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
陈吉荣
张小朋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8
|
|
2
|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
赵新宇
|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8
|
|
3
|
多元视界下的张爱玲的翻译 |
王晓莺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2
|
|
4
|
归化与异化相得益彰——评张爱玲译《海上花列传》 |
黄勤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6
|
|
5
|
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
佟晓梅
霍跃红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8
|
|
6
|
语言钢琴师——美国汉学家金凯筠的翻译观 |
覃江华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7
|
|
7
|
译出-译入模式下中国文学英译修改过程研究——以《海上花列传》英译为例 |
张丹丹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5
|
|
8
|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 |
刘川鄂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9
|
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
严苡丹
王羽西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10
|
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 |
刘敬国
项东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
8
|
|
11
|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
刘俐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2
|
母性的沦丧与异化——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探析 |
陈慧茹
|
《太原大学学报》
|
2009 |
8
|
|
13
|
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 |
王晓平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14
|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
杜丽琴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6
|
|
15
|
《传奇》的回旋叙事与张爱玲的反线性发展观 |
黄擎
杨艳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16
|
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 |
袁勇麟
|
《华文文学》
|
2009 |
5
|
|
17
|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
李欧梵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18
|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 |
王攸欣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6
|
|
19
|
“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色·戒》十年后的拉康主义重访 |
吴冠军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20
|
徜徉在语言的三度空间——论张爱玲译《海上花》 |
马若飞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