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304
1
作者 唐志尧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0-28,共9页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趋势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海拔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 ,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研究尺度 ,植物多样性沿海...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趋势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海拔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 ,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研究尺度 ,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 ,而形成这种格局的因素有很大差异。本文从α多样性 ,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三个尺度总结了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在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之间差异很大 ,但对于木本植物来说 ,虽然也存在其他格局 ,但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格局。在一般情况下 ,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并且对于不同生活型的物种 ,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相似的分布格局。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具有两种分布格局 :偏峰分布格局和显著的负相关格局 ;特有物种数往往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 ,而特有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γ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海拔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2
作者 厉桂香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1-1529,共9页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相比动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以罗氏454、Illumina Mi Seq等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平台...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相比动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以罗氏454、Illumina Mi Seq等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发展,土壤微生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较快。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最新研究综述发现,土壤微生物海拔分布模式并不明确,表现为无趋势、下降、单峰或者下凹型等多种海拔分布模式。这与大型动植物并不相同,暗示其驱动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扩散能力强以及较高的多样性和个体丰度而在局域尺度上可能更易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pH、碳、氮等因子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在海拔梯度上变异的重要因素。此外,温度和降水也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除微生物自身属性以及取样限制外,测序深度可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海拔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目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在功能基因、群落构建机制以及生态学理论的验证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大测序深度,增加取样密度,着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维持机制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海拔梯度 驱动机制 测序深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阿尼玛卿山地不同海拔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树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52
3
作者 彭剑峰 勾晓华 +3 位作者 陈发虎 刘普幸 张永 方克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68-3276,共9页
利用位于同一坡面的青海云杉树芯样本,建立了4个海拔高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年表序列特征值大都因海拔而不同,各年表序列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高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树木生长都与前一年10月份月均温显著正相关,与... 利用位于同一坡面的青海云杉树芯样本,建立了4个海拔高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年表序列特征值大都因海拔而不同,各年表序列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高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树木生长都与前一年10月份月均温显著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份和当年5、6月份月均温显著负相关;与前一年9、10月份和当年5月份的降水量都呈显著正相关,但都随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树轮宽度指数与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温暖指数都呈负相关,表明5~9月是该地区青海云杉生长较为活跃的季节。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海拔生长的青海云杉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都比高海拔生长的更显著,显然不同于以前研究的森林上下限树木的生长模式。4a表主成分中的第一主分量贡献率为81.071%,表明同一坡面影响树木生长的大环境因子是一致的。第一主分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同样显示出前一年生长季末和当年生长季初的水热组合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区域模拟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并认清了同一坡面青海云杉树轮记录的共性和差异,为今后树轮采样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海拔梯度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下载PDF
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51
4
作者 吴永杰 雷富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7-807,共11页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是一定地域内物种丰富度沿三维空间的立体分布,包括物种丰富度在经度、纬度和垂直梯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三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异。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机制研究得到了生物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是一定地域内物种丰富度沿三维空间的立体分布,包括物种丰富度在经度、纬度和垂直梯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三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异。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机制研究得到了生物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存在多种类型,但随海拔增加而物种数减少的单调递减模型和中海拔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单峰模型较为常见。目前在机制研究中验证较多的是气候稳定性、生物因子(种间相互作用)、能量、生境异质性、干扰、进化时间、物种分化速率、面积、中域效应(mid-domain effect)、生态位保守性(niche conservatism)等假说和机制。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理、地形、气候、地质演化历史、物种库和进化历史、物种分化速率、干扰等差异,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特别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和机制;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类群的物种也因进化扩散历史和生态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分布格局。因此,对不同地区和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机制进行研究应具体分析后才能得到可信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垂直分布 格局 机制
原文传递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被引量:45
5
作者 田怀珍 邢福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2,共8页
兰科是单子叶植物最大的科和被子植物中的第二大科。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因地域或坡向不同而呈不同趋势。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坡,植物资源丰富。作者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 兰科是单子叶植物最大的科和被子植物中的第二大科。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因地域或坡向不同而呈不同趋势。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坡,植物资源丰富。作者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记录了其种类、数量、生活型、海拔、生境,分析了其区系成分,并依据IUCN(2001)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对其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从海拔230-1,902m,每200m分段,共划分为9个海拔段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实地记录兰科植物38属70种,大多数种类数量较少,乳阳管理处的种类最为丰富;(2)随着海拔的上升,总体兰科植物以及不同生活型的兰科植物物种数量均呈现"中间高度膨胀型"而峰值偏向低海拔的特点;(3)濒危物种主要集中在600-1,000m人为活动稀少、环境好的小生境中;(4)800-1,000m的区系成分最丰富,热带性质的兰花多数分布在海拔1,600m以下;(5)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的相似性系数较高;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小生境和水分条件对于兰科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中海拔具有良好的水热条件,因此物种多样性最高;而低海拔地区的人为破坏使得该海拔段兰科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区系成分 生活型 濒危等级
下载PDF
山东蒙山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 被引量:45
6
作者 高远 慈海鑫 +1 位作者 邱振鲁 陈玉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77-6384,共8页
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蒙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发现区域地带性植被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主要植被类型为麻栎群落、赤松(Pinus densiflora)群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群落、日本落叶松(Larix ka... 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蒙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发现区域地带性植被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主要植被类型为麻栎群落、赤松(Pinus densiflora)群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群落、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群落、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和刺槐-麻栎(Robinia pseudoacacia-Q.acutissima)群落,麻栎群落略占优势,已具备继续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的条件基础。蒙山各层次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整体规律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以蒙山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均判断蒙山植被演替正处于亚顶极群落阶段。蒙山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近似中海拔高的单峰格局,这除受温度、湿度、人为干扰与面积外,蒙山植被亚顶极群落演替现状与所调查区域仅有800m的海拔梯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山 植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重要值 Shannon—Wiener多样性 Simpson多样性 Pielou多样性
下载PDF
湖南省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37
7
作者 王志恒 陈安平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894,共6页
为探讨区域尺度物种丰富度与地形的关系,利用湖南省地方植物志资料和地形图,借助GIS软件等手段,在定量分析湖南省地形的海拔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南省种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他们与地形复杂度的... 为探讨区域尺度物种丰富度与地形的关系,利用湖南省地方植物志资料和地形图,借助GIS软件等手段,在定量分析湖南省地形的海拔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南省种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他们与地形复杂度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科、属、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也即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均在中海拔地区达到最高;(2)随地形复杂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即中等复杂程度的地形,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物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物种丰富度 地形 中海拔地区 湖南省 种子植物 分异特征 植物志 海拔梯度 尺度
下载PD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angiosperm assemblages in fores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Changbaishan, 被引量:39
8
作者 Hong Qian Zhanqing Hao Jian Zh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Aims Understanding what drives the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y.Because ecological traits are often thought to b... Aims Understanding what drives the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y.Because ecological traits are often thought to be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there should be patterns in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local communities along ecological gradients.We investigate potential patterns in angiosperm assemblage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with a steep ecological gradient in Changbaishan,China.Methods We used 13 angiosperm assemblages in forest plots(32×32 m)distributed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from 720 to 1900 m above sea level.We used Faith’s phylogenetic diversity metric to quantify the phylogenetic alpha diversity of each forest plot,used the net relatedness index to quantify the degree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among angiosperm species within each forest plot and used a phylogenetic dissimilarity index to quantify phylogenetic beta diversity among forest plots.We related the measures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to environmental(climatic and edaphic)factors.Important Findings Our study showed that angiosperm assemblages tended to be more 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at higher elevations in Changbaishan.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niche conservatism hypothesis,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niche constraints in governing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assemblages.Our study also showed that woody assemblages differ from herbaceous assemblages in several major aspects.First,phylogenetic clustering dominated in woody assemblages,whereas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dominated in herbaceous assemblages;second,patterns in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along the elevational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s of Changbaishan were stronger for woody assemblages than for herbaceous assemblages;third,environmental variables explained much more variations in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phylogenetic alpha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beta diversity for w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ional diversity gradient herbaceous plants net relatedness index phylogenetic alpha diversity phylogenetic beta diversity woody plants
原文传递
贺兰山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33
9
作者 苏闯 张芯毓 +2 位作者 马文红 赵利清 梁存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9-708,共10页
贺兰山是一条重要的草原与荒漠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灌木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成,但对贺兰山灌木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却很少有专门研究。本文对内蒙古贺兰山西坡沿不同海拔分布的13类主要... 贺兰山是一条重要的草原与荒漠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灌木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成,但对贺兰山灌木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却很少有专门研究。本文对内蒙古贺兰山西坡沿不同海拔分布的13类主要灌丛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探讨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与海拔、土壤、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总体呈微弱的单峰格局,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随着海拔上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2)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灌木层郁闭度与下层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二项式回归关系,最大值出现在约40%的灌木层相对盖度处。(3)海拔、坡度和土壤质地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贺兰山灌丛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其中海拔是主要的限制因素。本研究有望实现对该地区灌丛群落研究的扩展和完善,并为灌丛资源的科学保育及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灌丛群落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被引量:30
10
作者 卢孟孟 黄小翠 +2 位作者 慈秀芹 杨国平 李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8,共11页
为揭示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云南哀牢山西坡的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APG III系统为基础框架,结合DNA条形码序列信息解决末端分类单元亲缘关系的方法,构建了哀牢山森林群落系统发育进化树... 为揭示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云南哀牢山西坡的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APG III系统为基础框架,结合DNA条形码序列信息解决末端分类单元亲缘关系的方法,构建了哀牢山森林群落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净亲缘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和最近亲缘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NTI),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和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整体的海拔变化趋势上来看,哀牢山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随海拔上升由系统发育聚集(phylogenetic clustering)走向发散(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或聚集程度降低。在低海拔地区,群落表现为系统发育聚集,表明生态位理论中的生境过滤作用在群落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中海拔地区,出现了聚集与发散两种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并存的现象,推测可能是生境过滤和竞争排斥两种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海拔地区,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因选择的指数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结果,NRI表现出系统发育聚集,而NTI却表现为随机或发散,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的环境胁迫可能促使植物发生趋同进化,推测其群落构建的生态学过程需要更为综合的研究。本研究揭示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沿海拔梯度确实存在显著的变化,证明在生态群落的构建过程中非随机过程起到促进乃至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系统发育 DNA条形码 海拔梯度 哀牢山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斌涛 陶和平 +2 位作者 史展 宋春风 郭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共6页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230 8,低可蚀性、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5.60%,18.23%,24.35%,44.02%和7.80%。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二者分布面积之和达1.77×106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8.37%;较高可蚀性、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河谷中。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在横断山区最为显著,土壤可蚀性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分异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而决定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的垂直分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空间分布 海拔梯度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7
12
作者 吴永杰 杨奇森 +2 位作者 夏霖 冯祚建 周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18-4328,共11页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观察记录到松鼠个体25个,共调查记录小兽个体726个,分属于3目6科16属25种。非参数估计的物种丰富度Chao2和Jackknife2指数以及物种累积曲线评估表明本次调查取样充分,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模型;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度在中海拔地区最高,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低;相反,物种均匀度在中海拔地区较低,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高;而物种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Shannon-Wiener、Fisher-α、Margalef三个综合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与其它多样性指数相比,Simpson指数未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海拔段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差异;而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相比,Fisher-α和Margalef指数对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多样性区分较好。同时,基于不同海拔段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的垂直分布模式提示我们在贡嘎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中应特别重视中海拔地段,因为该地段中居于生态食物链中间位置的小兽物种最丰富,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此外,规范统一的调查方法将有利于研究数据的整合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小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分布格局
下载PDF
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相似性递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鸣飞 王国义 +4 位作者 邢开雄 王宇航 薛峰 康慕谊 罗开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0,共8页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异的贡献,并通过置换检验比较不同生活型之间相似性的空间递减率差异。结果显示:(1)3种生活型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异质性差异均呈显著递减趋势;(2)地理距离与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相似性变异的41.1%、59.0%和47.4%,且地理距离的单独解释率均大于生境过滤的单独解释率;(3)不同生活型相似性在空间上的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乔木>灌木>草本,表明物种因扩散能力的不同而对空间阻隔效应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扩散限制与生境过滤共同主导了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且扩散限制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限制 生境过滤 生境异质性 海拔梯度 群落构建 物种周转率
原文传递
山西五鹿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曲波 苗艳明 +1 位作者 张钦弟 毕润成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2,共7页
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五鹿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五鹿山主要群落类型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群落、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群落、茶条槭(Acer ginnala)群落、白皮松(Pinus bungeana)群落、暴马丁香-茶条槭(Sy... 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五鹿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五鹿山主要群落类型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群落、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群落、茶条槭(Acer ginnala)群落、白皮松(Pinus bungeana)群落、暴马丁香-茶条槭(Syringa reticulate-Acer ginnala)群落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群落。其中,辽东栎群落略占优势,这可能暗示着该地区植被具有继续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的倾向。各层次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整体规律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以五鹿山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均暗示着五鹿山植被演替正处于亚顶极群落阶段。五鹿山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近似中海拔高的单峰格局,这是由于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温度、湿度、人为等因素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鹿山 植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重要值
原文传递
横断山区树线以上区域种子植物的标本分布与物种丰富度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大才 孙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1-388,共8页
植物标本是植物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估算物种丰富度的主要数据资料。本文收集了有关数据库和标本馆的标本资料,以分析横断山区树线以上区域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现状和物种丰富度。将树线以上区域(4,100–5,500m)划分成14个100m... 植物标本是植物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估算物种丰富度的主要数据资料。本文收集了有关数据库和标本馆的标本资料,以分析横断山区树线以上区域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现状和物种丰富度。将树线以上区域(4,100–5,500m)划分成14个100m海拔带,将每号标本的海拔信息记录到相应的海拔带内。共收集8,316号标本信息,记载种子植物1,820种,其中横断山区特有种655种。这些标本在物种间的分布极不均匀,仅有1–2号标本的物种最多,共974种,占53.5%。各海拔带内标本总数、种均标本数和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增加而下降,但物种稀疏曲线不能很好地描述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样地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为物种丰富度的估算积累更多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特有种 植物标本 物种丰富度 物种稀疏曲线
下载PDF
土壤酶计量揭示了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碳磷限制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林惠瑛 周嘉聪 +10 位作者 曾泉鑫 孙俊 谢欢 刘苑苑 梅孔灿 吴玥 元晓春 吴君梅 苏先楚 程栋梁 陈岳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1,共9页
了解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酶计量的变化对评估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武夷山不同海拔(1200~2000... 了解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酶计量的变化对评估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武夷山不同海拔(1200~2000 m)黄山松林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基本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以及与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通过分析土壤酶计量比、矢量长度(VL)和矢量角度(VA),探究土壤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及其关键调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β-葡糖苷酶(BG)活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而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NAG+LAP)/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AcP/MBC则相反;酶C/N、酶C/P、酶N/P和VL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VA则降低,表明微生物受P限制程度在低海拔处较高,而C限制在高海拔处较高。此外,可溶性有机C和微生物生物量P是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的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C、N、P有效性与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土壤胞外酶 酶计量 养分限制
原文传递
Contrasting elevational diversity patterns for soil bacteria between two ecosystems divided by the treeline 被引量:10
17
作者 Guixiang Li Guorui Xu +3 位作者 Congcong Shen Yong Tang Yuxin Zhang Keming M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177-1186,共10页
Above- and below-ground organisms are closely linked, but how elevat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il microbes shifting across the treeline still remains unknown. Sampling of 140 plots with transect, we herein invest... Above- and below-ground organisms are closely linked, but how elevat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il microbes shifting across the treeline still remains unknown. Sampling of 140 plots with transect, we herein investigated soil bacter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from a temperate forest up to a subalpine meadow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using Illumina sequencing. Our results revealed distinct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bacterial diversity above and below the treeline in responding to changes in soil condi- tions: a hollow elevational pattern in the forest (correlat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pH, and C:N ratio) and a significantly de- creasing pattem in the meadow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also distinct between the forest and meadow, relating to soil pH in the forest and soil temperature in the meadow. Soil bacteria did not follow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rb diversity, but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could be predicted by herb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lant communitie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change the elev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bacteria. Our findings are useful for future assessment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ional gradient TREELINE soil bacteria IHumina MiSeq diversity pattern communit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8 位作者 赵娅茹 杨娟 董立国 吴旭东 陈林 李学斌 倪细炉 李静尧 梁咏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57-1967,共11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连接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生物过程的重要桥梁,在调控地下生态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们对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贺兰山1300~2800 m范围内7个海拔... 土壤微生物作为连接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生物过程的重要桥梁,在调控地下生态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们对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贺兰山1300~2800 m范围内7个海拔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贺兰山林下植物群落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海拔分布格局,采用方差分解和冗余分析探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上升,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真菌细菌比(F/B)显示,低海拔土壤细菌的积累能力强于真菌,而在高海拔则相反。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例(GP/GN)随海拔上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随海拔上升土壤细菌和有机碳可利用度分别发生由“寡”到“富”和由“低”到“高”转变。植被属性、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共同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95.7%。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含水率(SWC)和全氮(TN)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本研究揭示了贺兰山东坡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深化认识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微生物群落 海拔梯度 山地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西藏东达山3种嵩草属植物气孔特征沿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玉怀 张大才 李双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8-736,共9页
嵩草属(Kobresia)植物是藏东南高山草甸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对该区畜牧业发展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选择西藏左贡县东达山为研究地点,从林线开始,海拔每升高约100m设置1个样带直至高山草甸分布边缘,共8个样带,调查各样带中物... 嵩草属(Kobresia)植物是藏东南高山草甸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对该区畜牧业发展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选择西藏左贡县东达山为研究地点,从林线开始,海拔每升高约100m设置1个样带直至高山草甸分布边缘,共8个样带,调查各样带中物种的组成及盖度,并依据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计算3种嵩草植物矮生嵩草(K.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和大花嵩草(K.macrantha)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同时取样观察它们叶片远、近轴面表皮细胞形态,测量气孔长度及保卫细胞宽度,计算气孔密度,探讨嵩草属植物对海拔梯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3种嵩草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均呈波浪状,气孔器仅分布于远轴面,近轴面无气孔器分布。(2)3种嵩草属植物气孔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分布格局,且在海拔4 537m样带处达到最大值,并表现为矮生嵩草(777.6个/mm2)>线叶嵩草(476.4个/mm2)>大花嵩草(414.3个/mm2)。(3)随海拔的增加,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气孔长度显著增大(P<0.05),而保卫细胞宽度显著减小;但大花嵩草气孔长度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保卫细胞宽度基本保持不变。(4)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气孔密度、长度和保卫细胞宽度与海拔梯度均显著相关,气孔特征对海拔梯度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与其在群落中重要值高的分布特征一致;而大花嵩草仅气孔密度和长度与海拔梯度显著相关,气孔特征对海拔梯度变化的敏感性低,与其在群落中重要值低的分布特征一致;嵩草属植物气孔密度、长度和保护细胞宽度与海拔梯度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出它们在海拔梯度上对生境的适应程度。可见,3种嵩草属植物气孔特征对海拔梯度上生境变化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影响它们在群落中的分布范围和物种优势度,其中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对环境变化敏感,而大花嵩草对环境变化相对不敏感;保卫细胞宽度与气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草属 海拔梯度 重要值 气孔特征 保卫细胞
下载PDF
西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03-2810,共8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丛枝菌根(AM)真菌群落对不同海拔环境的响应,基于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西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主要草本植物AM真菌的群落特征、菌根侵染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藏东南低海拔区(2200-3400 m)、藏中中海拔区(3400-3900 m... 为了进一步了解丛枝菌根(AM)真菌群落对不同海拔环境的响应,基于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西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主要草本植物AM真菌的群落特征、菌根侵染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藏东南低海拔区(2200-3400 m)、藏中中海拔区(3400-3900 m)和藏北高海拔区(4300-5300 m)的AM真菌分别为11属31种、11属20种和6属14种.随着海拔上升,孢子密度(r=0.978,P〈0.01)、物种丰度(r=0.462,P〉0.05)均趋提高,优势种、特有种比例大幅增加,Shannon指数(r=-0.945,P〈0.01)极显著下降.不同海拔区之间AM真菌群落Sorensen相似性系数(0.526-0.592)较为接近,仅在总体上随海拔差异扩大略趋下降;藏东南低海拔区、藏北高海拔区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藏中中海拔区.各海拔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对AM真菌群落、根系侵染亦具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影响趋势因整体海拔环境不同而异.说明西藏高原AM真菌群落趋于生境选择,受控于海拔所主导的水热环境及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