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南晚白垩世地层时代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世全 罗铭玖 +2 位作者 王德有 张克伟 李俊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近年来,豫西南一带红层时代的研究,获得了包括恐龙蛋、恐龙与轮藻、介形类、孢粉及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为区内划分的晚白垩世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和可靠的证据,排除了认为属于早白垩世、白垩纪或... 近年来,豫西南一带红层时代的研究,获得了包括恐龙蛋、恐龙与轮藻、介形类、孢粉及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为区内划分的晚白垩世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和可靠的证据,排除了认为属于早白垩世、白垩纪或其他意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化石 恐龙蛋 晚白垩世 地层时代
原文传递
Devonian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Wenkun QIE Xueping MA +6 位作者 Honghe XU Li QIAO Kun LIANG Wen GUO Junjun SONG Bo CHEN Jianfeng 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2-134,共23页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GSSPs) for the bases of all seven international Devonian stages have been formally defined and ratified by IUGS till 1996, and nowadays, the main tasks for Devonian s...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GSSPs) for the bases of all seven international Devonian stages have been formally defined and ratified by IUGS till 1996, and nowadays, the main tasks for Devonian stratigraphers include further subdivision of these standard stages, strictly constrained absolute ages for the boundaries, and precise neritic-pelagic and marine-terrestrial correlations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stratigraphy methods. Establishment of high-resolution Devonian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and timescale of China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facilitating the recognition of important stratigraphic levels in different paleogeographic settings, and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biota,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during this critical interval. Based on well-studied bio-and chronostratigraphy of Devonian in South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in combination with recent achievements in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event stratigraphy and radioactive isotope ages,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Devonian chronostratigraphy of China,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troduce Devonian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of China.Up to date,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astronomical cyclostratigraphy and high-resolution radioactive isotope dating in Devonian of China, which should be our main focuses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ONIAN CHRONO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event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志留纪早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桐梓上升的新证据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怿 戎嘉余 +1 位作者 唐鹏 吴荣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对贵州省遵义正安和务川等4条志留系新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正安石桥沟和务川珍珠桥从石牛栏组顶部到马脚冲组底部连续发育多层泥裂构造,这是志留纪早期桐梓上升的新证据。在黔北地区,桐梓上升发生在石牛栏组顶部到韩家店组(或马脚冲组)... 对贵州省遵义正安和务川等4条志留系新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正安石桥沟和务川珍珠桥从石牛栏组顶部到马脚冲组底部连续发育多层泥裂构造,这是志留纪早期桐梓上升的新证据。在黔北地区,桐梓上升发生在石牛栏组顶部到韩家店组(或马脚冲组)底部,延续时间很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多表现为假整合面(喀斯特侵蚀面)、古风化壳和泥裂构造,为区域古地理再造和古地形恢复提供了依据。桐梓上升使得黔中古陆海岸线北扩,该上升的高度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南部地区普遍上升较为强烈,多形成高地,北部地区大多上升较弱,多形成较低山丘;它可在部分地区造成地层缺失,也可使地层几乎无明显缺失;它是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桐梓上升是一次区域性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华南板块内部的块体运移,由来自南方的水平挤压力转变为上、下振荡,造成了川渝黔边区的不均一抬升而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地层学 桐梓上升 志留系 石牛栏组 韩家店组 马脚冲组 贵州
原文传递
从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训练 史晓颖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42,共8页
介绍了第 3 1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地层学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地质年代表、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综合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构造古地理 10个方面。这些研究可以明显... 介绍了第 3 1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地层学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地质年代表、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综合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构造古地理 10个方面。这些研究可以明显反映出目前国际地层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层学研究不断深入 ,特别是一些经典地区和关键层段的研究依然在不断深入 ,这些经典地区和关键层段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带动了整个地层学研究的发展 ;地层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地层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 ,为地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地层学各分支学科相互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表 事件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磁性地层 同位素地层学 综合地层学
下载PDF
陕西镇安西口石炭系—二叠系界线剖面综合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训练 王雷 +2 位作者 张海军 张世红 夏国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91-302,共12页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界线 综合地层学 高分辨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磁化率 陕西镇安
下载PDF
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及建议划分、对比方案 被引量:7
6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14 位作者 耿元生 彭楠 王玉冲 陈骁帅 刘燕学 杨锋杰 赵峰华 刘鹏举 杜利林 宋换新 王德海 王昌勇 白华青 东归霖 祁柯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61-3901,共41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新元古界尚存的地层学问题,并以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及本课题组地层年代学成果为基础,结合地质事件的时空发育和对比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元古界底界、中元古界待建系、中—新元古代过渡时期地层关系、成...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新元古界尚存的地层学问题,并以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及本课题组地层年代学成果为基础,结合地质事件的时空发育和对比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元古界底界、中元古界待建系、中—新元古代过渡时期地层关系、成冰系底界的划分及震旦系罗圈冰期的时代归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建议,并进一步讨论和对比了中国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地质特征异同。研究表明:中国中元古界以1800 Ma(或1780 Ma)为底界,比1600 Ma更合理;中元古界待建系虽在华北陆块北缘和南缘、扬子陆块北缘和南缘均发育,但以扬子陆块北缘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最佳,建议暂以神农架群为待建系候选层型进行重点研究;华北胶辽徐淮吉豫的原青白口纪地层很可能跨越了1000 Ma界线,有一部分地层属于中元古界;建议与国际接轨,原南华系与成冰系对应(720~635 Ma);青白口系以820 Ma构造面为界两分,下部称青白口系下统(1000~820 Ma),上部称青白口系上统(820~720 Ma),待以后证据更充分时再决定是否分为两个系;华北陆块南缘以罗圈冰川为代表的罗圈组及相应地层归入震旦系上部。以上研究为中国地层表“中—新元古界”划分对比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划分依据和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划分方案 地层对比 年代地层 事件地层 中国地层表
下载PDF
从综合地层学观点论华南浅海相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训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4-402,共9页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建议以Cytophrentis-Pseudouralom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本文的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大致相当于Pseudouralina组合带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 石炭系 综合地层学 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下载PDF
Carboniferous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 被引量:6
8
作者 Xiangdong WANG Keyi HU +9 位作者 Wenkun QIE Qingyi SHENG Bo CHEN Wei LIN Le YAO Qiulai WANG Yuping QI Jitao CHEN Zhuoting LIAO Junjun 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5-153,共19页
The Carboniferous period lasted about 60 Myr, from ~358.9 Ma to ~298.9 Ma.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is sub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i.e., Mississippian a... The Carboniferous period lasted about 60 Myr, from ~358.9 Ma to ~298.9 Ma.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is sub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i.e., Mississippian and Pennsylvanian, including 6 series and 7 stages.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GSSPs) of three stages have been ratified, the Tournaisian, Visean, and Bashkirian stages. The GSSPs of the remaining four stages(i.e., the Serpukhovian, Moscovian,Kasimovian, and Gzhelian) have not been ratified so far. This paper outlines Carboniferous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biostratigraphy mainly from South China, and summarizes the Carboniferous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China. High-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ic study reveals 37 conodont zones, 24 foraminiferal(including fusulinid) zones, 13 ammonoid zones, 10 brachiopod zones, and 10 rugose coral zones in the Carboniferous of China. The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based on these biozones warrants the precise correlation of regional stratigraphy of China(including2 subsystems, 4 series, and 8 stages) to that of the other regions globally. Meanwhile, the Carboniferous chemo-, sequence-,cyclo-, and event-stratigraphy of China have been intensively studied and can also be correlated worldwide. Future studies on the Carboniferous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allow-and deep-water facies and between marine and continental facies,(2) high-resolution astronomical cyclostratigraphy, and(3)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analysis based on geochemical proxies such as strontium and oxygen isotopes, as well as stomatal indices of fossil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FEROUS CHRONO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CHEMOstratigraphy event stratigraphy STRATOTYP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徐道一 毛雪瑛 +1 位作者 张勤文 赵东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4-81,共8页
张勤文等曾对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进行了研究。1991年对此剖面又进行了加密间距采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标本具有较高的Ni,Co,Cs含量,Ir的含量也较上覆、下伏地层的标本为高。因而认为,... 张勤文等曾对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进行了研究。1991年对此剖面又进行了加密间距采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标本具有较高的Ni,Co,Cs含量,Ir的含量也较上覆、下伏地层的标本为高。因而认为,在麦地坪剖面,把中国C点作为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比采用中国A点、B点及D点界线,依据更充足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地层学 中子活化分析 震旦纪 寒武纪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在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得泉 钟筱春 +3 位作者 唐文松 徐静慧 徐道一 严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新疆阿尔塔什海相剖面和连木沁陆相剖面的白垩系-第三系界线进行了详细研究,均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并与国外K/T界线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 应用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新疆阿尔塔什海相剖面和连木沁陆相剖面的白垩系-第三系界线进行了详细研究,均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并与国外K/T界线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连木沁陆相剖面的K/T界线层中首次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为铱在全球性的分布增添了实例,同时也为海、陆相K/T界线准确的洲际对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白垩纪 第三纪
下载PDF
事件地层学与地外灾变事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勤文 徐道一 +2 位作者 孙亦因 柴之芳 严正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3-23,共11页
从P∈—∈,P—T等地层界线上的特征岩石、古生物大规模灭绝和Ir及ξ^(13)C的异常等研究表明,与K—R界线一样,在这些界线上也可能存在有地外灾变事件。同时文中提出了界线灾变事件、界线灾变期、界线灾变环境、界线层、界线粘土层、梅树... 从P∈—∈,P—T等地层界线上的特征岩石、古生物大规模灭绝和Ir及ξ^(13)C的异常等研究表明,与K—R界线一样,在这些界线上也可能存在有地外灾变事件。同时文中提出了界线灾变事件、界线灾变期、界线灾变环境、界线层、界线粘土层、梅树村地质事件等与研究事件地层学有关的一系列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地层学 地外灾变 Ir异常
全文增补中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廖卫华 阮亦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3-495,共13页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按其发育历史和分布,大致可以分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大区和相对活动的陆间大区两类。亚洲东部共分成7大区(其中3个为大陆大区,4个为陆间大区)、13区、46分区、125小区。 泥盆纪亚洲东部有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印度、...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按其发育历史和分布,大致可以分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大区和相对活动的陆间大区两类。亚洲东部共分成7大区(其中3个为大陆大区,4个为陆间大区)、13区、46分区、125小区。 泥盆纪亚洲东部有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印度、哈萨克斯坦、华南等大小不等、活动性质各异的13个古板块,当时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板块都分布于赤道两侧的中、低纬度地区。 亚洲东部泥盆纪有6个古动物地理区,每一个区都与赤道暖流的不同分支相连系,但它们均同属于一个老世界域。 本文还分别对各个板块泥盆纪古地理的演化和10个全球性生物事件作了概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亚洲东部 古地理 生物地理
下载PDF
全球旋回地层学 被引量:4
13
作者 覃建雄 张长俊 +1 位作者 王成善 吴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22,共6页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义;注重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成因特征研究;注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研究;研究兴趣从地球本身转向地球外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旋回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地层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地层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传桃 叶明 何婷婷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在阐述区域地质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其事件地层系统,识别出5种事件面、8种事件带、6种事件组合和1个事件集群。事件面有隆升事件面、岩相转换事件面、洪泛事件面、生物灭绝事件面、气候转换(波... 在阐述区域地质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其事件地层系统,识别出5种事件面、8种事件带、6种事件组合和1个事件集群。事件面有隆升事件面、岩相转换事件面、洪泛事件面、生物灭绝事件面、气候转换(波动)事件面;根据地质事件的纵向发育特征,建立了暖热事件带、温凉事件带、δ18O高值事件带、δ18O低值事件带、挤压断陷事件带、走滑断陷事件带、湖盆扩张事件带和湖盆收缩事件带等,其中,暖热事件与δ18O低值事件、温凉事件与δ18O高值事件、地壳隆升与不整合事件、气候波动与生物灭绝事件均具有成因联系,它们分别构成了一个事件组合;所有事件组合构成了该时期的事件集群。上述事件带中,挤压断陷事件带、走滑断陷与湖盆扩张事件带以及湖泊收缩事件带体现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演化过程,而且这个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不可分。由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拼合与俯冲挤压,促使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和一系列喜山运动(共四幕)的产生,同时导致了研究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集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地层 喜山运动 古新世 中新世 柴达木盆地 青海
原文传递
论浙江东部早白垩世中期断陷事件和断陷岩套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迎平 丁保良 +2 位作者 李耀西 钱迈平 姜杨 《江苏地质》 200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早白垩世中期中国东南部发生过一次断陷事件,并形成一事件地层单元——断陷岩套。叙述了断陷岩套的形成机理、特征和类型,并利用事件地层单元同时性原理,论证了建组剖面"塘上组"的层位与永康群下部馆头组相同,而非高居永康群... 早白垩世中期中国东南部发生过一次断陷事件,并形成一事件地层单元——断陷岩套。叙述了断陷岩套的形成机理、特征和类型,并利用事件地层单元同时性原理,论证了建组剖面"塘上组"的层位与永康群下部馆头组相同,而非高居永康群之上的"新构造亚层";也论证了嵊县三界一带的所谓"大爽组二段"应为馆头组。这两个断陷岩套中所含生物群证实:事件地层学原理所得的关于其层位与时代的结论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事件地层学 断陷岩套 馆头组 塘上组 浙江东部
下载PDF
周口店洞穴堆积与黄土和深海沉积物的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捷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7,共7页
对周口店地区晚更新世洞穴堆积与黄土剖面及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对比。东岭子洞剖面可与黄土剖面的L2—L0及深海沉积物δ18O的第6~1阶段对比,新洞可与L2—S1对比,山顶洞介于L1顶部与S0之间。
关键词 周口店 晚更新世 洞穴堆积 黄土 深海沉积物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事件地层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占祥 《四川地质学报》 2009年第S2期81-87,共7页
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事件地层,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始的形成事件(包括沉积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缺氧事件、冰川及古气候演变事件、生物事件、生物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等);另一类为后期形变事件(如构造不整合事件、大陆漂移事件、岩浆... 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事件地层,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始的形成事件(包括沉积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缺氧事件、冰川及古气候演变事件、生物事件、生物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等);另一类为后期形变事件(如构造不整合事件、大陆漂移事件、岩浆侵位事件、变质事件等)。本文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总结,概述了区内事件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事件地层 形成事件 形变事件 藏南运动
下载PDF
A Quantitative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for Permian and Triassic and Their Mutual Boundaries in China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建新 李子舜 +1 位作者 詹立培 潘云唐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3期366-374,共9页
The character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conodonts and other fossils, graphic correl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n... The character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conodonts and other fossils, graphic correl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ngsi, Maoertang, Chaotian, Huaying, Hechuan, Liangfenya, Xixiang, Selong and Changxing sections, in which the Changxing section is selected as a Standard Reference Section. The reason of rational definition (the base of Ophiceras bed) is expou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C correlation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vent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CHEMICAL SPECIES OF IRIDIUM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AT K-T BOUNDARY CLAY LAYER, STEVNS KLINT, DENMARK, AND ITS IMPLICATION 被引量:1
19
作者 柴之芳 孔屏 +3 位作者 毛雪瑛 马淑兰 周瑶琪 马建国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12期1492-1500,共9页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anomalous Ir in the Fish Clay K-T boundary at Stevns Klint, Denmark, was studied by using a newly-developed chemical stepwise dissolution procedure and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The experime...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anomalous Ir in the Fish Clay K-T boundary at Stevns Klint, Denmark, was studied by using a newly-developed chemical stepwise dissolution procedure and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omalous Ir mostly exists in the acid-insoluble residue phase. The Ir pattern of the K-T boundary resembles that of the Ningqiang carbonaceous chondrite, while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ultrabasic rock and volcanic lava. Thus, we deduce that the Ir anomaly at K-T boundary is mainly extraterrestrial, instead of volcanogenic or geochemical enrichment origin. The patterns of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various phases also confirm the above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T boundary Ir ANOMALY chemical species event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地层记录中的天文事件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智勇 姜衍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4期62-70,共9页
在地球岩石和其他地质样品中,记录了许多可以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的天文过程的信息,其中最显著、研究最多的有米兰柯维奇旋回、潮汐韵律层和天体陨击事件层等。由于天文事件具有全球等时性和瞬时性,且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化特征和生物特... 在地球岩石和其他地质样品中,记录了许多可以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的天文过程的信息,其中最显著、研究最多的有米兰柯维奇旋回、潮汐韵律层和天体陨击事件层等。由于天文事件具有全球等时性和瞬时性,且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化特征和生物特征,是年代地层对比中最为有效的标志层。本文简要介绍了地层记录中这三类天文事件的确认过程以及它们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记录 天文事件 固体潮 陨石撞击 天文地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