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被引量:38
1
作者 陈吉荣 张小朋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6,共7页
张爱玲的翻译成就一向为文名所掩,但是她的翻译也别具一格。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呈现出一种新面貌:不是戈达尔德那样强调极端的"妇占"理论,而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男性象征秩序与女性书... 张爱玲的翻译成就一向为文名所掩,但是她的翻译也别具一格。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呈现出一种新面貌:不是戈达尔德那样强调极端的"妇占"理论,而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男性象征秩序与女性书写之间的对话理论,而她对自己作品的往复翻译则表明了追求女性主体性体认的努力。上述特点构成其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主义翻译诗学 本土化策略
原文传递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新宇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 :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 (英汉互译、改编等 )和语内翻译 (从吴方言到国语 )。翻译题材从...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 :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 (英汉互译、改编等 )和语内翻译 (从吴方言到国语 )。翻译题材从小说、散文、诗歌到电影剧本等不一而足 ,同时亦留有佳译。特别是《海上花列传》注译 ,为这部中国近代小说光彩再现 ,做出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翻译题材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 翻译历程
下载PDF
多元视界下的张爱玲的翻译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晓莺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29,共5页
完整形态的张爱玲研究应该包括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其翻译研究。然而张爱玲的翻译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书写,处于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本文拟用多元系统理论,分两方面——分别是张爱玲对美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张爱玲对清末吴语小说《... 完整形态的张爱玲研究应该包括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其翻译研究。然而张爱玲的翻译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书写,处于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本文拟用多元系统理论,分两方面——分别是张爱玲对美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张爱玲对清末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翻译,来考察缘何张爱玲缺席当代中国翻译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的翻译 翻译史书写 多元系统理论 边缘
原文传递
归化与异化相得益彰——评张爱玲译《海上花列传》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勤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4-57,共4页
中国台湾作家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娴熟的双语写作能力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张爱玲作为翻译家的角色却尚未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她对吴语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的国语和英语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的分析... 中国台湾作家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娴熟的双语写作能力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张爱玲作为翻译家的角色却尚未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她对吴语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的国语和英语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的分析,说明归化和异化互补并用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此反驳翻译界对这两者关系的悖论,同时也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海上花列传》 归化 异化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被引量:18
5
作者 佟晓梅 霍跃红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2,共4页
张爱玲是一个译者,但她的译者地位一直被边缘化。虽然近年来张爱玲译者的身份逐渐得到学界、译界的认可,海内外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仍然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对其翻译现象的本质探讨。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张爱玲被边缘化的译者身份,... 张爱玲是一个译者,但她的译者地位一直被边缘化。虽然近年来张爱玲译者的身份逐渐得到学界、译界的认可,海内外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仍然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对其翻译现象的本质探讨。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张爱玲被边缘化的译者身份,一方面佐证生态翻译学解释翻译现象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于对张爱玲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做出更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同时,本研究提出,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翻译生态系统呈现出宽松、包容的良性发展态势,张爱玲正在由边缘走进人们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边缘化 译者 张爱玲 三维转换
原文传递
语言钢琴师——美国汉学家金凯筠的翻译观 被引量:17
6
作者 覃江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金凯筠是英美汉学界知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张爱玲研究专家。她成功地将后者送入象征荣誉、影响深远的"企鹅经典"。金凯筠的翻译观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大力借鉴。她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困难、策略、功用的看法,... 金凯筠是英美汉学界知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张爱玲研究专家。她成功地将后者送入象征荣誉、影响深远的"企鹅经典"。金凯筠的翻译观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大力借鉴。她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困难、策略、功用的看法,尤其是关于翻译的"钢琴师之喻"和"电影之喻"以及"翻译世界观"的思想,对深入探究翻译本质和操作过程,进行汉语文学翻译实践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凯筠 翻译观 《倾城之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爱玲
下载PDF
译出-译入模式下中国文学英译修改过程研究——以《海上花列传》英译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丹丹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3,190,共11页
本文聚焦张爱玲的《海上花列传》前两回英译和孔慧怡对其两次修订的痕迹,在构建翻译修订痕迹标注体系的基础上,从正文和注释两大方面对比三个文本的异同,概括并总结孔慧怡两次修订的内容和特征,以期探索文学英译由译出到译入模式的修改... 本文聚焦张爱玲的《海上花列传》前两回英译和孔慧怡对其两次修订的痕迹,在构建翻译修订痕迹标注体系的基础上,从正文和注释两大方面对比三个文本的异同,概括并总结孔慧怡两次修订的内容和特征,以期探索文学英译由译出到译入模式的修改与蝶变过程,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在尊崇原文整体叙事结构和语义翻译架构基础上,修订的着力点更应该集中在对译文语篇功能的衔接、连贯与语言通俗性以及行文节奏韵律之上,同时要注重并构建英语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英译 修改过程 张爱玲 孔慧恰
原文传递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川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4,共5页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消费主义文化 小资 庸俗化 消解
下载PDF
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严苡丹 王羽西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通过"陌生化"表现。本文以张爱玲《金锁记》、《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3篇小说及其英译为例,旨在探究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在自译过程中如何得以再现。研究发现,自译中作者和译者的诗学取向...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通过"陌生化"表现。本文以张爱玲《金锁记》、《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3篇小说及其英译为例,旨在探究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在自译过程中如何得以再现。研究发现,自译中作者和译者的诗学取向与审美诉求一致,冲突消弭,陌生化手法通过陌生化翻译策略的大量使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再现,说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可译的,为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再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陌生化手法 自译 张爱玲
原文传递
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敬国 项东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95-98,共4页
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之一,且是作家对其作品的自译,《金锁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典型的研究素材。论文以大量的译例为依据,考察张爱玲对《金锁记》原文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之一,且是作家对其作品的自译,《金锁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典型的研究素材。论文以大量的译例为依据,考察张爱玲对《金锁记》原文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对目标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及译者语言能力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文化元素 文化意识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籍此,论文提出应建立人类学大视野的故事概念。论文选取本雅明认定的"讲故事的人"的俄国作家列斯科夫,以之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传递经验以让人知道;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传递体验以让人感悟,颠覆了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离我们远去了的断言。籍此就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形成如下基本看法:故事概念很大,小说概念应置于故事概念之下;故事给了小说各种故事讲法和风格以可能和机会,故事由此而变异;故事满足人类对意义需求的基本功能则永远不会变化;故事的人类学特质给予小说研究以新思路;呼吁关注和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故事的形而上思考与故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故事 小说 列斯科夫 张爱玲
下载PDF
母性的沦丧与异化——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探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慧茹 《太原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48-50,共3页
张爱玲的小说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她所塑造的母亲,自私、病态为其标签,对母亲与儿女关系的刻画更是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索。
关键词 张爱玲 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
下载PDF
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晓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16,共21页
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利用对中国文化传统意象的"断壁残垣"的重构,同时对中国本土戏剧里的"蹦蹦戏花旦"形象与奥尼尔剧作中的地母意象进行了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在这一表面上非政治性的故事里所展现的身份... 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利用对中国文化传统意象的"断壁残垣"的重构,同时对中国本土戏剧里的"蹦蹦戏花旦"形象与奥尼尔剧作中的地母意象进行了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在这一表面上非政治性的故事里所展现的身份焦虑,实则反映了作为中产阶级世界的主导价值的个人主义处于一种深刻的危机之中,这导致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浸透了一种繁复的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而这种个人主义之所以失败或无效,并导致现代中国市民阶级主体性的无法建立,是因为半殖民、半传统的社会历史现实制约了一个文化上(与政治意义上的)市民阶级化的过程。小说文本深刻地、症状性地呈现了这个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虚无主义 《倾城之恋》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丽琴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48-51,共4页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现代小说 意象化 客观叙事 文体风格 叙事方式
下载PDF
《传奇》的回旋叙事与张爱玲的反线性发展观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擎 杨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意象、代际与色彩这三重回旋共同构成了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的回旋叙事。意象回旋将时间体验空间化,既支撑起了叙事空间,又使日常生活替代革命而成为永恒的时代主题,传达了反线性的时间观。张爱玲不仅从时间观上反抗线性发展观,... 意象、代际与色彩这三重回旋共同构成了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的回旋叙事。意象回旋将时间体验空间化,既支撑起了叙事空间,又使日常生活替代革命而成为永恒的时代主题,传达了反线性的时间观。张爱玲不仅从时间观上反抗线性发展观,更借助代际回旋将其抵制行为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之上。代际回旋着眼于代际之间的命运问题,揭示了命运的循环相生,宣告了反种族进化观立场。然而,反线性发展观并非张爱玲回旋叙事的终点,而是通向个人价值的桥梁。色彩回旋彰显了这一特质,红色系回旋与前进、蓝绿色系回旋与守旧分别建立起话语关联。在红与蓝绿两种色系的统摄之下,张爱玲塑造了存在于现实与记忆中的两类人物,使存在的依据由真假判断转化为以个人性为标准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传奇》 回旋叙事 反线性发展观 意象回旋 代际回旋 色彩回旋
原文传递
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勇麟 《华文文学》 2009年第4期17-21,共5页
张爱玲是一个被过分关注的名字,《小团圆》的出现,再次引起文坛轰动,赏赞喝骂,人言各异。对于一个文学创作奇女子而言,什么样的创作会让她自己如此"低估轻看"?果真是艺术价值有限,抑或涉及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这不仅是好奇的疑... 张爱玲是一个被过分关注的名字,《小团圆》的出现,再次引起文坛轰动,赏赞喝骂,人言各异。对于一个文学创作奇女子而言,什么样的创作会让她自己如此"低估轻看"?果真是艺术价值有限,抑或涉及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这不仅是好奇的疑问,更应该成为解读《小团圆》的关键。其实,《小团圆》只是一个残缺的梦,未能为张爱玲的传奇划下完满的句点,因此,任何埋怨责备都是多余,也许遗憾才是真正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团圆》 自传体 虚构
下载PDF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欧梵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对照记》 怀旧 苍凉
下载PDF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攸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223-227,共5页
张爱玲具有突出的女性意识,在西风东渐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她因其个人的特殊经历和作为女性的生存体验,再加上在英式教育背景中培养起来的具有突出的个人主体意识的理性反思,寻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根基,强烈体验女性乃至人的价值虚无... 张爱玲具有突出的女性意识,在西风东渐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她因其个人的特殊经历和作为女性的生存体验,再加上在英式教育背景中培养起来的具有突出的个人主体意识的理性反思,寻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根基,强烈体验女性乃至人的价值虚无感。所以她的女性书写弥漫着阴郁、逼仄、无望的苍凉氛围。张爱玲缺失审美超越性追求与自由体验,这是理解张爱玲创作整体审美风格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价值体验 虚无
下载PDF
“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色·戒》十年后的拉康主义重访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冠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9,共14页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李安 张爱玲 拉康 女性性态
下载PDF
徜徉在语言的三度空间——论张爱玲译《海上花》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若飞 《惠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8-41,共4页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从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个层面来论析张爱玲对《海上花》的翻译,可以管窥徜徉...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从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个层面来论析张爱玲对《海上花》的翻译,可以管窥徜徉在语言三度空间的张爱玲不同寻常的翻译才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海上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