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词典故英译分析——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潘雪雪 《科教文汇》 2017年第5期185-186,共2页
古代诗词写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诗词翻译本来就难,诗词中典故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宋词典故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文化的传达。本文拟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古代诗词写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诗词翻译本来就难,诗词中典故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宋词典故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文化的传达。本文拟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典故英译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避免文化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英译 文化缺失
下载PDF
社会翻译学视域下杜甫诗歌典 故英译对比研究 ——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冯正斌 赵慧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251-262,共12页
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精粹,凝结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其外译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许渊冲与宇文所安杜诗译本,以典故为视点,借助社会翻译学中的“惯习”概念,从译者、策略、副文本三个角度分析探讨二人译者... 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精粹,凝结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其外译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许渊冲与宇文所安杜诗译本,以典故为视点,借助社会翻译学中的“惯习”概念,从译者、策略、副文本三个角度分析探讨二人译者行为规律。研究发现: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前导惯习及职业惯习深刻影响了其译者惯习的形成与发展,许渊冲“求美”及宇文所安“忠实”的译者惯习致使二人在英译杜诗典故的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译者行为倾向:许渊冲追求美感,重在传递诗歌情感,贴近读者;宇文所安追求全面严谨,重在传递客观信息,贴近原作。本研究旨在从个案现象中提炼经验,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典故英译 社会翻译学 许渊冲 宇文所安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英译:许氏“三化”论与国家形象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英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95-100,共6页
如何在对外宣传中译好中国典故,使海外读者能“读懂”“听懂”中国故事,借以在国际上构建起良好的中国形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的用典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本文指出,《习》用典英译诸多成功的翻译案例和手法,... 如何在对外宣传中译好中国典故,使海外读者能“读懂”“听懂”中国故事,借以在国际上构建起良好的中国形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的用典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本文指出,《习》用典英译诸多成功的翻译案例和手法,皆可在许氏“三化”论中得到诠释,其译文真正做到了“等化”使“好之”,“浅化”使“知之”,“深化”使“乐之”。《习》用典英译的成功,无疑为新时代对外翻译助力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英译 许渊冲“三化”论 国家形象 新时代
下载PDF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的中原典故英译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和伟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79-82,共4页
中原典故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进而形成的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博大精深的文字总结。探讨中原典故的英译策略,发掘和弘扬中原灿烂的历史文化,正确理解中国几千年... 中原典故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进而形成的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博大精深的文字总结。探讨中原典故的英译策略,发掘和弘扬中原灿烂的历史文化,正确理解中国几千年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逐步扫清障碍,让世界倾听中原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视域 中原典故英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