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苔藓植物的化学元素含量及其特点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虹玥 包维楷 王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4,共7页
苔藓植物是化学元素最有效的积累者 ,在指示环境质量变化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阐述了苔藓植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含量、来源及其特点 ,用以揭示影响苔藓植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因素 ,从而为苔藓植物作为指示生物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 苔藓植物是化学元素最有效的积累者 ,在指示环境质量变化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阐述了苔藓植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含量、来源及其特点 ,用以揭示影响苔藓植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因素 ,从而为苔藓植物作为指示生物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苔藓植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很多 ,主要来自大气沉降 (如降水、降尘、扬尘、树冠淋溶等 )和生长基质 (如土壤、岩石等 ) ,元素含量受到区域空间、生态系统、苔藓种类以及时间季节的影响。苔藓植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以指示环境条件 (如区域空间、生态系统和时间 )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化学元素含量 元素循环 特点 来源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循环速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肖兴翠 李志辉 +2 位作者 唐作钧 曾琴 王海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71-2880,共10页
为了提高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研究了湘北1667、2000、2400、3330、3900株·hm-25种不同密度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养分循环特征及其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 为了提高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研究了湘北1667、2000、2400、3330、3900株·hm-25种不同密度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养分循环特征及其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不同密度均遵循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的规律。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N、P、K、Ca、Mg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542.3—2073.7kg·hm-2,其中乔木层占70.3%~77.4%;林分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167.5~203.1、110.3~155.0和48.1—58.8kg·hm-2·a-1,两个高密度林分的吸收量和存留量显著高于两个低密度林分,归还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略微减小。林分及各元素的周转期总体上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加长,养分循环速率总体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养分利用效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为湘北湿地松林分密度调控、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等营林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造林密度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周转期
原文传递
马尾松林杆材阶段养分循环及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田大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我们于1978—1981年在广西禄峰山调查了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16块,以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营养元素的积累以及密度与生物循环和养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杆材林阶段,Ⅱ密度组林分(3210株/ha)的生物量、净... 我们于1978—1981年在广西禄峰山调查了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16块,以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营养元素的积累以及密度与生物循环和养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杆材林阶段,Ⅱ密度组林分(3210株/ha)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最高,养分利用效率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营养元素 养分循环 密度
下载PDF
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棉花系统9种矿质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春丽 刘娟 +4 位作者 张旺锋 刘梅 黄皖疆 高旭梅 张宏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34-6241,共8页
在新疆绿洲区,对不同连作棉田土壤中9种矿质元素含量、棉花植株的吸收和富集特性以及棉田养分收支量等进行分析,研究了农田土壤-棉花系统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棉田土壤中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贫化趋势,以Mo的... 在新疆绿洲区,对不同连作棉田土壤中9种矿质元素含量、棉花植株的吸收和富集特性以及棉田养分收支量等进行分析,研究了农田土壤-棉花系统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棉田土壤中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贫化趋势,以Mo的耗竭最为严重。棉株不同器官累积矿质元素的能力有明显差异,叶片中Ca、Mg和Mn的含量较高,根、茎中K、Na、Fe、Mo含量较高,棉籽中Zn和Cu含量最高;不同产品器官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不同,秸秆为:Mo>K>Mg>Ca>Cu>Zn>Na>Mn>Fe,纤维:Mo>K>Mg>Zn>Cu>Ca>Na>Mn>Fe,棉籽:Mo>Zn>K>Mg>Cu>Ca>Mn>Na>Fe。棉花对Mo的吸收能力最强,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Mo耗竭较为严重;随籽棉的收获,从棉田移出Zn、Cu的比例和数量较高,大量元素中移出Mg、K较多;棉花对Mn、Fe、Ca、Na的吸收量虽然较多,然而大部分富集在秸秆中,随着棉花秸秆的还田作用,将归还于耕作层并有大量富集,消耗量不大。新疆棉花长期单一种植,应重点补充Mo、Zn和Cu微量元素肥料,酌情补充Mg、K等大量元素肥料。棉田Ca、Na含量较新疆土壤背景低,预示着棉田土壤在向着脱盐碱方向发展,然而两元素在秸秆中的比例较高,因此棉花长期连作农田,应注意防止耕作层土壤向次生盐碱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绿洲 土壤 棉花 矿质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中国荒漠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驱动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智颖飙 刘珮 +10 位作者 马慧 路战远 崔艳 孙安安 姚一萍 张德健 刘海英 红鸽 刘钟龄 李雪飞 张荷亮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5,共9页
化学计量学已成为生态学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1995-2015年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对中国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高寒荒漠半荒漠生态区的荒漠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 化学计量学已成为生态学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1995-2015年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对中国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高寒荒漠半荒漠生态区的荒漠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N和P是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不同生活型植物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C、N、P含量在3种生活型的大小顺序为草本>灌木>乔木;(2)荒漠区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同;单个荒漠植物物种叶片C、N含量及C:N的季节变异较小,叶片P含量及C:P和N:P季节变异较大;(3)荒漠植物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该研究以期为维护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指导与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循环 化学计量学 荒漠植物 驱动因素 C:N:P
下载PDF
尾巨桉人工幼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被引量:11
6
作者 苏有文 何斌 +1 位作者 张伟 陈桂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773-12775,共3页
[目的]为尾巨桉人工林的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尾巨桉人工幼林(2年生)的N、P、K、Ca、Mg、Fe、Mn、Zn、Cu含量、积累量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 [目的]为尾巨桉人工林的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尾巨桉人工幼林(2年生)的N、P、K、Ca、Mg、Fe、Mn、Zn、Cu含量、积累量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中大量营养元素以N含量最高,其次为Ca或K,P含量最低,微量元素Mn、Fe含量最高,其次为Zn,Cu含量最低;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为干材>树枝>树根>干皮>树叶;林分对养分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分别为233.88、70.28、163.60 kg/(hm2.年),利用系数为0.71,循环系数为0.30,周转期为4.66年。[结论]尾巨桉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归还速率较慢,周转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循环
下载PDF
桤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与生物循环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文仕知 黄采艺 +1 位作者 杨丽丽 何功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101,共6页
对湖南汨罗桤木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生物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为春季最高,干材养分含量偏低,且大部分元素在春季达最低点,所以建议桤木干材在春季采伐;树皮有大量Ca富集... 对湖南汨罗桤木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生物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为春季最高,干材养分含量偏低,且大部分元素在春季达最低点,所以建议桤木干材在春季采伐;树皮有大量Ca富集,根系中营养元素季节变化不明显。林下植被元素含量从春季到冬季有下降的趋势,枯落物、土壤层中元素含量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K元素各个土层各个季节含量变化都不是很大。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养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以树叶中养分含量最高,30-60cm土壤层中含量最低;乔木层各器官排序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以N最高,P最低。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为167 809.80kg/hm2,其中乔木层5种元素总量为754.77kg/hm2,占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的0.45%,林下植被与枯落物层二者的养分积累量为254.04kg/hm2,占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的0.15%。营养元素的年积累量为350.18kg/hm2,以N的积累量最大。桤木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449.38,348.23,101.15kg/hm2。营养元素的循环系数为0.77,利用系数为0.60,周转期为2.17年,循环速率依次为N>Ca>Mg>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人工林 营养元素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生物循环
下载PDF
太行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主要养分元素分配及循环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勇 樊巍 +2 位作者 吴明作 张军 朱彦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111-116,124,共7页
为了解刺槐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标准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39.87 t/hm2,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 为了解刺槐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标准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39.87 t/hm2,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树干所占生物量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最小。2)3种元素在各器官中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树干、树根和树皮中的含量大小排序是N>Ca>P,枝、叶中含量排序为Ca>N>P。3)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量、年存留量分配关系为树干>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林分3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为633.20 kg/hm2,积累量和年存留量大小排序为Ca>N>P,Ca积累量最多(368.36 kg/hm2),P最少(18.19 kg/hm2),N居中(276.65 kg/hm2)。4)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归还量为286.52 kg/hm2,3种营养元素年归还量大小排序为Ca>N>P,Ca最高(196.48 kg/hm2),分别是N和P的2.31倍和40.26倍。5)刺槐人工林吸收系数排序为N>P>Ca,富集系数为N>P>Ca,刺槐对N吸收系数、富集系数均高于P、Ca,利用系数、循环系数排序是Ca>N>P,Ca周转时间最短(1.87 a),P最长(3.73 a),N居中(3.2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人工林 养分元素 养分循环 太行山
下载PDF
南方人工草地放牧系统元素循环与培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建生 蒋文兰 任继周 《四川草原》 2002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对土壤氮素、磷素、钾素在人工草地放牧系统中循环特征的分析 ,探讨了南方人工放牧草地氮素、磷素、钾素及硼、锌、钼、硫等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肥料种类及用量、具体施肥时间与方法 。
关键词 南方地区 生物措施 氮素 磷素 钾素 人工草地 放牧系统 元素循环 培肥技术
下载PDF
千烟洲试验区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永瑞 林耀明 +2 位作者 李家永 刘允芬 杨汝荣 《江西科学》 200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对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区人工林的养分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湿地松和马尾松人工林中的N、P和K养分元素积累量分别占 7种元素积累量的 41 .8%和 46.6%。而木荷林只占 2 2 .9% ,说明了湿地松和马尾松人工林生产lt干物质生物量... 对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区人工林的养分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湿地松和马尾松人工林中的N、P和K养分元素积累量分别占 7种元素积累量的 41 .8%和 46.6%。而木荷林只占 2 2 .9% ,说明了湿地松和马尾松人工林生产lt干物质生物量要比木荷人工林消耗更多的N、P和K养分元素。通过降雨淋溶归还给 3个林分的 7种养分元素量 ,分别为相应林分凋落物中的养分元素归还量的 0 .2 9倍、0 .2 0倍、0 .1 5倍。按林分生物循环特点可把该试验区的人工林划分为 :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林为高存留、低归还 ,木荷林为高归还、低存留量两种类型。前者易消耗地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养分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先进 宇万太 +2 位作者 马强 姜子绍 周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3-1068,共6页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NPK+M>NPK>M>CK;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微量元素 养分循环 玉米 大豆
下载PDF
湘西喀斯特地区三种优良乡土树种人工林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金华 李志辉 +2 位作者 刘球 王佩兰 胡淑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2-909,共8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特征,本文对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31年生的华榛(Corylus chinens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特征,本文对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31年生的华榛(Corylus chinens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养分循环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华榛、南酸枣和银鹊树3个树种林分的不同器官、地被物以及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均以南酸枣最低;3个树种的不同器官、地被物以及凋落物的营养元素含量均以Ca元素含量最高,P元素含量最低,表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植被养分特征;3个树种各器官的养分总含量大小均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树干。(2)南酸枣乔木层和地被物富集P元素的能力最高;华榛和银鹊树均是乔木层富集P元素能力最高,地被物富集Ca的能力最高。(3)3种林分中营养元素积累量以华榛最低,银鹊树最高,后者约为前者的188%;5种营养元素中,3种林分均以Ca积累最多,P积累最少,与树种体内营养元素含量规律一致。(4)3个树种林分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大小顺序均为银鹊树>华榛>南酸枣;3个树种林分营养元素循环速率均以K元素最高、P元素最低;3个树种林分营养元素利用效率均为P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5)人工银鹊树林是高吸收、高现存、较慢循环、养分高度节约型林分;相比南酸枣和华榛而言,银鹊树更加喜喀斯特钙生环境,更适合喀斯特地区的生长。(6)3个树种林分均有P元素在各器官含量低、对土壤富集能力强、循环速率低、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可见,受试喀斯特地区土壤普遍存在低磷现象,需要及时改善,以保证林分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乡土树种 人工林 营养元素 养分循环
原文传递
三种药材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煊章 康文星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99-404,共6页
对12年生杜仲、黄柏、凹叶厚朴人工林生态系统中11种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元素在林木各器官中的含量均有差异,植物系统和土壤系统各元素含量差异基本一致;三种药材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平均... 对12年生杜仲、黄柏、凹叶厚朴人工林生态系统中11种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元素在林木各器官中的含量均有差异,植物系统和土壤系统各元素含量差异基本一致;三种药材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平均速率以凹叶厚朴林>杜仲林>黄柏林为序;对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的高低顺序为杜仲林>黄柏林>凹叶厚朴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黄柏 药材林 生物循环
下载PDF
Element cycling in the dominant plant community in the Alpine tundra zone of Changbai Mountains, China 被引量:5
14
作者 LIUJing-shuang YUJun-b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21-525,共5页
Element cycling in the dominant plant communities including Rh. aureum, Rh. redowskianum and Vaccinium uliginosum in the Alpine tundra zone of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 Element cycling in the dominant plant communities including Rh. aureum, Rh. redowskianum and Vaccinium uliginosum in the Alpine tundra zone of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elements from litter decomposition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plant uptake from soil, but that from plant uptak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oil with mineralization process release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open system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input and soil leaching output, because of great number of elements from precipitation into the open system, the element cycling(except N, P) in the Alpine tundra ecosystem was in a dynamic balance. In this stud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different organ of pla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cumulating elements. Ca, Mg, P and N were accumulated more obviously in leaves, while Fe was in roots.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the same organ of the plants also was differen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Ca, Mg, P and N in mesophyll than in nerve but Fe was in a reversed order. The phenomenon indicates (1) a variety of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different elements, (2) the elements in mesophyll were with a shorter turnover period than those in nerve or fibre, but higher utilization rate for plant. Therefore, this study implies the significance of keeping element dynamic balance in the alpine tundra ecosystem of Changbai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 cycling ECOSYSTEM dominant plant community alpine tundra zone Changbai Mountains
下载PDF
PBGA封装体的热-结构数值模拟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葛增杰 顾元宪 +1 位作者 靳永欣 赵国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3-640,共8页
基于热弹性力学和结构优化理论,针对典型的PBGA封装体在工作过程中的受热问题,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完全和部分两种焊点阵列形式,采用了基于散热功率的热生成加载、热循环加载和热循环、热生成综合加载三种方式.... 基于热弹性力学和结构优化理论,针对典型的PBGA封装体在工作过程中的受热问题,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完全和部分两种焊点阵列形式,采用了基于散热功率的热生成加载、热循环加载和热循环、热生成综合加载三种方式.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各层材料的主要参数对封装体热-结构特性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对电子封装体的热-结构特性分析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并据此分别以最大应力最小化和封装体质量最轻为目标,对封装体进行了优化设计,为提高封装件的可靠性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弹性力学 有限元 焊点可靠性 热循环 热应力
下载PDF
Green manuring relocates microbiomes in driving the soil functionality of nitrogen cycling to obtain preferable grain yields in thirty years 被引量:2
16
作者 Guopeng Zhou Kunkun Fan +8 位作者 Songjuan Gao Danna Chang Guilong Li Ting Liang Hai Liang Shun Li Jiudong Zhang Zongxian Che Weidong Ca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96-610,共15页
Fertilizers are widely used to produce more food, inevitably alter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sms. The role of soil biodiversity in controll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remains unclear, especial... Fertilizers are widely used to produce more food, inevitably alter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sms. The role of soil biodiversity in controll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remains unclear, especially after decades of fertilization. Here, we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il functionalities of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cycling to crop production and explore how soil organisms control these functionalities in a 33-year field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or cow manure produced wheat yields equivalent to those obtained with chemical N, with the former providing higher soil functions and allow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N cycling(especially soil N mineralization and biological N fixation) to control wheat production. The keystone phylotypes within the global network rather than the overall microbial community dominated the soil multifunctionality and functionality of C,N, and P cycling across the soil profile(0–100 cm). We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se keystone phylotypes consisted of many metabolic pathways of nutrient cycling and essential microbes involved in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N_(2)O release, and biological N fixation. The chemical N, green manure, and cow manure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abundances of amoB, nifH, and GH48 genes and Nitrosomonadaceae,Azospirillaceae, and Sphingomonadaceae within the keystone phylotypes, and these microbes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_(2)O release, N fixation, and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respectively. Moreov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organic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the effects of the network size and keystone phylotypes on the subsoil functions by facilitating the migr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cross the soil profiles and green manure with the highest migration rate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ctionality of N cycling in controlling crop production and keystone phylotypes in regulating soil functions, and provides selectable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biodiversity soil multifunctionality element cycling keystone phylotypes
原文传递
高黎贡山天然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于光 周慧 +1 位作者 丛静 李迪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197-2204,共8页
应用微生物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2.0),研究了云南高黎贡山典型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该基因芯片含有24243个寡聚核苷酸探针,涵盖了参与碳、氯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151个功能基因群.在5个样地... 应用微生物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2.0),研究了云南高黎贡山典型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该基因芯片含有24243个寡聚核苷酸探针,涵盖了参与碳、氯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151个功能基因群.在5个样地中,共检测到微生物功能基因2237个,涉及12个不同的徽生物生物过程,包括碳降解、碳固定、硫还原、金属还原和抗性、氮固定、硝化、反硝化、污染物降解、磷利用、甲烷还原和甲烷氧化等.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 Weaver指数处于5.39~6.91之间,其中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高于针阔混交林.参与碳氨循环的相关功能基因多样性和丰度在样地间存在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样地具有较高的固碳基因丰度,GLGS15样地具有较高的反硝化相关基因丰度,表明这些微生物介导的生物过程在样地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CCA分析表明研究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植物多样性可能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素,VPA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植物多样性对徽生物群落结构分别做了25.79%,25.83%和18.94%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土壤微生物 功能基因 物质循环 环境变量
原文传递
元阳梯田周围不同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及其元素循环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圆圆 祖艳群 +2 位作者 李元 陈建军 吴伯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8-33,共6页
为了研究元阳梯田周围森林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状况,了解不同林木类型P元素循环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元阳梯田中心区周边9个不同森林群落优势种叶片、土壤以及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及各群落元素循环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1)在优... 为了研究元阳梯田周围森林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状况,了解不同林木类型P元素循环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元阳梯田中心区周边9个不同森林群落优势种叶片、土壤以及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及各群落元素循环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1)在优势种叶片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69g/kg,范围为1.05~3.00g/kg,在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51g/kg,范围为0.76~2.33g/kg,叶片和枯落物N含量平均值依次为:人工林茶园>阔叶林>针叶林。(2)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在0~20cm和20~40cm分别为0.72、0.38g/kg;速效P含量平均值为3.50mg/kg(0~20cm)和2.62mg/kg(20~40cm)。表层土P含量为:阔叶林>人工林茶园>针叶林。(3)植物叶富集系数的平均值为2.63,枯落物存留系数的平均值为1.06,归还土壤系数的平均值为2.46。3种循环系数大小为:富集系数>归还土壤系数>存留系数。存留系数和归还土壤系数为阔叶林最大,富集系数针叶林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阳梯田 P 元素背景值 元素循环
下载PDF
温郁金的石灰土栽培及其营养元素动态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寻阳 曹建华 +2 位作者 李小芳 卢枚桂 黄黎英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探索原产浙江温州地区的药用植物温郁金是否能在石灰土上生长,通过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温郁金在石灰土和红壤上生长及其生长过程中N、P、K、Ca、Mg、Fe 6种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郁金不但可以在石灰土上生长,而且其药用部位... 为探索原产浙江温州地区的药用植物温郁金是否能在石灰土上生长,通过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温郁金在石灰土和红壤上生长及其生长过程中N、P、K、Ca、Mg、Fe 6种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郁金不但可以在石灰土上生长,而且其药用部位(莪术之一)的产量、莪术油的含量及莪术油中主要药用组分β-榄香稀等的含量都较大;石灰土上生长的温郁金在生长前期较快地表现出老叶明显发黄的缺肥症状,而红壤植株在追加N、P、K 3种大量元素后功能叶子呈现黄白色,且夹带有褐色斑点的缺肥症状;石灰土中Fe元素有效态含量比红壤低一个数量级,但在石灰土上种植的温郁金植株其Fe元素含量并不比红壤上的低。由此认为:(1)温郁金基本可以在石灰土上引种栽培;石灰土种植温郁金对施加化肥诱发的土壤元素缺乏具有较强的抵抗性;(2)温郁金元素的吸收受地质背景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石灰土 红壤 元素循环
下载PDF
四川红杉-岷江冷杉原始林凋落物K和Na的归还动态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欣 付长坤 +3 位作者 杨佳萍 朱亮 吴福忠 张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6-1435,共10页
以凋落物为载体的养分归还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也是林木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相对于其他元素,钾(K)和钠(Na)在调节渗透压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淋溶作用强烈,极易流失,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海拔3589 m高山峡谷区... 以凋落物为载体的养分归还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也是林木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相对于其他元素,钾(K)和钠(Na)在调节渗透压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淋溶作用强烈,极易流失,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海拔3589 m高山峡谷区典型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类型凋落物中K和Na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归还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K和Na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25.34和4.44 kg·hm^-2,表现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凋落皮>附生植物>繁殖器官。其中,凋落叶和枝占总凋落物K和Na元素归还的85%以上;2)总凋落物、凋落叶和枝的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10月;凋落皮和繁殖器官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3)乔木层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双峰型"的归还模式,最大值在5月和10月,灌木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单峰型"归还模式,最大值在9-10月。这些结果说明了高山峡谷区典型针叶林不同类型凋落物元素归还的季节性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区域森林物质循环及相关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元素归还 物质循环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