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落回浸提物对茶毛虫、茶尺蠖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28
1
作者 周顺玉 尹健 +3 位作者 陈利军 成泽艳 熊建伟 刘红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08-1408,1415,共2页
用饲喂法测定了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d)R.Br.]提取物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尺蠖(Ectropisobliqua Prout)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7天,浓度分别为100、50、25、20、10 g/L的博落同浸提液处理茶毛虫... 用饲喂法测定了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d)R.Br.]提取物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尺蠖(Ectropisobliqua Prout)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7天,浓度分别为100、50、25、20、10 g/L的博落同浸提液处理茶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5.42%、70.83%、52.08%、52.08%和31.25%,致死中浓度LC50为20.83 g/L;茶尺蠖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17%、62.50%、43.75%、37.50%和25.00%,LC50为30.35 g/L。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博落回提取物对茶毛虫、茶尺蠖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处理后7天,浓度分别为100、500、25、20、10 g/L的博落回浸提液处理茶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4.58%、52.08%、37.50%、37.50%和16.67%,LC50为46.07g/L;茶尺蠖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42%、50.00%、37.50%、35.42%和12.50%,LC50为52.10 g/L。因此,博落回浸提物防治茶毛虫、茶尺蠖以饲喂法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 茶毛虫 茶尺蠖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茶毛虫成虫的行为习性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永模 戈峰 +2 位作者 刘向辉 冯峰 王利军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通过对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成虫习性观察表明 ,茶毛虫成虫羽化集中在下午1 4∶0 0~ 1 7∶0 0 ,雌雄蛾比率为 1∶1 40 ,且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早 1 48d ;羽化的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 85和 5 1 2d ;雄蛾对性信息... 通过对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成虫习性观察表明 ,茶毛虫成虫羽化集中在下午1 4∶0 0~ 1 7∶0 0 ,雌雄蛾比率为 1∶1 40 ,且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早 1 48d ;羽化的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 85和 5 1 2d ;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有 2个高峰 ,第一个是傍晚时分 ( 1 6∶0 0~ 2 0∶0 0 ) ,第二个是凌晨0∶0 0~ 4∶0 0 ;雌蛾怀卵量平均为 1 84 69粒至 1 96 47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成虫 行为 羽化 茶叶 害虫
下载PDF
几种无公害农药对茶毛虫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官菊 厉晓腊 +3 位作者 刘小丽 金轶伟 刘又高 柴一秋 《茶叶》 2008年第2期83-84,85,共3页
本文就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报告。试验结果表明:1%印楝素.苦参碱乳油800倍液对茶毛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天和7天的防效分别为77.74%和95.55%。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茶毛虫 防治
下载PDF
一株茶毒蛾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倪铭 陈李林 +2 位作者 倪德芳 李文凯 童应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茶毒蛾是一种危害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害虫。对茶毒蛾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茶毒蛾病死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病原细菌菌株Nan-Y,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 【目的】茶毒蛾是一种危害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害虫。对茶毒蛾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茶毒蛾病死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病原细菌菌株Nan-Y,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喂食法测定浓度为(1.0±0.5)×10^(10)、(1.0±0.5)×10^(11)、(1.0±0.5)×10^(12)、(1.0±0.5)×10^(13)、(1.0±0.5)×10^(14)cfu·mL^(-1)的菌悬液对茶毒蛾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Nan-Y菌体杆状,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淡黄色点状,边缘较整齐,表面黏稠;Nan-Y菌株为不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 asaccharolyticum),革兰氏阴性。随着菌悬液浓度增大茶毒蛾幼虫的死亡率不断升高,其中,(1.0±0.5)×10^(14)cfu·mL^(-1)菌悬液处理茶毒蛾6 d后,校正死亡率达100.00%。该细菌处理茶毒蛾幼虫3、6 d的LC50分别为5.23×10^(13)、3.04×10^(9)cfu·mL^(-1)。【结论】Nan-Y菌株对茶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毒蛾 病原细菌 致病力 不解糖假苍白杆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中国油茶毒蛾潜在分布区模拟预测
5
作者 杨柳 刘君昂 +3 位作者 周国英 何苑皞 段翔 周洁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5,共13页
【目的】油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毒蛾是油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针对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开展模拟预测,以期为油茶毒蛾的预警和具体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 【目的】油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毒蛾是油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针对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开展模拟预测,以期为油茶毒蛾的预警和具体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油茶毒蛾在中国的有效地理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油茶毒蛾在当前气候条件的潜在分布,以及SSP1-2.6、SSP2-4.5和SSP5-8.5 3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油茶毒蛾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1)影响油茶毒蛾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温度日较差月均值。当最干月降水量28~148 mm、年降水量1 290~2 080 mm、最冷月最低温度1.0~10.1℃、温度日较差月均值7.2~8.5℃时最适宜油茶毒蛾的生存。(2)当前气候条件下,油茶毒蛾总适生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0%,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高度适生区面积为64.2×10^(4) km^(2),中度适生区面积为61.8×10^(4) km^(2),低度适生区面积为66.0×10^(4) km^(2)。(3)在未来两个时期和3种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适生区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新增适生区面积在9.3×10^(4)~33.0×10^(4) km^(2)之间,地理分布中心迁移距离在24.4~125.1 km之间。气候变暖越明显,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越多,地理分布中心点的迁移距离越远。【结论】油茶毒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较广,几乎囊括了中国南部所有的省份。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的适生区将向北、向西等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扩张。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预案和政策,加强对油茶毒蛾的观测和防控,减少其对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油茶毒蛾 MaxEnt模型 环境因子 适生区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Bt混剂的配比筛选及药效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唐美君 殷坤山 +3 位作者 郭华伟 刘琴 姚惠明 肖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5-167,共3页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rovirus, EpNPV)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 Bt)及其不同配比对茶毛虫的毒力,结果表明,EpNPV和Bt5种比例混用均表现出...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rovirus, EpNPV)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 Bt)及其不同配比对茶毛虫的毒力,结果表明,EpNPV和Bt5种比例混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177.3~221.7之间。其中以1.0×10^4PIB/μL EpNPV+2000IU/μL,Bt混用增效最明显,其毒效是Bt单剂的2.54倍。田间小区试验表明,EpNPV-Bt混剂(1.0×10^4PIB/μL EpNPV+2000IU/μLBt)对茶毛虫幼虫有优良的防效,显著优于Bt单剂和EpNPV单剂(声〈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NPV Bt增效作用 配比 田间防效 茶毛虫
下载PDF
茶毛虫各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3
7
作者 殷坤山 肖强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1-523,共3页
在16~26℃范围内5个恒温下的饲养结果表明,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1~7龄幼虫和整个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7,8.38,7.00,8.86,7.10,4.84,3.80,6.05℃,有效积温分别为114.45,80.94,91.28,82.23,94.54,117.83,129.4... 在16~26℃范围内5个恒温下的饲养结果表明,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1~7龄幼虫和整个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7,8.38,7.00,8.86,7.10,4.84,3.80,6.05℃,有效积温分别为114.45,80.94,91.28,82.23,94.54,117.83,129.46,722.95日·度。用这些结果分龄预测茶毛虫防治适期和茶毛虫病毒室内大量繁殖中幼虫的饲毒日期,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应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茶毛虫 幼虫期 防治适期 恒温 病毒 分龄
下载PDF
茶毛虫生态学特性及室内饲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元兵 陈茂娟 +1 位作者 罗飞飞 王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6-691,共6页
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室内饲养技术及安徽大别山地理区系茶毛虫的生物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茶毛虫的人工饲养及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利用水培茶枝饲养技术,茶毛虫在(25±0.5)℃,70%~80%相对湿度,L:... 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室内饲养技术及安徽大别山地理区系茶毛虫的生物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茶毛虫的人工饲养及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利用水培茶枝饲养技术,茶毛虫在(25±0.5)℃,70%~80%相对湿度,L:D为12:12的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雌雄成虫在羽化时间上存有差异,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平均早2.3 d,整个羽化期有2个高峰。同日羽化的雌雄蛾配对产卵量率达70%以上,远高于40%不同日羽化配对的产卵率。研究证明,提高同日羽化雌雄蛾配对率是茶毛虫室内饲养技术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室内饲养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羽化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茶毛虫4龄幼虫生物测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包强 肖蕾 +4 位作者 杨文波 周品谦 李耀明 欧高财 王沅江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4,共3页
为了评价球孢白僵菌对茶毛虫4龄幼虫的室内作用效果,分别采取1.0×10~8、1.0×10~7、1.0×10~6和1.0×10~5孢子/mL等5种不同浓度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白僵菌孢子浓度降低,茶毛虫4龄幼虫半数死亡时间延... 为了评价球孢白僵菌对茶毛虫4龄幼虫的室内作用效果,分别采取1.0×10~8、1.0×10~7、1.0×10~6和1.0×10~5孢子/mL等5种不同浓度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白僵菌孢子浓度降低,茶毛虫4龄幼虫半数死亡时间延长,致死率降低,幼虫通过提前化蛹躲避白僵菌逆境胁迫,建议采用1.0×10~8孢子/mL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对茶毛虫幼虫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茶毛虫 死亡 化蛹 胁迫
下载PDF
茶毛虫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美君 殷坤山 +1 位作者 郭华伟 肖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29,共3页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种群 饲养条件 生命表
下载PDF
信阳茶区茶黄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保锋 刘学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559-5560,共2页
[目的]为茶黄毒蛾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荼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其在信阳茶区的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茶黄毒蛾在信阳荼区1年发生3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 [目的]为茶黄毒蛾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荼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其在信阳茶区的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茶黄毒蛾在信阳荼区1年发生3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9月。1~2龄幼虫聚集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幼虫分群迁散为害荼丛上部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茶树老叶、芽叶、嫩梢、花果全部食光。害虫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及时修剪茶树、清理茶园,控制氮肥用量,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物理防治:人工捕捉1~3龄幼虫,用黑光灯或性激素诱杀成虫等;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结论]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毒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
下载PDF
油茶毒蛾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曦碧 《武夷科学》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通过比较4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其对油茶毒蛾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白僵菌菌株Bf08,B01,产孢量分别为(5.1±0.4)×108,(3.4±0.4)×108孢子/cm2,接种油茶毒蛾后其LT50分别为5.64,6.62 d,说明对这两个菌株油茶毒蛾的毒力很... 通过比较4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其对油茶毒蛾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白僵菌菌株Bf08,B01,产孢量分别为(5.1±0.4)×108,(3.4±0.4)×108孢子/cm2,接种油茶毒蛾后其LT50分别为5.64,6.62 d,说明对这两个菌株油茶毒蛾的毒力很强,是可用于油茶毒蛾防治的优良白僵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油茶毒蛾 产孢量 致病力
下载PDF
河南信阳地区茶毛虫发生代数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兆成 赵海英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4-1868,共5页
通过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在河南信阳茶区年发生3代,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每年发生2代。第1、2、3代幼虫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害茶树。
关键词 茶毛虫 幼虫 茶树
原文传递
基于邻域最大差值与区域合并的油茶毒蛾幼虫图像分割
14
作者 余绍军 李虹 +2 位作者 谢林波 周国英 胡俊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04-910,共7页
【目的】油茶树害虫的种类较多,其中油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幼虫是危害较大的害虫之一。为完成油茶毒蛾幼虫的自动检测需要对其图像进行分割,油茶毒蛾幼虫图像的分割效果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自动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 【目的】油茶树害虫的种类较多,其中油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幼虫是危害较大的害虫之一。为完成油茶毒蛾幼虫的自动检测需要对其图像进行分割,油茶毒蛾幼虫图像的分割效果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自动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邻域最大差值与区域合并的油茶毒蛾幼虫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主要是对相邻像素RGB的3个分量进行差值运算,最大差值若为0,则进行相邻像素合并得出初始的分割图像,根据合并准则进一步合并,得到最终分割结果。【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油茶毒蛾幼虫图像中的背景和虫体分割开来。【结论】使用JSEG分割算法、K均值聚类分割算法、快速几何可变形分割算法和本文算法对油茶毒蛾幼虫图像进行分割,将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的分割效果最佳,且处理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毒蛾 自动识别 区域合并法 邻域最大差值 图像分割
下载PDF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永模 戈峰 +2 位作者 刘向辉 王利军 冯峰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2003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处理区和对照区内茶毛虫发蛾量、交配率和后代虫口密度,发现剂量为0.5mg的性信息素释放器按5 m的间隔施放的防治效果... 2003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处理区和对照区内茶毛虫发蛾量、交配率和后代虫口密度,发现剂量为0.5mg的性信息素释放器按5 m的间隔施放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其它处理,它在越冬代和第1代试验中茶毛虫诱蛾量分别减少83.90%和70.25%,交配率分别下降78.18%和73.21%,虫口密度减少59.02%和45.71%。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法可以作为防治茶毛虫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性信息素 迷向法
下载PDF
茶毛虫和茶细蛾性诱剂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盛忠雷 王晓庆 +5 位作者 彭萍 赵丰华 姚学坤 毛迎新 胡翔 林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75-1778,共4页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茶细蛾 性诱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厉晓腊 金轶伟 +2 位作者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 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 PIB/ml、10^7 PIB/ml、10^8 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 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致病性 增殖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茶毛虫天敌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艾洪木 赵士熙 佘志权 《华东昆虫学报》 2000年第1期67-72,共6页
本文明确了茶毛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 :寄生性天敌中寄生卵的有赤眼蜂和茶毛虫黑卵蜂 ,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 ;寄生幼虫的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小孢瘦姬蜂、日本黄茧蜂和寄蝇等 ,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 ;... 本文明确了茶毛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 :寄生性天敌中寄生卵的有赤眼蜂和茶毛虫黑卵蜂 ,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 ;寄生幼虫的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小孢瘦姬蜂、日本黄茧蜂和寄蝇等 ,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 ;捕食性天敌有步行虫、蠼螋、蜘蛛和青蛙等 ,其中蜘蛛是优势类群 ,白斑猎蛛为优势种。研究了茶毛虫主要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和寄生动态 :茶毛虫黑卵蜂的寄生率为 15- 2 0 % ,越冬卵可高达 4 5%左右 ;茶毛虫绒茧蜂的寄生率为 2 0 %左右 ;日本黄茧蜂和寄蝇的寄生率为 5- 10 %。测定茶毛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位宽度 :在时间生态位上 ,生态位宽度序列为茶毛虫 >白斑猎蛛 >茶毛虫绒茧蜂 >茶毛虫黑卵蜂>寄蝇 ;在空间生态位上 ,生态位宽度序列为茶毛虫 >白斑猎蛛 >茶毛虫绒茧蜂 >寄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天敌 茶树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的作用特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冷杨 肖强 殷坤山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与苏云金杆菌(Bt)配制而成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EpNPV-Bt)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EpNPV-Bt对茶毛虫的作用在整个死亡...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与苏云金杆菌(Bt)配制而成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EpNPV-Bt)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EpNPV-Bt对茶毛虫的作用在整个死亡周期表现为相加作用,协同毒力指数主要分布在-20%~20%之间,其中16、19、28℃的死亡前期表现为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大于20%,22℃的死亡中期表现为拮抗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小于-20%。EpNPV-Bt对茶毛虫LT30为5.6天,比EpNPV减少3.8天,幼虫的死亡速度提高了1.8倍。EpNPV-Bt对茶毛虫的拒食效果明显,取食量比EpNPV减少66.2%。EpNPV-Bt对茶刺蛾、用克尺蠖和茶尺蠖等茶树害虫具有兼治作用,其中对茶刺蛾的死亡率达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混剂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茶毒蛾黑卵蜂识主利它素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欧晓明 江汉华 陈常铭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7年第4期145-150,共6页
茶毒蛾黑卵蜂是茶毒蛾卵期的优势寄生蜂,能将茶毒蛾消灭在幼虫发生为害之前,识主利它素对它的寄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茶毒蛾黑卵蜂的识主利它素存在于茶毒蛾的卵块和卵粒上,能被蒸馏水、70%甲醇或乙醇溶液等极性... 茶毒蛾黑卵蜂是茶毒蛾卵期的优势寄生蜂,能将茶毒蛾消灭在幼虫发生为害之前,识主利它素对它的寄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茶毒蛾黑卵蜂的识主利它素存在于茶毒蛾的卵块和卵粒上,能被蒸馏水、70%甲醇或乙醇溶液等极性溶剂所抽提,其粗抽提物可诱发80%以上的雌蜂表现出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行为,但不能被己烷等非极性溶剂所抽提。识主利它素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但是高温加热(100℃)处理1小时可使之丧失部分活性。识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黑卵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提高对寄主卵的寄生效能,还能引诱其寄生原来不寄生的非寄主卵,有利于茶毒蛾黑卵蜂的室内大量饲养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毒娥黑卵蜂 茶毒娥 识主利它素 行为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