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和骨髓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孙宏毅 罗勇 +4 位作者 卢桃利 周承 秦文熠 李扬 蔡艳丽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与血管再生相关的因子及细胞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按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后的观察时间点,将模型...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与血管再生相关的因子及细胞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按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后的观察时间点,将模型组和电针组分为1、2、3、7d各4个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合谷"穴,刺激时间15min,每日1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趋化因子受体4+(CXCR 4+)细胞和骨髓EPCs占单核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蛋白浓度。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1d模型组和电针组较正常组外周血EPCs和CXCR 4+细胞数量均显著增高(P<0.01),2d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2d电针组骨髓EPCs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和电针组血清SDF-1α蛋白浓度第1天均增至最高,较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第1、2天电针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CXCR 4+细胞和骨髓EPCs数量的增加,该作用可能与SDF-1α表达上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合谷"穴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骨髓
原文传递
兔外周血与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
作者 周晨阳 陈忠 +5 位作者 辛毅 杨燎 王盛 唐小斌 成伟 刘丹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别从兔外周血和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并应用培养基(EBM-2)诱导培养,诱导分化为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源性细胞...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别从兔外周血和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并应用培养基(EBM-2)诱导培养,诱导分化为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源性细胞生长过程;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比较两种源性获得的EP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PCs相关抗原CD34、CD31、CD133及vWF因子的表达。结果:两种源性EPCs均于培养3~4d完全贴壁,呈克隆样生长,7~9d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成活率均为95%。两种源性获得的第2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3~5d细胞增殖较明显,外周血源性EPCs 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6.48%和3.52%,骨髓源性EPCs 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7.11%和1.84%。第2代EPCs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两种源性内皮祖细胞均阳性表达CD34、CD133、vWF因子,CD31弱阳性表达。结论:两种源性的EPCs均可高效获得且在体外稳定培养。与传统的骨髓源性EPCs相比较,从外周血源获得的EPCs是一种可靠、简便的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学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骨髓 体外培养 细胞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