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袁长津教授祛痰化瘀通心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被引量:6
1
作者 蔡铁如 袁长津 《中医药导报》 2011年第9期6-7,共2页
袁长津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医药导报》主编等职。袁教授长期坚持勤谨临床,潜心钻研,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40余年。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祛痰 化瘀 袁长津
下载PDF
健脾化瘀清热药对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永锋 吴正治 +2 位作者 贾秀琴 谭永港 赵燕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清热代表药(黄芪、丹参、黄连)对胃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观察黄芪、丹参、黄连对该模型QOUH的影响;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的表达。结果黄芪、丹...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清热代表药(黄芪、丹参、黄连)对胃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观察黄芪、丹参、黄连对该模型QOUH的影响;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的表达。结果黄芪、丹参、黄连均能改善胃黏膜组织的损伤,黄芪、丹参能增强溃疡周围组织EGFR mRNA的表达。结论健脾化瘀清热药提高QOUH、增强溃疡瘢痕处EGFR mRNA的表达可能是健脾化瘀药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健脾化瘀清热药 表皮生长因子 溃疡愈合质量 大鼠
下载PDF
邱宝珊健脾化痰祛瘀治疗慢喉喑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项秀英 刘海媚 邱宝珊(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556-561,共6页
总结邱宝珊教授采用健脾化痰祛瘀疗法治疗慢喉喑的经验。邱宝珊教授秉承传统中医对慢喉喑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整体观念出发,确立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结合岭南人多痰湿的特点,重视顾护中焦脾胃,兼以行气、化痰、祛瘀、清... 总结邱宝珊教授采用健脾化痰祛瘀疗法治疗慢喉喑的经验。邱宝珊教授秉承传统中医对慢喉喑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整体观念出发,确立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结合岭南人多痰湿的特点,重视顾护中焦脾胃,兼以行气、化痰、祛瘀、清热,擅用岭南本草与膏方,采用内外兼治的思路治疗慢喉喑,疗效较显著。其内治疗法有汤剂、膏方等剂型,常用方为六君子汤、半夏厚朴汤、会厌逐瘀汤、小柴胡汤、贝母瓜蒌散等。外治疗法有中药雾化喷喉、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灸疗法、颈三线按摩法、嗓音训练法等。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重视对患者进行嗓音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合理用嗓,以巩固疗效及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喉喑 中医疗法 内外兼治 健脾化痰 祛瘀 邱宝珊
原文传递
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AECOPD的疗效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璐 杨勤军 +2 位作者 童祥丽 朱洁 李泽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842-848,85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AECOPD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共计854例患者,治疗组435例,对照组419例。通过系统分析,益气化痰祛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较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明显差异性[OR=3.98,95%CI(2.23,7.11),P<0.00001];肺功能方面FEV_(1)/FVC[MD=6.08,95%CI(5.01,7.15),P<0.00001]、FEV_(1)[MD=0.07,95%CI(0.01,0.13),P=0.02]、FEV_(1)%[MD=4.56,95%CI(3.09,6.02),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动脉血氧分压(PaO_(2))[MD=18.47,95%CI(16.77,20.16),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MD=−7.48,95%CI(−8.70,−6.26),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益气化痰祛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 化痰 祛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META分析
下载PDF
蒋健教授辨治颤证的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丹 顾志坚 +4 位作者 朱蕾蕾 李威 崔晨 耿琦 蒋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2455-2459,共5页
本文通过颤证的治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对此病证的证候识别要点、观察组方原则及其用药经验。基于古今医家关于颤证因机证治论述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蒋健教授认为震颤本质上为风病,风夹痰瘀是其最为常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联合运用祛... 本文通过颤证的治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对此病证的证候识别要点、观察组方原则及其用药经验。基于古今医家关于颤证因机证治论述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蒋健教授认为震颤本质上为风病,风夹痰瘀是其最为常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联合运用祛痰除湿、活血化瘀、祛风熄风3原则为主进行治疗;观察组方三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证 验案 病因 病机 化痰 祛瘀 熄风 经验
下载PDF
基于“缓中补虚”探析大黄䗪虫丸论治晚期肝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孟超 孔凡铭 +1 位作者 贾英杰 陈立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944-1947,共4页
“缓中补虚”蕴含着缓攻以祛瘀生新的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个性化的诊疗思维,符合“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治癌理念。大黄䗪虫丸为张仲景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广泛用于临床,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抗癌活性物质。大黄䗪虫丸所体... “缓中补虚”蕴含着缓攻以祛瘀生新的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个性化的诊疗思维,符合“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治癌理念。大黄䗪虫丸为张仲景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广泛用于临床,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抗癌活性物质。大黄䗪虫丸所体现的祛瘀润燥、通腑泄浊、缓消扶正的治疗思路切中晚期肝癌虚、瘀、毒的病机特点。通过对大黄䗪虫丸组方特点和晚期肝癌发病机制的理论阐述,为古方今用提供理论支持,为大黄䗪虫丸提供更多研究方向,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大黄䗪虫丸 经方 金匮要略 缓中补虚 祛瘀
下载PDF
从益气解毒祛瘀法论治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化磊 殷宏振 +1 位作者 裴颖 黄峰 《中国医药导刊》 2019年第8期488-491,共4页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不易诊断且病情进展迅猛,在全球癌症死因中高居第3。我国PLC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其侵袭和转移成为导致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差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医对PLC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不易诊断且病情进展迅猛,在全球癌症死因中高居第3。我国PLC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其侵袭和转移成为导致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差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医对PLC的治疗采用肝脏切除术、肝移植术、介入和放射治疗、消融疗法、药物治疗及生物免疫等疗法,但西医对于肝癌复杂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尚无清晰的思路,依旧存在众多短板而且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中医药在抑癌、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并且可降低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正气不足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础,气血瘀滞,邪毒内生是肝癌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因此益气、解毒、祛瘀治法正切合肝癌正气不足、气血瘀滞、邪毒内生的病机本质。本文从益气解毒祛瘀立论,分析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研究,总结益气解毒祛瘀法防治肝癌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病因病机 益气 解毒 祛瘀
下载PDF
当归四逆汤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6
8
作者 黄芳 黄罗生 +3 位作者 成俊 蒲军 朱倩 窦昌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31-33,共3页
当归四逆汤可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显著降低大鼠全血比粘度,抑制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并促进小鼠自身皮下血肿的吸收。
关键词 当归四逆汤 活血化瘀 中药药理学
下载PDF
三七炮制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 被引量:48
9
作者 陈斌 许慧琳 贾晓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2-487,共6页
生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而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以滋补力胜,二者在功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近年来三七炮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三七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生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而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以滋补力胜,二者在功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近年来三七炮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三七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应用新的关键技术手段,进行3个层次的物质基础研究来阐明三七"生消熟补"炮制机制的研究思路,为三七的炮制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炮制 物质基础 止血化瘀 补血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中药对COPD血管重塑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伟 谷明明 +2 位作者 孙璐璐 韩佳 姚玉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4-257,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肝病(COPD)模型大鼠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后肺血管的病理变化,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COPD血管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方法制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第29~42天,H组大鼠腹腔注射川青溶液8 mg&...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肝病(COPD)模型大鼠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后肺血管的病理变化,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COPD血管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方法制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第29~42天,H组大鼠腹腔注射川青溶液8 mg·kg-1,每天1次,C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第6周处死3组大鼠,观察COPD模型大鼠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后肺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C组和H组均有COPD特征性改变,但程度不同。H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轻度增生,管壁轻度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血管壁厚度比值、血管壁面积/血管面积比值与N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观察N组内皮细胞、基底膜、线粒体、板层小体正常;C组则出现明显变化,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变性,胞核有明显固缩倾向,毛细血管腔内见多形核白细胞堵塞;H组内皮细胞、基底膜、线粒体、板层小体基本正常,毛细血管腔内可见少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论: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延缓或者改善COPD大鼠模型的血管重塑,指导临床慢阻肺从瘀论治,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并结合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灵活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物,科学地看待活血化瘀在防治慢阻肺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 血管重塑
原文传递
240例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胡美绘 孙安修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调查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某院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其中使用瓜蒌皮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疏血通... 目的:调查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某院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其中使用瓜蒌皮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患者各40例,对其适应证、给药时间、疗程、用法与用量、溶剂、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无指征用药53例,占22.08%;平均疗程为(9.29±5.24)d;2种及以上药物联用54例,占22.50%;用药剂量不合理33例,占13.75%;溶剂选择错误率为63.75%。结论: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当、溶剂选择错误、疗程偏长、剂量偏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
下载PDF
颈椎通治疗颈椎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赵聚凯 陈庆平 +3 位作者 晏荣 陈德钊 程洁銮 迟文 《中国骨伤》 CAS 1997年第5期10-12,共3页
本文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之颈椎通胶囊进行大鼠血液流变学(A),兔离体主动脉(B),兔颈内动脉(C),犬椎动脉(D),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E)实验。结果表明:颈椎通胶囊具有降低大鼠血液粘度,直接舒张兔离体血管,显著增加兔... 本文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之颈椎通胶囊进行大鼠血液流变学(A),兔离体主动脉(B),兔颈内动脉(C),犬椎动脉(D),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E)实验。结果表明:颈椎通胶囊具有降低大鼠血液粘度,直接舒张兔离体血管,显著增加兔颈内动脉与犬椎动脉血流量,明显改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等作用。其中颈椎通对B、C、D的作用优于颈复康,对E的作用与复方丹参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通胶囊 颈椎病 活血化瘀 治疗
下载PDF
“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理论提出、应用及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1
13
作者 沈影 韩凤娟 王秀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6-1339,共4页
目前,“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理论在应用与研究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情况,不利于该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创新和发展。文章通过提出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对“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理论做出了重新的解读,阐明了以该理论为依据而改良... 目前,“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理论在应用与研究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情况,不利于该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创新和发展。文章通过提出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对“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理论做出了重新的解读,阐明了以该理论为依据而改良的“理冲生髓饮”的药物机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该理论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作用机制,而动力机制的探索仍然有待开展。最后,对该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思考,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煦肾阳 搜剔胞络瘀滞 动力机制 作用机制 卵巢癌 理论 思考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药对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汪毅 杨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4-265,共2页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中药治疗运动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运动导致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的患者40例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骨友灵搽剂外擦患处;实验组采用内服活血化瘀药外擦患处方法进行...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中药治疗运动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运动导致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的患者40例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骨友灵搽剂外擦患处;实验组采用内服活血化瘀药外擦患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大多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实验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内外联合应用,能有效降低软组织损伤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加快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活血化瘀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肿瘤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缪黎玮 叶丽红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5期521-523,529,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活血化瘀药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促进和血管生成正常化作用,为活血化瘀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方法检索相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方面的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阅读、... 目的探讨肿瘤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活血化瘀药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促进和血管生成正常化作用,为活血化瘀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方法检索相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方面的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结果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滞、痰凝、血瘀、毒邪等凝聚而成。在治疗上,临床应注意不同活血化瘀药的选择应用,应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及不同的病期等情况灵活应用,以及与扶正培土、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湿化痰等方法的配合应用。结论血瘀是常见病因病机,贯穿肿瘤发生发展各个阶段,而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活血化瘀 血管生成 肿瘤
下载PDF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9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雯雯 张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年第12期33-34,37,共3页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将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静脉滴注10ml/d。两组均2周为1疗程。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将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静脉滴注10ml/d。两组均2周为1疗程。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HF的治疗中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瘀血 水肿 左室射血分数(LVEF) NYHA心功能分级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活血化瘀 益气通脉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消肿止痛合剂对软组织损伤患者TNF-α、IL-6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玉吉 赵振文 +2 位作者 吴锦秋 唐兆鹏 李盛华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4期82-83,共2页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对早期、中期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 unl or necro-si s fact or M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产生的机制。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软组...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对早期、中期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 unl or necro-si s fact or M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产生的机制。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软组织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入院后治疗组内服消肿止痛合剂,50 mL/次,2次/d;对照组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3片/次,2次/d。2组患者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院第2、7、14天运用免疫度量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入院第2天,2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2组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肿止痛合剂能抑制创伤后致炎症因子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与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活血化瘀
下载PDF
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及疗效探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唐宏霞 王新婷 +3 位作者 董陆玲 张贵山 宗晓春 杨秀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711-1714,共4页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行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比较,指出治疗DN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肾气阴虚是DN发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健脾益气才能生化有源,治标应从化瘀降浊入手;因此,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在临床...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行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比较,指出治疗DN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肾气阴虚是DN发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健脾益气才能生化有源,治标应从化瘀降浊入手;因此,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在临床治疗DN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 理论探讨 疗效
下载PDF
基于血管新生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爱云 韦忠红 +8 位作者 余苏云 钱程 邹伟 杨春媚 张珊 吴媛媛 李晓曼 陈文星 陆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4-1888,共5页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床医生的极大困惑,亟待解决。考虑到血瘀所致血管新生异常在肿瘤血行转移中的作用,课题组以血管新生为切入点,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血管新生 活血化瘀中药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芦殿荣 何生奇 +4 位作者 冯利 芦殿香 袁晓玢 王芳 高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加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止痛,西药组予奥施康定止痛治疗,疗程7 d,观察疼痛数字评分(... 目的评价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加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止痛,西药组予奥施康定止痛治疗,疗程7 d,观察疼痛数字评分(NRS)、体力状况评分(卡氏评分,KPS)、奥施康定使用量、呕吐、便秘次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NRS评分降低、KP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治疗后NR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爆发痛次数、呕吐次数和便秘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治疗前后爆发痛次数、呕吐次数和便秘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后爆发痛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呕吐次数和便秘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奥施康定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奥施康定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奥施康定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资料后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P=0.009)。结论针刺补肾化瘀法联合奥施康定更能有效缓解骨转移疼痛,而且针刺疗法可有效缓解奥施康定呕吐、便秘等副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补肾化瘀 骨转移癌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