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_2O_2S:Eu^(3+),Mg^(2+),Ti^(4+)红色材料的制备和长余辉性能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志平 郭智 +1 位作者 王文杰 朱胜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余辉时间达到1h以上,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材料的晶体结构为Y_2O_2S。发射光谱对应了Eu^(3+)离子~5D_J(J=0,1,2,3)→~7F_J(J=0,1,2,3,4)的特征发射;激发光谱主峰位于345 ...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余辉时间达到1h以上,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材料的晶体结构为Y_2O_2S。发射光谱对应了Eu^(3+)离子~5D_J(J=0,1,2,3)→~7F_J(J=0,1,2,3,4)的特征发射;激发光谱主峰位于345 um,另外在260,396,468,540 um等处也存在激发峰。对比测量了Y_2O_2S:Eu^(3+),Mg^(2+),Ti_(4+)和Y_2O_2S:Eu^(3+)的热释发光曲线,Y_2O_2S:Eu^(3+)的热释发光曲线可以拟合成3个热释发光峰的叠加:237,226,301K;而Y_2O_2S:Eu^(3+),Mg^(2+),Ti^(4+)的热释发光曲线可以拟合成5个热释发光峰的叠加:149,215,262,287,334 K,并计算了相应的陷阱能级。Ti^(4+)是引起较深陷阱能级的主要原因,Mg^(2+)起电荷补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长余辉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热释发光 稀土发光材料 发光效率 晶体结构 铒离子 镁离子
下载PDF
掺杂Eu^(3+)离子LaPO_4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水金 袁良杰 孙聚堂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7-530,共4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Eu3+离子的LaPO4,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RD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表明:LaPO4属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6 84 ,b=7 08 ,c=6 46 ,β=103 85°,属P21/n(No 14)空间群。测定了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光...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Eu3+离子的LaPO4,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RD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表明:LaPO4属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6 84 ,b=7 08 ,c=6 46 ,β=103 85°,属P21/n(No 14)空间群。测定了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光谱数据表明:在掺杂Eu3+离子的LaPO4荧光体中,基质LaPO4的电荷迁移激发态的能量能有效地传递到Eu3+离子,说明基质LaPO4本身对发光有贡献。位于592,612nm附近的2个发射峰均出现劈裂现象,即有2个5D0→7F1(590,594nm)、2个5D0→7F2(610,614nm)发射峰,说明掺杂的Eu3+离子在LaPO4晶体中有着不相同的配位环境,推测Eu3+离子处于D2d或D3对称格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铕离子 磷酸镧 发光特性 固相反应法 结构表征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下载PDF
Eu^(3+)掺杂硼酸盐晶体及玻璃材料的光谱性质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海燕 李殿超 +5 位作者 秦伟平 张继森 吴长锋 秦冠仕 赵丹 刘晃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2-516,共5页
控制不同的烧结条件,制备了Eu3+掺杂La2O3 3B2O3体系的晶体及玻璃材料。在这两种组分相同但物相不同的基质中,Eu3+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光谱性质。通过对比两种材料的发射光谱、声子边带、电荷迁移带及荧光寿命,讨论了Eu3+离子周围局域结构... 控制不同的烧结条件,制备了Eu3+掺杂La2O3 3B2O3体系的晶体及玻璃材料。在这两种组分相同但物相不同的基质中,Eu3+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光谱性质。通过对比两种材料的发射光谱、声子边带、电荷迁移带及荧光寿命,讨论了Eu3+离子周围局域结构的改变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盐 掺杂 铕离子 发射光谱 声子边带 荧光寿命 电荷迁移带 局域结构
下载PDF
铕(Ⅲ)水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性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惠霞 王则民 +1 位作者 李秀琴 吴霞琴 《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4期7-9,共3页
合成了Eu3+的水杨酸和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其组成为Eu(Hsal)3phen,用IR,UV,XPS研究配合物的性质和成键特征.结果表明,Hsal-的羧基、phen的两个氮原子均与Eu3+离子呈双齿配位,形成配合物后芳香环上的共轭性减小.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 合成了Eu3+的水杨酸和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其组成为Eu(Hsal)3phen,用IR,UV,XPS研究配合物的性质和成键特征.结果表明,Hsal-的羧基、phen的两个氮原子均与Eu3+离子呈双齿配位,形成配合物后芳香环上的共轭性减小.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配合物的电化学可逆性比游离Eu3+离子差,不同底液对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铕(Ⅲ) 水杨酸邻 菲咯啉 三元配合物 电化学 光谱性质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稀土Gd^(3+)的掺杂对Sr_2CeO_4∶Eu中Eu^(3+)发光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石士考 周济 栗俊敏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311-313,共3页
采用共沉淀方法,合成了Gd3+和Eu3+共掺杂的Sr2CeO4荧光体.当Eu3+浓度较小(掺杂浓度为2%)时,Gd3+离子对Sr2CeO4的蓝带发射及附着在其上面的Eu3+的特征跃迁起猝灭作用;而当Eu3+的浓度较高(掺杂浓度为8%)时,Gd3+离子对Sr2CeO4的蓝带发射及... 采用共沉淀方法,合成了Gd3+和Eu3+共掺杂的Sr2CeO4荧光体.当Eu3+浓度较小(掺杂浓度为2%)时,Gd3+离子对Sr2CeO4的蓝带发射及附着在其上面的Eu3+的特征跃迁起猝灭作用;而当Eu3+的浓度较高(掺杂浓度为8%)时,Gd3+离子对Sr2CeO4的蓝带发射及附着在其上面的Eu3+的特征跃迁起敏化作用,尤其是当Gd3+离子的掺杂浓度为3%时,Eu3+的5D0-7F2跃迁发射(615nm)增强为原来的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 Sr_2CeO_4 ^eu^(3+) ^Gd^(3+)
下载PDF
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存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281-283,288,共4页
用氯化铕与水杨酸(HSal)、邻菲罗啉(Phen)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合成了稀土配合物[Eu(Phen)(Sal)3],研究了该配合物的IR、UV、TGA、元素分析及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的配体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能有效地传递给中心Eu3+,发出强的E... 用氯化铕与水杨酸(HSal)、邻菲罗啉(Phen)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合成了稀土配合物[Eu(Phen)(Sal)3],研究了该配合物的IR、UV、TGA、元素分析及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的配体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能有效地传递给中心Eu3+,发出强的Eu3+的特征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邻菲罗啉 光致发光 合成 氯化铕 三元配合物
下载PDF
稀土掺杂GdBO_(3)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测试
7
作者 白家林 何诚 +2 位作者 王越 杨涵宇 梁惟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50-54,共5页
本文研究以化学式简单且易于合成的硼酸钆为基质,选择拥有不同发光特性的Ce^(3+)、Tb^(3+)、Eu^(3+)作为被掺杂离子,试图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出纳米与非纳米尺度的稀土掺杂GdBO_(3)发光材料,一方面研究纳米与非纳米材料在发光性能上... 本文研究以化学式简单且易于合成的硼酸钆为基质,选择拥有不同发光特性的Ce^(3+)、Tb^(3+)、Eu^(3+)作为被掺杂离子,试图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出纳米与非纳米尺度的稀土掺杂GdBO_(3)发光材料,一方面研究纳米与非纳米材料在发光性能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优选出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合成方案。对于常规(非纳米)样品,我们以稀土氧化物为反应物原料,使用高温固相法进行合成;对于纳米样品,我们则以稀土硝酸盐为反应物原料,使用水热法进行合成。随后,我们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所制获的样品的物相纯度进行表征,同时测定其光致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GdBO_(3):Ce^(3+) ^Tb^(3+) ^eu^(3+) 发光材料 荧光粉 纳米材料
下载PDF
新型红色荧光粉Sr_(3)CaNb_(2)O_(9):Sm^(3+),Eu^(3+)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洪俊煌 孟宪国 +3 位作者 许英朝 肖泽宇 刘月 林振鹏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系列单基质荧光粉Sr_(3)CaNb_(2)O_(9):xSm^(3+),yEu^(3+)(x=0.04~0.09,y=0.03~0.15),并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发光性能、能量传递机制和CIE色坐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Sr_(3)CaNb_(2)O_(9):xSm^(3+)荧光粉在激发...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系列单基质荧光粉Sr_(3)CaNb_(2)O_(9):xSm^(3+),yEu^(3+)(x=0.04~0.09,y=0.03~0.15),并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发光性能、能量传递机制和CIE色坐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Sr_(3)CaNb_(2)O_(9):xSm^(3+)荧光粉在激发波长为407 nm时的浓度淬灭点为x=0.07。在Sr_(3)CaNb_(2)O_(9):0.07Sm^(3+),yEu^(3+)荧光粉中,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Sm^(3+)的发光强度降低而Eu^(3+)发光强度却先增加后降低,Eu^(3+)的浓度淬灭点为y=0.09。Sm^(3+)→Eu^(3+)的能量传递以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为主,能量传递效率达到76.6%。色坐标图表明Eu^(3+)离子的加入可使色坐标从橙红色区域向纯红色区域移动。此外,样品还具有较高的色纯度和较低的色温。结果表明,Sr_(3)CaNb_(2)O_(9)∶Sm^(3+),Eu^(3+)荧光粉有望成为白光LED发出红光物质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3)CaNb_(2)O_(9):Sm^(3+) ^eu^(3+) 稀土掺杂 发光特性 能量传递
下载PDF
Bi^(3+)、Eu^(3+)共掺杂La_(4)GeO_(8)荧光粉的制备及可调发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文娜 黎仲寅 +3 位作者 马纪涛 陈娅鹏 杨菲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7,共8页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在该结构中占据两种不同的格位(Bi^(3+)(Ⅰ)和Bi^(3+)(Ⅱ)),且在紫外光激发下呈现两个峰值分别在475 nm和620 nm的宽带发射。对于Bi^(3+)、Eu^(3+)共掺样品,由于Bi^(3+)(Ⅰ)与Eu^(3+)之间的竞争吸收、Bi^(3+)(Ⅰ)至Bi^(3+)(Ⅱ)以及Bi^(3+)(Ⅱ)至Eu^(3+)的能量传递作用,可实现蓝色至红色、橙红色至红色的可调发光。特别地,样品La_(4)GeO_(8)∶0.07Bi^(3+),0.06Eu^(3+)在313 nm光激发下可获得CIE值为(0.335,0.319)的优异白色发光。此外,该白光发射材料具有较佳的发光热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380 K时,发光积分强度仍然为室温的59%,表明其在白光二极管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4)GeO_(8)∶Bi^(3+) ^eu^(3+) 可调发光 发光热稳定性 白光二极管
下载PDF
铕对磷脂酰胆碱LB单分子膜结构影响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新民 李斌 +5 位作者 张洪杰 倪嘉缵 袁春波 丁德胜 陆祖宏 刘举正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688-691,共4页
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亚相中Eu^(3+)诱导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Langmuir—Blodgett(LB)单分子膜出现有规则周期性条纹结构.
关键词 铕离子 诱导 LB膜 AFM 结构变化 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Ca_(4)HfGe_(3)O_(12)∶Eu^(3+)红色耐高温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绳星星 肖峰 +2 位作者 吕锦彬 陈静怡 艾力亚尔·阿不力孜 《稀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2,I0003,共9页
采用固相法合成Ca_(4)HfGe_(3)O_(12)∶xEu^(3+)(CHGO, 0≤x≤0.05)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瞬态和稳态光谱、热稳定性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发光特性。XRD结果表明,Eu^(3+)成功进入石榴石结构晶格,光谱观察到CHGO∶Eu^(3+)荧... 采用固相法合成Ca_(4)HfGe_(3)O_(12)∶xEu^(3+)(CHGO, 0≤x≤0.05)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瞬态和稳态光谱、热稳定性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发光特性。XRD结果表明,Eu^(3+)成功进入石榴石结构晶格,光谱观察到CHGO∶Eu^(3+)荧光粉可以被紫外光有效激发,在616 nm(5D0→7F2)处表现为较强红色窄带。根据荧光发射光强和荧光寿命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佳Eu^(3+)掺杂浓度为0.04,更多掺杂量引起浓度猝灭现象,猝灭效应来自于Eu^(3+)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依据Eu^(3+)激发光谱分布和寿命衰减行为的不同,证明了Eu^(3+)在CHGO基质中占据两个晶体学格位。CHGO∶0.04Eu^(3+)荧光粉在423 K下的发射光谱积分面积为室温下的94%,表明该样品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潜在的高温器件应用。CHGO∶0.04Eu^(3+)的色坐标(0.5605,0.3469)和低色温3068 K表明该材料可能是一种潜在暖白照明用红光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稳定性 Ca_(4)HfGe_(3)O_(12) 红光荧光粉 ^eu^(3+) 发光材料 光致发光
原文传递
Er^(3+)、Eu^(3+)双掺杂LaOF荧光粉的光学性能研究及防伪应用
12
作者 李翔 史忠祥 +1 位作者 王晶 贾宇盟 《光电子.激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1-640,共10页
有机发光材料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成本高、发光易淬灭、发光强度与颜色不易于控制的缺点,因此探索性能优越的稀土发光材料并寻找其应用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基于水热辅助固相法制备出Er^(3+)、Eu^(3+)离子... 有机发光材料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成本高、发光易淬灭、发光强度与颜色不易于控制的缺点,因此探索性能优越的稀土发光材料并寻找其应用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基于水热辅助固相法制备出Er^(3+)、Eu^(3+)离子共掺杂LaOF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荧光分析仪对不同Er^(3+)掺杂浓度下的LaOF∶Eu^(3+)荧光粉体的相组成、粒径尺寸、形貌及荧光光谱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在900℃的温度下煅烧,物相由前驱体LaF3转变为四方相LaOF,且随着Er^(3+)掺杂浓度的升高,在365 nm与393 nm波长激发下均呈现出多色可调谐的发光特性,其中365 nm激发下呈现自橙色光向黄色光的转变,而在393 nm光辐射下则由橙色光向品红色光过渡。将Er^(3+)、Eu^(3+)共掺杂LaOF荧光粉制成油墨并印制成图案后,当其受激于365 nm与395 nm激发光时,可分别呈现肉眼可辨的橙色和紫色光发射,表明所制备的荧光粉有望在防伪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 ^eu^(3+) LaOF荧光粉 光学性能 防伪油墨
原文传递
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3
作者 龚劲松 朱齐 +4 位作者 郑小州 夏鹏举 刘凯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LaLiTeO6:Dy^(3+),Eu^(3+)无机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色度坐标分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Dy^(3+)和Eu^(3+)成功进入SLLT晶体,无杂质产生;SLLT:0.07Dy^(3+),yEu^(3+)荧光粉在351 nm激发下能够同时发射蓝、黄、红光,证明了Dy^(3+)和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弥补了单掺Dy^(3+)荧光粉缺乏红色发射的缺陷;Eu^(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为0.05,此时的色度坐标为(0.391 9,0.380 9),色温为3 733 K,接近暖白光区域。因此,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暖白光LED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发光性能 ^SrLaLiTeO_(6):Dy^(3+) ^eu^(3+) 暖白光 固相反应
下载PDF
Bi^(3+)、Eu^(3+)共掺双钙钛矿Gd_(2)ZnTiO_(6)荧光粉制备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一诺 陈彦伶 +7 位作者 付杰 林健华 周柳艳 李杰 韩明晓 陈书阳 邓德刚 陈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5-626,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在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中,Bi^(3+)和Eu^(3+)离子占据了Gd^(3+)离子的位置。在紫外激发下,Eu^(3+)的激发光谱和Bi^(3+)的发射光谱存在光谱重叠,表明从Bi^(3+)到Eu^(3+)可能存在能量传递。通过荧光强度比技术探究了Bi^(3+)蓝光发射与Eu^(3+)红光发射的不同温度响应特性。在293~473 K温度范围内,测得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的最大相对温度灵敏度为1.133%·K^(-1),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73%·K^(-1)。因此,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是一种有潜力的非接触式光学测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_(2)ZnTiO_(6)∶Bi^(3+) ^eu^(3+) 双钙钛矿 荧光能量传递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下载PDF
Eu^(3+)、Sm^(3+)共掺双钙钛矿Gd_(2)ZnTiO_(6)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热稳定性
15
作者 王佳琦 杜海红 +3 位作者 高静怡 武莉 孔勇发 许京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6-1974,共9页
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红色发光材料对于改善光转换型白光LED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敏化剂来实现能量传递至发光中心从而提高荧光粉热稳定性是开发高效WLED用荧光粉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双钙钛矿结构化合物Gd_(2)ZnTiO_(6)为基质,制备... 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红色发光材料对于改善光转换型白光LED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敏化剂来实现能量传递至发光中心从而提高荧光粉热稳定性是开发高效WLED用荧光粉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双钙钛矿结构化合物Gd_(2)ZnTiO_(6)为基质,制备了系列Sm^(3+)、Eu^(3+)激活的红色荧光粉,并讨论了Sm^(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证实了这一过程对于该基质单一Eu^(3+)激活荧光粉热稳定的改善作用。双掺样品在150℃时的发光强度保持在室温时的74%。这一结果为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可有效抑制荧光粉热猝灭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Gd_(2)ZnTiO_(6)∶Sm^(3+) ^eu^(3+)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下载PDF
Eu^(3+)掺杂Y_(2)MgTiO_(6)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小康 高峰 周恒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0-1176,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Y_(2-2 x)MgTiO_(6)∶2 x Eu^(3+)(YMT∶2 x Eu^(3+),0≤x≤0.11)新型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样品的纯度,结果显示YMT∶Eu^(3+)样品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无其他杂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Y_(2-2 x)MgTiO_(6)∶2 x Eu^(3+)(YMT∶2 x Eu^(3+),0≤x≤0.11)新型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样品的纯度,结果显示YMT∶Eu^(3+)样品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无其他杂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显示荧光粉为2μm的不规则颗粒。当激发波长为264 nm时,发射光谱出现四个尖锐的发射峰,分别位于591(^(5)D_(0)→^(7)F_(1))、619(^(5)D_(0)→^(7)F_(2))、657(^(5)D_(0)→^(7)F_(3))和693 nm(^(5)D_(0)→^(7)F_(4))。Eu^(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为电偶极子-电偶极子(d-d)相互作用。YMT∶0.14Eu^(3+)荧光粉的CIE色度坐标为(0.645,0.332),与红光标准色坐标(0.67,0.33)非常接近。变温PL光谱及热激活能计算结果显示荧光粉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因此YMT∶Eu^(3+)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LED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溶胶-凝胶法 Y_(2)MgTiO_(6) 红色荧光粉 热稳定性 LED
下载PDF
CaLu_(2)Al_(4)SiO_(12):Eu^(3+)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晓晴 韦翔 +2 位作者 孙瑞 张秋红 于会娟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2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现代农业如植物工厂的快速发展对植物照明的需求不断扩大,发光强度高、热稳定性良好的深红色荧光粉是LED人工植物照明光源的关键材料。为研究Eu^(3+)在CaLu_(2−x)Al_(4)SiO_(12)基质中的发光性能,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新型CaLu_(2−x)Al_... 现代农业如植物工厂的快速发展对植物照明的需求不断扩大,发光强度高、热稳定性良好的深红色荧光粉是LED人工植物照明光源的关键材料。为研究Eu^(3+)在CaLu_(2−x)Al_(4)SiO_(12)基质中的发光性能,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新型CaLu_(2−x)Al_(4)SiO_(12):xEu^(3+)(x=0.1、0.3、0.5、0.7、0.9、1.1)荧光粉,通过多种表征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荧光性质及热稳定性能,并初步探究了CaLu_(2−x)Al_(4)SiO_(12):xEu^(3+)在植物照明领域应用的可能性。通过XRD、Rietveld结构精修、EDS能谱和元素分布分析发现,Eu^(3+)成功进入了CaLu_(2)Al_(4)SiO_(12)基质中。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711 nm光的监测下,样品在280—500 nm范围出现了Eu^(3+)的特征f-f跃迁吸收峰;在394 nm光的激发下,样品在550—750 nm范围出现了Eu^(3+)的5D0-7FJ(J=0、1、2、3、4)跃迁发射,其最强发射峰位于711 nm(5D0-7F4)处,Eu^(3+)的最佳掺杂量x=0.5;Eu^(3+)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和荧光发射光谱,证明了Eu^(3+)在CaLu_(2)Al_(4)SiO_(12)基质中只占据一个晶体学格位;CaLu_(1.5)Al_(4)SiO_(12):0.5Eu^(3+)荧光粉在423 K下的发射峰积分强度为室温下的91.75%,表明了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CaLu_(2−x)Al_(4)SiO_(12):xEu^(3+)的深红色强发射峰位于711 nm处,与植物的光敏色素(PFR)吸收波段相吻合,表明CaLu_(2−x)Al_(4)SiO_(12):xEu^(3+)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LED植物照明的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CaLu_(2)Al_(4)SiO_(12) 荧光粉 发光性质 植物照明
下载PDF
CaSb_2O_6∶Bi^(3+),Eu^(3+)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东菊 汤利 +3 位作者 林利添 邓超 曹丽伟 孟建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79-22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及1 200℃后续煅烧4 h,成功制备了CaSb_2O_6∶Bi^(3+),Eu^(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荧光粉颗粒为六边形类圆饼状,平均尺寸在100~600 nm之间。对CaSb_2O_6∶Bi^(3+),Eu^(3+)发光的机理分析表明,Bi^... 采用共沉淀法及1 200℃后续煅烧4 h,成功制备了CaSb_2O_6∶Bi^(3+),Eu^(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荧光粉颗粒为六边形类圆饼状,平均尺寸在100~600 nm之间。对CaSb_2O_6∶Bi^(3+),Eu^(3+)发光的机理分析表明,Bi^(3+)对Eu^(3+)的发光存在高效的敏化与能量传递。当Bi^(3+)和Eu^(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0.5%和8%,Eu^(3+)位于580 nm(5D0→7F0)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Bi^(3+),Eu^(3+)共掺样品的荧光强度是Ca Sb2O6∶Eu^(3+)的10倍左右。调节Bi^(3+)/Eu^(3+)离子掺杂比,色坐标呈现了从蓝、白光到红光的变化,表明该荧光粉可分别作为蓝或红色荧光粉使用,甚至可实现从蓝、白光到红光的自由调控,这为白光LED荧光粉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b_2O_6∶Bi^(3+) ^eu^(3+) 荧光粉 能量转移 发光增强
下载PDF
Effect of Eu^(3+),Bi^(3+),and Li^(+) doping on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GdNbO_(4) 被引量:1
19
作者 S.W.Wi Y.S.Le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6-75,I0003,共11页
We investigated the emission properties of Eu^(3+)-doped GdNbO_(4)-based oxide phosphors,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u^(3+)emission by codoping of Bi^(3+)and Li^(+).Eu^(3+)singly doped,Eu^(3+)and Bi^(3+)doubly doped,and ... We investigated the emission properties of Eu^(3+)-doped GdNbO_(4)-based oxide phosphors,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u^(3+)emission by codoping of Bi^(3+)and Li^(+).Eu^(3+)singly doped,Eu^(3+)and Bi^(3+)doubly doped,and Eu^(3+),Bi^(3+),and Li^(+)triply doped GdNbO_(4)were prepared using a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red-orange emissions from Eu^(3+)in the singly doped sampl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codoping of Bi^(3+),mainly due to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Bi^(3+)to Eu^(3+).The additional codoping of Li^(+)is found to increase the Eu^(3+)emission significantly.This improvement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photoluminescent quantum yield originating from larger grain sizes and better crystallinity.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and the asymmetric ratio estimated from t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show that the local lattice environment around Eu^(3+)in GdNbO_(4)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doping of Bi^(3+)and Li^(+).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doping is a promising way to improve the emission properties of rare-earth ion-doped GdNbO_(4)phosp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GdNbO_(4) Codoping of ^Li^(+) Photoluminescence SENSITIZER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Sr_(2)MgSi_(2)O_(7)∶Eu^(2+),Eu^(3+)发光性能及颜色调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玲 温顺 +3 位作者 孙卫民 董其铮 徐仰涛 杨小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2-2210,共9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在不同气氛下制备了Sr_(2)MgSi_(2)O_(7)∶Eu^(2+),Eu^(3+)纤维,研究其晶体结构和形貌;将纤维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后获得Sr_(2)MgSi_(2)O_(7)∶Eu^(2+),Eu^(3+)‐PDMS复合材料,研究其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研... 采用静电纺丝法在不同气氛下制备了Sr_(2)MgSi_(2)O_(7)∶Eu^(2+),Eu^(3+)纤维,研究其晶体结构和形貌;将纤维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后获得Sr_(2)MgSi_(2)O_(7)∶Eu^(2+),Eu^(3+)‐PDMS复合材料,研究其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氮气、空气下制备样品的XPS图谱同时出现Eu^(2+)和Eu^(3+)结合能特征峰;在360 nm和395 nm激发下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中,不但有Eu^(2+)位于469 nm处的蓝色宽带发射,还包含Eu^(3+)位于615 nm的多个红色窄带发射。因为Eu^(3+)在电荷补偿下还原成Eu^(2+)并在刚性结构保护下不被氧化,证实了Eu^(3+)在Sr_(2)MgSi_(2)O_(7)中的自还原现象。随着Eu^(3+)的掺杂浓度增大,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强度都先增大后减小,Eu^(2+)和Eu^(3+)的发射分别在5%和10%时达到最强。应力发光强度与应力的增长是线性关系,Eu^(2+)的发射增长量大于Eu^(3+)。在实物照片和CIE坐标中观测到光致发光颜色从蓝色逐渐接近红色,应力发光颜色在应力增大时逐渐从粉红色变为紫粉色。该材料的研究将为发光调控提供参考,在应力传感和防伪等领域有着潜在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MgSi_(2)O_(7)∶eu^(2+) ^eu^(3+) 纤维 自还原 应力发光 发光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