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艾希曼审判”之争背后:战后犹太集体的身份重构之路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晓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2,82,共9页
"艾希曼审判"是战后犹太世界备受瞩目的公共事件,引发了犹太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格肖姆·肖勒姆的激烈论争以及欧美知识界的大讨论,即著名的"艾希曼审判"之争。分析这场论争的内涵和要点,可以看出阿伦特...
"艾希曼审判"是战后犹太世界备受瞩目的公共事件,引发了犹太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格肖姆·肖勒姆的激烈论争以及欧美知识界的大讨论,即著名的"艾希曼审判"之争。分析这场论争的内涵和要点,可以看出阿伦特和肖勒姆对战后犹太复兴与身份重构的不同立场及其和现代犹太思想演变的内在关联,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战后犹太集体身份重构的两种典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阿伦特
肖勒姆
犹太思想
身份重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2
作者
陈国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大屠杀
平庸的恶
思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
4
3
作者
钟志清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35,共1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年间,大屠杀记忆一直在以色列国家的意识形态构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延续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反大流散"理念,试图割断新建以色列国家与欧洲犹太人的关联。国家记忆有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年间,大屠杀记忆一直在以色列国家的意识形态构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延续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反大流散"理念,试图割断新建以色列国家与欧洲犹太人的关联。国家记忆有意强调欧洲犹太人在大屠杀中的少量反抗,将其视为一种英雄主义,因而忽略了普通犹太人争取生存的抗争。1961年的"艾希曼审判"把大屠杀恐怖昭示于以色列国人,使其开始把大屠杀视为以色列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把所有形式的反抗均异化为"英雄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大屠杀记忆的多元化特征逐渐明显:该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因素,一方面,在国家意识形态体系中采取了更为有效的大屠杀教育方式,进一步把大屠杀记忆制度化、仪式化;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内出现大屠杀记忆被泛化和滥用现象,大屠杀的记忆方式逐渐从民族化向个体化转换,进而凸显出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对犹太复国主义理念的反驳,其本质是国家政治工具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记忆
以色列意识形态
国家记忆
艾希曼审判个体记忆
原文传递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探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魏美薇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2-24,共3页
艾希曼审判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审判之一。这次审判使汉娜·阿伦特对于"根本的恶"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平庸之恶"观点的提出是对其"根本的恶"思想的深化与补充,是对极权主义制度下...
艾希曼审判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审判之一。这次审判使汉娜·阿伦特对于"根本的恶"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平庸之恶"观点的提出是对其"根本的恶"思想的深化与补充,是对极权主义制度下人性的深刻反思。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为我们跳出传统的关于"恶"的一维认识怪圈,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服从与责任以及罪与罚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艾希曼审判
平庸之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艾希曼审判”之争背后:战后犹太集体的身份重构之路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晓倩
机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2,82,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战后犹太集体身份建构中‘上海’神话的功能:上海犹太难民自传及其文化记忆研究”(18YJA751013)。
文摘
"艾希曼审判"是战后犹太世界备受瞩目的公共事件,引发了犹太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格肖姆·肖勒姆的激烈论争以及欧美知识界的大讨论,即著名的"艾希曼审判"之争。分析这场论争的内涵和要点,可以看出阿伦特和肖勒姆对战后犹太复兴与身份重构的不同立场及其和现代犹太思想演变的内在关联,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战后犹太集体身份重构的两种典型路径。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阿伦特
肖勒姆
犹太思想
身份重构
Keywords
eichmann
-
trial
Hannah Arendt
Gershom Scholem
Jewish thoughts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2
作者
陈国战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基金
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项目(BPHR202203132)。
文摘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大屠杀
平庸的恶
思考
Keywords
eichmann
′s
trial
the holocaust
banality of evil
thinking
分类号
D0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
4
3
作者
钟志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35,共1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BWW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年间,大屠杀记忆一直在以色列国家的意识形态构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延续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反大流散"理念,试图割断新建以色列国家与欧洲犹太人的关联。国家记忆有意强调欧洲犹太人在大屠杀中的少量反抗,将其视为一种英雄主义,因而忽略了普通犹太人争取生存的抗争。1961年的"艾希曼审判"把大屠杀恐怖昭示于以色列国人,使其开始把大屠杀视为以色列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把所有形式的反抗均异化为"英雄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大屠杀记忆的多元化特征逐渐明显:该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因素,一方面,在国家意识形态体系中采取了更为有效的大屠杀教育方式,进一步把大屠杀记忆制度化、仪式化;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内出现大屠杀记忆被泛化和滥用现象,大屠杀的记忆方式逐渐从民族化向个体化转换,进而凸显出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对犹太复国主义理念的反驳,其本质是国家政治工具的体现。
关键词
大屠杀记忆
以色列意识形态
国家记忆
艾希曼审判个体记忆
Keywords
Holocaust Memory
The Ideology of Israel
National Memory
The
eichmann
trial
Private Memory
分类号
D73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探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魏美薇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2-24,共3页
文摘
艾希曼审判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审判之一。这次审判使汉娜·阿伦特对于"根本的恶"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平庸之恶"观点的提出是对其"根本的恶"思想的深化与补充,是对极权主义制度下人性的深刻反思。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为我们跳出传统的关于"恶"的一维认识怪圈,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服从与责任以及罪与罚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艾希曼审判
平庸之恶
Keywords
Hannah·Arendt
eichmann
trial
the banality of evil
分类号
D093.71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艾希曼审判”之争背后:战后犹太集体的身份重构之路
高晓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陈国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钟志清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4
原文传递
4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探究
魏美薇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