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逯尚尉 刘兆普 余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28,共7页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kg/m3、2.1kg/m3、3.2kg/m3、4.2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10、G20、...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kg/m3、2.1kg/m3、3.2kg/m3、4.2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10、G20、G30、G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10和G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30组(P<0.05),G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30和G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10和G20组(P<0.05),G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30和G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10和G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40与2个低密度组(G10和G20)差异显著(P<0.05);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密度胁迫 生长 代谢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营养成分及组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逯尚尉 刘兆普 余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8-653,共6页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饵料 生长 消化酶 磷酸酶 营养成分
原文传递
点带石斑鱼的核型、C带、Ag-NORs 被引量:21
3
作者 邹记兴 余其兴 周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 NORs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2n=48,核型组成为48t,NF=48,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在最小一...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 NORs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2n=48,核型组成为48t,NF=48,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在最小一对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其染色体臂之间,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3)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核仁的数目为1~4个,1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最高,多达55%,4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占2%;(4)50%有丝分裂中期相能观察到Ag NORs,Ag NORs主要出现在第24对同源染色体上,第5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观察到,但其它染色体上则没有;(5)Ag 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4个,出现4个Ag NORs的频率最低(6.8%),出现2个Ag NORs的频率最高(58.1%);(6)第24对同源染色体近着丝粒的臂内具次缢痕,是Ag NORs所在的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即Ag NORs与C带强阳性呈现严格的同步对应;(7)点带石斑鱼所有染色体着丝粒为阳性C带,而且第24对染色体几乎整个染色体臂都呈C带阳性,着色强度与该对染色体上的着丝粒C带相同。最后讨论了核型演化规律和Ag NORs、C带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核型 C带 AG-NORS
下载PDF
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施兆鸿 陈波 +4 位作者 彭士明 陈超 王建钢 傅荣兵 柳敏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在盐度35(含35)以上的海水中全部漂浮于水表层,在盐度30和对照组31的水体中大部分胚胎浮在水上层。受精卵卵径随孵化盐度降低而减小。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点带石斑鱼受精卵经21—26h可孵化成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在15—50范围内都能孵出仔鱼,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合盐度范围为26.7—41.1。最适孵化盐度范围在30.5—32.5之间。盐度对卵黄囊仔鱼可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卵黄囊容积和全长的变化,高盐度(≥45)下胚后仔鱼卵黄囊容积、全长和体高显著减小(P<0.05),油球径不因盐度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盐度胁迫 胚胎 卵黄囊仔鱼 形态
下载PDF
人工诱导点带石斑鱼性逆转的组织学证据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邹记兴 陶友宝 +2 位作者 向文洲 林坚士 胡超群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1-86,共6页
对外源混合激素药条肌体埋植法诱导点带石斑鱼提早性逆转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3~5龄的雌鱼能在50~70天内转变为功能性雄鱼,年龄较小的雌鱼性转时间相对长些。(2)性转雄鱼精巢组织的雄性生殖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 对外源混合激素药条肌体埋植法诱导点带石斑鱼提早性逆转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3~5龄的雌鱼能在50~70天内转变为功能性雄鱼,年龄较小的雌鱼性转时间相对长些。(2)性转雄鱼精巢组织的雄性生殖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子头部呈球型直径约1.5~2.5μm.尾长12.4~44.5μm,与天然雄鱼相似。(3)人工诱导性转雄鱼可取代天然雄鱼进行人工繁殖。(4)点带石斑鱼的性逆转机制为性类固醇依赖型。外源雄性激素通过抑制“雌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成为石斑鱼性逆转的启动因子,诱发卵巢退化和精巢的发育,直至精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性逆转 组织学 人工诱导 机制 性类固醇依赖型 药条肌体埋植法 性腺 精子活率
下载PDF
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庆奎 赵海运 +2 位作者 吕志敏 陈成勋 邢克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857-13860,共4页
[目的]研究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将05、02、00、350和500 mg/kg当归多糖添加到基础饵料中饲喂点带石斑鱼28 d,研究血浆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补体C3和C4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血... [目的]研究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将05、02、00、350和500 mg/kg当归多糖添加到基础饵料中饲喂点带石斑鱼28 d,研究血浆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补体C3和C4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血液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吞噬能力。[结果]喂食当归多糖能提高血浆ACP、LZM活力、补体C3和C4含量,降低血浆A/G值。另外,喂食当归多糖能提高点带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吞噬率。[结论]当归多糖能提高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饵料中当归多糖的建议添加量为50 mg/kg,连续喂食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当归多糖 非特异性免疫力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的精子活力及超低温冷冻前后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小刚 骆剑 +2 位作者 尹绍武 朱晓平 胡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0-75,共6页
研究了盐度、pH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精子活力的影响;同时对超低温冷冻前后点带石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该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盐度为15时,精子寿命最长为26 min;最适pH值... 研究了盐度、pH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精子活力的影响;同时对超低温冷冻前后点带石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该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盐度为15时,精子寿命最长为26 min;最适pH值范围为6.5-8.0,当pH值为7.5时,精子的寿命最长为4 min;(2)超低温冷冻保存前,正常的点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呈球圆形或近圆形,直径约1.8 m;中段不明显,可见线粒体;鞭毛细长,约15 m,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9+2"微管结构;(3)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点带石斑鱼精子的形态结构损伤明显,主要表现为质膜褶皱、破裂,细胞质外漏,线粒体膨胀破损,脱落和鞭毛断裂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精子 精子活力 盐度 pH 超低温保存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植酸酶在点带石斑鱼配合饲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阮成旭 袁重桂 石祥柱 《福建水产》 2005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植物性饲料含量分别为 12.7%和 32.7%的点带石斑鱼的配合饲料中按比例添加植酸酶, 通过 32d的养殖, 与对照组相比, 结果显示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石斑鱼的生长, 提高石斑鱼的相对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植酸酶 配合饲料 植物性饲料 相对增重率 饲料系数 添加 对照组 含量 促进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中放养密度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存活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楠楠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44-47,共4页
将体质量(14.12±0.27)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5(G15)、30(G30)和45(G45)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2次水质。6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 将体质量(14.12±0.27)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5(G15)、30(G30)和45(G45)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2次水质。6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点带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为80.00~93.33%,养殖时间延长,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G15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45组(P<0.05)。试验结束时,点带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97.17±1.01)%^(99.79±0.22)%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在(1.62±0.32)%/d^(1.65±0.43)%/d之间变化,G15与G45间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G45组的平均溶解氧浓度(DO,5.13mg/L)显著低于G15组(5.79mg/L)(P<0.05),而无机氮(DIN,1.331mg/L)、化学需氧量(COD,2.27mg/L)和活性磷(PO43--P,0.189mg/L)却显著高于G15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室内 循环水养殖
下载PDF
益生菌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晶晶 秦操 +3 位作者 董惠峰 王立红 赵云英 刘鼎阔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30,共5页
为研究饵料中添加枯草芽胞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枯草芽胞杆菌组(Ⅰ组)、嗜酸乳酸杆菌组(Ⅱ组)、枯草芽胞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组(Ⅲ组)4个组,每组3个重复,连续喂食28d后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 为研究饵料中添加枯草芽胞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枯草芽胞杆菌组(Ⅰ组)、嗜酸乳酸杆菌组(Ⅱ组)、枯草芽胞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组(Ⅲ组)4个组,每组3个重复,连续喂食28d后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白细胞数、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值,补体C3、补体C4、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点带石斑鱼血清溶菌酶活力,补体C3、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血液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吞噬率,但对血液白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补体C4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明益生菌能够提高点带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建议最佳添加形式为枯草芽胞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以组合形式添加到饵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嗜酸乳酸杆菌 非特异性免疫 点带石斑鱼
下载PDF
埋植17α-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性转化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国华 张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96-298,共3页
论述了埋植 17α 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性转化的方法 ,包括药物的处理、用量、手术操作等 .3龄的雌性点带石斑鱼经过 2次埋植外源激素手术转化为功能性雄鱼 ,139d后 5 8%可挤出精液 ,30 1d后 10 0 %可挤出精... 论述了埋植 17α 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性转化的方法 ,包括药物的处理、用量、手术操作等 .3龄的雌性点带石斑鱼经过 2次埋植外源激素手术转化为功能性雄鱼 ,139d后 5 8%可挤出精液 ,30 1d后 10 0 %可挤出精液 .功能性雄鱼用于人工繁殖 ,亲鱼自然产卵 ,1999~ 2 0 0 0年 2年内共孵出仔鱼710 3万尾 .所得仔鱼用于鱼苗培育 ,得到发育正常的幼鱼 .认为埋植外源激素诱导点带石斑鱼完成性转化的方法简便可行 ,能满足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班鱼 性转化 人工诱导 激素埋植技术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窦艳君 邢克智 +2 位作者 王庆奎 陈成勋 孙学亮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1)、2次/d(F2)、3次/d(F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1)、2次/d(F2)、3次/d(F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84 d后采样。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0-28 d、29-56 d和57-84 d三个阶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0-28 d和29-56 d阶段F2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57-84 d时F2组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0-28 d阶段F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29-56 d和57-84 d阶段F2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无显著差异(P〉0.05)。28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56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无显著影响(P〉0.05);F1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高于F3组(P〈0.05),与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3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F1组与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2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84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T-AOC和MDA无显著影响(P〉0.05);F2组血浆T-SOD、CAT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血浆GSH-PX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8.99±5.32)g的点带石斑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频率 点带石斑鱼 生长 血浆抗氧化指标
下载PDF
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微卫星多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尹绍武 廖经球 +3 位作者 黄海 陈国华 张本 姚舒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19,共5页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点带石斑鱼分别于2005年6月和9月取白海南万宁石斑鱼养殖基地和三亚近海,均为20尾,取全血以酚-氯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引物...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点带石斑鱼分别于2005年6月和9月取白海南万宁石斑鱼养殖基地和三亚近海,均为20尾,取全血以酚-氯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产物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中,7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平均数(A)分别为3.29和3.29,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αe)分别为1.90—3.68和1.83—4.06,野生和养殖群体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7904和0.8337;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325,遗传距离为0.1834,由此可知,点带石斑鱼野生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等于养殖群体,而杂合度两群体相当(P=0.637〉0.05),说明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较好。图1表4参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变异 微卫星分子标记
下载PDF
溶藻弧菌脂多糖在两种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晓燕 胡超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5,共6页
用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的VAL02和VAL00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malabaricus,收集感染后1、4、24、48和144h鱼的各器官标本,用斑点免疫ELISA(dot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法检测其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 用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的VAL02和VAL00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malabaricus,收集感染后1、4、24、48和144h鱼的各器官标本,用斑点免疫ELISA(dot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法检测其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发现肠、肝、脾、肾前部、肾后部均可吸收溶藻弧菌的LPS,而心脏吸收LPS的能力比其它器官差;检测结果还表明肝、肾组织中的LPS比脾组织中的LPS清除快。用斑点免疫ELISA法检测VAL02号菌感染的野生五带豆娘鱼Abudefdufvaigiensis器官组织中溶藻弧菌的LPS,结果在肠、肾、脾和肝脏中检测出LPS,在心脏组织中没有检测出LPS。实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LPS不易被点带石斑鱼和五带豆娘鱼的心脏组织吸收,但可被它们的肠、肾脏、肝脏和脾脏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脂多糖 点带石斑鱼 组织分布 致病机理 五带豆娘鱼 疫苗作用机理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4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尹绍武 黄海 +3 位作者 廖经球 雷从改 陈国华 张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00-503,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7种组织中的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的组织特异性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2种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2种石斑鱼同一组织间MDH酶谱没有差...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7种组织中的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的组织特异性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2种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2种石斑鱼同一组织间MDH酶谱没有差别;LDH酶谱相似,只在迁移率上略有差异;EST、SOD酶谱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差异,可作为鉴定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混养点带石斑鱼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严峰 邱勇 +1 位作者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630-17631,共2页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 000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 000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 149.0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点带石斑鱼 混养 存活率 产量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绍武 雷从改 +1 位作者 黄海 陈国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海南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0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20个,在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各20尾中分别扩增出183和17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67.57%和75%,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98 ...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海南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0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20个,在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各20尾中分别扩增出183和17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67.57%和75%,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98 0和0.531 1,遗传相似率分别为0.816 5和0.794 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329 6.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两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有40.95%来自群体内,而59.05%来自群体间.野生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杂合度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点带石斑鱼与野生群体相比,养殖群体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提示在点带石斑鱼的人工繁育过程中应引进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与点带石斑鱼的混养模式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嘉晨 刘建勇 +2 位作者 袁瑞鹏 胡志国 尤王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6-50,共5页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进行90 d 的混养试验,研究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进行90 d 的混养试验,研究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混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养小规格点带石斑鱼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5.1% - 23.2%,平均产量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9.0% - 40.6%.随着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增加,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小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分别为0.4 尾· m^-2 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66.25%%±7.24%、(1 181.0±101.8)kg,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5.46%,平均产量提高16.2%;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为0.2 尾·m^-2 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52.04±6.11)% 、( 959.8±89.1)kg,但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下降8.75%,平均产量下降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点带石斑鱼 混养 生长 存活率 产量
下载PDF
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庆奎 邢克智 +3 位作者 赵海运 陈成勋 毋占勇 马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1,共7页
在饵料中添加0、500、3 000mg/kg的当归多糖(ASP)喂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初始体重(158.64±2.14)g),分别在喂食4和8周后取样,研究ASP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SP能显著提高血液白细... 在饵料中添加0、500、3 000mg/kg的当归多糖(ASP)喂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初始体重(158.64±2.14)g),分别在喂食4和8周后取样,研究ASP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SP能显著提高血液白细胞吞噬率和血清LZM活力(P<0.05),对血清一氧化氮(NO)、体表黏液溶菌酶(LZM)活力和抗菌活力无显著影响。ASP能促进头肾白细胞增殖、呼吸爆发活力和吞噬活力,降低用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攻毒后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3 000mg/kg组累积死亡率低于500mg/kg组,连续喂食ASP 8周的保护效果优于4周。研究表明,用含ASP 3 000mg/kg的饵料连续喂食点带石斑鱼8周能有效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点带石斑鱼 非特异性免疫力 抗病力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生化组成和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柳敏海 彭志兰 +4 位作者 施兆鸿 罗海忠 傅荣兵 毛志增 陈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53,共8页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再投喂 点带石斑鱼 生长 生化组成 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