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康德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邓安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6,共13页
针对学界普遍认为康德不区分伦理与道德、甚至黑格尔对康德所做的众所周知的批评:在康德伦理学中只有道德而无伦理的观点,通过详细考察康德在其《伦理形而上学探本》(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中关于“伦理”(Sitte)... 针对学界普遍认为康德不区分伦理与道德、甚至黑格尔对康德所做的众所周知的批评:在康德伦理学中只有道德而无伦理的观点,通过详细考察康德在其《伦理形而上学探本》(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中关于“伦理”(Sitte)和“道德”(Moral)、“伦理性”(Sittlichkeit)和“道德性”(Moralitat)以及“伦理法则(Sittengesetz)“道德的法则”(das moralische Gesetz)的具体使用语境,以此证明康德在其著作中实际上已经对“伦理”和“道德”作出了比较严格的区分。基于康德的区分,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伦理法则”是“先天立法”的,是在“理念”中为一切规范奠定自由的根据,从而是“自由的法则”;而“道德的法则”是对“伦理法则”的评价性表述,“道德的”(moralisch)作为形容词使用,不具有主体意义,“伦理法则”才是康德伦理学的主词。康德哲学中有两种“伦理学”(Ethik)概念,一种是与“物理学”(Physik)或“自然学”(Naturlehre)相对的伦理学(Sittenlehre),可称之为“大伦理学”,它探求与“自然法则”相对的“自由法则”,“伦理法则”作为“自由法则”,其“伦理性”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绝对性之含义;一种是与“法权学说”(ius;Rechtslehre)相对的伦理学,它不为“行动本身”立法而只为行动的“主观准则”立法,因而是作为“德性学说”(Tugenslehre)的“伦理学”(ethica)。在为“主观准则”立法的“德性论”意义上,康德确立了其“道德性”(Moralitat)概念,它与先天立法的“伦理性”相区别,是单一个体在“行动”发生之前为考虑该行动“该不该发生”“该如何发生”的“先行立法”,它涉及这样一种行为原则:永远都要将“普遍的法则”当作自己行动的“主观准则”,因而它只是在行动者的个人意志中所确立,而不像先天立法的伦理法则那样,是被给予的(gegeben)。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伦理 道德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艳秋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9,155,共9页
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生成演进环境,这使她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群体性与整体性、伦理性与道德性、兼容性与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创新精神使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 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生成演进环境,这使她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群体性与整体性、伦理性与道德性、兼容性与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创新精神使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稳定性与连续性 群体性与整体性 伦理性与道德性 兼容性与包容性 与时俱进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与社会伦理关系演变历程简述
3
作者 陈红蕾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6-40,共5页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需求、效益、功利,具有顽强的执拗的征服精神,文学中对“美”的评价内含着对伦理价值中“善”的判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需求、效益、功利,具有顽强的执拗的征服精神,文学中对“美”的评价内含着对伦理价值中“善”的判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生活总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文学家总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去干预生活,道德理想就是审美价值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伦理可以合而为上,实际上,二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与对美、善的追求上是相辅相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道德感情 道德理想 西方文学 审美价值标准 文学艺术
下载PDF
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 被引量:35
4
作者 郑根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5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伴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商业化浪潮的兴起,传媒领域还掀起了一股娱乐化的浪潮。虽然,对当前的传媒娱乐化浪潮下定论尚显为时过早,但对传媒娱乐化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却很有必要,因为,传媒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伴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商业化浪潮的兴起,传媒领域还掀起了一股娱乐化的浪潮。虽然,对当前的传媒娱乐化浪潮下定论尚显为时过早,但对传媒娱乐化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却很有必要,因为,传媒娱乐化中经济伦理问题、人文关怀失位、对道德意义的消解及传媒娱乐化在价值导向上的背离等问题不仅关涉传媒自身的道德建设,也直接关涉到当前我国社会重建中的道德建设等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娱乐化 传媒伦理 媒体道德 媒介文化
下载PDF
身体与技术:身体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融入体育的伦理审思 被引量:33
5
作者 周生旺 程传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共11页
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技术与身体成为体育伦理的行为主体,判断其是否具有伦理价值,将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准。认为:人工智能与体育的伦理问题是技术与人的关系或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问题,亦可延伸为人的... 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技术与身体成为体育伦理的行为主体,判断其是否具有伦理价值,将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准。认为:人工智能与体育的伦理问题是技术与人的关系或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问题,亦可延伸为人的身体与技术的伦理关系;人工智能融入体育实质上是技术促进身体伦理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技术伦理与身体伦理的完美融合,勾勒了技术与身体的伦理生成逻辑——以身体为伦理基础,以生命为伦理目标,以道德为伦理标尺。人工智能融入体育尚存在伦理主体越位、伦理价值偏颇、伦理危机加剧、伦理边界混沌的伦理困境。从身体主体性、人文主义取向、伦理规约、技术有限的角度提出人工智能融入体育的伦理原则、内容、标准与边界,规范与指导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中的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体育 身体哲学 具身技术 伦理 道德 智能体育
下载PDF
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被引量:29
6
作者 宁先圣 胡岩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88-392,共5页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对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工程伦理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对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工程伦理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可靠、关爱自然、公平正义。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工程师要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加强理工科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理工科高校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师 工程伦理 伦理准则 伦理责任
下载PDF
“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31
7
作者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有"伦理"("人伦")与"道德"这两个用词。"伦理"是既亲亲又尊尊的客观人际"关系","道德"是由"伦理"关系所规定的角色个体的义务,并通过修养内化为德性。"伦理"正则道德兴,"伦理"乱则道德衰,所谓"道德失范",原因正在于"伦理失序"。辨析"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总结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前提和切入点,并为论述"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提供逻辑的和经验的根据;通过批判的继承,又能为当代中国伦理学找准研究的对象,因而也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从而可为道德建设提供学理性的理论依据。"‘伦理’‘道德’之辨"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与道德 伦理实体 伦理本位 伦理精神
下载PDF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 被引量:26
8
作者 熊文 王泽应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546,550,共3页
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其有从一般体育伦理研究中分化出来进行专门化研究的必要 ;竞技体育伦理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竞技道德与利益的问题 ;从道德主体来说 ,竞技体育伦理分析、评价等包含宏观、中观与微观等多个层次内容 ;... 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其有从一般体育伦理研究中分化出来进行专门化研究的必要 ;竞技体育伦理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竞技道德与利益的问题 ;从道德主体来说 ,竞技体育伦理分析、评价等包含宏观、中观与微观等多个层次内容 ;竞技体育道德具有内在、内发性特点 ,其分为规范与激励两个层次 ,发挥作用应通过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的意义表现在 :阐明竞技体育价值、目标、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竞技体育发展 (包括夺标的主功能 )提供内动力 ,净化竞技体育风气等方面 ;更新竞技体育观念应包括伦理内涵 ,体现社会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伦理 体育价值 体育目标 体育观念 作用机制 人的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体育伦理视野下的我国《体育法》修订 被引量:30
9
作者 胡伟 程亚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6-87,F0003,共13页
体育法不仅服从于体育伦理的价值取向,而且,与体育伦理具有互补性。体育伦理催生体育立法,并改变着体育立法的目的。从体育法的体育伦理法则来看,人本是体育法逻辑起点的体育伦理法则;人道是体育法价值导向的体育伦理法则;人文是体育法... 体育法不仅服从于体育伦理的价值取向,而且,与体育伦理具有互补性。体育伦理催生体育立法,并改变着体育立法的目的。从体育法的体育伦理法则来看,人本是体育法逻辑起点的体育伦理法则;人道是体育法价值导向的体育伦理法则;人文是体育法运行条件的体育伦理法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体育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重构《体育法》的立法宗旨,增加"以人为本"的目的条款,同时,确立"以人为本"原则、体育自由与公平原则和绿色体育原则,确认公民体育权利,构建权利救济制度;健全体育社团内部处罚程序规则,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合理配置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责任体系和确立环保义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 体育伦理 道德
下载PDF
安全伦理学的建构——关于安全伦理哲学研究及其领域的探讨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29,共8页
安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安全伦理命题始终存在着道德反省与不反省两种哲学态度,后者长期以来一直占主流,使得安全伦理学的研究滞后,导致其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空缺”。应当看到,在处理“安全获得与财富获得”的价值关系上,... 安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安全伦理命题始终存在着道德反省与不反省两种哲学态度,后者长期以来一直占主流,使得安全伦理学的研究滞后,导致其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空缺”。应当看到,在处理“安全获得与财富获得”的价值关系上,需要建构安全伦理理论,树立科学的安全价值观理论,因而需要制定一套能指导和判断安全活动或行为的道德规范标准。建构安全伦理学,首先要把安全道德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根据其特殊的规范性、明显的实践性和具体的专业性等性质特点,提出一种区分安全活动的道德与不道德的原则,并决定安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了保存、尊重生命,维护个体的安全权益和增进个体的自由与安全地位平等的社会正义,安全活动应该遵循那些伦理规范;最后确定出该学科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伦理 安全原则 道德反省 应用伦理学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与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被引量:27
11
作者 夏艺萍 肖艳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7期894-897,共4页
通过分析我国护理伦理学院校课程教育、实习延续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现状,发现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改善,建议构建一个包含终身性的教育体系、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多... 通过分析我国护理伦理学院校课程教育、实习延续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现状,发现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改善,建议构建一个包含终身性的教育体系、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形成一个适应我国国情、满足我国医疗卫生发展需求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伦理学 教学现状 教学体系 护理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守培 郭玉成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7-84,共8页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主要包含天人合德(生生大德、仁之源也)、天人交胜(参赞化育、相待相成)、天人相类(宇宙全息、比附顺应)、天人互融(格物穷理、融摄超越)、天人一体(万物并行、太和高远)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乡土社会对天浓厚的敬...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主要包含天人合德(生生大德、仁之源也)、天人交胜(参赞化育、相待相成)、天人相类(宇宙全息、比附顺应)、天人互融(格物穷理、融摄超越)、天人一体(万物并行、太和高远)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乡土社会对天浓厚的敬畏与归属感,奠定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基本格调;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不隔"的传统,主导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发展方向;顺天应道、自然有度的养生大原则,稳固了传统武术天人和合的伦理立场;宋明时期格物穷理的主流学术思潮,强化了传统武术师法自然的伦理观念。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天人伦理提供了一种体验"无限"的路径,也加重了习武者蹈虚附会的陋习;塑造了习武者博大和包容的胸怀,也滋生了其淡漠人事的消极观念;增强了习武者厚生与利用的思想,也刺激了其个人本位的原始欲望;促进了习武者独立和进取的精神,也酝酿了其缺乏合作意识的习惯;彰显了武术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也强化了习武者盲目尚古的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武术伦理 天人伦理 伦理 武德 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文化形成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守培 郭玉成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7,共9页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主要包含心专身恒(专心致志、恒以出功)、体悟互成(练以累积、悟以升阶)、形质神用(形神不二、以神御形)、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亦一亦二)、身心和合(六合为法、和谐为鹄)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中国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主要包含心专身恒(专心致志、恒以出功)、体悟互成(练以累积、悟以升阶)、形质神用(形神不二、以神御形)、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亦一亦二)、身心和合(六合为法、和谐为鹄)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中国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引导了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发展方向;武学境界不断提升的内在诉求,推动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深入参究;武术训练养生旨趣的日益强化,促进了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不断探索;中国人个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支撑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持续追求。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身心伦理助推习武者走向慎独的道德境界,也孕育产生了迂腐保守的观念;提供了"深层自我"的表达路径,也滋生了自我专制主义的倾向;造就了传统武术极强的超越意识,也形成了一些过于玄虚的思想;强化了习武者以和为贵的伦理观,也助长了圆熟含混的处事态度;增进了习武者不假外求的自足感,也妨碍了武术认知理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武术伦理 身心伦理 伦理 武德 道德
下载PDF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学思考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利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社团革命。在经济活动、 社会管理、尤其是在消除贫困、帮助弱势群体、人道服务、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中,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与政府和 市场相媲美的第三部门。由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社团革命。在经济活动、 社会管理、尤其是在消除贫困、帮助弱势群体、人道服务、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中,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与政府和 市场相媲美的第三部门。由于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及其弹性组织形式的民主性、平等性等特性,因而 与市场和政府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道德色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能够培育人们的公民意识、互助合作精神和社 会公益精神,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因而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伦理蕴含 道德建设
下载PDF
技术中介理论:一种现象学的技术伦理学思路 被引量:22
15
作者 朱勤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中,以促进技术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源于现象学的技术中介理论引入技术伦理学领域,有助于丰富对技术自身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中介 技术伦理 现象学 物质化道德
下载PDF
从患者视角看预设性信任/不信任及其根源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德玲 卢景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2期201-203,共3页
预设性信任是患者主动建立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患者如果没有对医生的预设性信任,现实的医患关系则难以建立。预设性信任是患者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简化机制,是减轻心理恐慌感和焦虑感的"求放心"策略,是道德主义的信任和心... 预设性信任是患者主动建立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患者如果没有对医生的预设性信任,现实的医患关系则难以建立。预设性信任是患者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简化机制,是减轻心理恐慌感和焦虑感的"求放心"策略,是道德主义的信任和心理契约,更是对医学科学的信仰和对专家系统信任的直接反应。而患者的预设性不信任则可能导致医患信任关系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患信任 预设性信任/不信任 医学伦理 伦理道德
下载PDF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被引量:13
17
作者 金生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9,共6页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 ,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 ,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 ,从禁欲型、克制...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 ,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 ,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 ,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 ;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和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 ;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 ;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位移 伦理生活 现代性道德
下载PDF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徐菲菲 何云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4-736,共13页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2)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3)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4)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5)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 环境道德 环境信念 环境情感 可持续旅游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 被引量:11
19
作者 洪彩华 林峰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5-78,共4页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积极提升人伦价值,提倡艰苦奋斗,树立良好家风,又要注意克服消极因素,防止传统陋习死灰复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道德 传统文化 人伦价值 家庭伦理 家庭本位观
下载PDF
论教育制度的伦理道德之维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江源 胡斌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指导和支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既为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伦理价值...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指导和支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既为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伦理价值基础和导向,又为教育制度的运作提供了伦理道德担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制度 伦理道德 维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