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组织与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秦豫培 王立东 +3 位作者 常志伟 郭涛 李吉林 宋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组织及同一患者对应的术前外周血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加深食管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预警提供候选指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别检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30例食管癌患者血...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组织及同一患者对应的术前外周血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加深食管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预警提供候选指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别检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30例食管癌患者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食管癌组织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为40%(12/30),而这12例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的患者其外周血甲基化阳性共7例,癌组织和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阳性一致率为58%(7/12),18例癌组织甲基化阴性的患者其外周血也均为阴性,阴性一致率为100%(18/18)。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甲基化率为13%(4/30),明显低于癌组织(40%,12/30),P<0.05。7例外周血甲基化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5例(55%,5/9),阴性2例(10%,2/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鳞癌的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83%,5/6)明显高于中分化鳞癌(24%,5/21),P<0.05。结论: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可以反映同一个体食管鳞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可能是高危人群筛查重要候选分子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RASSF1A 甲基化 外周血 甲基化特异性PCR
原文传递
内镜切除治疗在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士杰 吴明利 +6 位作者 张立玮 郭晓青 徐志彬 尔丽绵 王顺平 高扬 丛庆文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53-857,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47例(154个病灶),其中早期食管癌64例(69个病灶),癌前病变45例(47个病灶),病灶直径3~40mm... 目的评价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47例(154个病灶),其中早期食管癌64例(69个病灶),癌前病变45例(47个病灶),病灶直径3~40mm,平均(14.8±6.1)mm;早期贲门癌23例,癌前病变15例(均为单灶),病灶直径5~25mm,平均(8.2±4.3)mm。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全组有139个病灶被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0.3%。食管和贲门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均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完全切除率越低(P=0.001和P=0.014)。147例患者中,内镜随访不足3年者66例,3~5年者31例,5~10年者43例,10年以上者7例。全组死亡11例,其中肿瘤复发死亡1例。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和100.0%。本组有5例(3.4%)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0.7%)患者发生狭窄,无穿孔发生。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治疗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符合其生物学特点,可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相同的长期疗效,亦适用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套帽法 食管肿瘤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查尔森指数结合年龄分层评估老年食管癌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卢晓旭 吴慧 +2 位作者 成灏 王建华 徐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查尔森指数(WIC)的分级和年龄的分层,评估老年食管癌患者对放化综合治疗的耐受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化疗的完成情况,根据是否配合全身化疗分为放化疗组和放疗组,并将患者分为70~、75~...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查尔森指数(WIC)的分级和年龄的分层,评估老年食管癌患者对放化综合治疗的耐受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化疗的完成情况,根据是否配合全身化疗分为放化疗组和放疗组,并将患者分为70~、75~、80~和≥85岁四个年龄层,结合查尔森指数和各自的完成情况评估对治疗的耐受性. 结果 共有185例完成放化疗,113例进行了减量放化疗,81例中止放化疗,160例完成单纯根治性放射治疗,57例未完成放疗.进一步分析发现:减量组年龄≥75岁与<75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5,P=0.009),WIC≥1和<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6,P=0.001);中止放化疗组年龄≥80岁与<80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842,P=0.000),WIC=0、1和≥2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21.153,P=0.000). 结论 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治疗前进行WIC评分和年龄分层是必要的,对于≥75岁和WIC≥1的患者降低剂量的治疗更能获益,对于≥80岁和WIC>1的患者进行放化疗时需要更为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自体游离空肠重建喉咽及颈段食管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穹 王嘉陵 +2 位作者 刘良发 晋援朝 申卫东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及颈段食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8月~2006年8月共进行的9例喉咽和(或)颈段食管肿瘤切除、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食管和(或)喉咽重建术病例。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法、围手术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及颈段食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8月~2006年8月共进行的9例喉咽和(或)颈段食管肿瘤切除、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食管和(或)喉咽重建术病例。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法、围手术处理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9例患者移植游离空肠全部存活,无咽瘘、颈部感染或吻合口狭窄等颈部并发症。2例成功保留喉功能。9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37个月,最短22个月。1例患者术后22个月时发现舌根部肿瘤复发,经放射治疗后好转,术后25个月失访。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7例存活,无吞咽困难,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及熟练的小血管吻合技术是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和颈段食管,治疗晚期喉咽癌、颈段食管癌成功的保证;再次证明,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和颈段食管不仅为肿瘤完全切除并一期重建提供技术保障,还能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 移植 下咽肿瘤 食管肿瘤 血管 吻合术 外科
下载PDF
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瑞祥 康晓征 +5 位作者 郑庆锋 王镇 陈先凯 李勇 秦建军 李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6-400,共5页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不断进入临床实践,改变了食管癌的治疗现状。尽管免疫治疗已经为晚期食...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不断进入临床实践,改变了食管癌的治疗现状。尽管免疫治疗已经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并在新辅助治疗人群中显示出较高的病理缓解率,但仅有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理想。因此亟需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其临床疗效,以更好地识别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对近年发现的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免疫治疗 疗效预测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人食管鳞癌组织β-catenin的表达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玮 索靖 +5 位作者 史记 付明 董立佳 邵淑娟 詹启敏 童彤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672-675,共4页
目的:研究人食管鳞癌(ESCC)术后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211例手术切除的人ESCC及癌旁正常组织(211例)中β-catenin的表达。应用χ2检验分析β-... 目的:研究人食管鳞癌(ESCC)术后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211例手术切除的人ESCC及癌旁正常组织(211例)中β-catenin的表达。应用χ2检验分析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β-catenin在人ESCC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其表达阳性率(64.5%)要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7%,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β-catenin高表达的ESCC患者预后较差(P=0.010);COX多因素分析证实,β-catenin是ESCC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P=0.026)。结论:β-cate-nin过表达与ESC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提示β-catenin是非常重要的ES-CC患者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癌 鳞状细胞/病理学 食管肿瘤/病理学 预后
原文传递
抑制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1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郜辉 冯应勤 +3 位作者 朱金峰 何兴端 鲁培 刘红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1-688,共8页
目的:检测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下调对食管鳞癌E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 目的:检测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下调对食管鳞癌E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CD-1mRNA和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正常食管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和食管鳞癌细胞株中SCD-1mRNA和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SCD-1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食管鳞癌EC1细胞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CD-1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CCK-8法检测转染前后EC1细胞增殖的变化,FCM检测转染前后EC1细胞凋亡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总Akt、p-Akt、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SCD-1mRNA和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其表达上调与肿瘤组织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此外,与正常食管组织相比,食管鳞癌EC9706、Eca109和EC1细胞中SCD-1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其中EC1细胞中SCD-1的表达水平最高。50nmol/LSCD-1siRNA能显著下调EC1细胞中SCD-1mRNA和蛋白的表达。SCD-1表达下调可显著抑制EC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同时,显著上调bax蛋白的表达,并下调p-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但不改变总Akt的表达水平。结论:SCD-1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CD-1的表达有望成为食管鳞癌重要的分子治疗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硬脂酰CoA去饱和酶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原文传递
下咽及预段食管癌切除后上消化道及发音功能重建
8
作者 李树春 《浙江肿瘤》 1998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探讨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中上消化道和发音功能重建方法之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方法]1984年4月至1996年12月共为113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有53例应用岛状胸大肌肌皮瓣、29例应用咽胃吻合... [目的]探讨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中上消化道和发音功能重建方法之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方法]1984年4月至1996年12月共为113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有53例应用岛状胸大肌肌皮瓣、29例应用咽胃吻合术、18例应用残存咽粘膜、5例结肠代食管、4例游离空肠、3例前臂游离皮瓣和1例颈部皮瓣重建上消化道。利用保留全喉12例、保留部分喉11例和气管食管分路2例等方法重建发音功能者共25例。[结果]113例中有107例重建上消化道成功,并在短期内恢复经口进食功能,占总数的94.6%。失败6例,其中包括手术死亡2例(1.8%)。另有25例恢复或重建了发音功能。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60。2%、40.7%。[结果]所述上消化道重建方法是可靠而有效的,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方法。所应用的发育功能重建方法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食管肿瘤 发音功能
原文传递
肿瘤DNA含量、p53表达和PCNA表达对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钟少文 林汉良 戎铁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预测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择具有相同TNM分期但术后长期生存和短期死亡的两组食管癌各48例,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术测定肿瘤细胞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细胞p53表达和PCNA表达。结果:生存超过10年的... 目的:探讨预测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择具有相同TNM分期但术后长期生存和短期死亡的两组食管癌各48例,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术测定肿瘤细胞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细胞p53表达和PCNA表达。结果:生存超过10年的患者,二倍体的检出率是52.4%(22/42),p53和PCNA过度表达率各为60.4%(29/48)和37.5%(13/48)。3年内死亡者,二倍体的检出率是30.9%(13/42),p53和PCNA过度表达率各为60.4%(29/48)、62.4%(30/48)。结论:P53表达强度与食管癌的TNM分期有关,但与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意义不大,PCNA表达和DNA类型是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DNA含量 PCNA P53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