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杨月伟 丁平 +1 位作者 姜仕仁 诸葛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栖息地利用受水源距离的影响;(3)各种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团子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中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叶白纸扇、油茶、山、野楷杷、毛冬青、格药柃、乌饭、木、蔷薇科植物、苔草、三脉叶紫菀和厥类植物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重要植物种类;昆虫和土壤动物作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在栖息地的利用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针阔混交林 栖息地利用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浙江西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丁平 姜仕仁 诸葛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69,共5页
1994年 8~ 10月和 1995年 11~ 12月 ,采用直接测定法 ,对浙江西部开化县小北垅、水坞和严村山区的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ellioti)栖息地片断化现状进行调查 ,提出了片断化程度指数 (F)与运算公式 ,并采用该指数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 1994年 8~ 10月和 1995年 11~ 12月 ,采用直接测定法 ,对浙江西部开化县小北垅、水坞和严村山区的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ellioti)栖息地片断化现状进行调查 ,提出了片断化程度指数 (F)与运算公式 ,并采用该指数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进行测定与分析。栖息地的片断化与丧失将导致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面积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栖息地 片断化 保护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丁平 李智 +1 位作者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1995年 10月至 1996年 5月在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1)食物和水因子是决定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度的最主要因子 ,随季节的变化 ,影响白颈长尾雉栖... 1995年 10月至 1996年 5月在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1)食物和水因子是决定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度的最主要因子 ,随季节的变化 ,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的食物种类亦随之变化。 (2 )冬季 ,灌木层因子的作用大于草本层因子 ;春季 ,草本层因子的作用大于灌木层因子。(3)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多元回归模型 :冬季 :Y=0 .0 4 4 438X1+ 0 .0 0 35 19X2 - 0 .0 0 15 4 2 X3 + 0 .0 74 5 33;冬末春初 :Y=0 .5 2 6 6 6 0 X1+ 0 .0 4 144 4X2 - 0 .0 0 5 5 2 2 X3 - 0 .5 85 0 4 1;春季 :Y=0 .10 2 32 4 X1+ 0 .10 176 3X2 - 0 .0 0 2182 X3 + 0 .12 0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小区 利用度 白颈长尾雉 影响因子 空间异质性 多元回归分析 食物 季节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丁平 杨月伟 +2 位作者 李智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57-562,共6页
构成白颈长尾雉阔叶林型栖息地的植被乔木层主要树种为壳斗科植物 ,灌木层植物以山茶科、禾本科和樟科等科的种类为主 ,草本层植物以蕨类、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 .在针阔混交林型栖息地 ,壳斗科植物仍占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当比例 ,但针叶... 构成白颈长尾雉阔叶林型栖息地的植被乔木层主要树种为壳斗科植物 ,灌木层植物以山茶科、禾本科和樟科等科的种类为主 ,草本层植物以蕨类、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 .在针阔混交林型栖息地 ,壳斗科植物仍占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当比例 ,但针叶树种的比例明显上升 ,该类型栖息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组成特征与阔叶林型栖息地相似 .在针叶林型栖息地中 ,乔木层的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福建柏和圆柏等 ,并有较多的阔叶灌木树种构成灌木层 ,草本层中以蕨类为主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乔木层盖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特征 栖息地 白颈长尾雉 阔叶林 矫本层 灌木层 草本层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丁平 杨月伟 +2 位作者 李智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宿地内胸径较大、相对高大和树冠盖度较高的树木 .影响白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隐蔽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宿地 选择因素 白颈长尾维 鸟类栖息地 隐蔽条件 特征向量
下载PDF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丁平 杨月伟 +2 位作者 梁伟 姜仕仁 诸葛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62-68,共7页
笔者于1992年2~8月、1993年1~4月和1994年7月先后3次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和栖息地类型,各类型栖息地特征、以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 笔者于1992年2~8月、1993年1~4月和1994年7月先后3次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和栖息地类型,各类型栖息地特征、以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和高灌木林等。②该雉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900m左右的地段,各类栖息地的植被盖度特征上有较大变化。栖息地植被各层次的盖度特征变化又和栖息地的隐蔽与食物条件等有关。③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巳经成为岛屿状、片段化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栖息地 雷公山
下载PDF
官山白颈长尾雉活动区域海拔高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言朋 郑家文 +6 位作者 丁平 蒋萍萍 蔡路昀 黄晓风 姚小华 徐向荣 余泽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3,共7页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区域 垂直移动 季节变化 SYRMATICUS ellioti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春季扩散活动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8
作者 彭岩波 丁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8,共6页
2002年10月—2003年6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6月,采用无线电遥测、GPS技术、SAW模型和样方法,对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颈长尾雉在春季均存在持续约为16~23d的扩散活动,其... 2002年10月—2003年6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6月,采用无线电遥测、GPS技术、SAW模型和样方法,对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颈长尾雉在春季均存在持续约为16~23d的扩散活动,其扩散直线距离在1.5~2.1km。②扩散过程中白颈长尾雉对其运动路线存在选择性,在其扩散进入和未进入区域之间,草本盖度、乔木种数、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灌木数量和草本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距水源距离、坡度、乔木数量、乔木枝下高和草本种数存在显著差异。③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坡度和灌木数量等与障碍有关的因子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扩散活动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扩散活动 影响因子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和日活动距离 被引量:11
9
作者 蔡路昀 徐言朋 +4 位作者 蒋萍萍 丁平 姚小华 徐向荣 王国兵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9-683,共5页
1994~2006年期间,通过无线电遥测、GPS技术在浙江开化水坞山区、开化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与日活动距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的月活动区大小为0.024~0.243km^2,且以冬季的月活... 1994~2006年期间,通过无线电遥测、GPS技术在浙江开化水坞山区、开化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与日活动距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的月活动区大小为0.024~0.243km^2,且以冬季的月活动区面积最大,其中1月份活动区面积变小,随后逐月增大;但进入繁殖期,白颈长尾雉月活动区面积再次变小.活动区大小的变化受到气候、食物条件、栖息地类型及其片段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平均日活动距离和最大日活动距离均小于春季的,而均大于初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活动区 日活动距离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任鹏 余建平 +5 位作者 陈小南 申小莉 宋虓 张田田 余永泉 丁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3,共11页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雌雄性比为1:1.64。...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雌雄性比为1:1.64。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其探测率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依次递减,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冬、春两季,白颈长尾雉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较小,而夏、秋两季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增加,其分布在海拔段(F_(4,12)=3.76, P <0.05)和季节间(F_(3,12)=3.34, P <0.05)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海拔和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日平均气温和海拔对白颈长尾雉是否出现均有极显著影响(P <0.01);白颈长尾雉月探测率和探测到白颈长尾雉位点的海拔均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而与月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关系(P> 0.05)。这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拔和气温影响,随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显示,最优模型仅保留"100 m内水源"这一个变量,次优模型是"100 m内水源×海拔",最优和次优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8和0.14,"100m内水源"和"海拔"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重要因子,重要值分别为0.82和0.51。因此,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并非仅由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变量决定,而是由多个环境变量共同决定。气温的变化和对不同海拔段的选择是导致白颈长尾雉形成不同季节分布格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颈长尾雉 分布特征 气候 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
原文传递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俊豪 黄晓凤 +2 位作者 鲁长虎 姚小华 余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76-2787,共12页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 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栖息地评价 栖息地片断化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微卫星多态性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芳君 蒋萍萍 丁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1-468,共8页
采用7个微卫星位点遗传标记,对白颈长尾雉(Syrnaticus ellioti)4个地理种群105个个体进行了种群遗传分析。研究发现4个地理种群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8.86;大多数微卫星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值... 采用7个微卫星位点遗传标记,对白颈长尾雉(Syrnaticus ellioti)4个地理种群105个个体进行了种群遗传分析。研究发现4个地理种群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8.86;大多数微卫星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值较低,平均为0.504,要明显低于期望杂合度。7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549~0.860,平均为0.712。用无限等位基因模型、逐步突变模型和双相突变模型对4个地理种群的种群瓶颈效应检测,发现各种群近期内都经历过瓶颈效应的影响。地理种群之间的Fst值表明,贵州与湖南地理种群间的分化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由Nei氏的无偏遗传距离所构建的邻接树显示,贵州地理种群与湖南地理种群的遗传关系较远。微卫星对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层分子变异分析(贵州地理种群对其他地理种群)发现:来自地理种群间和组群间的遗传变异量相对较小;而同一地理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变异量较大(92.84%),且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群瓶颈效应
下载PDF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发现白颈长尾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佳佳 李筑眉 梁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94-295,共2页
2012年5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红外自动摄像机拍摄到1只雄性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这是CITES附录I、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白颈长尾雉在该地区分布的首次报道,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新记... 2012年5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红外自动摄像机拍摄到1只雄性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这是CITES附录I、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白颈长尾雉在该地区分布的首次报道,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新记录.白颈长尾雉在该地区的发现,使该鸟种在贵州的分布区完整覆盖了整个贵州东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宽阔水 新纪录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在江苏省宜溧山区的新发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晶晶 徐惠强 +2 位作者 翟飞飞 常青 王磊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5-667,共3页
2016年3~11月,在江苏省宜兴林场和溧阳龙潭林场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从收集回的数据中发现多个监测点拍摄到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影像和视频,其栖息地大多以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毛竹林为主。经... 2016年3~11月,在江苏省宜兴林场和溧阳龙潭林场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从收集回的数据中发现多个监测点拍摄到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影像和视频,其栖息地大多以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毛竹林为主。经查实,白颈长尾雉为江苏省鸟类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江苏 宜溧山区 鸟类新纪录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鹏 刘美娟 +2 位作者 张扬 黄秒根 舒惠理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由于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与丧失,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局部地区种群灭绝,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白颈长尾雉生态学和生物学开展了大量...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由于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与丧失,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局部地区种群灭绝,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白颈长尾雉生态学和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文章从种群生态、栖息地、迁移及活动区、食性及觅食、繁殖生态、遗传及生理、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白颈长尾雉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濒危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16
作者 李益得 龚洵胜 +1 位作者 廖常乐 易建新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2,共4页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白颈长尾雉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本文从栖息地、活动区、空间生态学、食性和繁殖学等领域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其致危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以期为白颈长尾雉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生态学 食性 繁殖学 保护建议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6 位作者 陈昕旸 李耀宇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5-963,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离 红外相机 白颈长尾雉 白鹇 勺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