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牟中海 唐勇 +2 位作者 崔炳富 肖又军 王国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实际条件 ,提出了相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同一层内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 ,并结合传统的声波时差法、沉积速率法、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 ,对塔西南地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相邻层厚度比值法是根据同一构...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实际条件 ,提出了相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同一层内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 ,并结合传统的声波时差法、沉积速率法、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 ,对塔西南地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相邻层厚度比值法是根据同一构造层内的沉积具有继承性和持续性这一特点 ,从而依据保存完整的相邻层厚度比值及下伏层厚度估算上覆层沉积厚度 ;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是在计算点处的遭受剥蚀的地层底部选择一完整层段作为参考层 ,并以该层段厚度变化率作为整个地层的厚度变化率进行剥蚀厚度恢复。这一方法由于采用了地震资料 ,控制点多、可信度高 ;并以厚度资料为基础 ,因而几乎可以估算所有情况下的地层剥蚀厚度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地区 剥蚀厚度 恢复 地震资料 不整合面 构造层 油气地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演化史恢复 被引量:83
2
作者 陈瑞银 罗晓容 +2 位作者 陈占坤 喻健 杨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4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和勘探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地区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用泥岩压实趋势法估算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剥蚀厚度缺乏普遍适用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点连线、线线相交闭合”方式及以地层对比为主的方法对三...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和勘探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地区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用泥岩压实趋势法估算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剥蚀厚度缺乏普遍适用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点连线、线线相交闭合”方式及以地层对比为主的方法对三叠纪以来4期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的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恢复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为三叠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三叠纪末期、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这3期剥蚀事件相对较弱。自三叠纪以来,盆地表现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纪 埋藏史 地层对比 剥蚀厚度 掀斜构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61
3
作者 牟中海 陈志勇 +2 位作者 陆廷清 由福报 李德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5-37,共3页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规律被破坏,无法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否则可以恢复。据此,以用声波测井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厚度为依据,结合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剥蚀量从西向东增大,昆特依坳陷和冷湖构造带的剥蚀量(约500m)大于其东部南八仙、鱼卡等地区(约100m),潜西—冷湖四号地区剥蚀量最大(最大可超过1400m)。图5参4(梁大新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剥蚀厚度恢复 柴达木盆地 地层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被引量:71
4
作者 卢庆治 胡圣标 +1 位作者 郭彤楼 李忠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0-1116,共7页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对研究区热史进行了恢复,认为研究区在255Ma左右古热流达到最高值(62~7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可达约2100m;异常高压是在低热流的地温场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剥蚀厚度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被引量:46
5
作者 卢庆治 马永生 +1 位作者 郭彤楼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人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恢复 剥蚀量 成烃史 鄂西—渝东地区
下载PDF
济阳坳陷早晚第三纪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吴智平 韩文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5期320-323,共4页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绘制了济阳坳陷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从凸起一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第三纪沉积 地层剥蚀量 N/E间断面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恢复 被引量:30
7
作者 袁玉松 孙冬胜 +1 位作者 李双建 林娟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1-591,共11页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盆地志留系的原始沉积范围和下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速率比值+古热流反演+古地质图”法恢复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志留系原始范围广,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现今川中和川西地区志留系缺失是加里东期剥蚀所致,而不是当时没有沉积。利用钻至下古生界的29口探井的分层数据和130口虚拟井的地震数据,恢复了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并与古地质图结合,约束了剥蚀量的平面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主要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古隆起区剥蚀量为700—1200m,川东和川南地区的剥蚀量一般为100—200m,川北地区的剥蚀量为200—5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期 剥蚀量 沉积速率比值 古热流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24
8
作者 韩用兵 王良书 刘绍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 ,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 ,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 ,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 ,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 ,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 ,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 ,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 ,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 ,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 ,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 ,但总的剥蚀量较小 ,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 5 0~ 30 0m ,平均剥蚀量为 1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 ,最大剥蚀量近 10 0 0m ,但范围较小 ;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 ,一般在 15 0~ 4 0 0m ,平均剥蚀量在 2 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 ,最大剥蚀量在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沙四段 孔店组 剥蚀厚度 声波时差 地层对比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高胜利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0-186,共7页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400~2200m;西部剥蚀厚度小,为400~1000m。据烃源岩时温互补热演化模拟实验,岩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降温,随时间增加尺。值虽在增加,但尺。值增加速率不断降低,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降温幅度越大,生烃能力越低,当降温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间增加,生烃能力非常小。表明了源岩受热的时间尺度与热效应之间,温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东部剥蚀厚度远大于烃源岩热演化停滞时的最小剥蚀厚度,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已处于停滞状态,西部剥蚀厚度较小的布1-天1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作用在新生代仍有可能继续缓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热事件 剥蚀厚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卢庆治 郭彤楼 胡圣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9-551,共3页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 ̄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 ̄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平均可达2 100 m.二叠系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上三叠统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中-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烃源岩 热演化 剥蚀厚度 成烃史
下载PDF
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以PY1井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徐二社 李志明 杨振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2.5~3.0℃/hm;晚二叠—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3.0~3.5℃/hm;早白垩世末期以来,古地温梯度平均值介于2.0~2.5℃/hm;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抬升剥蚀量不足500 m,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300 m。成烃史研究表明,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早泥盆世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侏罗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后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致使地层抬升、剥蚀,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史 古地温梯度 剥蚀量 生烃史 五峰-龙马溪组 彭水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苏北第三系成熟演化指标与深度关系的3种模式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陈安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苏北盆地下第三系,4项成熟演化参数(Ro、甾烷成熟指标SM、蒙脱石层间比S、裂变径迹)与深度呈由浅变深的平行线分布关系。分析认为,这些样品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构造-沉积埋藏史背景,浅的代表构造抬升型,最深的代表短时加温型,次深的代表... 在苏北盆地下第三系,4项成熟演化参数(Ro、甾烷成熟指标SM、蒙脱石层间比S、裂变径迹)与深度呈由浅变深的平行线分布关系。分析认为,这些样品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构造-沉积埋藏史背景,浅的代表构造抬升型,最深的代表短时加温型,次深的代表长时加温型。3种模式的建立为构造抬升地区恢复地层剥蚀量提供了可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第三系 成熟度 演化指标 深度 模式 剥蚀量 构造抬升 时温模型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14
作者 鲁雪松 蒋有录 +1 位作者 常振恒 武晓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2,共5页
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 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凹陷单井的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多口井的东营组残余地层厚度与地层剥蚀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绘制了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构造部位不同,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也不同:从凸起(或边缘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厚度顺次减小;洼陷中心及斜坡部位,新近纪以来沉积过补偿厚度较大,沙四上亚段-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油气就近发生聚集,并得以有效地保存,预示着东濮凹陷环洼斜坡深层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厚度 声波时差法 残余厚度 二次生烃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构造-热演化:来自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约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2 位作者 曹环宇 刘一锋 江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不同地区的古地温梯度、古热流、剥蚀量进行了研究。AFT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开始抬升,抬升剥蚀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不同地区的古地温梯度、古热流、剥蚀量进行了研究。AFT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开始抬升,抬升剥蚀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以约30 Ma为界,重庆北碚地区表现为两期冷却,先期冷却缓慢,后期冷却迅速;川东北持续的冷却过程虽有波动但冷却速率差别较小。依据重建的最高古地温剖面恢复了侏罗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川东北普光地区剥蚀量在2.45~2.85km,鄂西渝东地区齐岳山复背斜北部剥蚀量较大,达3.65km,齐岳山复背斜南部剥蚀量2.67km,川东南地区剥蚀量2.05km。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表现为既存在抬升剥蚀又存在盆地冷却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三叠纪至今,研究区地温梯度和热流持续降低,地温梯度由30~38℃/km降低至20~23℃/km;热流由70~85mW/m2降低至50~55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剥蚀量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小平 杨立干 徐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200m,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厚度 储集层 粘土矿物 镜质体反射率 苏北盆地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 被引量:19
17
作者 袁玉松 林娟华 +1 位作者 程心阳 李双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78-2884,共7页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o剖面特征之后,采用古地温梯度反演法进行钻井剥蚀量恢复,然后分析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的相关性,再与地质图相结合编制剥蚀量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古温标Ro剖面不存在明显的"错断"、"跳跃"现象。记录的古地温为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开孔层位越老,剥蚀量越大,反之亦然;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总体上从东往西逐渐变小.东部的利川复向斜剥蚀量为2000-4000 m,中部的石柱复向斜为1500-2500 m,方斗山以西为1000-1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 剥蚀量 喜马拉雅期 古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下载PDF
声波时差法对南堡凹陷东营组剥蚀量的恢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彭清华 周江羽 揭异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3,共4页
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高49井、高22井、柳4井、柳13井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结合地层对比法,恢复了南堡凹陷部分井东营组地层的剥蚀厚度,绘出了剥蚀厚度等值线图。泥岩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的适用条件是未遭剥蚀的老地层压实规律没被改... 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高49井、高22井、柳4井、柳13井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结合地层对比法,恢复了南堡凹陷部分井东营组地层的剥蚀厚度,绘出了剥蚀厚度等值线图。泥岩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的适用条件是未遭剥蚀的老地层压实规律没被改变,关键是泥岩段的选择和声波时差值的准确读取。研究发现:南堡凹陷东营组的剥蚀强度大致可分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和中部的弱剥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厚度 声波时差 东营组 南堡凹陷
下载PDF
乍得Bongor反转裂谷盆地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余朝华 肖坤叶 +4 位作者 肖高杰 张桂林 袁志云 胡瑛 杜业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45-53,共9页
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镜质组反射率(Ro)法和地层对比法对Bongor盆地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ongor盆地中生界的剥蚀厚度在1000--2000m之间,呈现出南北大、中间小的特征。快速而剧烈的抬升剥蚀使得该盆地下成藏组... 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镜质组反射率(Ro)法和地层对比法对Bongor盆地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ongor盆地中生界的剥蚀厚度在1000--2000m之间,呈现出南北大、中间小的特征。快速而剧烈的抬升剥蚀使得该盆地下成藏组合P组砂体的储集能力得以保存;反转期的挤压应力导致了盆地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一系列断背斜、断鼻构造,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反转引起的断层活化为Bongor盆地中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盆地 剥蚀厚度 油气聚集 Bongor盆地 乍得
下载PDF
乌伦古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曲彦胜 王圣柱 +1 位作者 李艳丽 张奎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5,152,共5页
准噶尔北缘乌伦古地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为一套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以Ⅰ—Ⅱ型为主的火山岩系烃源岩,虽然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但其热演化过程复杂,主生烃期不清楚,影响了对其生油气潜力的认识。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 准噶尔北缘乌伦古地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为一套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以Ⅰ—Ⅱ型为主的火山岩系烃源岩,虽然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但其热演化过程复杂,主生烃期不清楚,影响了对其生油气潜力的认识。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及热史研究,恢复了烃源岩热演化生烃过程。为了评价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开展了不同岩石类型、不同成熟度烃源岩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火山物质含量较少的凝灰质泥岩的生烃产率明显高于沉凝灰岩。当初始成熟度Ro为1.34%时,凝灰质泥岩仍具有一定的二次生烃能力。在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期和圈闭形成期认为,乌伦古地区应该以寻找与石炭系晚期生烃(二次生烃)区域相匹配的火山岩或中生界圈闭作为下步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伦古地区 石炭系烃源岩 剥蚀厚度 二次生烃 生烃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