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志耘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1-446,479,共7页
在南部吴语和徽语中,入声正处于消亡的过程当中。吴徽语入声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延伸",即把原来的短促调值拉长。延伸之后,如果原声调系统中有相同相近的调值,就并入跟它最接近的那个调,如果没有,就保留单独的调类。由于吴徽... 在南部吴语和徽语中,入声正处于消亡的过程当中。吴徽语入声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延伸",即把原来的短促调值拉长。延伸之后,如果原声调系统中有相同相近的调值,就并入跟它最接近的那个调,如果没有,就保留单独的调类。由于吴徽语各地方言之间调值系统差别很大,而在南部吴语和徽语地区,都不存在一个对各地方言有较大影响力和制约力的强势方言,所以,在入声演变的过程中,各地方言各自为政,各行其道,体现出强烈的"个别性"。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及其结果,与官话方言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徽语 入声 语音演变
原文传递
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 被引量:16
2
作者 沈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6-304,共9页
晋语五台片分布于晋北、陕北和内蒙古西部。该片今入声调只有一个。本文假设这个入声调是先分后合的结果,各方言保留的是清入调。分两种情形:一,浊入合流到清入,如岢岚、神池、绥德。二,清入保留短调,浊入归阴平上,如子长。入声舒化方... 晋语五台片分布于晋北、陕北和内蒙古西部。该片今入声调只有一个。本文假设这个入声调是先分后合的结果,各方言保留的是清入调。分两种情形:一,浊入合流到清入,如岢岚、神池、绥德。二,清入保留短调,浊入归阴平上,如子长。入声舒化方式同入声儿化连调,一律丢失喉塞尾[?],短调拉长,归阳平。如果入声儿化连调与单字调舒入调型对应关系一致,归调值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不一致的则是把入声儿化连调及舒化同阳平当作规则,按类归阳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五台片 入声调 入声儿化连调 入声舒化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中的韵尾分调现象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志耘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影响汉语方言声调分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江西省境内的一些客赣方言里,古入声字的不同韵尾对入声的内部分化存在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浙江省境内的一些吴徽方言里,古入声字韵尾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入声的内部分化。本文对汉语方言中已发现的&q... 影响汉语方言声调分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江西省境内的一些客赣方言里,古入声字的不同韵尾对入声的内部分化存在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浙江省境内的一些吴徽方言里,古入声字韵尾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入声的内部分化。本文对汉语方言中已发现的"韵尾分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作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声调 韵尾 入声
原文传递
喉塞尾入声是怎么舒化的——孝丰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越 朱晓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3-270,288,共8页
本文考察了四位孝丰吴语发音人的声学材料,发现了入声喉塞尾舒化的渐变过程。这是一个喉塞尾()不断弱化而漏气程度(h)不断增加的过程。由于喉塞的弱化,导致声门关闭不严而引起漏气,产生一个听感上难以感知的拖音段,本文称之为"隐... 本文考察了四位孝丰吴语发音人的声学材料,发现了入声喉塞尾舒化的渐变过程。这是一个喉塞尾()不断弱化而漏气程度(h)不断增加的过程。由于喉塞的弱化,导致声门关闭不严而引起漏气,产生一个听感上难以感知的拖音段,本文称之为"隐性时长"。这漏气的拖音段随着喉塞的一点一点弱化逐渐变为整个声调的一部分,即隐性时长显化。于是,调长一点一点地增长并走向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塞尾弱化 隐性时长 吴语孝丰 实验语音学
原文传递
广西贺州八步鹅塘八都话入声的语音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麦耘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以实验语音学方法讨论广西贺州八步鹅塘“八都话”的入声,指出它是一种“嘎裂声”(creakyvoice),其调形特点是凹调。阴入的嘎裂声性较强,在音节中的出现位置偏后,能量在音节中的分布重心偏前;阳入的嘎裂声性较弱,在音节中的出现位置偏前... 以实验语音学方法讨论广西贺州八步鹅塘“八都话”的入声,指出它是一种“嘎裂声”(creakyvoice),其调形特点是凹调。阴入的嘎裂声性较强,在音节中的出现位置偏后,能量在音节中的分布重心偏前;阳入的嘎裂声性较弱,在音节中的出现位置偏前,能量在音节中的分布重心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都话 实验语音学 入声 嘎裂声 凹调 能量分布
下载PDF
论湘语入声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星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语 入声 发展 特色
下载PDF
浙江义乌方言入声舒化探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施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0,共8页
本文以九个代表点的材料为基础,探寻义乌方言入声舒化的历史轨迹。义乌方言入声除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入和阳入外,按文白异读再分为文读入声和白读入声。文读入声读短促调并带喉塞尾,内部一致性高,从地理分布上看,靠近市中心的寺前和下... 本文以九个代表点的材料为基础,探寻义乌方言入声舒化的历史轨迹。义乌方言入声除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入和阳入外,按文白异读再分为文读入声和白读入声。文读入声读短促调并带喉塞尾,内部一致性高,从地理分布上看,靠近市中心的寺前和下骆宅文读入声部分常用字也有舒化的趋势,属于"时长型"舒化。白读入声有的并入相应的舒声调,有的自成一调,调值相似促进调类的归并,属于"音段型"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乌方言 入声 舒化
原文传递
亦论《五方元音》的入声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清桓 《北方论丛》 2003年第6期69-72,共4页
《五方元音》一书存有入声,这是一种假象,是为了迁就传统韵书的需要,是折中的产物,其实《五方元音》时代的广大北方地区入声已经普遍消失。
关键词 五方元音 入声 韵图
下载PDF
海口方言入声演变的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辛世彪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4-67,共4页
海口方言入声仍保留中古的 p、 t、 k尾三分的格局 ,但无论古清入字还是古浊入字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 :文读音读塞尾入声 ,白读音中属咸山宕江梗五摄的字 ,清声母字读变入 ,无塞音属 ,浊声母字归阳去 ;属深臻曾通... 海口方言入声仍保留中古的 p、 t、 k尾三分的格局 ,但无论古清入字还是古浊入字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 :文读音读塞尾入声 ,白读音中属咸山宕江梗五摄的字 ,清声母字读变入 ,无塞音属 ,浊声母字归阳去 ;属深臻曾通四摄者无论清浊文白仍读入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方言 声调 入声 文白分调 韵摄分调 文言文 白话文
下载PDF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华先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4-40,50,共8页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多的交叉音位现象 ;南京话的入声的特色是“高”和“紧” ,南京话在稳定地保持着入声这一调类的同时也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方言 变调 轻声 入声
下载PDF
晋语及周边官话方言的次浊人今读上声
11
作者 沈明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9-543,638,639,共17页
晋语及周边的官话方言里,有些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土词儿里用的如“裂(咧)~开、月正~、捋~麻、摸~不来:估计不来、额~颅盖:额骨、杌~子:小板凳、褥~子、肉”等,多见于晋语及周边的中原官话(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兖菏片);文词儿里... 晋语及周边的官话方言里,有些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土词儿里用的如“裂(咧)~开、月正~、捋~麻、摸~不来:估计不来、额~颅盖:额骨、杌~子:小板凳、褥~子、肉”等,多见于晋语及周边的中原官话(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兖菏片);文词儿里用的如“劣恶~、诺~言、掠~夺、略侵~、辱~骂”等,多见于周边的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吕梁片晋语与汾河片中原官话有继承关系,根据吕梁片晋语的舒入调型对应关系,本文认为部分浊入字率先按调值舒化归上声,但大多数浊入字尚未参与其中,该过程便中断了。浊入字晋语多保留入声调;中原官话次浊入归清入后按调值舒化归阴平,全浊入按调类舒化归阳平。假定早期中原官话的核心区域(相当于今洛嵩片、郑开片)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宋元以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北方的官话方言。由于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充菏片处在中原官话的边缘地带,而文词儿的读音又比土词儿变得慢,从而保留了较多的早期读音形式。受北京话次浊入归去声的影响,一些次浊入声字出现了两读或三读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中原官话 冀鲁官话 次浊入 上声 人声 去声
原文传递
孟州方言中的入声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艳锋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2-35,共4页
孟州地处豫北地区,位于中原官话和晋语的交接地带。目前学界认为孟州方言中没有入声,而本文认为这一提法有待商榷,实质上在孟州方言中保留有独立的入声调类。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孟州方言和晋语邯新片的入声的演变方式比较一致。
关键词 孟州方言 入声 入声调
下载PDF
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 被引量:7
13
作者 项梦冰 《贺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5-32,共8页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地图集》 入声 方言地图
下载PDF
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及归属 被引量:7
14
作者 贡贵训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44-50,96,共8页
淮南处于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接合带,其语音具有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特征。入声字专题调查结果表明,淮南话没有独立的入声调,古入声字演变规律与相邻的凤台等地基本一致。从本地人的语感和历史沿革看,淮南话应该属于中原官话而非江淮官话。
关键词 淮南话 入声 中原官话 归属
下载PDF
海南东方(八所)军话阳平字带喉塞尾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法强 《方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37,共8页
海南东方(八所)军话阳平■21字带喉塞尾■,喉塞尾■源自早期的曲折调■213,后来喉塞尾■通过连读音变的方式消失。与此同时,入声字经历了■的演变,与阳平■21合并。
关键词 海南东方(八所)军话 阳平■21 入声 喉塞尾■ 连读变调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否定词“不”“弗”演变补论——兼论“不”分勿切的读音来源
16
作者 户内俊介 《语言学论丛》 2024年第2期96-106,共11页
本文主要讨论上古汉语的否定词“不”与“弗”,重在利用战国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揭示上古各个时期的“不”与“弗”的分合演变:在先秦时期,“弗”是“不”加前置宾语代词“之”的合音词,然而在两汉时期,代词宾语前置现象减少... 本文主要讨论上古汉语的否定词“不”与“弗”,重在利用战国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揭示上古各个时期的“不”与“弗”的分合演变:在先秦时期,“弗”是“不”加前置宾语代词“之”的合音词,然而在两汉时期,代词宾语前置现象减少,代词宾语“之”也逐渐式微,同时“不”“弗”的功能接近,导致“弗”字的语源渐渐被忘却,“弗”不再被视为“不+之”的合音,而是成为一个带有强调语气的单纯否定词。本文还对“不”获得分勿切一读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否定词 入声 叶氏周期
原文传递
关于广州话-k塞尾入声变化的调查实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兴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98,共7页
 通过模拟语音实验和分层调查研究发现,广州话-k塞尾入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跟有些学者从音理上推测的入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广州话-k塞尾入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ak组和 k组的部分入声字(主要是上阴入和阳入...  通过模拟语音实验和分层调查研究发现,广州话-k塞尾入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跟有些学者从音理上推测的入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广州话-k塞尾入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ak组和 k组的部分入声字(主要是上阴入和阳入字)向着主要元音和塞尾同时变化的方向发展, k、 k两组的大部分入声字则朝着弱化和脱落塞尾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 广州话 入声 塞音韵尾 实验语音 分层调查
下载PDF
《中原音韵》无入声说代表观点论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欣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5,共5页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中入声是否存在。入声消失说是影响很大、争论也很多的一种观点。其中,宁继福先生《中原音韵表稿》的论述最为细致,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但是这些论证...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中入声是否存在。入声消失说是影响很大、争论也很多的一种观点。其中,宁继福先生《中原音韵表稿》的论述最为细致,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但是这些论证都不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元代 曲韵韵书 无入声说 代表观点 戏曲创作 声调
下载PDF
象州白石话同音字汇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艺兵 白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文化根深对维护语言稳定性具有强大的作用。象州白石文化底蕴深厚,白石官话保存良好。精组与知庄章组有区别,晓组与非组不混,云母与匣母不混,阳声韵尾完整且前后鼻音分明,有[on]韵(桓),有入声调类。同音字汇收字4千有余。
关键词 象州白石话 官话 桓韵 入声
下载PDF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的入声调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4-595,639,640,共14页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13个市县旗,单字调4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从来源看,源于深臻曾梗三四等通的,保留入声调;源于咸山、宕江、梗二等的,清入字、文词儿或借入的词(折合成晋语的读音)里用到的浊入字,也保留入声调,...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13个市县旗,单字调4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从来源看,源于深臻曾梗三四等通的,保留入声调;源于咸山、宕江、梗二等的,清入字、文词儿或借入的词(折合成晋语的读音)里用到的浊入字,也保留入声调,土词儿用到的浊入字已经舒化,浊入少数归上声,全浊入多数归平声、次浊入归去声。说明该片晋语的入声调曾经分阴入(清入)、阳入(浊入),之后阳入往两个方向变:土词儿多舒化,文词儿或借入的词多归阴入(清入)。浊入按调值舒化归上声、浊入归清入是晋语的方式;全浊入归平声、次浊入归去声,是用了官话方言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 浊入归上声 浊入归清入 全浊入归平声 次浊入归去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