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 被引量:25
1
作者 章思梦 陆清声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2-307,共6页
目的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 目的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结论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下载PDF
不同手术时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的临床效果分析
2
作者 邹灿 刘剑 +2 位作者 张云奇 叶钢 贺建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宁乡市人民医院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宁乡市人民医院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机不同分为3组,发病时间<3 d进行手术为A组(n=43),发病时间3~5 d进行手术为B组(n=40),发病时间>5 d进行手术为C组(n=36)。比较三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主动脉重塑情况、病死率和再次手术率。结果:三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假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假腔直径短于A组和C组,假腔直径缩小值高于A组和C组,病死率低于A组和C组(P<0.05);三组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5 d进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Stanford B型)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促进主动脉重塑,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修复术后运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洁 林耀望 陈瑞绵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8期178-180,共3页
目的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修复术后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并行EVAR术治疗患者96例,按照单盲法抽签将样本分为两组,临床路径组(n=42)和非临床... 目的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修复术后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并行EVAR术治疗患者96例,按照单盲法抽签将样本分为两组,临床路径组(n=42)和非临床路径组(n=45),非临床路径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实施护理临床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路径的患者在活动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伤口渗血发生率及不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4 h舒适度(4.00±0.77)分和住院天数(7.83±1.46)d均优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7.331,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并缩短其住院时间,且不会对患者的心率、动脉压造成影响,也不会引起并发症数量的增多,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修复术 应用 效果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支架修复后再发A型夹层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良 常谦 +1 位作者 于存涛 孙晓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537-540,共4页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主动脉A型夹层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17例患者行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发生A型夹层。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原发疾病为主动脉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及主动脉溃疡各2...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主动脉A型夹层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17例患者行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发生A型夹层。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原发疾病为主动脉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及主动脉溃疡各2例。患者均接受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出院患者均经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发A型夹层时间距首次手术平均250天,其中5例于初次手术后住院期间发现,12例门诊随访时发现。12例A型夹层原发破口位于原支架近端金属裸支架区,2例靠近裸支架并伴有内膜划痕损伤,3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伴升主动脉及窦扩张。术后早期1例死亡。术后随访(35±21)个月,5年生存率87.5%,5年免再手术率85.7%。结论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再发A型夹层与近端金属裸支架明显相关,采用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术治疗再发A型夹层早、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腔内治疗 逆撕主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循证医学理论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秦志华 杨明月 +1 位作者 徐丽梅 彭晓鹏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404-406,409,共4页
目的:探究循证医学理论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究循证医学理论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为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管理。比较2组管理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管理后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8.48%高于对照组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围术期管理应用循证医学理论,可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平稳其血气指标,加快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对科室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理论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VAS评分 睡眠质量 血气指标
下载PDF
烟囱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振江 陆清声 +1 位作者 周建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烟囱"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3年—2014年已发表的关于应用烟囱技术腔内修复近肾腹主动脉瘤,同时保留内脏分支动脉的文献,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血管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并...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烟囱"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3年—2014年已发表的关于应用烟囱技术腔内修复近肾腹主动脉瘤,同时保留内脏分支动脉的文献,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血管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近中期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的277例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3%,早期Ⅰ型内漏率为6%,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为3.90%;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血管通畅率为98%,共35例患者出现随访期内漏(Ⅰ型内漏10例,Ⅱ型内漏25例,无Ⅲ型内漏),随访期Ⅰ型内漏率为2%,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2%,30 d病死率和随访期病死率分别为2.89%和8.38%。结论应用烟囱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及病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肾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 烟囱技术
下载PDF
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2
7
作者 梁永红 毛晓群 +2 位作者 李国琪 詹春霞 聂如琼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628-1629,共2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由于胸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膜与外膜分离(甚至一并撕破外膜而破裂),外膜继而扩张膨出而形成夹层。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者称...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由于胸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膜与外膜分离(甚至一并撕破外膜而破裂),外膜继而扩张膨出而形成夹层。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stan—ford A型,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stanford B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勇 周建华 +1 位作者 尹文俊 张世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17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干预。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减少EVAR术后并发症...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17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干预。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减少EVA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0例二次手术患者中,Ⅰ型内漏8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型内漏2例(肠系膜下动脉返血),Ⅲ型内漏2例(左髂支回缩入瘤腔),左侧髂支血栓阻塞致主体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髂支血栓形成4例,髂支狭窄2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内漏、远端缺血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根据动脉瘤的瘤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腔内修复手术,术后按时随访是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率的关键。结论EVAR手术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术后内漏及远端缺血等问题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患者可能因此进行二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二次手术 内漏 髂支闭塞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江云 陈勇 +3 位作者 李彦豪 何晓峰 曾庆乐 赵剑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 夹层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介入放射学 学习曲线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疗效及技巧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显岚 郭建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疗效,并探讨手术经验与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RAAA患者12例,均于全身麻醉后行EVAR,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沿肾动脉下方通过输送器植入支架。结果 12例患者... 目的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疗效,并探讨手术经验与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RAAA患者12例,均于全身麻醉后行EVAR,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沿肾动脉下方通过输送器植入支架。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66.67%)植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4例(33.33%)植入直型支架;平均手术时间(170.35±15.34)min,平均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92.55±8.67)m L和(301.58±16.39)m L。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2例(16.67%)死亡;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总发生率58.33%;1例(10.00%)患者于术后26个月出现Ⅰa型内漏,再次行栓塞治疗。结论 EVAR是RAAA的有效救治方式,术前血管造影检查对保证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1例合并碘对比剂过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内漏行复合手术的围术期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植艳茹 李海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7-929,共3页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假腔未被完全隔绝,仍有血流灌注所致,发生率4%~12%[1],持续存在可导致封闭假腔再次瘤样扩张、夹层破裂[2],是术后引起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2018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了1例合并碘对比...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假腔未被完全隔绝,仍有血流灌注所致,发生率4%~12%[1],持续存在可导致封闭假腔再次瘤样扩张、夹层破裂[2],是术后引起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2018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了1例合并碘对比剂过敏的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患者,成功在全麻下行左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主动脉夹层体外开窗隔绝+经假腔锁骨下动脉及内漏残腔栓塞术,经过26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该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 复合手术 碘对比剂过敏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对比分析
12
作者 王彦军 鲍祯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术,68例)和缝合组(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术,69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情况。结果: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缝合组术后6 m及1 y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股动脉切开技术比较,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可缩短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 股动脉切开术
下载PDF
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浩诚 沈永斌 姜维良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91-195,198+182,共7页
目的通过对患者病情、术前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这几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讨论分析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并行... 目的通过对患者病情、术前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这几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讨论分析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156例患者的病情、术前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术后治疗措施等资料整理收集,共将其分为2组: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组(A组),共63例,普通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组(B组),共93例,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出现1例死亡,围术期内出现内漏11例,经治疗内漏均消失;随访期发生4例内漏,多数经保守观察后消失,仅1例需治疗。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未出现死亡病例,围术期内出现内漏14例,经治疗内漏均消失;随访期内出现内漏6例,经保守治疗观察期内漏消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在术后及随访期间2组患者无明显支架移位发生。结论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与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远期存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无明显差异。血管腔内介入技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复杂型性腹主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型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CTA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张瑛 周淳 +1 位作者 刘诚 侯凯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6期984-989,共6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下应用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single energy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SEMAR)在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联合弹簧圈瘤体栓塞术后CTA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探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下应用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single energy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SEMAR)在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联合弹簧圈瘤体栓塞术后CTA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VAR联合弹簧圈瘤体栓塞术后30 d行腹部CTA复查的1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和2例髂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图像。对原始数据分别用混合迭代重建算法(non-SEMAR组)和联合SEMAR算法(SEMAR组)进行重建,对比两组图像伪影指数(artifact index,AI)、伪影周围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主观评分。结果SEMAR组弹簧圈上、下、左、右和邻近主动脉腔内的AI值均低于non-SEMAR组(38.16±19.20 vs 89.29±30.93、30.75±16.28 vs 82.62±28.01、33.61±16.18 vs 74.90±26.28、44.99±15.91 vs 87.72±33.70和24.49±12.58 vs 47.29±13.55,P<0.001);SEMAR组各方位CNR高于non-SEMAR组(2.47±2.15 vs 1.01±0.74、2.32±2.01 vs 0.72±0.50、4.93±4.15 vs 1.38±0.79、4.10±4.14 vs 1.56±1.18和19.91±11.01 vs 11.01±7.77,P<0.05)。与non-SEMAR组相比,SEMAR组图像主观评分明显增加(P<0.001)。结论SEMAR技术可减少弹簧圈伪影,提高瘤体、内脏动脉、支架和内漏显示的清晰度,对EVAR术后随访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髂内动脉瘤 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 CT血管造影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在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彦舫 孔健 +4 位作者 窦永充 杨超 周均 柏骏 曲乐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3月应用Powerlink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7例,术中均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并采用骑跨状将其固定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称为“解剖固... 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3月应用Powerlink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7例,术中均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并采用骑跨状将其固定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称为“解剖固定”方式。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1、6个月和1年,以及每年定期行增强CT检查支架在位情况。结果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l例术中加用左侧髂动脉延长支架,术中造影检查显示支架近端发生I型内漏,加用近端Cuff后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中分别加用双侧髂动脉延长支架和右侧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在术中造影检查发现左侧髂腿分支末端扩张不全而加用远端裸支架;3例患者植入单独的一体式覆膜支架即能完全修复病变。出院前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定期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无1例患者发生内漏和支架移位,且无动脉瘤破裂。结论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一体式覆膜支架 解剖固定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6
作者 曹军生 彭珊 车辙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1期33-35,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腹手术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查找有关EVAR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AAA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对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 目的:系统评价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腹手术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查找有关EVAR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AAA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对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EVAR组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中期动脉瘤相关死亡率低于开腹手术组,手术中期再次手术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001);EVAR组与开腹手术组中期全因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AR治疗肾下AAA的30 d全因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均低于开腹手术;两者中期全因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而EVAR治疗的中期再次手术率高于开腹手术治疗,表明EVAR治疗肾动脉下非破裂型AAA的短期疗效肯定,但发生再次手术危险性较高,导致EVAR总体获益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腔内修复术治疗无症状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比较
17
作者 熊江 卫任 +6 位作者 郭伟 刘小平 贾鑫 马晓辉 张宏鹏 张敏宏 张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通过与股动脉切开腔内修复术(surgical femoral cutdown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SFCEVAR)比较,探讨全穿刺技术腔内修复术(total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PEVAR)治疗无症状腹主动脉瘤(asymptomatic abdom... 目的通过与股动脉切开腔内修复术(surgical femoral cutdown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SFCEVAR)比较,探讨全穿刺技术腔内修复术(total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PEVAR)治疗无症状腹主动脉瘤(asymptomatic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AAAA患者41例,其中26例采用TPEVAR治疗(TPEVAR组),15例采用SFCEVAR治疗(SFCEVAR组)。TPEVAR组最大瘤体直径为3.5~9.2 cm,平均5.7 cm;SFCEVAR组最大瘤体直径为3.5~10.0 cm,平均6.9 cm。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3.5个月。两组主体输送系统外径、髂支输送系统外径、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量、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FCEVAR组术中出血量及ICU时间较TPEVAR组显著增加(P<0.05);TPEVAR组2例(7.7%)、SFCEVAR组5例(33.3%)出现轻微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2,P=0.08)。SFCEVAR组3例(20.0%)出现严重并发症,显著高于TPEVAR组(0例)(χ2=5.61,P=0.02)。结论 TPEVAR治疗AAAA的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SFCEV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穿刺技术腔内修复术 股动脉切开腔内修复术 无症状腹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