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对克罗恩病患者鼻胃管家庭肠内营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谊 陈亚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64-1170,共7页
目的 :分析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对克罗恩病患者鼻胃管家庭肠内营养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克罗恩病患者136例,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68例)和干预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家庭肠... 目的 :分析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对克罗恩病患者鼻胃管家庭肠内营养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克罗恩病患者136例,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68例)和干预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肠内营养的依从性、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临床营养指标差异。结果 :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肠内营养依从性、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营养指标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在改善克罗恩病患者鼻胃管家庭肠内营养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以及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效果优于传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跨理论模型 家庭肠内营养 干预
下载PDF
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达夫 田文泽 +4 位作者 嵇建 胡忠吾 尤振兵 郭伟 孙永建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鳞癌患者226例,其中2015年4至9月共109例(研究组)围手术期运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加强肠内营养支持;2014年10月...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鳞癌患者226例,其中2015年4至9月共109例(研究组)围手术期运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加强肠内营养支持;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共117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按常规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营养状况对比显示术前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gt;0.05),术后第8天比较,白蛋白[(38.2±3.5)g/L比(36.3±4.8)g/L,P=0.001]、前白蛋白[(126.7±52.8)g/L比(72.9±42.3)g/L,P=0.001]、转铁蛋白[(2.9±1.2)g/L比(2.1±1.6)g/L,P=0.001],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01%(12/109)和21.37%(25/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2,P=0.03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52.8±10.9)h比(58.7±14.3)h,P=0.001]、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0.9)d比(4.8±1.3)d,P=0.001]、术后住院时间[(11.2±1.3)d比(12.1±1.5)d,P=0.001]、住院总费用[(3.7±0.4)万元比(3.9±0.5)万元,P=0.00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肠道营养 集束化干预
原文传递
经口喂养促进项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琳琳 陈京立 +1 位作者 崔国凤 张胜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4期3489-3493,共5页
目的:评价经口喂养促进项目,即联合使用由国外引进的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方案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62例,按照... 目的:评价经口喂养促进项目,即联合使用由国外引进的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方案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62例,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 n=30)接受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喂养前使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价其经口喂养准备,喂养前给予5 min的口腔按摩刺激加非营养性吸吮,每天1次;干预时间从患儿开始管饲喂养至可完全经口喂养。对照组( n=32)接受与实验组患儿相同的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同时每天1次喂养前由干预者站在暖箱或婴儿床前5 min“假干预”。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表现、开始经口喂养和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矫正胎龄、每日体重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13.88±7.51)d,实验组提前至(8.07±6.73)d,两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和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矫正胎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0,P〈0.05)。两组在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经口喂养表现、住院期间和经口喂养过渡期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口喂养促进项目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肠内营养 口腔运动干预 经口喂养
原文传递
胃癌手术后出院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干预对其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苍玉珍 曾青山 黄文静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9期3170-3172,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出院患者营养指标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于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37例。A组胃癌术后早期作...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出院患者营养指标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于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37例。A组胃癌术后早期作家庭肠内营养干预,B组未给予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指标的恢复情况,以及出院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血清前蛋白(PA)、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W)、并发症和出院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出院3周后,A组患者的PA、ALB、HGB、BW分别上升至(0.25±0.06)g/L、(38.65±3.84)g/L、(93.21±10.41)g/L、(65.06±10.44)kg,Ig G、Ig A分别上升至为(13.01±1.81)g/L、(4.11±0.97)g/L,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出院3周KPS评分为(86.86±5.94)分,明显高于B组的(80.36±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5/37)、18.92%(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胃癌术后出院患者,可改善患者出院后营养指标、免疫水平,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内营养 干预 营养指标 恢复
下载PDF
ICU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干预 被引量:21
5
作者 余燕梅 曹玉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ICU颅脑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医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实验组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营... 目的探讨ICU颅脑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医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实验组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和免疫状态,记录2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7 d后CD_3^+、CD_4^+、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能够改善ICU颅脑损伤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干预 营养水平
下载PDF
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咏梅 张义 +1 位作者 罗月彬 张润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95-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营养指标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死亡4例,余32例肠内营养...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营养指标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死亡4例,余32例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营养支持前升高(P<0.05)。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便秘、呕吐、腹痛、糖代谢异常及误吸、堵管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肠内营养能改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危重病 护理措施
下载PDF
肠内营养干预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志娥 杨海燕 +4 位作者 张海娜 周英 刘英 沈美华 邹亚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衰治疗及流质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衰治疗及流质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上臂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左室射血分数(LVEF)、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MI、TP、ALB、HB、TSF、SM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L-6、TNF-α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数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在进行积极抗心衰治疗同时进行营养评估,对伴营养不良患者需结合营养干预治疗,纠正营养状态,可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干预 顽固性心力衰竭 营养不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苏晓丽 方雪红 陈颖慧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年第7期855-857,共3页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路径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路径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较短。观察组患者术后8 d的前清蛋白水平、清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9.0%)明显低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举措,能够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干预 效果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和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依群 廖坚 +1 位作者 唐琦 张微平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行奥沙利铂+替吉奥(OT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行奥沙利铂+替吉奥(OT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和营养指标。结果化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较化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右上臂周围、左上臂周围水平及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均较化疗前升高,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均降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肠内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和营养状态均有改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晚期 药物疗法 肠内营养干预 生活质量 营养状态
原文传递
幽门后喂养方式应用于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内营养耐受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娅琼 王一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幽门后喂养干预应用于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危急重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幽门后喂养者纳入幽门后组(n=46),幽门前喂养者纳入幽门前组(n=35)。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 d、1周后两组营养状态[患者自评-主...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幽门后喂养干预应用于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危急重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幽门后喂养者纳入幽门后组(n=46),幽门前喂养者纳入幽门前组(n=35)。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 d、1周后两组营养状态[患者自评-主观整体评估(PG-SGA)]、病情危重程度[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变化,分析1周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干预3 d、1周后,两组PG-SGA、APACHEⅡ评分均较干预前出现显著下降,且幽门后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幽门前组(P<0.05)。干预1周内,幽门后组腹胀、恶心/呕吐、胃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幽门前组(P<0.05);而两组腹泻、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开始后30 d内,幽门后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幽门前组(P<0.05);而两组泌尿系感染、脓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中,幽门后组平均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幽门前组(P<0.05)。结论采用幽门后喂养能一定程度确保患者营养耐受性与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安全性、有效性,对患者预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肠内营养干预 幽门后喂养 营养耐受性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肠内营养及睡前加餐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侯维 王忠英 +3 位作者 董金玲 王克菲 于红卫 孟庆华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年第4期33-37,共5页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及睡前加餐的方法进行营养干预,评估干预1个月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8年3—9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0例,分为营养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0例。营养干预组...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及睡前加餐的方法进行营养干预,评估干预1个月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8年3—9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0例,分为营养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0例。营养干预组按每天25~35 kcal·kg^-1的摄入标准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口服营养补充,同时给予睡前200 kcal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加餐。对照组自主饮食,不进行营养干预。结果营养干预组患者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平均上臂肌围及握力增加(P均<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从65%降至35%(P<0.01);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P<0.01);腹水及腹腔感染发生率降低(P均<0.01)。干预1月后,营养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上臂肌围及握力增加(P<0.05;P<0.01);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升高(P均<0.01),腹水发生率降低(P<0.05)。营养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9.8±2.4)d,较对照组(12.6±3.7)d明显减低(P<0.01)。结论肠内营养及睡前加餐,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特别是蛋白质营养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内营养 睡前加餐 营养干预
原文传递
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颜月香 李静 +1 位作者 刘新磊 孙向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38-239,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领域和症状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胃肠道不适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后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菌群感染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任秀赞 马旭辉 +2 位作者 裘静娥 吕奕 李倩倩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菌群感染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实施治疗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78例)和对...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菌群感染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实施治疗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患者增加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种类、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等。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质量(t=4.42,P<0.05);血红蛋白(t=3.53,P<0.05);尿素氮(t=3.96,P<0.05);血清铁蛋白(t=3.03,P<0.05);血清蛋白(t=4.14,P<0.05)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感染率25.64%(20/78),对照组感染率45.45%(3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P=0.04)。分离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50.82%),革兰阳性菌24株(39.34%),真菌6株(9.84%)。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3%(4/78),低于对照组18.18%(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率1.28%(1/78)低于对照组5.19%(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抗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 胃肠道菌群 有效率 感染部位 营养指标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营养状态、肠粘膜屏障的效果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苍玉珍 曾青山 黄文静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营养状态和肠粘膜屏障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5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腹部手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N组和全肠外营养(PN)组,每组44例,观察两组术前1 d...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营养状态和肠粘膜屏障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5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腹部手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N组和全肠外营养(PN)组,每组44例,观察两组术前1 d、术后8 d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乳果糖(L)/甘露醇(M)比值、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8 d ALB、TP、Hb与同组术前1 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组间同时点ALB、TP、Hb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d,两组CD4^+、CD4^+/CD8^+、内毒素、DAO、L/M较术前1 d升高(P<0.05),且EN组PA、CD4^+、CD4^+/CD8^+高于PN组,CD8^+、内毒素、DAO、L/M低于PN组(P<0.05),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 EN能够改善腹部手术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肠粘膜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肠内营养 营养状态 肠粘膜屏障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剂用于高龄心力衰竭患者支持治疗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勇 唐韵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剂用于高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高龄心衰住院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及口服饮食,观...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剂用于高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高龄心衰住院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及口服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剂支持治疗。观察2组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变化情况,水肿、心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观察组水肿及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ALB、PAB、Hb、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NRS2002评分、NT-proBNP、IL-6、PCT、BL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预后也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积极抗心衰治疗的同时进行营养评估,加用肠内营养剂能快速有效地纠正患者营养状态,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功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剂 高龄老人 心力衰竭 营养不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团队干预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婧 李亚男 +3 位作者 南锐伶 许娟 王小艳 张正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究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干预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研究... 目的探究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干预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予以MDT营养管理模式.对比干预前、干预10天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率、早期康复指标及胃肠道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37%(9/49)高于研究组(P=0.008);10天营养支持后,研究组前清蛋白(PA)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PA及清蛋白(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IgA、IgM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待机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拔出胃管时间及拔出尿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T协作团队实施的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改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降低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协作 早期肠内营养 危重症患者 肺部感染 干预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对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金莉 何建东 穆恩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EN)耐受性分级干预对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期间收治的87例重症患者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分级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开展常规肠内营养干预;分级组...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EN)耐受性分级干预对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期间收治的87例重症患者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分级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开展常规肠内营养干预;分级组则开展EEN耐受性分级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分析2组热卡达标情况,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喂养不耐受症状情况,干预前后免疫状况以及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分级组干预7 d后、14 d后的热卡达标例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分级血清白蛋白以及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分级组喂养不耐受症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分级组IgA以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分级组干预后血清胃动素(MTL)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管活性肽(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EEN耐受性分级干预对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促进免疫功能的增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 耐受性分级干预 应用效果 喂养不耐受症状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云访 李素云 +4 位作者 喻姣花 张献娜 柯卉 晏蓉 刘天艺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701-3705,共5页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肠内营养并发腹胀、腹泻的最佳证据,通过小组会议形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初稿进行整理、讨...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肠内营养并发腹胀、腹泻的最佳证据,通过小组会议形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初稿进行整理、讨论、修订,确立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结果: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899,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08和0.194。最终确立了肠内营养并发腹胀3级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16项干预方案,以及肠内营养并发腹泻4级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12项干预方案。结论:肠内营养并发腹泻、腹胀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客观、科学,可为肠内营养病人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腹泻 腹胀 预警 分级标准 干预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晓微 王茜茜 郑文钦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21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切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切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优化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0 d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通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营养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优化护理干预,可加快机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干预 营养状态 康复
下载PDF
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宝兰 周冬霞 张琪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6期2484-248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4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4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护理,两组均持续护理1个月。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营养状态、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MI、Hb、ALB、P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45.00%,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护理干预能够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态,降低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循证证据 居家肠内营养 护理干预 营养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