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预后的前瞻性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钱继红 陈惠金 +4 位作者 陈冠仪 陈向平 张琦 敖黎明 吴圣楣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13-916,共4页
目的 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SEC)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方法 对 70例经头颅B超诊断为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和 70例无囊肿新生儿应用PCR方法分别进行血、尿巨细胞病毒(CMV)、血弓形虫 (TOXO)的检测。同时应用ELISA方法对两组新生儿进行... 目的 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SEC)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方法 对 70例经头颅B超诊断为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和 70例无囊肿新生儿应用PCR方法分别进行血、尿巨细胞病毒(CMV)、血弓形虫 (TOXO)的检测。同时应用ELISA方法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血CMV、弓形虫、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分别在 3、6、12个月以及 6岁时进行跟踪随访 ,检查内容包括头颅B超检查、体格测试、智能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以及眼科检查。结果 在生后 6年内 ,囊肿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小于 80的发生率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身高、体重在生后 12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 ,至 6周岁时则接近对照组 ;两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眼科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囊肿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在生后 1年内可呈暂时落后 ,智能发育落后可持续至学龄前期。提示对新生儿进行常规头颅B超检查很有必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室管膜 新生儿室 对照组 头颅B超 前瞻性观察 眼科检查 SEC 行长 可持续
原文传递
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常升 朱望东 +3 位作者 杨天祝 曹翠丽 李学平 田中重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少纤毛区 ,但有较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 :1 有两种室管膜上纤维 ,一种纤维位于纤毛上方 ,常粘合成纤维索 ,交织成纤维网 ;另一种纤维穿行于纤毛簇之间 ,紧贴室管膜细胞表面 ;纤维之间不粘合也不交织成网 ,单根纤维清晰可见 ,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2 室管膜上细胞可见 2种类型 ,1种为吞噬细胞样细胞 ,位于纤毛簇上方 ;另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 ,紧贴于室管膜细胞表面上。 3 与幼年和成年动物相比 ,老年大鼠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而室管膜上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该区符合室周器官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室周器官 扫描电镜 脑室 外侧隐窝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室管膜bcl-2表达和caspase-3活性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颜波 吕国蔚 +3 位作者 杨明峰 王轩 牛敬忠 孙保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小鼠脑室管膜bcl-2和caspase-3在低氧预适应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0组)、低氧对照组(H1组)和低氧预适应组(H4组)。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测定bcl-2和caspase-3表达的荧光强度... 目的探讨小鼠脑室管膜bcl-2和caspase-3在低氧预适应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0组)、低氧对照组(H1组)和低氧预适应组(H4组)。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测定bcl-2和caspase-3表达的荧光强度。结果H1和H4组的bcl-2表达均显著高于H0组,其中H4组又显著高于H1组。H1和H4组caspase-3的表达显著高于H0组,H4组显著低于H1组。结论低氧预适应过程中,小鼠脑室管膜区通过bcl-2的高表达和caspase-3的低表达,抵御室管膜细胞凋亡,参与脑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预适应 BCL-2 CASPASE-3 凋亡 室管膜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8
4
作者 南国新 廖维宏 +3 位作者 伍亚民 李红运 王莉 龙在云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损伤 干细胞 室管膜 神经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程 吴淑玉 +4 位作者 郭艳苏 吴东霞 李向印 李春岩 雷建章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5,共4页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探讨其功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及分泌泡丰...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探讨其功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及分泌泡丰富 ,纤毛少见 ,可见“丛上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均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 ,但二类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明显有别。室管膜上皮表面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分泌泡少见 ;脉络丛上皮游离端微绒毛丰富 ,常吻合成迷路样网 ,微绒毛的顶端膨大 ,形成微顶浆分泌小泡 ,胞浆内细胞器丰富。大鼠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超微结构的差异反映二者功能的不同。本研究认为侧脑室脑脊液分泌的主要部位是脉络丛 ,其分泌的方式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主动运输功能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超微结构 室管膜 电子显微镜 大鼠 脉络丛结构
下载PDF
ZnT7及游离锌离子在小鼠室管膜和脉络丛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8
6
作者 池志宏 柳玉霞 +2 位作者 张莉 于丹 王占友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7(ZnT7)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脊髓室管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应用ZnSe金属自显影技术(AMG)检测硒酸钠注射1.5h后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脊髓室...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7(ZnT7)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脊髓室管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应用ZnSe金属自显影技术(AMG)检测硒酸钠注射1.5h后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ZnT7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AMG染色的切片,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游离锌离子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ZnT7的表达,且与游离锌离子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结论锌离子可能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发挥重要作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能在脑脊液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锌离子 金属自显影技术 锌转运体 室管膜 脉络丛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吕佩源 尹昱 +4 位作者 王丽 马常升 梁翠萍 王伟斌 李文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 (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 ,制作小鼠VD模型 ;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纤毛...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 (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 ,制作小鼠VD模型 ;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纤毛扭曲僵折、排列紊乱、倒伏在室管膜细胞表面 ;重者纤毛枯缩、粘连成团 ,微绒毛消失。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增多 ,成堆分布。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目减少 ,胞体扁平、皱缩不饱满 ,树突减少。巨噬细胞样细胞胞体变小 ,表面突起减少。结论 :VD小鼠上述区域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结构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 ,提示以上形态学的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小鼠 第四脑室 室周器官 室管膜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形态学
下载PDF
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Ⅴ.室管膜的发生 被引量:6
8
作者 邓锦波 蔡琰 +4 位作者 邱建勇 鞠躬 苏敏 孙晓江 张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膜层神经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复层上皮。当室管膜层细胞停止迁徙时,室管膜开始向假复层柱状及单层柱状上皮转变。电镜观察,胚胎早期神经上皮细胞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其特点是,细胞质内各种特化细胞器匮乏,但糖原丰富。15周左右未分化细胞开始向长突细胞及室管膜细胞分化。长突细胞电子密度高,底部有细长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微丝丰富;而室管膜细胞电子密度低,底部无突起,但表面有丰富的纤毛。对长突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GFAP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和发育特征的比较,提示两者属同一类细胞。扫描电镜下,15周前室管膜表面微绒毛较多,以后纤毛逐步发育,大量密集纤毛布满于室管膜表面。此外,还能见到一类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可为多极或双极,并有突起伸入室管膜上皮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人胚胎 发育 室管膜 形态学 发生
下载PDF
胚鼠室管膜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晓丹 徐如祥 +3 位作者 廖可立 邹雨汐 杜谋选 蔡颖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寻胚鼠室管膜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可行性及规律性,为进一步寻找非神经组织性NSCs种子源提供阳性参照。方法将分离的胚脑室管膜组织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孵育,确定神经干细胞的最佳体外生存环境,细胞培养所涉及... 目的探寻胚鼠室管膜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可行性及规律性,为进一步寻找非神经组织性NSCs种子源提供阳性参照。方法将分离的胚脑室管膜组织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孵育,确定神经干细胞的最佳体外生存环境,细胞培养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EGF、bFGF和LIF(分别为20 ng/ml)。以细胞克隆方法判断神经干细胞增殖;以镜下细胞形态初步判断神经干细胞分化。结果胚鼠室管膜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呈现出神经干细胞快速增殖,形成由多细胞组成的细胞球(神经球);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培养,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变成岛屿状神经球。神经干细胞连续培养可进一步有小芽形成并发育成突起状结构、建立神经纤维联系,其中有的胞体增大,逐渐发育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结论由胚鼠室管膜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是可行的;神经干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基本上遵循着游离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球、分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生长规律,显现出神经干细胞有别于一般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多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室管膜 胚鼠
原文传递
体外诱导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细胞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原慧萍 葛坚 +3 位作者 段永恒 王艳梅 王莉娜 杨滨滨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 研究室管膜下区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 0~ 3d的SD乳鼠室管膜下区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同时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收集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 ,配制成条件分化液 ,将培养的室管膜下区细胞接种于视网膜细胞条... 目的 研究室管膜下区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 0~ 3d的SD乳鼠室管膜下区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同时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收集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 ,配制成条件分化液 ,将培养的室管膜下区细胞接种于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中 ,并对诱导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体外培养的室管膜下区细胞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接种于SD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中的室管膜下区细胞可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应用Thy1 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荧光检查 ,细胞呈阳性反应。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室管膜下区细胞能够于体外培养存活 ,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可定向诱导室管膜下区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样细胞 ,体外模拟眼内环境行室管膜下区细胞诱导 ,将为进一步的眼内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诱导 室管膜下区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培养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功能
原文传递
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四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钱敏 关鸿志 +3 位作者 陈琳 郭玉璞 任海涛 赵燕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下载PDF
生长抑素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卫 李海标 卢光启 《解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3-385,T008,共4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抑素(SS)在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首次证实含SS的室管膜伸长细胞存在于下丘脑视前区第三脑室腹侧壁上,含SSmRNA的室管膜细胞在下丘脑...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抑素(SS)在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首次证实含SS的室管膜伸长细胞存在于下丘脑视前区第三脑室腹侧壁上,含SSmRNA的室管膜细胞在下丘脑视前区和视上区分布,为研究室管膜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室管膜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第三脑室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佩源 尹昱 +4 位作者 王丽 马常升 粱翠萍 王伟斌 李文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第三脑室正中隆起室管膜表面扫描电镜特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应用扫描电镜对两组小鼠上述区域进行观察。结果:(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第三脑室正中隆起室管膜表面扫描电镜特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应用扫描电镜对两组小鼠上述区域进行观察。结果:(1)假手术组:室管膜上皮细胞表面可见较多的纤毛和大量的微绒毛。分泌颗粒丰富,呈圆球形。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较多,胞体饱满熏呈梭形或锥体形,突起较多。(2)VD模型组:纤毛和微绒毛均明显减少,且室管膜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减少,且形态各异,有皱缩现象。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减少,胞体不饱满,树突减少。结论:VD小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本研究发现的上述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改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扫描电镜 正中隆起 室管膜 小鼠
下载PDF
杂色曲霉素灌胃对小鼠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郝庆卯 张祥宏 +6 位作者 邢凌霄 王俊灵 马常升 王丽 刘贵生 严霞 王凤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18,331,共4页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倒伏;4h和8h组纤毛粘连和倒伏更加明显,并出现室管膜细胞的破损和分泌颗粒;16h组纤毛粘连变轻,纤毛数量和形态逐渐恢复到正常,分泌颗粒少见。结论:提示ST对小鼠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隐窝 杂色曲霉素 灌胃 超微结构 BALB/c小鼠 室管膜细胞 扫描电镜观察 分泌颗粒 细胞结构 第四脑室 结构变化 损伤作用 纤毛 ST 粘连
下载PDF
大鼠丘脑下部室管膜上皮细胞间加压素和催产素神经元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明 陆振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93-96,159,共5页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PAP技术观察了位于大鼠丘脑下部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XT)神经元。在视前区第三脑室空周,见有较多的OXT神经元和较少的VP神经元紧贴室管膜分布,其突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毡,有的穿行于室管膜上...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PAP技术观察了位于大鼠丘脑下部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XT)神经元。在视前区第三脑室空周,见有较多的OXT神经元和较少的VP神经元紧贴室管膜分布,其突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毡,有的穿行于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在室旁核平面,比较远离脑室的VP、OXT神经元发出长突起行向第三脑室,有的穿过室管膜上皮伸至第三脑室腔(图3)。在上述二区域也发现个别OXT及VP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第三脑室侧壁及底壁的宝管膜上皮细胞之间。此外,在视上核前部及结节部,VP神经元的树突,大多伸向脑的腹侧面,有的树突似乎伸入了蛛网膜下腔。上述这两种肽能神经元与室管膜上皮的密切位置关系,可作为VP、OXT神经元具有感受脑脊液的变化或直接向脑脊液释放其分泌产物等设想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素 催产素 丘脑下部 室管膜上皮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脊膜囊肿伴脊髓栓系一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圣楠 刘新秀 +2 位作者 陈玲 屈朝阳 叶真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4-616,共3页
本文报道1例孕妇孕37周+5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脊膜囊肿并发脊髓栓系综合征,同时存在马蹄肾以及肝内血管异常交通(动静脉瘘)。孕39周+4急产分娩,生后发现新生儿肛门开口于正常肛门位置前方1 cm。新生儿超声及CT检查提示肝内动静脉瘘形... 本文报道1例孕妇孕37周+5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脊膜囊肿并发脊髓栓系综合征,同时存在马蹄肾以及肝内血管异常交通(动静脉瘘)。孕39周+4急产分娩,生后发现新生儿肛门开口于正常肛门位置前方1 cm。新生儿超声及CT检查提示肝内动静脉瘘形成、马蹄肾;腰骶椎MRI提示椎管内囊性占位性病变。行"椎管探查术+椎管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室管膜囊肿,证实产前超声诊断。术后CT检查显示腰椎术后改变。患儿5月龄时成功实施肛门成形术。随访至患儿1岁8个月,生长发育未见异常。提高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缺损 室管膜 囊肿 超声检查 产前
原文传递
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及功能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桂林 宋玉良 +1 位作者 郑智良 欧阳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56-60,137,共6页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神经元胞体,纤维及串珠样膨体的分布。胞体位于弓状核、下丘脑前核的腹侧、视上背侧连合、室周层的腹侧区及乳头体核腹侧。纤维及串珠样膨体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串珠样膨体...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神经元胞体,纤维及串珠样膨体的分布。胞体位于弓状核、下丘脑前核的腹侧、视上背侧连合、室周层的腹侧区及乳头体核腹侧。纤维及串珠样膨体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串珠样膨体在室旁核和室周层密集。串珠样膨体贴室管膜分布,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毯,有的穿行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或穿过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至第三脑室腔。在第三脑室侧壁的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偶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细胞。室旁核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反应串珠样膨体可能作用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控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和释放。室周层的串珠样膨体直接与脑脊液接触可认为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元释放分泌产物的另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丘脑 弓状核 室管膜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第三脑室漏斗区表面结构与动情周期的关系——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保芝 傅志良(指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107-112,146,共7页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成年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不同时期第三脑室漏斗区室管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成年雌性大鼠第三脑室漏斗医室管膜表面形态、微绒毛及球状结构,呈现与动情周期相关的变化。动情前期直径2—5微米的球状结构数量多于动情间期...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成年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不同时期第三脑室漏斗区室管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成年雌性大鼠第三脑室漏斗医室管膜表面形态、微绒毛及球状结构,呈现与动情周期相关的变化。动情前期直径2—5微米的球状结构数量多于动情间期。本文并对这种表面结构变化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情周期 第三脑室漏斗区 室管膜 球状结构 室管膜上细胞
下载PDF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娟 宋坤 +1 位作者 张巧全 朱海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994-999,共6页
研究背景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大多数患者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伴呕吐;MRI显... 研究背景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大多数患者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伴呕吐;MRI显示左侧侧脑室室间孔区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大片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背景中可见成片的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毛玻璃样,以及少量节细胞样巨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无明显血管内皮增生或坏死区域;肿瘤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部分表达S-100蛋白、上皮膜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量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不表达神经微丝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细胞角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WHOⅠ级),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需注意与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P物质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卫 李海标 卢光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中脑导水管和延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中,其中位于下丘脑结节区第三脑室侧壁及最后区平面延髓中央管的阳性室管膜细胞为伸长细胞,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含SP伸长细胞的存在,结合本实验室其他实验结果提示,这些伸长细胞在含肽的种类和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伸长细胞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化学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室管膜 伸长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脑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