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6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被引量:39
1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腔内修复 近端 DeBakeyⅢ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左锁骨下动脉 上消化道大出血 胸降主动脉瘤 DTAA 动脉旁路 缺血性并发症 直接修复 左颈总动脉 肾功能衰竭 静滴甘露醇 ADA 治疗经过 回顾分析
原文传递
“烟囱”技术在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的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2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2 位作者 李全明 黎明 何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保留重要分支动脉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8名第一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附近、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保留重要分支动脉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8名第一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附近、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DSA下对夹层第一破口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行腔内隔绝的同时,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术后2周行螺旋CT检查,观察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I型内漏发生,2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术后随访2~10个月,主动脉内支架型人工血管位置良好,左颈动脉内"烟囱"支架保持通畅,无移植物相关的漏血发生。2例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2周消失,1例随访5个月持续存在,但为微量且有减少趋势。结论 "烟囱"技术可以为第一破口位于弓部重要分支动脉附近的动脉夹层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主动脉弓部血管重建开放手术带来的大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腔内修复术 烟囱技术
原文传递
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3
3
作者 舒畅 +4 位作者 施俊哲 葛建军 罗明尧 魏民新 方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杂交技术(Hybrid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杂交技术(Hybrid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以国内实践为主,结合文献报道形成了本专家共识,旨在阐明Hybrid主动脉弓修复术分型、技术优势、所需硬件条件和团队要求,以及针对各型Hybrid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基本流程等方面提出规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技术 主动脉弓 专家共识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84例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昌伟 刘暴 +6 位作者 吴巍巍 叶炜 宋晓军 李拥军 郑曰宏 曾嵘 管珩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13-915,共3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结果8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包括8例动脉瘤破裂急诊腔内修复术)。应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结果8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包括8例动脉瘤破裂急诊腔内修复术)。应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包括开窗支架2例。术后30d内死亡2例(病死率为2.4%),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感染性休克。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了解动脉瘤的解剖形态,掌握适应证、操作技术、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伴随疾病的治疗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 腹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附158例报告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全明 舒畅 +3 位作者 姜晓华 黎明 李鑫 何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1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19例,限期手术139例。术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主动脉的变化。结果支架释...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1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19例,限期手术139例。术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主动脉的变化。结果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显示第一破口封堵率为92.4%。22例并发胸腔积血的患者,9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3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5例并发下肢动脉缺血患者,3例慢性夹层动脉瘤瘤腔巨大患者均于术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9例非左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术中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均未出现窃血综合征。住院期间无死亡。141例获得3~48个月的随访,2例存在持续内漏,1例因支架移位再次手术并获得成功,1例并发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近期、中期内观察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治疗 腔内修复术 支架
原文传递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during endovascular thoracic aortic repair 被引量:20
6
作者 FUWei-guo DONGZhi-hui WANGYu-qi GUODa-qiao XUXin CHENBin JIANGJun-hao YANGJue SHIZheng-y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3期1066-1071,共6页
Backgrou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a frequent factor challeng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orde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wo stra... Backgrou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a frequent factor challeng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orde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wo strategies for conquering this challenge.Methods Ten patients underwent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eases during a one-year period ending June 30, 2004. Nine patients had DeBakey type Ⅲ dissecting aortic aneurysm (DAA), and one had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DTAA). The PLZ, defined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 to the primary entry tear of the dissection or to the proximal aspect of DTAA, was less than 15 mm in all instances. EVR with intentional coverage of the LSA without any supportive bypass was employed in 6 patients with DAA, and the preliminary right-left carotid and left carotid-subclavian bypass combined with EVR in the DTAA and other 3 DAA cases. Results Tech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patient with DTAA died from hemispher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subsequent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following an uneventful recovery from the cervical reconstruction performed 1 week previously. In cases receiving the EVR with intentional coverage of the LSA, in two patients dizziness occurred, which noticeably resolved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mannitol for 4 to 5 days, and a drop in blood pressure of the left arm was noted in all the cases, but remained clinically silent. No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limb ischaemia developed perioperatively or during the followup, ranging from 3 to 12 months, and complete thrombosis of the thoracic aortic false lumen was revealed on CT at 3 months in the 9 patients with DAA.Conclusions Both the intentional bypass absent coverage of the LSA and the adjunctive surgical bypass appear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manag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LZ during the endovascular thoracic aortic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aorta 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 proximal landing zone
原文传递
腔内修复联合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21
7
作者 常光其 李晓曦 +3 位作者 李松奇 胡作军 吕伟明 王深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41-742,T0001,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手术,然后从右股总动脉将带膜支架植入升主动脉封闭内膜撕裂口,并同时封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1例术后即时造影和术后2个月随访造影均显示升主动脉夹层消失,无内漏,颈部人造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病人健康生存;另1例术后2个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内膜撕裂口靠近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人 造血管旁路 升主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降主动脉病变 被引量:19
8
作者 魏以桢 常谦 +6 位作者 于存涛 孙晓刚 钱向阳 贺东 冯钧 吴永波 蒙延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总结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降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一期杂交手术的适应证,分析早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6例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或降主动... 目的总结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降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一期杂交手术的适应证,分析早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6例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或降主动脉瘤患者在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期杂交手术,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8.0~67.0岁(54.0±9.2岁)。B型主动脉夹层14例,降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1例,主动脉弓穿通性溃疡1例。急性发病10例,慢性发病6例。采用颈部切口头臂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4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1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1例。术后观察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术后1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成功一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心血管造影证实各吻合口通畅,支架无明显内漏和移位。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偏瘫,经对症处理后迅速好转。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0~10.0 h(5.3±2.7 h),住ICU时间0.0~2.0 d(1.1±0.4 d),住院时间4.0~7.0 d(5.3±0.8 d),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白蛋白)使用费用0.0~1 016.5元(134.5±281.8元)。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26.0个月(13.0±5.1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变化,9例患者支架远端夹层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一期杂交手术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降低分期手术间隔期的风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术式扩大了单纯介入覆膜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支架 腔内治疗 一期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21例血管腔内修复短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常光其 李晓曦 +4 位作者 伍淑文 李松奇 姚陈 李梓伦 王深明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6.7岁。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7d)35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d)57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30d)29例。结果即时手术成功率100%,住院并发症发生率27.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3%,术后内漏发生率15.7%。住院死亡率4.1%,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2.9%,亚急性期夹层0.0%,慢性期夹层13.8%。108例患者获随访(93.1%),平均随访17.5(1~67)个月。随访工具为CTA,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44.3%,部分血栓形成55.7%。随访期间死亡率2.8%。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短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 带膜支架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符伟国 黄俊 +4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7-540,共4页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 (手术组 ,n =6 1)的术前状况、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死亡率 ,并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率情况。结果 腔内组的年龄为 4 2~ 89岁 ,平均为 (70 .8± 10 .2 )岁 ;手术组的年龄为 30~ 82岁 ,平均为 (6 4 .5± 12 .9)岁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4 )。腔内组患者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比例分别为 4 1.9%和 2 9.0 % ,手术组分别为 2 1.3%和 6 .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8、0 .0 0 8)。两组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吸烟史等基线状况 ,以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恶性肿瘤、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腔内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 30 0ml和 0ml,手术组分别为 10 0 0ml和 10 0 0ml,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0 1)。腔内组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 0h和 2 4h ,手术组分别为 6 7h和 96h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0 .0 0 1)。两组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传统开腹手术 临床对照研究 人工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国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CT解剖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敏宏 郭伟 +3 位作者 刘小平 尹太 贾鑫 杜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方式回顾性研究中国人群升主及弓部血管的直径、长度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接受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388例,使用GE公司AW4.2工作站测量升主、弓部、... 目的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方式回顾性研究中国人群升主及弓部血管的直径、长度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接受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388例,使用GE公司AW4.2工作站测量升主、弓部、弓上分支的直径及长度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脉开口以上至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主动脉直径D1-D6分别为(34±5)mm;(34±5)mm;(33±4)mm;(30±4)mm;(28±3)mm;(26±3)mm。头臂干两处直径d1,d2分别为(13±2)mm;(13±2)mm。左颈总动脉两处直径d3,d4分别为(8.7±1.5)mm;(7.9±1.0)mm。左锁骨下动脉两处直径d5,d6分别为(10.7±1.7)mm;(9.3±1.3)mm。冠脉开口处至头臂干动脉开口近端的主动脉管腔长度L1为(5.4±1.2)cm;头臂干开口近端与左颈总动脉开口近端之间的主动脉管腔距离L2为(1.3±0.4)c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l1为(4.0±0.8)c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l2为(3.8±0.8)c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管壁之间距离l3为(0.39±0.23)cm;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管壁距离l4为(0.7±0.5)cm。结论得到中国人群升主及弓部血管直径和长度的数据,可为腔内修复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各类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 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手术切除与腔内治疗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建华 刘光强 +5 位作者 符洋 汤恢焕 吕新生 李刚 郭曲练 蔡宏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切除与腔内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多来进行手术治疗的5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切除组(37例)与腔内支架植入组(14例)围手术期及术后近期...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切除与腔内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多来进行手术治疗的5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切除组(37例)与腔内支架植入组(14例)围手术期及术后近期情况。结果支架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均短于切除组(P<0.05),支架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切除组(P<0.01),但住院费用远较切除组高[(13.7±4.7)万元vs.(3.4±0.7)万元]。术后近期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支架治疗较为安全,创伤更小,患者恢复速度较快。但腔内治疗的费用目前仍过高,且远期疗效尚需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支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8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石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I0003,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 死亡
下载PDF
开腹手术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4
作者 骆曦图 刘正军 杨澄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25期2754-2757,共4页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远期效果。方法将腹主动脉瘤患者207例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109例及腔内修复(EVAR)组98例,采取相应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对2组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及免于再次手...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远期效果。方法将腹主动脉瘤患者207例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109例及腔内修复(EVAR)组98例,采取相应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对2组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及免于再次手术率。结果 EVAR组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2组院后随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心肺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随访期间,开腹组患者免于再次手术率显著低于EVAR组(P<0.05),开腹组再次手术以伤口原因、局部或全身原因为主,EVAR组再次手术以移植物原因及局部或全身原因为主。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EVAR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可有效降低院内病死率,却增加了远期的再次手术率,并不能有效提升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腹手术 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生存率 再次手术率
下载PDF
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早期效果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博文 陈忠 +5 位作者 王盛 杨耀国 唐小斌 寇镭 刘晖 吴章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比较急诊行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与开放手术(open repair,OR)在破裂腹主动脉瘤处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5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手术干预的46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比较EVAR组... 目的比较急诊行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与开放手术(open repair,OR)在破裂腹主动脉瘤处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5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手术干预的46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比较EVAR组和OR组在围手术期死亡率.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输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区别。结果EVAR组18例,平均年龄(68±9)岁。OR组28例,平均年龄(70±11)岁。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21.0%和28.6%(P〉0.05)。EVAR组平均住院天数(15.3±9.5)d,OR组平均住院天数(23.9±10.5)d(P〈0.05),EVAR组平均输血(3210±3780)ml,OR组平均输血(4814±3392)ml(P〈0.05),EVAR组SICU平均停留时间为(7.7±4.2)d,OR组为(4.2±2.5)d(P〈0.05)。死亡率EVAR组21.0%.OR组28.6%(P〉0.05)。EVAR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89%,OR组为39.28%(P〉0.05)。结论EVAR是急诊救治破裂腹主动脉瘤的一种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弓部重建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立忠 戎天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外科急症,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致死率最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随着主动脉外科的快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外,还出现了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杂交...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外科急症,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致死率最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随着主动脉外科的快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外,还出现了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杂交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等技术。但是治疗方法越多,越能说明该疾病缺乏统一、简便、安全、有效的适合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由于主动脉弓在解剖、功能及病理改变上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弓部重建的最适策略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将目前开展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重建方法进行综述,并做简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弓部重建 外科手术 杂交手术 腔内修复
下载PDF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景侠 倪红霞 孙友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493-1495,共3页
目的总结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术前实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细致的生活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控制血压和疼痛,使其平... 目的总结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术前实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细致的生活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控制血压和疼痛,使其平稳度过急性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继续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出院时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 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中1例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对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术前准备、健康教育,加强疼痛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完善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围手术期 护理
原文传递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分析及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以桢 吕滨 +3 位作者 支爱华 高鑫 蒙延海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10.48)岁,47例(81.0%)有高血压病史,56例(96.6%)有急性胸背部疼痛,64排螺旋增强CT均可见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2例。均给予降压和负性肌力药物治疗。54例内科药物治疗,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随访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16±6.14)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在2周至3个月期间30例(62.5%)患者血肿部分或完全吸收。1例患者CT复查形成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仍保守治疗,2例患者仍有心慌、气短,偶有胸背痛的症状,其余患者恢复满意。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64排螺旋增强CT有助于提高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改善预后。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下载PDF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宏鹏 郭伟 +6 位作者 刘小平 尹太 贾鑫 熊江 马晓辉 张敏宏 许永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方法将我科2002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28例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累及主动脉弓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68岁。1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胸主动脉瘤,13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方法将我科2002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28例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累及主动脉弓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68岁。1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胸主动脉瘤,13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或B超随访。主要研究内容是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12例开胸行全弓旁路术,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11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动脉旁路2例。技术成功率为92.9%(26/28),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0/28),手术死亡率为7.1%(2/28),脑卒中发生率为7.1%(2/28)。随访时间(36±3)个月,1年通畅率为100%,3年通畅率为92.9%(26/28),5年通畅率85.7%(24/28);1年生存率为89.3%(25/28),3年生存率为71.4%(20/28),5年生存率为60.7%(17/28)。结论主动脉夹层弓部病变杂交手术的近、远期结果满意,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将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 杂交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锦州 赵卫 +2 位作者 朱培欣 牛国浩 李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腔内隔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国产CastorTM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单纯腔内隔绝治疗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腔内隔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国产CastorTM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单纯腔内隔绝治疗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A。以手术成功率、假腔消失率和分支支架通畅率为有效性终点指标,观察相应不良事件。结果19例患者支架均释放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患者无死亡,4例门诊随访时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无严重内漏发生,分支支架通畅率100%,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假腔直径平均缩小(10.3±1.2)mm(肺动脉分叉平面)。结论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对于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或逆撕至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单纯腔内隔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支架 血管腔内修复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