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 被引量:49
1
作者 陈顺森 白学军 +2 位作者 沈德立 闫国利 张灵聪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儿童对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面孔觉察 面孔加工 眼动
原文传递
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琴 冯正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以A型行为类型问卷为工具筛选出27名A型行为者和26名B型行为者进行真人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愤怒、惊奇和厌恶面孔)的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两组对于愤怒面孔的注意偏... 目的:探讨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以A型行为类型问卷为工具筛选出27名A型行为者和26名B型行为者进行真人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愤怒、惊奇和厌恶面孔)的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两组对于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别(F=21.79,P<0.001),A型行为组注意偏向得分(40.8±47.9)高于B型行为组(-11.4±31.5);对厌恶面孔存在边缘显著(F= 3.95,P=0.052),A型行为组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B型行为组(0.7±59.9);B型行为组的注意偏向在不同面孔性质上无显著差异(F=1.48,P=0.213),而A型行为组差异显著(F=10.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愤怒面孔得分(40.8±47.9)高于其他面孔(厌恶面孔-35.3±61.1,惊奇面孔5.1±47.2,悲伤面孔0.5±16.4,高兴面孔-4.7±34.7),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除高兴面孔外的其他面孔。结论:B型行为者对情绪面孔无特殊注意偏向,A型行为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指向,而对厌恶面孔则有注意逃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行为 注意偏向 点探测任务 情绪面孔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媛美 盛利 +4 位作者 张英辉 何小琼 赵正前 王文娟 翟长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4期501-50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行为学特点,探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特点。方法:筛选出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ICD-10)的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与抑郁...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行为学特点,探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特点。方法:筛选出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ICD-10)的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对照组20例。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作为刺激材料,选择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反应时及正确率的差异。结果:抑郁组的总体平均反应时比对照组总体平均反应时长(t=-5.579,P<0.01),对照组无效任务与有效任务反应时差值为正,抑郁组为负。对照组、抑郁组均表现出有效任务正确率高于无效任务(t=8.353,2.994,P<0.01),中性图片正确率高于负性图片(t=7.363,4.499;P<0.01)。结论:1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反应速度较正常人慢,符合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特点;2正常人对情绪面孔图片表现出线索效应,抑郁症患者则表现出返回抑制,抑郁症患者未表现出显著的负性信息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线索-靶子任务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冰心 王义强 朱春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76-5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轻至中度的患者35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成绩上的差异。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高于要求忘记项目(TBF)的再认成绩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对愉悦面孔的TBR和TBF再认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对TBR的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与TBF的再认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05]。抑郁组对悲伤面孔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vs.(3.1±1.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出现了压抑后的反弹效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定向遗忘 情绪面孔 实证研究
下载PDF
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11
5
作者 范晓壮 毕小彬 +1 位作者 谢宇 贺荟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2-1186,共15页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不存在威胁性情...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不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而在任务与情绪无关的控制加工阶段,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针对HFA个体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杏仁核理论、强烈世界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等。神经生理机制方面,HFA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与其异常的皮下及皮层通路功能有关,同时可能会受5-羟色胺系统基因及催产素水平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在综合考虑研究方法及个体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加工特征及神经生物机制,着力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能 自闭症 威胁性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下载PDF
无意识的情绪面孔加工及其潜在神经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徐茜 蒋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3358-3366,共9页
随着探索无意识信息加工实验技术的日渐精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意识的视觉信息能够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由自下而上的视觉输入强度不足而非注意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识情况下人们对恐惧面孔加工的实验研究.采用视... 随着探索无意识信息加工实验技术的日渐精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意识的视觉信息能够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由自下而上的视觉输入强度不足而非注意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识情况下人们对恐惧面孔加工的实验研究.采用视觉掩蔽、双眼竞争、眼间抑制等范式的研究和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均互为印证发现,一些皮层下结构(如上丘、丘脑和杏仁核)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连接对无意识的恐惧面孔加工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推测人类对情绪面孔(尤其是带有威胁性的恐惧面孔)的加工可能得益于一条绕过初级视觉皮层的皮层下快速通路.但这条通路对无意识恐惧面孔加工的贡献还需要更多来自于揭示因果关系而非相关关系的实验研究的证据,并且这条高效的通路在意识上又会发挥何种作用亦有待于今后的研究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情绪面孔 神经机制 杏仁核 上丘 丘脑
原文传递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的损害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玲 潘宁 +4 位作者 许才娟 林琼希 叶俊 静进 金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了解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特点,并探讨其与表情识别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6.5~12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HFA组)及19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TD组),完成表情面孔延迟样本匹配任务及表情命名任务;比较两... 目的了解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特点,并探讨其与表情识别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6.5~12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HFA组)及19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TD组),完成表情面孔延迟样本匹配任务及表情命名任务;比较两组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表情面孔工作记忆与表情识别的相关性。结果与TD组相比,HFA组的总体表情面孔工作记忆正确率较低(76.23%vs 87.29%,P=0.026)、反应时较长(1 488.50ms vs 1 157.40ms,P=0.001),两组儿童高兴面孔工作记忆正确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HFA组表情面孔工作记忆正确率与表情命名正确率呈正相关(P〈0.05),TD组表情面孔工作记忆反应时与表情命名反应时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存在特定表情面孔工作记忆能力不足;其表情识别能力受损可能与表情面孔工作记忆能力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情面孔 工作记忆 表情识别 高功能孤独症
原文传递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在视觉注意上的性别差异--基于人物面孔和限制性兴趣刺激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磊 陈杨漪 贺荟中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40,共8页
人物面孔和限制性兴趣刺激分别是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人物面孔任务中:与男性ASD个体相比,女性ASD个体对静态的中性面孔敏感度较低,投入的注意资源较少,更倾向于关注动态场景下的中性面孔,具有... 人物面孔和限制性兴趣刺激分别是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人物面孔任务中:与男性ASD个体相比,女性ASD个体对静态的中性面孔敏感度较低,投入的注意资源较少,更倾向于关注动态场景下的中性面孔,具有良好的情绪面孔识别能力;在限制性兴趣研究中,与女性ASD个体相比,男性ASD个体的限制性兴趣强度更高,对人物面孔的注意更易受限制性兴趣刺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面孔识别 情绪面孔 限制性兴趣刺激 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会注意缺陷的眼动追踪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轶凡 李丹丹 +2 位作者 张龙 汪凯 朱春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4,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社会功能受损是ASD个体的一种核心特征。社会注意缺陷是其社会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于对面孔和社交互动的注视。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客观敏感的非侵入...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社会功能受损是ASD个体的一种核心特征。社会注意缺陷是其社会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于对面孔和社交互动的注视。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客观敏感的非侵入性测查工具,其应用使得对ASD个体核心特征的测量更为准确和客观。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SD个体社会注意的眼动刺激类型逐渐从面孔图像加工向社会互动场景转变,从静态呈现形式向动态呈现形式发展,多维度体现了ASD个体社会注意的眼动研究进展。这些研究表明,ASD个体较少注视面孔区域,对面孔中眼睛区域的注视更少。目前较多研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对情绪面孔注视的分析发现,ASD个体对眼睛注视的减少是由于威胁性面孔带来的不适感,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有关ASD个体社会注意受损的"注视厌恶"假说。相关神经机制研究发现ASD个体普遍对环境中的社会线索缺乏注意,杏仁核、梭状回、颞上沟和前脑岛等脑区与ASD个体社会注意相关,尤其是与颞上沟、前脑岛的背侧和腹侧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ASD社会注意缺陷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眼动追踪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ASD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会注意 眼动追踪技术 注视厌恶 注视冷漠 情绪面孔
原文传递
分视野范式呈现的情绪性面孔的加工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艳梅 张宇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3-575,563,共4页
研究采用36名被试(女20名,男16名),采用4种变化强度(5%、10%、20%、30%)的5种情绪面孔(愉快、惊讶、悲伤、厌恶、愤怒),记录被试对左右视野呈现的中性面孔和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考察情绪效价单侧化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积极情绪... 研究采用36名被试(女20名,男16名),采用4种变化强度(5%、10%、20%、30%)的5种情绪面孔(愉快、惊讶、悲伤、厌恶、愤怒),记录被试对左右视野呈现的中性面孔和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考察情绪效价单侧化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面孔比消极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表情强度高的面孔识别正确率高于表情强度低的面孔;女性被试对左视野出现的消极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高于右视野出现的消极情绪面孔,相反,对右视野出现的积极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更高。说明在女性被试上出现了效价单侧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价单侧化效应 情绪面孔 性别
下载PDF
抑郁情绪大学生反应抑制的眼动特点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新玉 陈睿 +2 位作者 高鑫 邹吉林 周仁来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89-1293,共5页
采用反眼动实验范式,通过BDI和SDS量表选取11名抑郁情绪大学生和12名正常大学生被试,旨在探讨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情绪刺激的眼动抑制能力。发现抑郁情绪组的眼跳反应时比正常组更慢,错误率更高;反朝向眼跳任务中,抑郁情绪组在高兴、悲伤... 采用反眼动实验范式,通过BDI和SDS量表选取11名抑郁情绪大学生和12名正常大学生被试,旨在探讨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情绪刺激的眼动抑制能力。发现抑郁情绪组的眼跳反应时比正常组更慢,错误率更高;反朝向眼跳任务中,抑郁情绪组在高兴、悲伤图片上的错误率高于中性图片,且在悲伤图片上的错误率最高。表明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慢于正常个体,且对高兴、悲伤刺激存在眼动抑制困难,对悲伤刺激抑制能力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情绪 情绪面孔 反应抑制 反眼动实验范式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世燕 张文武 +3 位作者 丁士炬 李湘兰 胡珍玉 程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32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恐惧和愤怒等4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观察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结果:ADHD组患儿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面孔特异性N170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17.7±9.5)μv vs.(25.8±14.0)μv,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454.2±51.3)ms vs.(433.0±29.8)ms,P〈0.05]。ADHD患儿组在四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的P300在四种情绪刺激中以恐惧面孔刺激后执行注意任务的P300波幅最低,潜伏期最长。结论:ADHD儿童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以恐惧面孔刺激引起的P300波幅最低,且P300潜伏期延长最明显。提示恐惧面孔可能影响ADHD患儿情绪调节,并影响其持续注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情绪面孔 持续注意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13
作者 钱程 赵越 +2 位作者 牛溪溪 顾佳灿 王爱君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Posner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情绪面孔的效价,考察了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如何影响视觉空间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目标...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Posner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情绪面孔的效价,考察了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如何影响视觉空间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减小;(2)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增大。研究表明,三维空间中情绪面孔能够影响返回抑制的大小,且这种影响在远近空间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 返回抑制 情绪面孔 注意定向
下载PDF
不同位置的情绪面孔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敬欣 贾丽萍 +1 位作者 张阔 张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5-339,共5页
分别将情绪面孔图片作为线索(实验一)或靶子(实验二)呈现,利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定位任务中情绪面孔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不同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返回抑制稳定出现,表现出与情绪加工的分离;而当情绪面孔作为靶子时,与... 分别将情绪面孔图片作为线索(实验一)或靶子(实验二)呈现,利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定位任务中情绪面孔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不同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返回抑制稳定出现,表现出与情绪加工的分离;而当情绪面孔作为靶子时,与中性面孔相比,情绪面孔引发的返回抑制量显著较小。该研究表明,在定位任务中,返回抑制不受线索生物性的影响,但是会受到靶子性质的影响,反映出机体在不同条件下对空间注意和情绪加工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抑制 情绪面孔 知觉搜索-盲目机制
下载PDF
听力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细连 陈顺森 白学军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49-153,161,共6页
为了研究听力障碍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注视情况,设计两个眼动任务,选取6-12岁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9名,让其观看图片。实验1探讨听力障碍儿童对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的觉察和注视情况,实验2进一步了解其它负性情绪面孔... 为了研究听力障碍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注视情况,设计两个眼动任务,选取6-12岁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9名,让其观看图片。实验1探讨听力障碍儿童对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的觉察和注视情况,实验2进一步了解其它负性情绪面孔的觉察和注视情况。结果发现:(1)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觉察悲伤面孔的时间较长,觉察其它情绪面孔的时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听力障碍儿童对所有情绪面孔的注视时间均长于正常儿童,且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最长;(3)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对愉快和惊讶眼睛的注视时间较短,对恐惧眼睛的注视时间最长;对平静和悲伤嘴巴的注视时间较短,对惊讶和恐惧嘴巴的注视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障碍儿童 情绪面孔 眼动
下载PDF
抑郁症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研究
16
作者 龙细连 陈顺森 +2 位作者 张卓 欧琪雯 郑智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993-997,共5页
目的研究抑郁症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情况。方法设计两个实验任务,以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选取抑郁症、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各15名,让其观看图片并对情绪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实验1比较三组大学生对正性、中性和负... 目的研究抑郁症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情况。方法设计两个实验任务,以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选取抑郁症、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各15名,让其观看图片并对情绪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实验1比较三组大学生对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的识别情况,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探讨三组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再认情况。结果三组对愉快面孔识别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平静和悲伤面孔(P=0.01、P<0.001),对悲伤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1、P=0.01);三组对悲伤面孔再认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9、P=0.004),而对悲伤面孔再认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5、P<0.001);抑郁症组对悲伤面孔识别的正确率与再认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对另外两种情绪及另外两组对三种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再认的正确率(均P<0.05)。结论三组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特点不同,抑郁症大学生对悲伤面孔出现了一定的负性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抑郁倾向 情绪面孔 负性偏向
下载PDF
单、双相抑郁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执行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来云 黄淑燕 +6 位作者 向锋 郑小泳 肖攀攀 梁雪玲 黄金焕 曹健伟 谈颂桃 《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UPD)与双相抑郁(BPD)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特点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比较36例单相抑郁患者(UPD组)、36例双相抑郁患者(BPD组)治疗前后以及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UPD)与双相抑郁(BPD)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特点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比较36例单相抑郁患者(UPD组)、36例双相抑郁患者(BPD组)治疗前后以及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患者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N170波幅BPD组<UPD组<对照组(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BPD组>UPD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N170波幅患者组均比治疗前升高,但BPD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患者组均比治疗前缩短,但BPD组仍长于对照组(P<0.05)。在4种情绪面孔中以恐惧面孔刺激的P300波幅最低,潜伏期最长(P<0.05)。患者组N170波幅与HAMD、HAM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与SSP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患者组P300潜伏期与HAMD、HAM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SSPI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难以像单相抑郁患者那样恢复到正常认知水平,且认知功能损害与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 双相抑郁 情绪面孔 事件相关电位 治疗转归
下载PDF
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脑区激活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雪玲 袁福来 彭仕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5-906,904,共3页
目的:了解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主要激活脑区及无意识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要求:①使用基于阈下启动范式的情绪面孔加工的fMRI研究;②采用Talairach和MNI坐标系统报告激... 目的:了解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主要激活脑区及无意识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要求:①使用基于阈下启动范式的情绪面孔加工的fMRI研究;②采用Talairach和MNI坐标系统报告激活脑区。对符合要求的文献使用GingerALE2.0软件计算脑区激活似然估计(ALE)值得到脑区分布。结果: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能引发杏仁核、海马和梭状回的强烈激活。结论:人脑存在特定的无意识情绪加工唤醒机制,杏仁核、海马和梭状回是无意识情绪加工的关键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情绪启动 情绪面孔 FMRI 无意识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群 刘燊 +2 位作者 牟忠琛 徐强 张林 《心理研究》 2016年第3期49-54,共6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2)探测位置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 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2)探测位置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均小于中性面孔;不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面孔,即两种注意偏向均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解除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自恋 隐性自恋 注意偏向 情绪面孔 点探测范式
下载PDF
述情障碍大学生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伏兰 李洁 翟乡平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22期5-10,共6页
目的:通过对述情障碍大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面孔识别下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探讨述情障碍大学生面孔识别的神经心理机制,为解决述情障碍相关问题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 目的:通过对述情障碍大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面孔识别下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探讨述情障碍大学生面孔识别的神经心理机制,为解决述情障碍相关问题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筛选述情障碍组和非述情障碍组各20名,要求两组被试分别在正性、负性、中性3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并分别检测被试执行任务时脑电视觉诱发电位,比较述情障碍组和非述情障碍组在正性、负性、中性3种情绪面孔下诱发的N170和P300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结果: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反应正确率[F(1,114)=0.203,P>0.05]和反应时[F(1,114)=0.193,P>0.05]无显著差异;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N170波幅要显著高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P<0.01);述情障碍组在中性情绪面孔识别上的N17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P<0.05),在正性及负性情绪面孔识别上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P300波幅及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反应正确率和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N170波幅要显著高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述情障碍组在中性情绪面孔识别上的N17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在正性及负性情绪面孔识别上均与述情障碍非述情障碍组无显著差异;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各类情绪面孔识别上的P300波幅及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述情障碍 情绪面孔 N170 P30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