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richophyton Rubrum Infe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 Episkin 被引量:4
1
作者 Pan-Pan Liang Xin-Zhu Huang +6 位作者 Jin-Ling Yi Zhi-Rui Chen Han Ma Cong-Xiu Ye Xian-Yan Chen Wei Lai Jian 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Background: Trichophyton rubrum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us fungus responsible for dermatophytosis in human, but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An appropriate model constructed t... Background: Trichophyton rubrum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us fungus responsible for dermatophytosis in human, but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An appropriate model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host infec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of dernlatophytosis caused by T.. rubrum. In this study, we intended to develop a new T. rubrum infection model in vitro,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epidermis - EpiSkin, and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 rubrum infection. Methods: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RHE) was infected by inoculating low-dose (400 conidia) and high-dose (4000 conidia) T. rubrum conidia to optimize the infection dose. During the various periods after infection, the samples were processed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RHE revealed a fully differentiated epidermis with a functional stratum corneum, which was analogous to the normal human epidermis. The results of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and the 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infection dose of 400 conidia was in accord with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st dermatophytosis caused by T. rubrum. SEM observations further exhibited the process of 77 ruhrum infection in an intuitionistic way, Conclusions: We established the T. rubrum infection model on RHE in vitro successfully. It is a promising model fb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 rubrum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kin Infection Model: Trichophyton Rubrum
原文传递
3D人工皮肤模型用于化学品皮肤刺激性实验的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丹 赵晓娟 +4 位作者 付溥博 张西萌 魏海燕 刘莉 曾静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采用"EpiSkin"3D人工皮肤模型,对20种化学品的刺激性进行评价。方法 20种化学品(固体10 mg、液体10μl)局部接触检测模型表面15 min,用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以相对细胞活力值为判定刺激性的依据,在20种化学品中,检... 目的采用"EpiSkin"3D人工皮肤模型,对20种化学品的刺激性进行评价。方法 20种化学品(固体10 mg、液体10μl)局部接触检测模型表面15 min,用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以相对细胞活力值为判定刺激性的依据,在20种化学品中,检测模型特异性为70%,灵敏度为90%。结论 "EpiSkin"3D人工皮肤模型能正确分类所测试的化学品,可以尝试用于化学品皮肤刺激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kin 刺激性 化学品 替代实验
原文传递
EpiSkin皮肤模型应用概述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娜 王晓梅 杨素珍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4期15-16,共2页
本文主要综述了EpiSkin皮肤模型在化妆品刺激和腐蚀性能的动物替代试验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了其构成及检测原理。
关键词 episkin 皮肤模型 动物替代试验 化妆品
下载PDF
基于人体皮肤模型的ECVAM体外皮肤刺激验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邹运动 郑洪艳 +3 位作者 杨小冉 李铭 任冬梅 董益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29,共4页
关键词 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 验证 人体皮肤模型 皮肤刺激 episkin
下载PDF
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质量标准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何立成 张劲松 +2 位作者 朱社敏 谢珍 匡荣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18年第6期442-447,共6页
目的:建立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性的标准。方法:用Epikutis~?模型和EpiSkin^(TM)模型对药品包装材料进行检测,对浸提介质、浓度、时间以及浸提液与模型的接触时间等条件进行选择,建立可行的标准。结果:取... 目的:建立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性的标准。方法:用Epikutis~?模型和EpiSkin^(TM)模型对药品包装材料进行检测,对浸提介质、浓度、时间以及浸提液与模型的接触时间等条件进行选择,建立可行的标准。结果:取平整部位表面积600 cm^2,剪碎,加入大豆油100 mL,37℃放置24 h。使用Epikutis~?模型或EpiSkin^(TM)模型,按重组人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检测方法检测,组织活力平均值应大于80%。结论:所建立的标准可用于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 药包材 episkin^TM模型 Epikutis■模型
下载PDF
3D模型用于体外遗传毒性试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天娇 周长慧 常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725-2728,共4页
欧盟对化妆品指令的第七次修改中规定,全面禁止动物实验用于化妆品的遗传毒性评价,但目前现有的体外遗传毒性试验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这将限制一些安全有效成分的应用。近年来,应用3D模型进行化合物的遗传毒性评价成为遗传毒理工作者们... 欧盟对化妆品指令的第七次修改中规定,全面禁止动物实验用于化妆品的遗传毒性评价,但目前现有的体外遗传毒性试验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这将限制一些安全有效成分的应用。近年来,应用3D模型进行化合物的遗传毒性评价成为遗传毒理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本综述主要介绍目前正在验证的和拟应用于遗传毒性评价的3D模型,对比3D模型体外遗传毒性试验与现有的体外遗传毒性试验,阐述其优缺点,并对3D模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模型 遗传毒性 EpiDerm^TM模型 EPI/001模型 EpiAirway^TM模型 episkin模型
原文传递
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的原发性皮肤刺激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何立成 孙叶丹 +4 位作者 瞿霖吉 徐玲燕 张劲松 匡荣 李杨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原发性皮肤刺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pikutis?3D表皮模型和Epi SkinTM重组人皮肤模型对6批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的原发性皮肤刺激进行检测,并与家兔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 目的探讨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原发性皮肤刺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pikutis?3D表皮模型和Epi SkinTM重组人皮肤模型对6批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的原发性皮肤刺激进行检测,并与家兔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种重组人皮肤模型检测结果与家兔法检测结果均为无刺激性,体内外试验的一致率为100%。结论重组人皮肤模型可用于外用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的原发性皮肤刺激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 药包材 episkin^TM 模型 Epikutis 模型
原文传递
在角质细胞和EpiSkin表皮模型上测试化妆品原料对CD44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明 王萍 +3 位作者 朱炎 裘捷 丁春梅 王伟 《生物化工》 2021年第3期26-29,34,共5页
目的:测试化妆品原料对角质细胞和皮肤模型中CD4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视黄酸(RA)、泛醇(ProVB5)、透明质酸(HA)3种原料单独或者ProVB5和HA联合配伍加入人角质细胞或EpiSkin表皮模型培养基中培养处理48 h;其中配伍组在模型上增加了局... 目的:测试化妆品原料对角质细胞和皮肤模型中CD4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视黄酸(RA)、泛醇(ProVB5)、透明质酸(HA)3种原料单独或者ProVB5和HA联合配伍加入人角质细胞或EpiSkin表皮模型培养基中培养处理48 h;其中配伍组在模型上增加了局部表皮涂抹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样品中CD4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在人角质细胞测试中,ProVB5、HA单独处理组和联合配伍组的CD44蛋白表达均有显著增加,但这种现象未在表皮模型中观察到;RA对表皮模型有显著增厚的作用。结论:CD44蛋白在二维和三维体系中的表达存在差异,RA对表皮模型具有显著的增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kin表皮模型 CD44蛋白 透明质酸 视黄酸 人角质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