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籍与社会:1776—1790年《国富论》在英国的传播 被引量:1
1
作者 龚小刚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3年第8期53-61,共9页
在亚当·斯密生前的1776—1790年,《国富论》开始在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现实的影响。不过,这一影响的实现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国富论》的文本及其思想的传播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时期,《国富论》的传播过程是复杂、曲折的,它不... 在亚当·斯密生前的1776—1790年,《国富论》开始在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现实的影响。不过,这一影响的实现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国富论》的文本及其思想的传播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时期,《国富论》的传播过程是复杂、曲折的,它不是《国富论》的思想与观点的简单再现与扩散,而是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甚深。通过《国富论》的文本的出版、发行,《国富论》开始进入公众领域。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们对于《国富论》阅读、理解等活动,《国富论》的社会意义开始彰显。与此同时,随着报刊杂志以及各式书籍对于国富论的介绍与讨论,《国富论》的思想与观点在英国进一步传播开来。基于此,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生态面相由此也呈现出不同的维度,从而《国富论》的文本意义与现实价值也更为丰富而具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富论》 传播 英国 18世纪
原文传递
18世纪英国同情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1,共7页
18世纪英国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失地农民、作坊和工厂工人、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而挨饿的人、监狱的犯人、被英国人猎获贩卖的非洲奴隶等却遭遇了深重的苦难。在这种巨大的社会苦难面前,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写出了系统的关于同... 18世纪英国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失地农民、作坊和工厂工人、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而挨饿的人、监狱的犯人、被英国人猎获贩卖的非洲奴隶等却遭遇了深重的苦难。在这种巨大的社会苦难面前,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写出了系统的关于同情的理论著作,但丝毫也没有表现出对现实社会底层人苦难的同情。而卫斯理却带领他创立的循道宗教友们为减缓以上这些人的苦难做了大量效果卓著的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底层人苦难的深切同情。冷漠的同情理论与热烈的同情实践形成尖锐的对立、巨大的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英国 穷人的苦难 同情理论 大卫·休谟 亚当·斯密 大卫·卫斯理
原文传递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for the Rise of the Novel in the 18th Century Britain
3
作者 剡科斗 《海外英语》 2013年第8X期186-188,共3页
England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18th century. After a series of fur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England went into a time of relative stable development. ... England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18th century. After a series of fur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England went into a time of relative stable development. New businesses sprung up and thrived in England, literary genres found their suitable fertile soil to develop. English people had a prosperous economy and tolerated multiculturalism. Just in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a new literary genre, novel suddenly emerged and became the most dazzling and noticeable treasure in the 18 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ETY background RISE england NOVEL 18 th centur
下载PDF
博林布鲁克宪政思想研究——以18世纪英国宪政史为背景
4
作者 熊孜 《朝阳法律评论》 2016年第2期187-208,共22页
尽管博林布鲁克的《爱国者君主观》一文对于18至19世纪的政治思想或说宪政思想的塑造影响深远,但在国内对他的专门研究作品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在此将从其内容含义、对政治实践的影响及在思想史上的关联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Issac Kr... 尽管博林布鲁克的《爱国者君主观》一文对于18至19世纪的政治思想或说宪政思想的塑造影响深远,但在国内对他的专门研究作品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在此将从其内容含义、对政治实践的影响及在思想史上的关联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Issac Kramnick所作的研究结论过于马克思化,这一点已经由J.G.A Pocock指出,但后者也存在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那就是博林布鲁克思想的转型。本文即是在对前者的批评与对后者的补正之上立论,关键在于把握博林布鲁克在与沃尔波论战时期一贯秉承的乡村意识形态如何在《爱国者君主观》这一后期作品中发展并实现转型的。为此本文将详解《爱国者君主观》一文中的乡村表达,进而考察它们所造成的现实渊源、影响与思想承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者君主观 博林布鲁克 18世纪英国宪政史 宪政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