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81
1
作者 李新荣 张新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研究了灌木群落生物多样性随环境梯度变化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从荒漠化草原到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的多样性逐渐减小;水分梯... 研究了灌木群落生物多样性随环境梯度变化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从荒漠化草原到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的多样性逐渐减小;水分梯度变化是诸生态因子( 地理坐标、年均温度、最冷、最热月均温、年均蒸发量、日照百分率、年均风速和年均沙暴日数等) 中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子,但其显著性偏低,这主要是人类过度放牧和破坏给灌木群落的烙印远远超过了水分梯度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灌木类群 生物多样性 水分梯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任健美 尤莉 +1 位作者 高建峰 王尚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4-879,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升高。全年各月气温都在上升,但冬季升温最剧烈,达0.82℃.(10a)-1,其中12月可达1℃.(10a)-1,为全年之首。夏季最弱,仅0.31℃.(10a)-1。本区增温幅度比较剧烈,大于内蒙古全区平均水平。冬、夏增温差异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是下降的,从70年代开始上升,90年代上升最剧烈。冬季温度变化与年均温一致,但夏季不同,90年代以前夏季温度是降低的,到90年代夏季温度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温度升高的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北部最强,东南部最弱。降水的趋势变化不很明显,年降水量略有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少比其他季节明显。降水变化也有区域差异,南部比北部降水量减少明显,毛乌素沙漠及以南降水倾向率为-18.3 mm.(10a)-1,而北部接近于零。气候变暖会使蒸发量增大,从而导致干旱,气温持续增高再加上降水量减少则形成干旱化,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气候变化 气候趋势系数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64
3
作者 崔燕 吕贻忠 李保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沙地固定的时间越久,其下的生物结皮越多,厚度也越大,结皮的厚度在0.3~1.5cm之间;在流动沙丘表面形成生物结皮后,... 本文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沙地固定的时间越久,其下的生物结皮越多,厚度也越大,结皮的厚度在0.3~1.5cm之间;在流动沙丘表面形成生物结皮后,结皮中的颗粒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0.25~0.05mm级别的粗砂粒明显减少,而且随着结皮形成的厚度增加,其减少的幅度越大,最大减少的幅度可达30%;随着结皮厚度的增加,结皮的容重也明显增大,室内测定的毛管持水量明显增加,表现出强烈'非孔隙吸水现象'.但较厚的生物结皮也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也是导致老固定沙丘植物群落衰退的原因之一.结皮厚度越大,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也越高,且以沙地柏下的各种养分含量最高,结皮中的最高有机质含量是流沙的13.5倍(未除去生物残体时),说明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养分富积作用.随着有机含量的增加,其C/N和C/P比呈增加趋势,而pH有轻微的下降趋势.总之,通过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的初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对沙地的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沙地 生物结皮 养分 水分 理化性质
下载PDF
荒漠结皮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吕贻忠 杨佩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2期76-79,共4页
本研究针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进行调查 ,利用人工喷水模拟降雨分析结皮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生物结皮能显著地降低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在去掉结皮时 ,表层下 5 cm处的土壤含水量在 1 0分钟时即开始显著增加 ,而有结皮... 本研究针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进行调查 ,利用人工喷水模拟降雨分析结皮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生物结皮能显著地降低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在去掉结皮时 ,表层下 5 cm处的土壤含水量在 1 0分钟时即开始显著增加 ,而有结皮时 ,此处的含水量则在 1 5分钟时才开始显著增加。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有结皮和无结皮条件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表明 :固定沙丘间地有生物结皮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范围是 :2 9.1 0 - 82 .2 1 mm/ h;半固定沙丘有微弱结皮时饱和导水率为 1 43.5 4 - 2 30 .2 5 ;去掉结皮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可显著上升数倍 ,无结皮的流沙的饱和导水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生物结皮 入渗速率 鄂尔多斯沙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乃昂 黄银洲 +3 位作者 何彤慧 冯文勇 隆浩 程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7-945,共9页
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 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广泛分布,由此证明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在人类大规模开发之前即已存在。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 夯层沙 历史沙漠化 鄂尔多斯高原 内蒙古 陕西
下载PDF
景观格局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贾宝全 王国柱 慈龙骏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168-174,共7页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 ,以TM遥感影像解译的 1998年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 ,将伊金霍洛旗划分为毛乌素沙地亚区、乌审凹地亚区和黄土丘陵亚区。从区域尺度 ,利用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分维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 ,以TM遥感影像解译的 1998年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 ,将伊金霍洛旗划分为毛乌素沙地亚区、乌审凹地亚区和黄土丘陵亚区。从区域尺度 ,利用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分维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体平均斑块边缘等指数 ,对不同景观亚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景观亚区这一尺度上 ,毛乌素沙地亚区一方面对该旗景观格局起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该亚区所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最大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深。而乌审凹地亚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小 ,人类活动强度最弱。从景观要素来看 ,无论哪一亚区均以天然草地为景观基质 ;不同类型斑块总的格局特点是 ,受人类影响程度愈深的斑块 ,其破碎化程度愈深 ,斑块的复杂性降低。总体而言 ,天然类型的斑块体 ,其斑块复杂性以乌审凹地亚区最为复杂 ,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则以毛乌素沙地亚区最深 ;而人工斑块类型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斑块类型之间稍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分布特征 区域差异 鄂尔多斯高原 伊金霍洛旗 景观生态学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中间锦鸡儿植物叶片表皮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明博 杨劼 +2 位作者 杨九艳 梁娜 清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1-1189,共9页
该研究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到西按照降雨量逐渐减少的梯度选取了5个地区,对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叶片的表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中间锦鸡儿由于环境的长期作用表皮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多... 该研究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到西按照降雨量逐渐减少的梯度选取了5个地区,对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叶片的表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中间锦鸡儿由于环境的长期作用表皮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减少叶片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均有所增加,气孔深陷程度逐渐加深,角质层由光滑变得粗糙,但并不是线性增加,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生境的中间锦鸡儿植物叶片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随着生境由东向西的变化,中间锦鸡儿种群遗传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与表皮形态特征变化一致,说明中间锦鸡儿呈现明显的表现型可塑性,可塑性反应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中间锦鸡儿 表皮特征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与植被盖度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旭升 万力 +4 位作者 齐蕊 蒋小伟 黄金廷 金晓媚 梁四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3-1022,共10页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过渡带,发育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其生态环境对地下水有较强的依赖性.利用2005~2012年地下水观测数据、2008年8月中下旬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陆面蒸散量评估数据,以NDVI为基础定义植被相对盖度,本...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过渡带,发育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其生态环境对地下水有较强的依赖性.利用2005~2012年地下水观测数据、2008年8月中下旬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陆面蒸散量评估数据,以NDVI为基础定义植被相对盖度,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盖度与浅层地下水的依赖关系,以及植被盖度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研究区植被盖度的统计特征近似符合Gamma随机分布函数,当地下水埋深小于10m时,其均值和峰值明显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减小,且峰值对地下水更敏感.植被盖度同时受到气候条件和地下水的影响,呈斑块状分布.蒸散系数(实际蒸散强度与蒸发潜力的比值)随植被相对盖度的增大而升高,两者的依赖关系可以近似表示为分段线性函数.基于此近似关系,本文估算了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净补给强度的多年平均值.结果显示植被稀疏的沙地有利于地下水补给,而植被生长较为旺盛的低洼地带因蒸发强烈形成地下水的排泄区.地下水、植被和陆面蒸散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植被指数 补给 蒸散 相互作用 鄂尔多斯高原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不同降雨量地区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种群的ISSR遗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明博 杨劼 +1 位作者 杨九艳 臧春鑫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6,共6页
采用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降雨量逐渐减少选5个地区的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这一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少,中间锦鸡儿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大部分变异发生在种群... 采用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降雨量逐渐减少选5个地区的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这一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少,中间锦鸡儿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大部分变异发生在种群内(79.95%),属异交类型,中间锦鸡儿群体间遗传距离缓慢增加,遗传一致度降低。这种随着水分递减呈现生态梯度变异的现象,说明水分变化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水分条件对中间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中间锦鸡儿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下中间锦鸡儿(Caragana.davazameii)叶片的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POD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明博 杨劼 杨九艳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通过对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的中间锦鸡儿叶片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并选取具有明显生境差异的呼和浩特树木园移栽的中间锦鸡儿植株作为对比,探讨同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下其体内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MDA)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 通过对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的中间锦鸡儿叶片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并选取具有明显生境差异的呼和浩特树木园移栽的中间锦鸡儿植株作为对比,探讨同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下其体内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MDA)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境差异明显的中间锦鸡儿生理调节方式也有明显差异,生境相近体内生理调节方式表现出趋同(2)野生中间锦鸡儿植株的POD活性均高于树木园移栽植株,进一步说明水分是影响中间锦鸡儿体内生理调节与代谢的主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中间锦鸡儿 生境 游离脯氨酸 丙二醛 POD活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盐海子地下水水流系统划分——来自水化学方面的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冬 侯光才 赵振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127,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分布一套主要由白垩系构成的巨厚的、开放程度高的统一含水岩系,空间上水流连续,地下水以每一个排泄区为中心均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流系统。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温度场证据证明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可划分为浅、中... 鄂尔多斯高原分布一套主要由白垩系构成的巨厚的、开放程度高的统一含水岩系,空间上水流连续,地下水以每一个排泄区为中心均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流系统。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温度场证据证明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可划分为浅、中、深三种模式。文中选取盐海子地下水流系统,建立苏米图-盐海子水化学剖面,利用Piper三线图法、Packer分层取样技术,对浅、中、深循环系统中地下水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在三个循环系统中水化学特征均表现差异性,从水化学方面将地下水流系统划分为浅、中、深三种模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水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不同降雨量梯度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种群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明博 杨劼 +2 位作者 杨九艳 清华 臧春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27-4032,共6页
为了阐明环境条件对中间锦鸡儿适应状况的影响,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按照降雨逐渐减少的梯度选取了5个生境,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用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方法,对各生境的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境由... 为了阐明环境条件对中间锦鸡儿适应状况的影响,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按照降雨逐渐减少的梯度选取了5个生境,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用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方法,对各生境的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境由东向西的变化,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减少,中间锦鸡儿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大部分变异发生在种群内(79.95%),属异交类型,中间锦鸡儿群体间遗传距离缓慢增加,遗传一致度降低,说明生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水分条件对中间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中间锦鸡儿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光合生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华 乔辰 +1 位作者 王志忠 巩东辉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57-63,共7页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光合色素含量高低排列为藻胆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各色素具有特定的吸收光谱,活体吸收光谱体现出了各色素的吸收;各色素的荧光发射主峰波长约长于活体的13 ̄35nm,相对荧光强度约是活体的11倍。其...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光合色素含量高低排列为藻胆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各色素具有特定的吸收光谱,活体吸收光谱体现出了各色素的吸收;各色素的荧光发射主峰波长约长于活体的13 ̄35nm,相对荧光强度约是活体的11倍。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13:00时达到最高;光补偿点为28 ̄3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220 ̄235μmol.m-2.s-1;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呼吸速率日变化随温度的升高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光合生理 鄂尔多斯高原 碱湖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 光合色素含量 生理研究 吸收光谱 相对荧光强度 最适温度
下载PDF
基于样带的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空间格局尺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春堂 慈龙骏 +1 位作者 杨晓晖 尹伟伦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5期394-400,共7页
黄河河岸与库布齐沙漠之间生态过渡带上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包由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退化,空间格局尺度从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其破碎化程度。我们分别应用样方方差法,小波分析,分维,谱分析以及... 黄河河岸与库布齐沙漠之间生态过渡带上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包由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退化,空间格局尺度从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其破碎化程度。我们分别应用样方方差法,小波分析,分维,谱分析以及空隙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格局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选出适合分析干旱半干旱区白刺灌丛沙包空间格局尺度的方法,并确定研究区内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格局尺度,为保护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TTLQV法得到的格局尺度过大,而小波分析得到的格局尺度过小,分维分析得到的格局尺度除了相对较小之外,趋势也不明显,因此都不适合分析干旱半干旱区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格局尺度;(2)而3TLQV,tQV,谱分析和空隙度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则相对容易接受,其大小顺序是:3TLQV>tQV>空隙度分析>谱分析;(3)独贵塔拉、呼和木独和巴拉贡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格局尺度分别为16.7~27.1 m,10.2~25.0 m和8.8~17.0 m,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合理地确定研究范围和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 空间格局尺度 样带分析方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种类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利民 周延林 赵利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77-379,共3页
根据目前积累的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资料,对该区沙地啮齿动物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地啮齿动物种类构成既具有农区-草原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过渡特征,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干旱半干旱沙地生境的适应。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沙地 啮齿动物 种类分析
下载PDF
一种解决HJ黄土塬区低信噪比问题的处理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美 赵玉华 +1 位作者 王永刚 许建权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7-773,共7页
HJ地区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典型的巨厚黄土塬区,一直是中生界石油勘探的热点地区.但地表条件复杂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类型多、信噪比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该区地震资料品质的难点.本文从综合静校正、叠前保幅去噪及共反射面元... HJ地区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典型的巨厚黄土塬区,一直是中生界石油勘探的热点地区.但地表条件复杂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类型多、信噪比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该区地震资料品质的难点.本文从综合静校正、叠前保幅去噪及共反射面元叠加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总结出一套逐步解决低信噪比问题的处理思路.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实现了古地貌刻画、小幅度构造识别、含油砂体地震预测的目标,为中生界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中生界 信噪比 静校正 叠前保幅去噪 共反射面元叠加 古地貌 小幅度构造 含油砂体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森林植物蚧虫初报
17
作者 乔交其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年第3期25-26,共2页
笔者在十几年的下乡过程中 ,在鄂尔多斯高原各地采集蚧虫标本 1 5 0号 ,经整理制片镜检鉴定出 4科 8属 1 5种 ,订正重要误认种 2种。尚属鄂尔多斯高原森林植物蚧虫种类的首次系统报道 。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蚧虫 种类 森林植物 危害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漠高原湖淖群的形成演化及生态功能探讨 被引量:17
18
作者 黄金廷 王文科 +3 位作者 何渊 王钊 乔冈 马雄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内湖淖群的演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湖淖补给量减小,是湖淖水域萎缩、生态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高原湖淖群的作用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群演化 生态功能 地下水 部尔多斯沙漠高原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SOD的纯化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韩文清 栗淑媛 乔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8年第6期780-784,共5页
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特有的钝顶螺旋藻为材料,经超声破碎、硫酸铵分步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得到SOD酶,经PAGE检测为1条带,所得酶液平均比活为2 078 U/mg,(总活力)回收率为19.9%.对SOD酶的PAGE电泳条带进行活性染色,亮斑清... 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特有的钝顶螺旋藻为材料,经超声破碎、硫酸铵分步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得到SOD酶,经PAGE检测为1条带,所得酶液平均比活为2 078 U/mg,(总活力)回收率为19.9%.对SOD酶的PAGE电泳条带进行活性染色,亮斑清晰整齐;H2O2处理对照显示该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KCN处理对照显示酶活性不受影响,初步判断为Fe-SOD;又经金属元素分析,确认为Fe-SOD.经SDS-PAGE测定,亚基相对分子量为20 kD,经PG-PAGE测定,全酶分子量为54 kD,据分子量推断全酶应为三聚体分子.该酶在紫外区275.5 nm有最大光吸收.在磷酸缓冲液中酶活力的最适pH为8.1,最适温度为25℃;酶活性的pH稳定范围为5~10,40℃以上酶活力开始明显下降.酶在室温下存放9 d后活力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
下载PDF
螺旋藻乙醇酸氧化酶(GO)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志忠 巩东辉 +1 位作者 刘华 乔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1,共4页
采用比色法对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与国外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的乙醇酸氧化酶(GO)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5℃、pH 8.0条件下,S1、S2和S3的GO活性分别为70.9 U/gFW、59.6 U/gFW和80.9 U/gFW;最适温度... 采用比色法对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与国外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的乙醇酸氧化酶(GO)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5℃、pH 8.0条件下,S1、S2和S3的GO活性分别为70.9 U/gFW、59.6 U/gFW和80.9 U/gFW;最适温度均为30℃;在0℃~35℃(30℃)范围内比较稳定;最适pH值分别为8.6、8.2和8.4;pH值稳定范围,S1为7.6~10.0、S2为8.0~9.0;S3为8.0~8.6.S1的GO对温度和pH适应范围最宽,且在低温、高温、强酸和强碱下的活性均比引进种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乙醇酸氧化酶 酶动力学 鄂尔多斯高原碱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