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联合良肢位训练在重症脑卒中抢救及后期康复效果。方法①筛选宜兴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017年6...目的研究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联合良肢位训练在重症脑卒中抢救及后期康复效果。方法①筛选宜兴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后就诊,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n=40)与对照组(2017年6月之前就诊,常规抢救,n=50),比较两组抢救效果。②急救完成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第一组(n=20)与第二组(n=20),其中第一组病情稳定后接受良肢位训练,第二组接受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连续干预3周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发病至到院时间、转入专科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外气管插管率、院外开通静脉通道率及院外吸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过程中危机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3 d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均较同组出院时显著下降(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均较同组入院时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入院3 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康复训练干预3周后,两组运动功能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且第一组干预3周后,运动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第二组(P<0.05);第一组肩关节脱位、患足跖屈内翻、肢体痉挛及异常运动模式发生率均低于第二组,其中两组肩关节脱位及肢体痉挛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能有效优化急救护理质量,提高重症脑卒中救治效果,而联合良肢位训练,可有效减少患者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等并发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急诊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按照收缩压、舒张压的24 h压差各分为3组,之后采用常规治疗,统计...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急诊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按照收缩压、舒张压的24 h压差各分为3组,之后采用常规治疗,统计治疗后(30±1)d、(90±2)d、(180±3)d患者NIHSS及ADL评分变化情况,利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30±1)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SBP SD其他两组,且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90±2)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均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SBP SD<2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0±3)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且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特别是具有较多合并症且舒张压24 h波动大于30 mm Hg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降低血压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方式,将通过“120”或“999”等急救系统到院的患者分为急救转运组,自驾或出租车等其他非急救系统到院方式者分为自行就诊组;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和未改善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及卒中史)及临床资料[就诊时指尖血糖、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等]。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基线减少≥4分或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为0分。以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观察院前转运方式对早期(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1)3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急救转运组123例(40.7%),自行就诊组179例(59.3%)。急救转运组患者年龄、就诊时血糖均大于自行就诊组,男性及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比例均高于自行就诊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13)岁比(64±12)岁,t=-3.916;8(6,10)mmol/L比7(6,9)mmol/L,Z=-2.578;74.8%(92/123)比61.5%(110/179),χ^(2)=5.861;66.7%(82/123)比53.6%(96/179),χ^(2)=5.119;26.8%(33/123)比15.6%(28/179),χ^(2)=5.660;18.7%(23/123)比3.9%(7/179),χ^(2)=17.812;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血压、发病前mR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联合良肢位训练在重症脑卒中抢救及后期康复效果。方法①筛选宜兴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后就诊,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n=40)与对照组(2017年6月之前就诊,常规抢救,n=50),比较两组抢救效果。②急救完成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第一组(n=20)与第二组(n=20),其中第一组病情稳定后接受良肢位训练,第二组接受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连续干预3周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发病至到院时间、转入专科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外气管插管率、院外开通静脉通道率及院外吸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过程中危机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3 d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均较同组出院时显著下降(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均较同组入院时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入院3 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康复训练干预3周后,两组运动功能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且第一组干预3周后,运动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第二组(P<0.05);第一组肩关节脱位、患足跖屈内翻、肢体痉挛及异常运动模式发生率均低于第二组,其中两组肩关节脱位及肢体痉挛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能有效优化急救护理质量,提高重症脑卒中救治效果,而联合良肢位训练,可有效减少患者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等并发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文摘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急诊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按照收缩压、舒张压的24 h压差各分为3组,之后采用常规治疗,统计治疗后(30±1)d、(90±2)d、(180±3)d患者NIHSS及ADL评分变化情况,利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30±1)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SBP SD其他两组,且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90±2)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均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SBP SD<2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0±3)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且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特别是具有较多合并症且舒张压24 h波动大于30 mm Hg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降低血压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
文摘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方式,将通过“120”或“999”等急救系统到院的患者分为急救转运组,自驾或出租车等其他非急救系统到院方式者分为自行就诊组;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和未改善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及卒中史)及临床资料[就诊时指尖血糖、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等]。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基线减少≥4分或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为0分。以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观察院前转运方式对早期(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1)3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急救转运组123例(40.7%),自行就诊组179例(59.3%)。急救转运组患者年龄、就诊时血糖均大于自行就诊组,男性及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比例均高于自行就诊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13)岁比(64±12)岁,t=-3.916;8(6,10)mmol/L比7(6,9)mmol/L,Z=-2.578;74.8%(92/123)比61.5%(110/179),χ^(2)=5.861;66.7%(82/123)比53.6%(96/179),χ^(2)=5.119;26.8%(33/123)比15.6%(28/179),χ^(2)=5.660;18.7%(23/123)比3.9%(7/179),χ^(2)=17.812;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血压、发病前mR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