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风暴“菲特”(0114)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段丽 陈联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海南岛破历史记录的两场特大暴雨都是由穿过琼州海峡的台风所造成,热带风暴“菲特”(Fitow)就是其中的一个。由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和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在其西南侧的海南岛五指山西北侧有一个中尺度对... 海南岛破历史记录的两场特大暴雨都是由穿过琼州海峡的台风所造成,热带风暴“菲特”(Fitow)就是其中的一个。由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和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在其西南侧的海南岛五指山西北侧有一个中尺度对流小涡系统(MCS)生成。特大暴雨就出现在MCS所在地区。作者用PSU/NCAR的中尺度模式对这场暴雨和MCS作了模拟研究,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其外围流场和五指山山脉的辐合极有利于MCS的生成。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山脉地形生成的MCS,具有很强的上层辐散,中低空有大范围辐合和强的正涡度场。在暴雨加强时,正涡度向中层伸展,高层辐散明显加强。同时,暴雨区出现较强的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大值区出现在对流层上层,这可能和上层辐散加强有关。这场暴雨的水汽来自南海北部,经由“菲特”东侧的西南气流卷入涡旋之中,产生较强的水汽辐合。这也是潜热供应的源。诊断分析的结果还表明,MCS所在大气中下层出现了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这对这场暴雨提供了对流加强和水汽向上输送的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 特大暴雨 海南岛 中尺度对流小涡系统 MCS 不稳定层结 热力条件
下载PDF
广西雷暴活动特点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吴恒强 《热带地理》 2004年第2期123-126,154,共5页
根据气象台站的雷电观测记录,分析广西境内雷电活动的基本特点,认为广西是我国雷暴最多的地区之一,与中南半岛多雷区相连,是以马来半岛、澳洲北部为中心的雷暴高发区的向北延伸。2月份,伴随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南压,初雷自北向南开始;终... 根据气象台站的雷电观测记录,分析广西境内雷电活动的基本特点,认为广西是我国雷暴最多的地区之一,与中南半岛多雷区相连,是以马来半岛、澳洲北部为中心的雷暴高发区的向北延伸。2月份,伴随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南压,初雷自北向南开始;终雷出现在10月中下旬,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南撤、东南季风撤出大陆的日期相一致。ITCZ的影响是广西成为多雷区的主要原因。平均雷暴日数的峰值就出现在ITCZ影响广西最多的8月份。地形对雷电活动有明显影响,广西地形的弧形山结构明显地改变着雷暴活动的空间分布。十万大山的抬升、来自南海、琼州海峡和北方的气流不同形式的辐合以及海岸线走向产生的"壁角效应"共同作用使东兴的雷暴日数和雨量一样居全区之冠。季风资料分析表明,南海强夏季风年广西的雷电活动比弱夏季风年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区 雷电活动 地形影响 强弱夏季风
下载PDF
郑州“7·20”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及主要成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任宏昌 张恒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降水极端性突出的特征;200 hPa存在异常偏强且稳定的高空槽及高空冷涡,使暴雨区上空高层具备强的辐散条件;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向暴雨区持续输送了大量水汽;郑州上空回波发展旺盛,且有对流性回波不断汇聚,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在地形作用下,郑州具备比周边更强烈的低层辐合及上升运动条件,对降水量的增幅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低空极为有利的环流配置、极强的水汽条件,以及地形的增幅作用共同导致了此次致洪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洪涝灾害 水气输送 列车效应 地形影响 郑州“7·20”暴雨
下载PDF
地形对大地电磁测深(MTS)资料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晋光文 孙洁 王继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3-369,共7页
地形影响是山区MTS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做了理论分析并用均匀半空间表面二维地形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影响不仅与MTS资料的种类、极化模式、场源电磁波周期及测点位置有关,而且还依赖于不同的地形形态和尺度... 地形影响是山区MTS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做了理论分析并用均匀半空间表面二维地形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影响不仅与MTS资料的种类、极化模式、场源电磁波周期及测点位置有关,而且还依赖于不同的地形形态和尺度。此外,还根据悬崖模型计算,给出了关于地形影响范围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探 数值模拟 地形影响 电法勘探
下载PDF
SH波地形效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红 高孟潭 俞言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5-782,共8页
许多实际的地震中已经观测到地表地形对地表地震动产生影响(地形效应),这种影响背后的成因、影响因素、影响规律至今还不太清楚,因此地震学中、地震工程学中都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相应的研究.本文以地震波模拟为手段,以点力源激发下的SH... 许多实际的地震中已经观测到地表地形对地表地震动产生影响(地形效应),这种影响背后的成因、影响因素、影响规律至今还不太清楚,因此地震学中、地震工程学中都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相应的研究.本文以地震波模拟为手段,以点力源激发下的SH横波地震波传播为对象,研究地形形态、震源的物理特征对SH波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形陡度和地形复杂度对地形效应的作用;震源所处位置、震源频率与地形效应的关系,揭示出地形效应的成因受局部地表张角的控制,张角越小地形的放大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谱元方法 地震动 地形陡度 地形复杂度
下载PDF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强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下载PDF
当代毯式建筑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洁萍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91,共8页
毯式建筑这一20世纪中期盛行的原型,在20世纪末再次复兴,具有不同的语境。它可以作为特殊的策略和效应来重新阅读。作为前者,当代的毯式建筑延续了以程式弱化形式的策略,并发展出多样的手段;作为后者,当代毯式建筑更加注重表达的效应而... 毯式建筑这一20世纪中期盛行的原型,在20世纪末再次复兴,具有不同的语境。它可以作为特殊的策略和效应来重新阅读。作为前者,当代的毯式建筑延续了以程式弱化形式的策略,并发展出多样的手段;作为后者,当代毯式建筑更加注重表达的效应而非意义;既追求包容差异,具有生成潜力的基质效应;也追求创造开放场域,调和城市剧变的都市效应。最终形成建筑、景观和城市的渗透融合,体现了特殊的场地书写方式,可以视为扩展领域的地形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毯式建筑 策略 效应 地形学
下载PDF
正压大气模式下具有β效应与地形效应的Rossby孤立波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健 杨联贵 刘全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3-397,共5页
正压大气模式下,采用摄动方法和时空伸长变换推导了具有β效应、地形效应和耗散的mKdV-Burgers方程,得到Rossby孤立波振幅的演变满足带有β效应,地形与耗散的mKdV-Burgersm方程的结论.说明β效应、地形效应是诱导Rossby孤立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MKDV-BURGERS方程 β效应 地形 耗散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骆美霞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94-509,共16页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形作用 数值试验 凝结潜热
下载PDF
电镀cBN砂轮油石修整效果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佳 陈五一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42-45,共4页
针对电镀砂轮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磨粒等高性不好的问题,采用白刚玉油石对其进行修整。通过选择合理的修整参数,使得砂轮和油石的相互作用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突出高度较高,结合强度差的磨粒的去除;而对等高性较好,结合强度较高的磨... 针对电镀砂轮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磨粒等高性不好的问题,采用白刚玉油石对其进行修整。通过选择合理的修整参数,使得砂轮和油石的相互作用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突出高度较高,结合强度差的磨粒的去除;而对等高性较好,结合强度较高的磨粒影响不大,从而达到修整的目的。为了对修整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激光扫描方法得到修整前后砂轮的地貌,并根据地貌的不同特征分析和验证修整效果,重点关注磨粒出刃高度和等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CBN砂轮 修整效果 刚玉油石 砂轮地貌
下载PDF
半封闭矩形海域中海底地形对旋转潮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安乐 陈宗镛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探讨海底地形对旋转潮波系统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底形情况下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同潮图并作了讨论。其结论是:(1)对无潮点相对于矩形海域中轴线的偏移来说,摩擦的影响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可能都是重要的。如果... 为了探讨海底地形对旋转潮波系统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底形情况下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同潮图并作了讨论。其结论是:(1)对无潮点相对于矩形海域中轴线的偏移来说,摩擦的影响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可能都是重要的。如果是浅水区域,这种偏移主要是由摩擦引起的,但对平均水深较深、海底在横方向上有坡度的水域来说,底形效应是导致无潮点偏移的主要因素;(2)海底摩擦仅能使无潮点偏移到中轴线的左方(如果人们面向湾顶),而底形则可能使无潮点偏移到中轴线的左方或者中轴线的右方,这将取决于海底横向倾斜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潮波系统 摩擦效应 底形效应 海底地形
下载PDF
广西一次持续性暖区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滢 黄春华 刘金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3期50-55,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广西2019年5月25—28日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脉动是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广西2019年5月25—28日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脉动是重要的触发机制;弱的高压回流和边界层入侵冷空气提供辐合抬升条件;地形中尺度辐合和抬升激发中尺度对流。(2)季风带来持续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形成有利的环境场,高湿环境和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降低了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3)MCS为暖云结构,降水效率高;雷达回波具有低质心、后向发展、稳定少动的特征并形成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MCS 季风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the sub-tidal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Huanghai Sea(Yellow Sea)in summer 被引量:4
13
作者 WANG Bin LI Yao YUAN Dongl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9,共9页
A nested circulation model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 (POM) is set up to simulate the currentmeter data from a bottom-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Profiler (ADP) deployed at the 30 m depth in the Lunan... A nested circulation model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 (POM) is set up to simulate the currentmeter data from a bottom-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Profiler (ADP) deployed at the 30 m depth in the Lunan(South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rough south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summer of 2008, and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The model has reproduced well the observed subtidal current at the mooring site.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simulation suggest that the bottom topography has strong steering effects on the regional circulation in summer. The mode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Subei (North Jiangsu Province, China)coastal current flows north- ward in summer, in contrast to the southeastward curr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Lunan Trough measured by the moored currentmeter. The analyses of the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outheastward current at the mooring site in the Lunan Trough is forced by the westward wind-driven current along the Lunan coast, which meets the northward Subei coastal current at the head of the Haizhou Bay to flow along an offshore path in the southeastward direction in the Lunan Trough.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ubei coastal current, the Lunan coastal current, and the circulation in the Lunan Trough are independent current systems con- trolled by different dynamics. Therefore, the current measurements in the Lunan Trough cannot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Subei coastal current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western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Subei (North ]iangsu Province China) coastal cur-rent Lunan (South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oastal current circulation in the Lunan Trough topography effect
下载PDF
华北平原及沿山和沿海五个城市夏季短历时降水过程的日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乙 窦晶晶 +2 位作者 王迎春 苗世光 樊利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0-509,共20页
利用华北平原294个国家级气象站1980—2022年夏季(6—8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平原夏季短历时降水过程的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地面气温和风的日变化,综合分析了4个沿山城市(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和1个沿海城市(天津)在城... 利用华北平原294个国家级气象站1980—2022年夏季(6—8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平原夏季短历时降水过程的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地面气温和风的日变化,综合分析了4个沿山城市(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和1个沿海城市(天津)在城市发展前期(1980—1989年)和后期(2013—2022年)短历时降水过程日变化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短历时降水过程整体呈现傍晚单峰的日变化特征;平原站点的达峰时间自东南向西北推后。5个主要城市在城市发展后期,短历时降水过程的日振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沿山城市短历时降水过程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了1—2 h,而沿海城市天津无明显峰值时间,且高值时段提前;沿山城市50 mm以上短历时降水过程概率均有所升高,其中北京和石家庄40 mm以上的降水过程概率分别升高了2倍和5倍,而沿海城市天津40 mm以上的降水过程概率下降了43%。华北平原短历时降水过程的日变化与局地地形的热、动力作用和地面盛行风有关。城市局地增温效应导致沿山、沿海城市与周围地形热力差异更加明显,增强了沿山城市的山风和沿海城市的海风;同时,城市增温导致城市午后地面风辐合增强。近地面层上述热力差异变化导致的风场变化可能是沿山城市短历时降水过程日峰值提前、沿海城市短历时降水过程集中时段变为白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降水过程 日变化 城市效应 地形 华北平原
下载PDF
“海棠”台风近海打转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春忠 罗艳艳 +1 位作者 蒋荣复 曾华福 《海洋预报》 2008年第2期18-24,共7页
本文针对"海棠"台风在台湾东北侧临近登陆时突然逆时针打转的异常路径,利用常规天气图并结合逐时雷达回波资料,深入分析"海棠"台风近海打转时段的环境流场及台风涡旋结构演变特征,探讨台湾花莲附近地形作用及台风... 本文针对"海棠"台风在台湾东北侧临近登陆时突然逆时针打转的异常路径,利用常规天气图并结合逐时雷达回波资料,深入分析"海棠"台风近海打转时段的环境流场及台风涡旋结构演变特征,探讨台湾花莲附近地形作用及台风偏心结构等因素对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鞍形场的环流背景下,台湾中央山脉地形强迫、台风涡旋热力对流不对称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促使台风涡旋内在的动力结构产生不对称的快速变化,导致台风在近海打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路径 近海打转 地形作用 热力非对称结构
下载PDF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琼 梅海霞 +2 位作者 秦孟晟 张渊 程远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2期7-12,共6页
利用WRFV3.9数值模式,对2011年6月9—10日发生在湘鄂赣交界附近山区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进行了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控制试验和不考虑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试验能较好地再现江淮气旋及其... 利用WRFV3.9数值模式,对2011年6月9—10日发生在湘鄂赣交界附近山区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进行了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控制试验和不考虑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试验能较好地再现江淮气旋及其产生的强降水;模式引入地形重力波拖曳后能够更好地模拟出地形附近雨带的中心位置和强度;地形重力波拖曳在本次大暴雨过程中能够减弱地形附近的经向风速,增强低层气流辐合,促进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WRF 地形重力波拖曳 地形作用
下载PDF
正压流体中具有β效应与地形效应的强迫Rossby孤立波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健 赖俊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756-4760,共5页
正压流体中,从有外源的准地转位涡方程出发采用摄动方法和时空伸长变换推导了具有β效应、地形效应和外源的强迫Rossby孤立波方程,得到孤立Rossby波振幅的演变满足带有地形与外源强迫的非齐次Boussinesq方程的结论.通过分析孤立Rossby... 正压流体中,从有外源的准地转位涡方程出发采用摄动方法和时空伸长变换推导了具有β效应、地形效应和外源的强迫Rossby孤立波方程,得到孤立Rossby波振幅的演变满足带有地形与外源强迫的非齐次Boussinesq方程的结论.通过分析孤立Rossby波振幅的演变,指出β效应、地形效应以及外源都是诱导Rossby孤立波产生的重要因素,说明在地形强迫效应和非线性作用相平衡的假定下,Rossby孤立波振幅的演变满足非齐次Boussinesq方程,给出在切变基本气流下地形和正压流体中Rossby波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齐次Boussinesq方程 β效应 地形 外源
原文传递
Large-scale Circulation Control of the Occurrence of Low-level Turbulence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被引量:2
18
作者 Marco Y. T. LEUNG Wen ZHOU +1 位作者 Chi-Ming SHUN Pak-Wai CH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eatures that are favor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low-level turbulence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below 1600 feet (around 500 m)]. By using LIDAR data at th...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eatures that are favor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low-level turbulence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below 1600 feet (around 500 m)]. By using LIDAR data at the airport, turbulence and nonturbulence cases are selec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urbulenc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outherly wind at 850 hPa over the South China co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east-west wihd at this height demonstrates a weak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This suggests that turbulence is generated by flow passing Lantau Island from the south. The southerly wind also transports moistur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Hong Kong, reducing local stability. This is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turbulence. It is also noted that the strong southerly wind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low-level turbulence is contributed by an anomalous zonal gradient of geopotential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gradient i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variation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These are the passage of synoptic extratropical cyclones and anticyclones and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eopotential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eads to a seasonal change in meridional wind, by which the frequency of low-level turbulence is maximized in spring and minimized in autu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temperate cyclone and anticyclon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easonal cycle topography effect
下载PDF
Patterns of Multiscal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ver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0-2008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辞 裴韬 +1 位作者 周成虎 何亚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3年第4期521-540,共20页
Climate vari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and it varies on all timescales.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at 63 stations over the eastern and ce... Climate vari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and it varies on all timescales.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at 63 stations over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P) during 1960-2008, we find decreasing trends in daily and intraannual temperature, especially in cold seasons (autumn and winter). These change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China coastal region at the same latitude and indicate an asymmetric change of temperature, with hourly, daily, and monthly trends in cold periods stronger than those in warm periods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variation of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is complex,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 and decreasing trend in spring and summer, which i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northern polar region. The changes of multiscale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are mainly related to change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loudiness, anthropogenic aerosols, monsoon-driven climate, and some local factors. To find the influences of local conditions o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ltitude,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levation is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TR) and sligh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VT), but intra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shows no clear elevation dependency.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ultiscal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Finally, strong relationships are observed betwee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each scale and different extreme ind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cal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Tibetan Plateau altitude effect topography effect
原文传递
超声振动辅助微镦粗仿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庞思勤 马春峰 +3 位作者 周天丰 李广 梁志强 王西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改善材料塑性,降低微镦粗成形力,延长模具寿命,提高微镦粗成形质量,开展了超声振动辅助微镦粗研究.对紫铜超声振动辅助微墩粗进行建模仿真,研究超声参数对微墩粗成形力、试件变形的作用规律;搭建超声振动辅助微成形平台并进行试验,获... 为改善材料塑性,降低微镦粗成形力,延长模具寿命,提高微镦粗成形质量,开展了超声振动辅助微镦粗研究.对紫铜超声振动辅助微墩粗进行建模仿真,研究超声参数对微墩粗成形力、试件变形的作用规律;搭建超声振动辅助微成形平台并进行试验,获取不同超声功率下紫铜微镦粗成形力曲线和成形件表面形貌、尺寸等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超声振动使微镦粗成形力降低,试件变形增大,且成形力降低量、试件变形增大量与超声振幅成正线性关系,与超声频率成非线性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超声功率越大,微镦粗成形力降低值越大;超声功率小于1.5 kW,超声功率越大,成形件表面越平整;超声功率大于1.5 kW,超声功率越大,成形件表面越粗糙;超声功率小于1.8 kW,超声功率越大,成形件鼓形越小,成形越均匀;超声功率达到1.8 kW后,成形件变形集中在两端,微镦粗成形严重不均匀.仿真和试验研究表明,超声振动可以降低微镦粗成形力,加速材料塑性变形,提高微镦粗成形效率,改善成形件表面形貌,减小微镦粗鼓形并提高微镦粗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辅助微镦粗 软化现象 有限元仿真 成形力 表面形貌 均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