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ber先天黑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睢瑞芳 赵潺 +3 位作者 姜茹欣 周崎 于伟泓 董方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及眼前后节检查。12例患者行验光检查、10例患者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8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眼球震颤及瞳孔反射迟钝。患者视力为光感-0.1。5例有怕光症状,占33.3%;7例有夜盲史,占46.7%。12例验光患者中,6例双眼等效球镜〉+5D,占50.0%;1例单眼等效球镜〉5 D,占8.3%;2例双眼轻至中度远视,占16.7%;1例1只眼正视,1只眼轻度近视,占8.3%;2例双眼中至高度近视,占16.7%。8例有眼球凹陷,占53.3%,4例有指眼征,占26.7%。10例行ERG检查的患者均为熄灭型,占100.0%。8例行OCT检查的患者中,7例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薄,占87.5%;1例较正常人增厚但同时合并黄斑前膜,占12.5%;2例视网膜各层结构正常,内外节(IS/OS)反光带较正常减弱且不连续,占25.0%;6例外界膜反光带、 IS/OS强反光带消失,外界膜及其以外的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但内界膜以内的各层视网膜结构正常,占75.0%。结论 严重视力损伤或盲、眼球震颤、瞳孔反射迟钝、熄灭型ERG及远视是Leber先天黑矇的主要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诊断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原文传递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 400038 被引量:4
2
作者 阴正勤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9-412,共4页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RG,ffERG)检查具有无创伤、客观、定量和可重复的特点,是现代眼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国内ffERG应用较广泛,但存在检测病种偏少、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等...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RG,ffERG)检查具有无创伤、客观、定量和可重复的特点,是现代眼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国内ffERG应用较广泛,但存在检测病种偏少、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等问题。重视其国际化、标准化、正规化应用;了解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网膜电图的适应证、检测技术和结果判读的区别;重视拓展其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ffERG在视网膜疾病诊断、鉴别和疗效判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标准 视网膜电描记术/方法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述评
原文传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杜蓓 张红 +2 位作者 汪建涛 徐延山 李筱荣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 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 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1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回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利用
原文传递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锥和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勇 余延基 阴正勤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评估感光细胞功能。方法 选取正常受试者8例8只眼进行视杆细胞mfERG检查,分析不同刺激光亮度对P1波振幅的影响;对19例RP患者38只眼分别进行视杆...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评估感光细胞功能。方法 选取正常受试者8例8只眼进行视杆细胞mfERG检查,分析不同刺激光亮度对P1波振幅的影响;对19例RP患者38只眼分别进行视杆和视锥细胞mfERG检查,根据局部波形信噪比判断检出率,对视锥细胞mfERG不同类型间的平均视力、P1波振幅密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比分析RP患者视杆和视锥细胞mfERG在各象限P1波振幅的变化。结果 采用0.04 cd/m^2蓝色低刺激光亮度可以稳定记录正常人视杆细胞mfERG反应。RP患者视锥和视杆细胞mfERG有效波形检出率分别为65.79%和10.51%。视锥mfERGⅠ型P1波振幅密度高于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P=0.000),平均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 P=0.612),I型振幅密度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r=-0.48,P=0.04)。分别比较RP患者视锥和视杆mfERG局部波形特征发现,两者在各象限的P1振幅密度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结论 RP患者黄斑区视锥细胞的反应存在多样性,视锥细胞mfERG检出率高于视杆细胞,残存视锥和视杆细胞功能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视网膜炎 色素性/诊断
原文传递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姗姗 杨安怀 +2 位作者 陈长征 易莲芳 邢怡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1-424,共4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RVO患者30例30只患眼以及对侧健康眼进行视力、视野、闪光ERG(FERG)检查,同时选取...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RVO患者30例30只患眼以及对侧健康眼进行视力、视野、闪光ERG(FERG)检查,同时选取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25例50只眼作为正常组进行FERG检查。所有检查均按常规方法进行。RVO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14例1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16例16只眼。根据其病史及FFA检查结果,将其按病程时间划分为小于1个月、1~3个月、大于3个月组;另外再根据RVO分型标准及具体检查结果,将RVO患者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对比分析RVO患眼与对侧健康眼以及正常眼PhNR振幅变化及ERG其他参数指标,包括振荡电位(Ops),视锥细胞反应(Cone-a、Cone-b),视杆细胞反应(Rod-b),暗适应眼的最大反应(Max-a、Max-b),30 Hz闪烁光反应(30 Hz)的差异以及PhNR振幅变化与 RVO疾病缺血类型、病程的关系。结果 PhNR振幅在CRVO患眼为(28.20±5.80) μV,BRVO患眼为(36.96±4.71) μV,对侧健眼为(61.25±3.93) μV,正常眼为(59.33±16.92) μV。CRVO组与对侧健眼、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9,9.80;P〈0.001),BRVO组与对侧健眼、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9,9.75;P〈0.001)。CRVO组中缺血型PhNR值为(22.77±15.73) μV,非缺血型为(36.63±12.91) μV,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1);BRVO组缺血型PhNR值为(32.39±13.22) μV,非缺血型为(46.73±10.43) μ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P〈0.05);病程小于1个月组CRVO与BRVO分别为(24.58±14.60)、(27.94±15.73) μV,1~3个月组分别为(50.39±13.80)、(58.69±12.43) μV,大于3个月组为(25.40±19.94)、(34.48±16.72) μV, CRVO中1~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视网膜静脉闭塞/诊断
原文传递
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对侧眼黄斑功能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妍 魏文斌 潘澄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 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比分析24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单眼RVO患者的24只对侧眼及18位正常受试者18只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受试者黄斑功能... 目的 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比分析24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单眼RVO患者的24只对侧眼及18位正常受试者18只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受试者黄斑功能的差异。采用罗兰RETIscan电生理仪记录mfERG,将记录图形分别按照6个同心圆和4个象限对P1、N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RVO患者对侧眼在中心第1、2环处P1、N1波的振幅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0,2.147;P〈0.05);其它各环、各象限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在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正常眼相比,RVO患者对侧眼黄斑中心凹视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视网膜静脉闭塞/诊断 视觉 单眼
原文传递
新型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在三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诗亮 沈吟 +4 位作者 陈媛媛 胡单萍 田凯琳 陈长征 邢怡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Ⅳ视网...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对3种模型组小鼠行眼底彩色照相;OIR模型组、MNU模型组小鼠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NU模型组、NMDA模型组小鼠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OIR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走形僵直;FFA检查可见形态异常、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致玻璃体混浊;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前纤维血管组织及纡曲扩张血管后方粗大的阴影暗区.MNU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无明显色素性改变;FFA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轻微变细;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不明显;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后2、3d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分别为(15.38±4.36)、(13.78±5.52) μV,明显下降.NMDA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痉挛纡曲;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12、24 h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72.28±7.18)、(65.35±9.18) μV,明显下降.结论 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能实时、无创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利用 视网膜电描记术 利用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老龄多巴色素异构酶敲除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黑色素在视网膜光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8
作者 陈静 邢怡桥 +3 位作者 陈长征 严茜茜 周芸芸 张姗姗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6-469,共4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黑色素含量与光感受器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黑色素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作用。方法 老龄多巴色素异构酶敲除小鼠(Dct-/-小鼠)和C57BL/6小鼠(野生型小鼠)各20只,分别为Dct-/-小鼠组和野生型小...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黑色素含量与光感受器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黑色素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作用。方法 老龄多巴色素异构酶敲除小鼠(Dct-/-小鼠)和C57BL/6小鼠(野生型小鼠)各20只,分别为Dct-/-小鼠组和野生型小鼠组。采用临床电生理国际标准分别对各型鼠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其最大混合反应后各组随机处死2只小鼠,摘除眼球作为阴性对照。余下每组各18只小鼠,将6只小鼠用20 W冷荧光灯行12 h明、12 h暗、12 h明的间断光照36 h,连续3个循环。光照强度为(5000±356) lx。光照结束后第6天再次进行ERG检查,记录ERG结果。随机颈椎脱臼法处死每组各2只小鼠,摘除眼球。所有摘除眼球常规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ERG检查结果显示,光损伤前后Dct-/-小鼠a、b波振幅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ta波光照前=-7.13,P〈0.01;tb波光照前=-4.414,P〈0.01;ta波光照后=-10.162,P〈0.01;tb波光照后=-6.772,P〈0.01);光损伤后Dct-/-小鼠ERG a、b波的振幅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ta波=4.975,P〈0.01;tb波=2.908,P〈0.01)。光损伤后,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Dct-/-小鼠视网膜水肿、变薄,较野生型明显;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RPE细胞中黑色素颗粒融解、断裂或丢失,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肿胀、碎裂及空泡变,Dct-/-小鼠损伤较野生型小鼠严重。结论 光损伤后RPE细胞黑色素含量减少,光感受器细胞功能下降,提示黑色素对光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刺激/副作用 色素上皮 眼/细胞学 黑色素小体/生理学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9
作者 孙光丽 黄时洲 +2 位作者 吕林 江福钿 吴德正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接受PPV联合0.25% 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例19...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接受PPV联合0.25% 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例19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手术前裂孔情况和手术后2个月裂孔闭合情况均以OCT检查为依据。采用VERIS Science 4.9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2、6、12个月患者mfERG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mfERG的P1波振幅密度,同时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改变情况。结果 手术后2个月,OCT检查显示16例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84.21%;3例3只眼黄斑裂孔未闭合,占15.79%。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高,其中以手术后2个月提高幅度最大(F=6.389,P=0.045)。手术后2、6、12个月mfERG各环P1波振幅较手术前均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0,P〈0.05)。结论 IMH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手术后P1波振幅较手术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力 矫正
原文传递
18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倩 常青 +3 位作者 王文吉 王敏 周旻 俞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AZOOR的18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眼底、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AZOOR的18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眼底、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觉诱发电位(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患眼与对侧眼的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同时行OCT、视野和mf-ERG检查者的检测结果一致性。结果 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正视2只眼,占11.1%;近视16只眼,占88.9%。无明显眼底改变11只眼,占61.1%;黄斑区附近单发黄白色点状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3只眼,占16.7%;颞侧呈区域性脱色素改变4只眼,占22.2%。所有患眼中心视野异常,周边视野正常。行OCT检查的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中断、缺失或毛糙。ERG检查发现,与对侧眼比较,患眼视杆反应b波,最大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及30 Hz闪烁光反应振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6,2.689,3.103,3.517,2.999,3.309;P<0.05);除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023,P=0.306),其余波潜伏期均较对侧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P检查发现,患眼P100波振幅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41);患眼与对侧眼P100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7,P=0.092)。行mf-ERG检查的患眼均存在振幅改变。OCT与mf-ERG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中心视野与mf-ERG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其异常区域分布不相吻合。结论 AZOOR以青年女性、近视眼发病为多见;通常无明显眼底改变;但中心视野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存在异常,OCT检查可见其存在不同程度的IS/OS光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诊断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