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游牧生业的考古学观察——新疆西天山史前聚落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贾伟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5,145,共13页
聚落形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史前定居农业生态研究。新疆博尔塔拉河上游一些高海拔季节性固定居址的陆续发现,为游牧业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证据。本文以聚落形态理论,结合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以博尔塔拉河上游为代表的西天山史前... 聚落形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史前定居农业生态研究。新疆博尔塔拉河上游一些高海拔季节性固定居址的陆续发现,为游牧业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证据。本文以聚落形态理论,结合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以博尔塔拉河上游为代表的西天山史前游牧遗存的生业进行探讨。在充分认识牧业与农业在聚落形态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如何正确将聚落形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牧业聚落考古研究进行了探讨,这是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游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新尝试,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新疆史前游牧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聚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游牧生业 民族考古学 史前游牧 游牧起源 转场放牧 季节性固定居址
原文传递
民族考古学:定义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坚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5,共7页
中国考古学中关于民族考古学的歧义是由于其定义模糊而引起的。现阶段西方考古学中的民族考古学是作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而中国考古学引介的民族考古学仍然从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研究范式,以殖民主义视角和单线进化主义为基础的... 中国考古学中关于民族考古学的歧义是由于其定义模糊而引起的。现阶段西方考古学中的民族考古学是作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而中国考古学引介的民族考古学仍然从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研究范式,以殖民主义视角和单线进化主义为基础的两种类比观仍被视为民族考古学的主要方法。新考古学范式下的民族考古学以行为研究为诉求,对比研究对象不再局限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前工业社会少数族群,因此可能称之为人类考古学更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类比 《纽纳米特民族考古学》 宾福德
下载PDF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角 被引量:10
3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8,168,共21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原文传递
试论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性质 被引量:6
4
作者 魏屹 陈胜前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9,共12页
1983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筑的圈状堆积,被发掘者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引来不少争议。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就其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反驳者认为该堆积是流水作用的产物。本文引... 1983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筑的圈状堆积,被发掘者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引来不少争议。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就其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反驳者认为该堆积是流水作用的产物。本文引入西方的民族考古学视角,运用已有的民族考古学资料进行类比,从居住址的选址位置、结构特征和骨骼组成几方面入手,探讨了其作为居址及狩猎掩蔽所的可能性,并将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与国外旧石器时代居住址进行形态比较,发现二者共同点很少,由此质疑该圈状堆积人为作用形成的可能性。另外从其他自然形成机制出发因地制宜,对该遗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认为该遗迹可能主要是循环的冻融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家岗遗址 圈状堆积 居住址 民族考古学 冻融作用
下载PDF
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6
5
作者 陈虹利 韦丹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4,共10页
中国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对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国关于民族考古学研究的视角得到进一步扩大,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民族考古学内史的讨论,更多的研究关注... 中国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对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国关于民族考古学研究的视角得到进一步扩大,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民族考古学内史的讨论,更多的研究关注点放到了民族考古学外延上。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考古学研究,旨在将民族志资料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中,用以解释考古学现象并解决考古学问题,逐渐完成了民族考古学本土化的转向,使民族考古学真正成为一门适用于中国民族本土化研究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民族学 人类学 本土化
原文传递
夜郎文化与民族考古 被引量:5
6
作者 宋先世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156,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在考古研究中关于夜郎文化的不同认识以及民族考古在探索夜郎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夜郎文化 夜郎考古 民族考古
原文传递
日本学者浅川滋男对中国风土建筑的研究方法述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潘玥 《中国名城》 2018年第5期91-96,共6页
日本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风土建筑的系列研究,使用东亚传统建筑学与美国现代人类学结合的方式,以解开风土民居建筑研究中所存有的"视野"与"方法"的困惑。以浅川滋男的研究为案例,考察在风土建筑研究时,日本学... 日本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风土建筑的系列研究,使用东亚传统建筑学与美国现代人类学结合的方式,以解开风土民居建筑研究中所存有的"视野"与"方法"的困惑。以浅川滋男的研究为案例,考察在风土建筑研究时,日本学者如何带有认识人类学的"视野",同时,考察如何迁移民族考古学所注重三方面的论证,构成风土建筑研究"三重论证"的"方法",最终形成民族建筑学这一研究中国风土建筑的方法体系。实质上,浅川滋男以语族划分建筑类型的研究意识,形成了以语系研究风土建筑的雏形,对当代中国本土学者进行的风土建筑谱系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进一步的,浅川滋男大篇幅追踪干阑式(高床)建筑,显示日本本国学界对文化传播路线的始端始终感兴趣,修复自身"民族史"的目的事实上贯穿学界研究走向并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川滋男 中国风土建筑 认识人类学 民族考古学 民族建筑学
下载PDF
略谈考古学文化与史前社会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钱耀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3,32,共6页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社会研究 考古学研究 人类共同体 史前 社会历史 考古资料 地域文化 物质形态 精神文化 意识形态 文献资料 模糊性 局限性 物质性 全面性 客观性 时段性 宏观性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发现与研究
9
作者 李海军 刘力铭 +1 位作者 张一丹 肖小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0-553,共14页
对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习俗、审美取向、医疗技术,间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等;研究人工改形的起源、传播,还能揭示不同地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类... 对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习俗、审美取向、医疗技术,间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等;研究人工改形的起源、传播,还能揭示不同地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类型丰富,但是相关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总结。因此,本文尝试系统梳理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现象的相关案例,总结其主要类型、特点及相关学术争论,从民族学视角分析研究人工改造痕迹的借鉴价值,并对人工改形的研究意义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民 遗骸 改造痕迹 民族考古
下载PDF
我国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对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探讨已持续了30多年,主要涉及了民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形成时间、形成原因、概念或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民族学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中外民族考古学的不同、民族考古学...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对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探讨已持续了30多年,主要涉及了民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形成时间、形成原因、概念或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民族学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中外民族考古学的不同、民族考古学对我国边疆、华南等地区的贡献等诸多问题。本文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研究脉络,既注重把握纵向思潮演变的特征,又突出每一阶段中对焦点问题的辨析,进而作出了适当地评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理论 方法
原文传递
梁钊韬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中的理念取向和实践——以梁钊韬先生写给格勒博士的11封信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8,共8页
以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先生在1985年11月4日到1987年12月4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写给他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的11封信为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信件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分析,管窥梁钊韬先生对于"民族考古学"... 以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先生在1985年11月4日到1987年12月4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写给他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的11封信为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信件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分析,管窥梁钊韬先生对于"民族考古学"学科概念的形成、民族学人类学的教材编写以及人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科传承等关键问题的实践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语境中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议题以及这些实践与理念对当前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启发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钊韬 民族考古学 中国本土语境 民族学人类学重建
原文传递
古陶新彩——彩陶作坊的民族考古学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梦 张亚楠 《西部考古》 2017年第2期36-47,共12页
本文是对当代两处仿古彩陶作坊的民族考古学调查报告。尤其详细记录了河南渑池仰韶彩陶坊的彩陶制作技术。重点介绍原料种类、原料加工、成型修整、绘彩装饰、烧制等工序。虽然两处作坊的彩陶技术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 本文是对当代两处仿古彩陶作坊的民族考古学调查报告。尤其详细记录了河南渑池仰韶彩陶坊的彩陶制作技术。重点介绍原料种类、原料加工、成型修整、绘彩装饰、烧制等工序。虽然两处作坊的彩陶技术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在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将其产品与古代彩陶进行技术痕迹方面的类比,仍会为古代彩陶技术研究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制陶技术 民族考古学
原文传递
纪念汪宁生先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令远 《南方民族考古》 2016年第1期279-289,共11页
汪宁生先生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考古学有重要贡献,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具体研究实践方面,都留下了丰厚的论著。他是中国南方民族考古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曾给予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以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汪宁生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大立 闫佳楠 孙旭旺 《凯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3-67,共5页
"民族考古学"随着西方"新考古学"的兴起而备受瞩目,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理论方法,西方学者的论述颇为丰富。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受西方"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一时百... "民族考古学"随着西方"新考古学"的兴起而备受瞩目,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理论方法,西方学者的论述颇为丰富。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受西方"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一时百家争鸣,反响热烈。本文在梳理国内历年"民族考古学"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其定义、起源与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定义 起源 发展 理论 方法
下载PDF
宋兆麟与中国民族考古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十三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杰 宋兆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0,共6页
民族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民族田野调查工作是其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范围之内,凭借考古学提出的问题,到民族地区去寻找有关的民族学答案,从而解读考古学的问题,即利用民族地区所发现的"... 民族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民族田野调查工作是其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范围之内,凭借考古学提出的问题,到民族地区去寻找有关的民族学答案,从而解读考古学的问题,即利用民族地区所发现的"社会活化石"去解读和印证考古学的"死化石",这是中国民族考古学学家宋兆麟先生的治学之路。在多民族的中国,年轻研究者应更多地走到田野中去,重视民族文物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问题 民族调查 民族文物 民族考古学
原文传递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16
作者 Thea Yen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第6期414-423,共10页
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或是公众参与层面,电脑制图工作都在诠释考古学研究成果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运用3D建模技术对一类已经消失了的疍民古船——白板舟进行复原,旨在从考古学角度以数字化的方式精确、精美地展示文物遗迹。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3D建模 古船复原
下载PDF
贵州高原出土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7
作者 邓林 龙宇晓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21-28,共8页
迄今贵州高原出土青铜器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三个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考古类型学为主,侧重于青铜器型式、社会文化以及族群属性的分析分化;从成果数量和学术影响力来看,研究尚处于相对薄弱... 迄今贵州高原出土青铜器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三个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考古类型学为主,侧重于青铜器型式、社会文化以及族群属性的分析分化;从成果数量和学术影响力来看,研究尚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且陷入发展瓶颈之中。由此,对贵州出土青铜器的研究,应拓展研究范围和学科视野,引入设计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视角和方法,开展器物设计考古的分析研究,并依托丰富的贵州山地民族学材料来对出土古器物进行深度文化内涵阐释,以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高原 出土青铜器 设计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
下载PDF
贸易陶瓷器在香料群岛的社会文化意义
18
作者 熊仲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4,共7页
民族考古学的类比概念曾经是考古学者"透物见人"的一道曙光,然而文化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使得类比的方法备受质疑。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建立假说,但假说最终需要证据检验,民族考古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启发研究问题。以贸易陶瓷器为... 民族考古学的类比概念曾经是考古学者"透物见人"的一道曙光,然而文化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使得类比的方法备受质疑。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建立假说,但假说最终需要证据检验,民族考古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启发研究问题。以贸易陶瓷器为例,从相关文献和民族志可以推断香料群岛输入的外来陶瓷器具有"威望性"的社会文化意义,实用功能至少有储水和盛酒等,但目前的证据还难以验证其他更具体的使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贸易陶瓷器 马鲁古群岛 威望性商品
原文传递
陶瓷实验考古研究概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郁永彬 陈建立 +1 位作者 梅建军 铁付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9-130,162,共12页
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古代陶瓷生产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信息的兴趣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加工,泥料的配置,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成工艺,制作陶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品的流通、使... 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古代陶瓷生产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信息的兴趣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加工,泥料的配置,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成工艺,制作陶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品的流通、使用和废弃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陶瓷实验考古的研究现状方面的研究,总结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简要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为系统开展陶瓷实验考古工作提出自己的认识,以便引起古陶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考古 陶瓷民族考古 制作工艺
原文传递
三谈民族考古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宁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2,共4页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在十几年前发表的一篇文字中,我已介绍了一本考古学辞典中的定义:“以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的社会’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之间建立起系统的关...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在十几年前发表的一篇文字中,我已介绍了一本考古学辞典中的定义:“以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的社会’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之间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类比 假设 验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