-89,178-189,共32页
王阳明思想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阳明“亲民”说不仅表现在他的经典解释和义理观念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模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与阳明学说在... 王阳明思想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阳明“亲民”说不仅表现在他的经典解释和义理观念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模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与阳明学说在实用价值上所体现的公共性、平等性、安全性、效验性等要素相策应。“亲民”说还体现了从“觉民行道”到“安民行道”的重心转移上。而从“新民”“觉民”到“亲民”“安民”的跨越,乃是宋明时期出现的儒学民间化、庶民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平民化,不仅使之在义理上更加简易化,在属性上更加平等化,而且也是其“亲民”说由“觉民行道”走向“安民行道”、由偏重“教”和“觉”走向偏重“养”和“安”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民 定位 诠释 属性 觉民行道 安民行道
下载PDF
“選練”新詮
18
作者 卞仁海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167-173,284,共8页
諸家將“選練”一詞解釋爲“選拔訓練”是望文生訓,誤。今謂“選練”實爲“選揀”,“練”和“揀”同從“柬”聲,聲近義通;“選練(揀)”爲同義連文,即“挑選、選擇”之義。
关键词 選練 選揀 訓詁
下载PDF
郑樵《尔雅注》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文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学问家,他的《尔雅注》是南宋雅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从语义的训释、文本的校勘和字音的标注等三个方面对《尔雅注》的内容进行了静态的描述,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郑樵对《尔雅注》所作的注释工作。我们认为:郑樵的《... 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学问家,他的《尔雅注》是南宋雅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从语义的训释、文本的校勘和字音的标注等三个方面对《尔雅注》的内容进行了静态的描述,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郑樵对《尔雅注》所作的注释工作。我们认为:郑樵的《尔雅注》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樵 《尔雅注》 描述 注释
下载PDF
注释类典籍三重语义层级与文本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中心
20
作者 于芝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改早期文本的母字、异体字、通假字,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其次,文本的文义具有兼容性,后世使用“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近义词替换,或“据经造字”表达文义,也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再次,经注本的训释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系统,后世选择与训释更切合的文字形体,以至出现“据注改经”,亦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总体来看,后出异文多致力于加强文字和文本意义层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词义 文义 训释 《论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