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川物质平衡的一种简单数学表述法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永建 谢自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3-218,共6页
通过数学证明,当冰川处于零平衡状态时,冰川的平均总积累(或总消融)量等于此时平衡线处的总积累(或总消融)量。根据这一结果,探讨了利用气候因子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的途径,提出了相对物质平衡的概念。相对物质平衡与物质平衡在判断冰川物... 通过数学证明,当冰川处于零平衡状态时,冰川的平均总积累(或总消融)量等于此时平衡线处的总积累(或总消融)量。根据这一结果,探讨了利用气候因子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的途径,提出了相对物质平衡的概念。相对物质平衡与物质平衡在判断冰川物质补给盈亏状况上具有同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零平衡线 夏季 气温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2
作者 李豪 刘双 +1 位作者 胡凯衡 张晓鹏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157-1173,共17页
Glaciers in the Yarlung Zangbo Downstream Basin(YZDB) are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 is a key indicator of glacial development.Current models for simulating the meteorologic... Glaciers in the Yarlung Zangbo Downstream Basin(YZDB) are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 is a key indicator of glacial development.Current models for simulating the meteorological ELA underestimate the extent of glacial adv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in the YZDB and cannot explain the large-scale glacial extension compared with the Yarlung Zangbo Midstream Basin(YZMB). In this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ELA in the LGM is reconstructed using high-resolution 80-km ECHAM5 simulations and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Changes in ELA between the LGM and pre-industrial era(PI) are compared. Our simulated ELA closely fits the published field data. In the YZDB, simulated LGM ELAs range from ca.3500 m to over 4900 m, representing declines of ca. 300–950 m. The ECHAM5 simulations better reflect the complex topographic features than most coarse-resolution climate models,and the ELA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river valley systems and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impact on precipi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I era, most of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 the LGM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YZDB, which is the main driver of glacial extension and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the downstream and midstream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extension glacier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s Yarlung Zangbo Downstream Bas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e simulations
原文传递
An investigation on changes in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hypsometry for a small mountainous glacier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3
作者 CAO Bo PAN Bao-tian +1 位作者 CAI Ming-yong WANG Ji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8期1624-1632,共9页
Mass balance is a key indicator of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 Field measur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tudy the mass balance of glacier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mass balance in the... Mass balance is a key indicator of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 Field measur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tudy the mass balance of glacier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mass balance in the ablation zone of Shuiguan Glacier No.4, Qilian Mountains,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balance ratio between accumulation and ablation, we established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mass balance and altitu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annual mass balance of this glacier was ~510 mm w.e. from 2010 to 2013. The uncertainty in the balance ratio value does not lea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ass balance. The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 rose by 180 m from 1972 to 2013, while the accumulation–area ratio decreased from 0.68 to 0.25. These variations may be caused by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Meanwhile, the glacier is at present not in a steady state, and it may continue to shrink by a further ~900 m, even without further climate warming. In the western Lenglongling Mountains, assuming that the glaciers are in a steady state and the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s(ELAs)remain similar, there will be only 46 glaciers left, 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19.2 km^2, in other words, only 22.3% of the glaciers area in 1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ion-area ratio (AAR)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 (ELA) GLACIER mass balance
下载PDF
Changes in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 and implications for glacier evolution in the Asian high mountains in the 21st century 被引量:2
4
作者 Keqin DUAN Tandong YAO +2 位作者 Ninglian WANG Peihong SHI Yali M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7期1308-1316,共9页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glaciers in the Asian High Mountains(AHMs)are shrinking at an accelerating rate.Projecting their future change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climatic effects relat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glaciers in the Asian High Mountains(AHMs)are shrinking at an accelerating rate.Projecting their future change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climatic effects related to glacier retreat.Here,we projected glacier change in the AHMs from 1979 to 2100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scenari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erature,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and accumulation area.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AHMs increased by 1.26℃ from 1979 to 2014,corresponding to an increase of 210 m in the mean ELA and a decrease of 1.7×10^(4)km^(2) in the glacier accumulation area.Under the SSP2-4.5(SSP5-8.5)scenario,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AHMs would increase by 2.84℃(3.38℃)in 2040–2060 relative to that in 1850–1900,leading to the mean ELA reaching an elevation of5661 m(5777 m).The accumulation area in the AHMs decreased by 46.3%from 1995 to 2014 and was projected to decrease by60.1%in 2040–2060.Moreover,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AHMs wa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3.76℃(6.44℃)in2080–2100 relative to that in 1850–1900,corresponding to the ELA reaching an elevation of 5821 m(6245 m)and the accumulation area decreasing to 1.8×10^(4)km^(2)(0.5×10^(4)km^(2)).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glacier development will disappear in most of the AHMs,except for extreme high-altitude regions in the Tianshan,Pamir,and Himalaya Mountains.Under the SSP2-4.5(SSP5-8.5)scenario,when 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s 1.5℃(2℃)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by 2.12℃(2.86℃)and the accumulation area will decrease by 15%(48%)in the AHMs compared with that in 1995–2015.Therefore,a 1.5℃ increase in global warming would keep 40%more of the glacial accumulation area(1.5×10^(4)km^(2))in the AHMs compared to a 2℃ increase in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High Mountains GLACIER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 Accumulation area CMIP6
原文传递
近期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健 何晓波 +1 位作者 叶柏生 吴锦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71,共9页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冰川状况最为直接、可靠的参数.基于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花杆和雪坑实测的物质平衡资料以及相关的气象资料,获取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年冰川末端共退缩19....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冰川状况最为直接、可靠的参数.基于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花杆和雪坑实测的物质平衡资料以及相关的气象资料,获取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年冰川末端共退缩19.7m,年均退缩量为4.9m,是1990年代中末期的2.3倍;平衡线高度为5 720m,相比1990年代初的海拔5 600m上升了120m.与1995年相比,冰川面积减少了0.095km2,末端海拔从5 380m上升到5 420m.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总量为-1 584mm w.e.,相当于冰川整体减薄1.76m.2009/2010年度物质平衡量为-996mm w.e.,是小冬克玛底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负平衡值,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和青藏公路维修导致表面反照率急剧降低是主要原因.对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和净辐射是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消融梯度 物质平衡线 小冬克玛底冰川
下载PDF
中国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特征与末次冰期平衡线下降值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苏珍 赵井东 郑本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估算,中国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冰川面积约为50×10^4km^2,是现代的8.4倍.基于平衡线处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气温(6-8月)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的中国西部(105°E以西)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分布图与现代的相似.在青藏高原内部与西北部,平衡线下降值在500m以内,小的仅为200~300m;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下降值约800m,最大可达1000~1200m.天山与阿尔泰山平衡线下降值均在500m左右.中国东部(105。E以东)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仅有数处中高山地,如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山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地形,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下降800—900m,大于青藏高原、天山与阿尔泰山地区的下降值.根据中国东部末次冰期的平衡线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资料,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都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地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平衡线高度(ELAs) 末次冰期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基于需求侧储能提升电网均衡度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娄素华 吴耀武 +1 位作者 李婷婷 易林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9-44,共6页
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引入电力线路负载率均衡性评价中,提出一种新的衡量电网均衡度的指标.提出在电力需求侧配置储能装置,改善电网静态安全性的方法;利用潮流跟踪确定电力需求侧储能的最佳安装位置,并给出需求侧储能接入容量优化方法.通过... 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引入电力线路负载率均衡性评价中,提出一种新的衡量电网均衡度的指标.提出在电力需求侧配置储能装置,改善电网静态安全性的方法;利用潮流跟踪确定电力需求侧储能的最佳安装位置,并给出需求侧储能接入容量优化方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电力需求侧储能接入对电网的均衡度及潮流越限严重度具有较大的改善,表明所述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负载率均衡度 基尼系数 静态安全性 潮流跟踪
下载PDF
北极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盼盼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璞玉 何海迪 梁鹏斌 牟建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5-1214,共10页
冰川物质平衡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估冰川对径流及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本文采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WGMS)最新公布的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及积累区面积比率资料,以北极地区具有长... 冰川物质平衡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估冰川对径流及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本文采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WGMS)最新公布的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及积累区面积比率资料,以北极地区具有长时间观测序列的23条冰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极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状况及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和积累区比率的关系。分析表明:(1)1960—2017年北极冰川厚度平均减薄14.8 m,俄罗斯北极减薄最小,为4.3 m,阿拉斯加地区减薄最严重,为27.7 m;(2)23条冰川中,仅Engabreen冰川平均物质平衡为正值,Kongsvegen冰川保持微弱的负平衡,其他21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均处于较强的负平衡状态,北极冰川整体物质损失严重;(3)过去60 a,北极冰川物质平衡整体呈负平衡,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冰川开始加速消融,损失速率从-128.2 mm·a^-1上升至-594 mm·a^-1;(4)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呈负相关,与积累区比率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5)北极气温升高是冰川物质消融的主要原因,90年代之后气温大幅度升高造成同期冰川物质大量流失,降水量对物质平衡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物质平衡 平衡线高度 山地冰川 北极
原文传递
基于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气候重建模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崔航 王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4,共8页
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变化的研究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变化情况将最终决定冰川的命运。与冰川的其他特征(如冰川长度、面积)相比,ELA的变化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其变化量常被用于对比不同区域间... 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变化的研究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变化情况将最终决定冰川的命运。与冰川的其他特征(如冰川长度、面积)相比,ELA的变化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其变化量常被用于对比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特征差异。基于冰川ELA变化的气候重建的统计学方法,如ELA处气温与降水关系模型、气温递减率模型(Lapse-rate model)和温度指数融化模型(Temperature index melt model),结构简单,能获得较好的模拟效果,但均未能从冰川变化的物理成因来研究影响ELA升降的气候因素,且在数据不足时理论也缺乏说服力;物理方法,如能量—物质平衡模型是基于影响冰川变化的能量因子来探讨ELA升降的机制,其参数较多、计算复杂,但精度较高。不同模型受其本身及冰川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适用性及精度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平衡线高度(ELA) 气候重建 统计模型 能量-物质平衡模型
下载PDF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的冰川规模与古气候重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倩玉 张威 +5 位作者 刘亮 柴乐 李亚鹏 张廉卿 孙波 张宏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9-1877,共9页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6、MIS4和MIS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km^(2)、2.22km^(2)和1.20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km^(3)、0.12km^(3)和0.07km^(3)。各期次的古ELA分别为3132m、3776m和3927m,相对于现代ELA分别下降了1716m、1071m和920m。冰川规模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MIS6气温大幅下降(8~12℃)是导致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MIS4降水为现在的80%左右,而气温下降幅度(6~7℃)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冰川规模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2降水仅为现在的60%~80%,降温幅度(4~8℃)也不大,因此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髻山 物质平衡线高度 冰川体积 冰川纵剖面模型 古气候
下载PDF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冰川重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覃长雄 许刘兵 +1 位作者 谢金明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冰川地貌野外考察、高清遥感影像/卫星照片及绝对数值年龄,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的冰川作用范围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冰面纵剖面模型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古冰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古乡冰期时流域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360 m,冰川总面积为2648 km^(2),体积约为953 km^(3),流域内的冰川覆盖率由古乡冰期时的63%缩减至现在的22.4%。此外,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AAR)法和末端-源头高度比率(THAR)法对波堆藏布江流域现代和古乡冰期时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估算。其中,现代冰川ELA为4455 m,基于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的古冰面高程计算出古乡冰期时ELA为3871 m,比现代ELA低了584 m,古冰川ELA估算结果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乡冰期 波堆藏布江 冰川重建 平衡线高度 积累区面积比率 末端-源头高度比率
下载PDF
A numer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meshless collocation method in elastodynamics 被引量:1
12
作者 Alireza Sadeghirad Iradj Mahmoudzadeh Kani +1 位作者 Mohammad Rahimian Ali Vaziri Astaneh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57-870,共14页
In this paper, a collocation technique with the modified equilibrium on line method (ELM) for imposition of Neumann (natural) boundary conditions is presented for solving the two-dimensional problems of linear ela... In this paper, a collocation technique with the modified equilibrium on line method (ELM) for imposition of Neumann (natural) boundary conditions is presented for solving the two-dimensional problems of linear elastic body vibrations. In the modified ELM, equilibrium over the lines on the natural boundary is satisfied as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 equations. In other words, the natural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 naturally by using the weak formul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ELM is studied for collocation methods based on two different ways to construct meshless shape functions: moving least squares approximation and radial basis point interpo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of two-dimensional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 analyses show that by using the modified ELM, more stable and accurate results would be obtain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irect colloc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 Meshless collocation method . Modified equilibrium on line method ~Moving least squares (MLS) - Radial basis functions (RBF)
下载PDF
冰川模型及其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英奎 杨玮琳 +2 位作者 陈鑫 刘强 许向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1247,共17页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和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介绍不同冰川模型的原理、用于古冰川模拟的流程和利用地貌体进行模型参数校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为例,总结利用冰川模型恢复古冰川的范围、体积、平衡线等参数,估算不同冰川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评估测年数据及其恢复的古冰川期次和规模的案例研究。最后指出了利用冰川模型进行古冰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冰川模型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恢复古冰川的规模、演化过程及其气候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模型 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 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 冰川物质平衡线 古冰川演化
下载PDF
一种实用的河流理想均衡剖面线算法与应用
14
作者 王乃斌 江东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43-46,52,共5页
以河流理想均衡剖面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地表水流对河床的塑造作用规律和河流均衡剖面线的形成机理,推导出均衡剖面线理论计算公式,并以黄河为例,结合我国自西向东三级地形结构,计算了三条均衡剖面线,L1为黄河全长均衡剖面线,L2和L... 以河流理想均衡剖面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地表水流对河床的塑造作用规律和河流均衡剖面线的形成机理,推导出均衡剖面线理论计算公式,并以黄河为例,结合我国自西向东三级地形结构,计算了三条均衡剖面线,L1为黄河全长均衡剖面线,L2和L3分别以托克托和松多为局部基准面计算的局部均衡剖面线,为黄河河床的演变规律研究和演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了数学依据,同时对河流发育研究及侵蚀、搬运能力的探讨均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均衡剖面线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国飞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文彬 王卫东 李慧林 怀保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1309,共9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450mm,正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130mm,多年平均物质平衡-267mm.1997—2008年,该冰川连续12a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均为负平衡年,并且总体上处于数值很大的强负平衡,直至2008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负平衡,物质平衡量为-999mm.1959—2009年,累积亏损达-13 646mm(约-2 402.6×104 m3),即冰川平均较之1959年减薄了15.2m,这种长时期连续物质亏损状态对1号冰川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 物质平衡 平衡线 纯消融量
下载PDF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与气候 被引量:18
16
作者 鞠远江 刘耕年 +3 位作者 张晓咏 傅海荣 魏遐 崔之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9,共7页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来该冰川所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建立和完善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气候统计关系公式,并通过变化应用到该冰川小冰期第二次冰进。给出了该次冰进时气候的半定量推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平衡线 气候 小冰期
下载PDF
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估计近百年来该地区夏季升温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宁练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季气温上升了约023~025℃;同时,对于该冰川不同长度规模时的气候敏感性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末端变化 零平衡线 气候变暖 河源
下载PDF
Quaternary glaci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uplift in the Helan Mountain 被引量:14
18
作者 ZHANG Wei HE MingYue +3 位作者 LI YongHua CUI ZhiJiu WANG ZhiLin YU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34期4491-4504,共14页
孤立拉长 Helan 山脉山岳的 NE-SW,分开从 Tenggeli 沙漠的 Ordos 高原的适度的草地,是在西方中国学习冰河发展的一个关键位置以及气候的联合条件随着变化构造高举。冰川的地形和存款包括冰斗,山峰,刀口山脉,侧面的冰碛,和终端冰... 孤立拉长 Helan 山脉山岳的 NE-SW,分开从 Tenggeli 沙漠的 Ordos 高原的适度的草地,是在西方中国学习冰河发展的一个关键位置以及气候的联合条件随着变化构造高举。冰川的地形和存款包括冰斗,山峰,刀口山脉,侧面的冰碛,和终端冰碛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在 2800 m a.s.l 上面散布。这分布显示这曾经是 glaciated 在期间晚第四级。形态学特征证明形成事件的风景的一个清楚的序列发生在整个 Helan 山。实验室光学地刺激了光(OSL ) 和标明日期的加速器团 spectrometry 放射性碳(AMS 14C ) 结果显示冰川的进展的迟了的历史。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的迟了的更新世冰河进展了接近他们的位置至少四次,并且冰川的序列能作为最后一个冰川的周期的中间的阶段被分配(MIS3b, 43.2 ????????? ′ ? 錸? 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构造抬升 气候变化 贺兰山 末次冰期 第四纪晚期 海拔高度 鄂尔多斯高原
原文传递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威 刘蓓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7,共8页
对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000~4300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冰川主要发育期为... 对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000~4300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构造运动 冰川规模 平衡线 滇西北
下载PDF
一种基于遥感影像和DEM的滑坡体体积快速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小咏 陈正超 赵海涛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8-945,共8页
针对滑坡体体积难以获取问题,本文分析滑坡发生的机理,提出滑坡前后物质守恒这一基本原理,定义了平衡线概念,并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基于物质平衡的滑坡堆积物体积估算模型.在利用模型进行体积计算时... 针对滑坡体体积难以获取问题,本文分析滑坡发生的机理,提出滑坡前后物质守恒这一基本原理,定义了平衡线概念,并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基于物质平衡的滑坡堆积物体积估算模型.在利用模型进行体积计算时,本文通过并引入高度调节器,有效消除滑坡前后DEM高程值的系统误差,把平衡线搜索过程转变为能够自动计算过程.本文结合实验数据介绍了物质平衡原理和平衡线定义,并给出了基于物质平衡的滑坡体堆积物体积计算模型和计算过程.通过四川省汶川县漩口镇滑坡的应用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和方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滑坡堆积物面积、滑坡前后DEM数据的高程精度和尺度差异等因素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体体积 遥感影像 数字高程模型(DEM) 平衡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