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三七促进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博华 朱陵群 +2 位作者 张娟子 牛福玲 崔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761-176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三七对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EPC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采集下肢缺血患者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条件下贴壁扩增细胞。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百分比... 目的:探讨黄芪、三七对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EPC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采集下肢缺血患者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条件下贴壁扩增细胞。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间杂有少量圆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黄芪中、低剂量组,三七中、高剂量组CD3+4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增加。结论:黄芪、三七能促进EPC的转化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三七 骨髓干细胞 CD34^+细胞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下载PDF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内促进血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谢松涛 陈璧 陶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在裸鼠体内缺氧状态下分化成内皮细胞的现象,初步研究其促进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根据EPC表面标记CD133,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EPC。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内血管增生情况;将荧光标记的EPC... 目的:通过观察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在裸鼠体内缺氧状态下分化成内皮细胞的现象,初步研究其促进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根据EPC表面标记CD133,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EPC。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内血管增生情况;将荧光标记的EPC注射于裸鼠腹部皮瓣中,观察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情况;将EPC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中,移植于裸鼠皮下,观察EPC参与血管重建。结果: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从第7天开始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成熟内皮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细胞器——Weibel-Palade小体。裸鼠成瘤实验:抗人vWF免疫荧光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裸鼠皮瓣实验:荧光标记EPC参与裸鼠皮瓣血管生成;PGA移植实验:抗人vWF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C参与血管生成。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祖细胞 CD133(AC133) 免疫磁珠
下载PDF
脉冲电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其祖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伟麒 郑磊 +1 位作者 王前 郭淑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9-693,697,共6页
为探索脉冲电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EPC)之间黏附强度的改变,诱导培养外周血EPC,荧光标记后与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固定电压和频率为5 V和5 Hz,选择1、3、6、9 ms的脉宽对其进行干预,持续刺激24 h后检测贴壁EPC的荧光强度... 为探索脉冲电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EPC)之间黏附强度的改变,诱导培养外周血EPC,荧光标记后与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固定电压和频率为5 V和5 Hz,选择1、3、6、9 ms的脉宽对其进行干预,持续刺激24 h后检测贴壁EPC的荧光强度,以荧光比率衡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 ms刺激组荧光比率即显著增高,随着脉宽延长,6 ms组达到最大值,但9 ms刺激组却显著下降,提示适宜脉冲电刺激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与EPC之间的黏附,为电刺激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刺激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黏附
原文传递
内皮祖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欣 蒋如如(综述) 哈小琴(审校)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49-454,共6页
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研究的深入,EPC的分离、体外培养、鉴定及在血管相关性疾病(如缺血性疾病)和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EPC具有分化功能,增殖能力极强,体外扩增培养速度... 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研究的深入,EPC的分离、体外培养、鉴定及在血管相关性疾病(如缺血性疾病)和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EPC具有分化功能,增殖能力极强,体外扩增培养速度快,主要存在于外周血、脐血、骨髓中,且容易获取,是干细胞移植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目前,EPC在治疗心脑血管、肢体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并初步取得了肯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就EPC在再生医学中的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再生医学 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受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对小鼠移植性动脉硬化的影响
5
作者 杨兆华 洪涛 +2 位作者 朱仕杰 夏利民 王春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0-364,413,共6页
目的探讨输入受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移植性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诱导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并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小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 目的探讨输入受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移植性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诱导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并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小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移植性动脉硬化模型,术后通过尾静脉将体外培养的EPC输入模型体内,2周后观察移植动脉内膜损伤修复情况及病理改变;术后4周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体外可诱导培养出EPC,其细胞表面既表达干细胞标记,又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并具有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小鼠腹主动脉移植术后2周,EPC输入组移植动脉内膜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加重。术后4周,EPC输入组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受体骨髓源性EPC参与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输入外源性EPC加重移植动脉内膜损伤,对移植性动脉硬化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epc) 移植性动脉硬化 内膜损伤 小鼠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展望
6
作者 毛梅 徐剑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内皮祖细胞是骨髓来源的祖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参与血管的修复和重建。广泛的毛细血管膜损伤、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调节修复损伤的肺血管将是减少高死亡率的新治疗靶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损... 内皮祖细胞是骨髓来源的祖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参与血管的修复和重建。广泛的毛细血管膜损伤、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调节修复损伤的肺血管将是减少高死亡率的新治疗靶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损伤肺血管系统的修复,对ALI/ARDS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回顾内皮祖细胞的相关知识及介绍近年来在急性肺损伤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细胞移植 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心血管植入材料体内内皮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佳龙 李全利 +1 位作者 陈俊英 黄楠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0-1383,共4页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再狭窄及血栓形成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研究显示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原因。损伤部位快速内皮化将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并避免血栓的形成,所以加快支架表面体内内皮化速度成...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再狭窄及血栓形成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研究显示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原因。损伤部位快速内皮化将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并避免血栓的形成,所以加快支架表面体内内皮化速度成为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体内内皮化相关研究和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内皮化 再狭窄 血管支架 内皮祖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