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学杰 郭科 苏艳玲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7-174,共8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胶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果胶的组成和结构,果胶生理功能,果胶生物合成与降解及相关的酶,果胶提取技术和动力学研究,果胶的检测技术等;提出果胶的研究方向,旨在对我国果胶的研究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 果胶 结构 提取 动力学 检测 功能
原文传递
纳米酶的发现与应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高利增 阎锡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2-902,共11页
自2007年发现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具有类似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特性以来,纳米酶研究领域迅速崛起.不同形貌、尺度和材料各异的纳米酶相继出现,同时其催化机制逐渐被认识.由于纳米酶具有催化效率高、稳定、经济和规模化制备的特点,它在... 自2007年发现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具有类似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特性以来,纳米酶研究领域迅速崛起.不同形貌、尺度和材料各异的纳米酶相继出现,同时其催化机制逐渐被认识.由于纳米酶具有催化效率高、稳定、经济和规模化制备的特点,它在医学、化工、食品、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便应运而生.纳米酶的发现,不仅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还拓展了纳米材料的应用.本文将介绍纳米酶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纳米材料 模拟酶 催化 肿瘤诊断 污水治理
下载PDF
酶抑制-比色法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3
作者 杜美红 孙永军 +1 位作者 汪雨 陈舜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62-466,共5页
概述酶抑制-比色法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对不同种酶源的选择与保存、酶抑制法检测条件及改进方法等研究进展,并指出酶抑制-比色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酶抑制法 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 比色法 有机磷类 氨基甲酸酯类
下载PDF
酶抑制法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洁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156-158,共3页
概述了酶抑制法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技术的研究现状、检测原理、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酶抑制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是目前我国农药残留检测的一种有效的初筛方法。
关键词 酶抑制法 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 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
下载PDF
乙酰胆碱酯酶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金斌 谭芙蓉 +4 位作者 王利刚 段可 朱宏 赵凯 唐雪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概述了乙酰胆碱酯酶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酶抑制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酶抑制法 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稻瘟病抗氧化酶值早期预测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燕 何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35-141,共7页
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种植的真菌病害,早期预测病害源头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手段。在病害症状显证之前实现早期预测,能从源头上更好地遏制病害,阻止分生孢子的大量繁殖,达到稻瘟病早期防治的目的。该文通过连续分时段测定水稻稻瘟病潜育... 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种植的真菌病害,早期预测病害源头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手段。在病害症状显证之前实现早期预测,能从源头上更好地遏制病害,阻止分生孢子的大量繁殖,达到稻瘟病早期防治的目的。该文通过连续分时段测定水稻稻瘟病潜育期稻苗的高光谱图像和相对应的稻苗抗氧化物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酶值,利用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稻瘟病潜育期内稻苗冠层高光谱图像与抗氧化酶SOD酶活之间的关联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全光谱信息建立的SOD酶值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校正集相关系数RC=0.9921,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5.135 U/g;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274,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ESEP=8.634 U/g。出于建立更为广泛应用的稳定的多光谱成像检测系统的需要,基于选定的6个特征波长526、550、672、697、738和747 nm建立了简化的SOD酶值预测模型,该模型的RC=0.6945,RMSEC=17.92U/g;RP=0.5488,RESEP=22.0085 U/g。研究表明,在水稻稻瘟病潜育期内,通过高光谱图像反演相应的SOD酶活性信息,推断水稻稻瘟病病害胁迫程度信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作物病虫害 模型 抗氧化酶 早期预测
下载PDF
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保鲜与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虞淼 励建荣 《保鲜与加工》 CAS 2006年第3期37-39,共3页
对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保鲜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尤其对在食品加工、食品保鲜和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对酶制剂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如酶基因工程、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以及酶法合成功能性食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酶制剂 食品加工 食品保鲜 食品检测 应用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满燕 梁刚 +2 位作者 靳欣欣 付海龙 潘立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3431-3441,共11页
农药的大量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主要采用液相及液质联用、气相及气质联用等传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较高检测灵敏性和选择性,但却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 农药的大量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主要采用液相及液质联用、气相及气质联用等传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较高检测灵敏性和选择性,但却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对实时、快速、便携式检测的需求。生物传感技术作为农药检测的前景替代方法,具有高专一性、高选择性、便携性和实时分析的性能,因此,可以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应用于农药检测的基于酶的、抗体的生物传感技术进行综述。其次,对基于核酸适配体、微流控芯片、分子印迹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在农药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食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农药残留 酶生物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检测
下载PDF
唾液酸酶和唾液酸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功能与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亚娟 邢国文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57-1168,共12页
唾液酸酶和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在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而言,唾液酸酶可以断裂糖缀合物末端与唾液酸残基相连接的糖苷键而水解唾液酸糖缀合物;唾液酸糖基转移酶以CMP-Neu5Ac为底物将唾液酸残基转移至新... 唾液酸酶和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在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而言,唾液酸酶可以断裂糖缀合物末端与唾液酸残基相连接的糖苷键而水解唾液酸糖缀合物;唾液酸糖基转移酶以CMP-Neu5Ac为底物将唾液酸残基转移至新的糖基受体上.综述了与唾液酸相关的酶的分类、结构与催化反应机理;唾液酸酶和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唾液酸酶的检测方法.对未来与唾液酸相关的酶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 唾液酸酶 唾液酸糖基转移酶 酶促合成 酶的检测
原文传递
酶抑制法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小岚 张歆 +1 位作者 付东亮 张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4年第6期12-14,共3页
对新型酶抑制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胆碱酯酶的提取、纯化方法,以及用粗酶和纯酶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效果,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对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出该法的检测限为1mg/L,对甲... 对新型酶抑制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胆碱酯酶的提取、纯化方法,以及用粗酶和纯酶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效果,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对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出该法的检测限为1mg/L,对甲基对硫磷等几种常用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90.4%~112%,相对标准偏差为1.06%~9.83%,表明三项评价指标均符合全国农药残留科研协作组对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抑制 蔬菜 有机磷农药 检测
下载PDF
改良酶抑制法快速检测稻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俊平 陈威 +3 位作者 卢新 陈嘉东 王亚军 吴文玲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387-3388,3391,共3页
目的了解粮食农药速测卡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通过改良酶抑制法,采用速测卡对有机磷农药的最低检出限进行试验,以及检测稻谷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并与气相色谱法进行对比;同时对不同批次的速测卡进行比较试验。结果速测卡对大部... 目的了解粮食农药速测卡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通过改良酶抑制法,采用速测卡对有机磷农药的最低检出限进行试验,以及检测稻谷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并与气相色谱法进行对比;同时对不同批次的速测卡进行比较试验。结果速测卡对大部分有机磷农药的检出限比较低,灵敏度在0.01 mg/kg^2.0 mg/kg;对敌敌畏灵敏度最高,可达到0.01 mg/kg;对乐果灵敏度较低,为2.0 mg/kg。检测样品时,速测卡与气相色谱法阴性符合率为99.5%,阳性符合率为84.6%。5个批次的速测卡显色结果基本一致,批次间重复性较好。结论速测卡法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灵敏等特点,适用于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购站、粮食仓库和稻米加工厂等单位现场的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抑制法 快速检测 速测卡 稻谷 有机磷农药残留
原文传递
泪液中溶菌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干眼症患者中检测方法及检测意义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熊辉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泪液中溶菌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干眼症患者中的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燥综合征组(A组)和非干燥综合征组(B组)。选取30例健康个体... 目的探讨泪液中溶菌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干眼症患者中的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燥综合征组(A组)和非干燥综合征组(B组)。选取30例健康个体设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快速比浊法与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泪液溶菌酶浓度及转化生长因子β2。结果 A、B两组患者泪液中溶菌酶A、B、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泪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2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液中溶菌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2是干眼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微量快速比浊法检测法对监测干眼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灵敏度较高,检测结果可靠、准确,对于诊断干眼病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菌酶 转化生长因子Β2 干眼症 检测方法 检测意义
原文传递
血液核酸检测试剂UltrioPlus与Ultrio检测结果分析及血液检测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杜荣松 王淏 +6 位作者 梁浩坚 李仲平 林诗雅 谢君谋 黄志健 蓝岚茵 郑优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分析TIGRIS血液筛查系统采用新旧两代试剂及新一代试剂不同检测模式核酸单反应性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6年血液标本采用Ultrio或UltrioPlus核酸检测(NAT)试剂与酶免疫法(EIA)试剂... 目的分析TIGRIS血液筛查系统采用新旧两代试剂及新一代试剂不同检测模式核酸单反应性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6年血液标本采用Ultrio或UltrioPlus核酸检测(NAT)试剂与酶免疫法(EIA)试剂平行血液检测(NAT/EIA平行检测模式),以及血液标本先采用EIA试剂检测,后采用UltrioPlus NAT试剂检测EIA合格标本(先EIA后NAT检测模式),2种模式的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和鉴别反应性率。结果 2011—2015年,采用NAT/EIA平行检测模式,Ultrio试剂检测血液标本1 412 432例,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核酸鉴别反应性率和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23%、29.20%和0.07%,各年份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核酸鉴别反应性率差异分别为P〈0.05(χ2=9.80)和P〈0.05(χ2=3.91);Ultrio试剂检测1 465 864例血液标本,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和核酸鉴别反应性率分别为0.22%和29.21%,UltrioPlus试剂检测261 238例血液标本,核酸联检单阳性率和鉴别阳性率分别为0.33%、39.12%,两指标与Ultrio试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8,P〈0.01;χ2=31.07,P〈0.01);2016年2—3月,采用NAT/EIA平行检测模式,UltrioPlus试剂检测血液标本51 686例,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核酸鉴别反应性率和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57%、22.90%和0.13%;2016年4—12月,采用先EIA后NAT检测模式,UltrioPlus核酸试剂检测血液标本208 962例,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鉴别反应性率和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27%、47.73%和0.13%,2种血液检测模式的核酸联检单反应性率和鉴别反应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0,P〈0.01;χ2=50.15,P〈0.01),HBV DNA检出率相同(0.13%)。结论新一代核酸试剂UltrioPlus相比Ultiro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采用先EIA后NAT检测模式较EIA/NAT平行检测模式能有效减低实验室污染,减少血液核酸检测假阳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试验 检测模式 假阳性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based on DNA-templated Ag/Pt bimetallic nanoclusters 被引量:9
14
作者 Xian-Ming Fu Zhi-Jing Liu +4 位作者 Shu-Xian Cai Yan-Ping Zhao Dong-Zhi Wu Chun-Yan Li Jing-Hua Che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920-926,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DNA-templated Ag/Pt bimetallic nanocluster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n optimized synthetic scheme. The obtained DNA-Ag/Pt NCs have an ultrasmall particle size and excellent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the DNA-templated Ag/Pt bimetallic nanocluster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n optimized synthetic scheme. The obtained DNA-Ag/Pt NCs have an ultrasmall particle size and excellent distribution. The DNA-Ag/Pt NCs show intrinsic peroxidase-mimicking activity and can effectively catalyze the H2O2-mediated oxidation of a substrate, 3,30,5,50-tetramethylbenzidine(TMB), to produce a blue colored product. Based on this specific property, we employed the aptamer of VEGF to design a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for VEGF detection. Under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 linear range from 6.0 pmol/L to 20 pmol/L was obtained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4.6 pmol/L. The proposed biosensor demonstrated its high specificity for VEGF and could directly detect the VEGF concentration in human serum sampl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This novel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was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use and was cost-effective and label-free in design, and would hol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DNA-templated Ag/Pt bimetallic NANOCLUSTERS enzyme mimics Aptamer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Protein detection
原文传递
基于金核铂壳纳米粒子的铅离子比色检测方法 被引量:9
15
作者 钱志娟 施美荣 +1 位作者 郑蓉 彭池方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9-404,共6页
利用Na_2S_2O_3和金核铂壳纳米粒子(Au@Pt NPs)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Pb^(2+)的比色检测方法。Au@Pt NPs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2O2)和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反应,生成蓝色的氧化态TMB且在650 nm处有紫外可见光吸收... 利用Na_2S_2O_3和金核铂壳纳米粒子(Au@Pt NPs)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Pb^(2+)的比色检测方法。Au@Pt NPs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2O2)和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反应,生成蓝色的氧化态TMB且在650 nm处有紫外可见光吸收峰。实验发现,在Na_2S_2O_3存在的情况下将Pb^(2+)加入到Au@Pt NPs溶液中,Au@Pt NP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被抑制。通过透射电镜(TEM)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PR)分析了其传感机制,结果表明,在Au@Pt NPs表面上吸附S2O23-和沉积Pb^(2+),使得Au@Pt NPs团聚,并且降低了Au@Pt NPs表面吸附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基于上述原理,建立了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Pb^(2+)的比色检测方法,其线性范围为50 nmol/L~2μmol/L,检出限为5. 0 nmol/L。此外,该检测方法也被应用于自来水中Pb^(2+)的检测,并获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离子 纳米模拟酶 比色检测
原文传递
酶基生物传感器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曹强 肖雨诗 +4 位作者 孟庆一 徐志远 刘欢 李晋成 吴立冬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20期6902-6908,共7页
酶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以酶作为生物识别元件的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测限低、选择性好、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和可室外在线连续监测等优点,是最早实现商品化的一类生物传感器。目前,酶基生物传感器研究广泛幵已成功应用... 酶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以酶作为生物识别元件的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测限低、选择性好、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和可室外在线连续监测等优点,是最早实现商品化的一类生物传感器。目前,酶基生物传感器研究广泛幵已成功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验、生物医学检验等领域。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加剧,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研究酶基生物传感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酶基生物传感器,阐述了酶基生物传感器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总结了电化学酶基生物传感器、光学酶基生物传感器和其他酶基生物传感器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幵展望了酶基生物传感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生物传感器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基于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饶钧玥 吴任之 +2 位作者 曹芸榕 杨茂杰 韩国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37-344,共8页
开发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加工过程中生成的代谢产物并提供实时结果的技术,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介绍以酶为识别元件的3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导传感器、电位传感器)在葡萄糖、酪胺和真菌毒素等检测应用中的... 开发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加工过程中生成的代谢产物并提供实时结果的技术,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介绍以酶为识别元件的3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导传感器、电位传感器)在葡萄糖、酪胺和真菌毒素等检测应用中的优势及特点,以期为食品加工过程监测的选择及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酶 电流生物传感器 电导生物传感器 电位生物传感器 食品检测
下载PDF
应用荧光分析法检测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邢艳珑 毛相朝 +2 位作者 王舒 王华磊 魏东芝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65-1769,共5页
酶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基础,酶的检测在生物技术、疾病诊断及药物开发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检测酶的诸多方法中,荧光法因其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势发展迅速。以下简述了近年来荧光法在酶检测领域的研究,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分... 酶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基础,酶的检测在生物技术、疾病诊断及药物开发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检测酶的诸多方法中,荧光法因其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势发展迅速。以下简述了近年来荧光法在酶检测领域的研究,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荧光检测法和间接荧光检测法,其中直接检测法又根据不同的底物标记及检测机理进行分类。以下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并展望了此类方法的前景和发展趋势,为酶工程及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检测
原文传递
Unusual switchable peroxidase-mimicking nanozym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olytic biomarker 被引量:7
19
作者 Claire McVey Natasha Logan +2 位作者 Nguyen T. K. Thanh Christopher Elliott Cuong Ca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09-516,共8页
Detection of enzyme biomarkers originating from either bio-fluids or contaminating microorganism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food safety. Herein, we present a simple, low-cost and easy-to-use ... Detection of enzyme biomarkers originating from either bio-fluids or contaminating microorganism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food safety. Herein, we present a simple, low-cost and easy-to-use sens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switchable peroxidase-mimicking activity of plasmonic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that can catalyse for the oxidation of 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ase enzyme. The AuNP surface is modified with casein, showing dual functionalities. The first function of the coating molecule is to suppress the intrinsic peroxidase-mimicking activity of AuNPs by up to 77.1%, due to surface shielding effects. Secondly, casein also functions as recognition sites for the enzyme biomarker. In the presence of protease, the enzyme binds to and catalyse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oating layer on the AuNP surface, resulting in the recovery of peroxidase-mimicking activity. This is shown visu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lue colored product (oxidised TMB) or spectroscopically as an increase in absorbance at 370 and 650 nm. This mechanism allows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tease at 44 ng·mL^-1 in 90 min. The nanosensor circumvents issue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methods of detection in terms of ease of use, compatibility with point-of-care testing, low-cost production and short analysis time. The sensing approach has also been appli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tease spiked in ultra-heat treated (UHT) milk and synthetic human urine samples at a limit of detection of 490 and 176 ng·mL^-1, respectively, showing great potential in clinical diagnostics,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 particles peroxidase-mimicking nanozyme enzyme detection biomarkers
原文传递
基于Au NPs-CeO_2@PANI纳米复合材料固定化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莉萍 左显维 +3 位作者 王艳凤 李云霞 张彪 韩根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610,共5页
制备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Au NPs)、氧化铈纳米颗粒(CeO2)和导电聚苯胺(PANI)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Au NPs-CeO2@PANI),利用该纳米复合材料和壳聚糖形成的复合膜成功实现了对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固定。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 制备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Au NPs)、氧化铈纳米颗粒(CeO2)和导电聚苯胺(PANI)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Au NPs-CeO2@PANI),利用该纳米复合材料和壳聚糖形成的复合膜成功实现了对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固定。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Au NPs-CeO2@PANI材料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传感器性能,结果表明基于Au NPs-CeO2@PANI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线性范围为6.2×10-6mol/L~2.8×10-3mol/L,响应时间为5 s,检测下限为1.0×10-6mol/L;相同条件下Au NPs-CeO2@PANI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也显示出了比单一或二者复合的纳米材料修饰电极更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AU NPs-CeO2@PANI纳米复合材料 固定化酶 电化学检测 葡萄糖氧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