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非韦伦原料药粒度的激光散射法测定 被引量:21
1
作者 谷广志 王也牧 +2 位作者 刘蔚 王林波 彭兴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0,共4页
建立了激光散射法测定依非韦伦原料药的粒度分布。采用Malvern 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Hydro MV湿法进样器,样品混悬液制备时的搅拌时间为1 h,超声45 s,泵速1 800 r/min,遮光比10%-20%,背景与样品的扫描时间10 s,测量5次,样... 建立了激光散射法测定依非韦伦原料药的粒度分布。采用Malvern 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Hydro MV湿法进样器,样品混悬液制备时的搅拌时间为1 h,超声45 s,泵速1 800 r/min,遮光比10%-20%,背景与样品的扫描时间10 s,测量5次,样品折射率1.52,样品吸收率0.01。方法学考察结果 d(0.5)值的RSD均小于3%,d(0.1)和d(0.9)值的RSD均小于5%;6批原料药的粒度均符合d(0.9)值应为8-30μm、d(0.5)值应为1.7-12.0μm的进口注册标准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激光散射法 粒度测定
原文传递
Insights into CYP2B6-mediated drug–drug interactions 被引量:17
2
作者 William D.Hedrich Hazem E.Hassan Hongbing W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13-425,共13页
Mounting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CYP2B6 plays a much larger role in human drug metabolism than was previously believed.The discovery of multiple important substrates of CYP2B6 as well as polymorphic differences has... Mounting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CYP2B6 plays a much larger role in human drug metabolism than was previously believed.The discovery of multiple important substrates of CYP2B6 as well as polymorphic differences has sparked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genetic and xenobiotic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he enzyme.The expression of CYP2B6 is regulated primarily by the xenobiotic receptors 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 and pregnane X receptor(PXR) in the liver.In addition to CYP2B6,these receptors also mediate the inductive expression of CYP3A4,and a number of important phase II enzymes and drug transporters.CYP2B6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lay a role in the metabolism of 2%–10% of clinically used drugs including widely used antineoplastic agents cyclophosphamide and ifosfamide,anesthetics propofol and ketamine,synthetic opioids pethidine and methadone,and the antiretrovirals nevirapine and efavirenz,among others.Significant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CYP2B6 gene exists and can result in altere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with CYP2B6-substrate drugs.These variances arise from a number of sources including genetic polymorphism,and xenobiotic intervention.In this review,w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key players in CYP2B6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and highlight recent advances made in assessing clinical ramifications of important CYP2B6-mediated drug–drug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B6 CAR PXR POLYMORPHISM Drug–drug interaction CYCLOPHOSPHAMIDE efavirenz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齐多夫定和依非韦伦的血药浓度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丽军 姚亚敏 +3 位作者 孙建军 贾小芳 彭霞 卢洪洲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同时检测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齐多夫定和依非韦伦(均为抗艾滋病药)的血药浓度方法。方法用蛋白沉淀法提取,色谱柱为EclipseXD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同时检测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齐多夫定和依非韦伦(均为抗艾滋病药)的血药浓度方法。方法用蛋白沉淀法提取,色谱柱为EclipseXD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3%甲酸)-(水+0.3%甲酸)=80∶20,流量为0.5mL·min-1,用质谱多反应监测方法(MRM)检测。结果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的线性范围为25~3200μg.L-1,奈韦拉定与依非韦伦的线性范围为50~6400μg.L-1,最低检测限均为1μg.L-1;司他夫定的线性范围为100~3200μg.L-1,最低检测限为5μg.L-1,γ均大于0.99。高、中、低3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小于10%,日间精密度小于15%,绝对回收率均大于50%。结论用HPLC-MS/MS法能同时快速、准确测定血浆中这5种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韦拉平 拉米夫定 司他夫定 齐多夫定 依非韦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血药浓度
下载PDF
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临床效果、免疫功能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雨 洪怡 杨莉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22-125,共4页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临床效果、免疫功能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11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临床效果、免疫功能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11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CD3+、CD4+、CD4+/CD8+以及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HIV RNA载量、CD8+较治疗前降低,而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CD3+、CD4+、CD4+/CD8+以及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HIV RNA载量、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的病毒抑制效果更佳,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 依非韦伦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以依非韦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敏 石峰 +4 位作者 吴玉珊 李同心 谭顺 张辉芬 陈耀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了解以依非韦伦(EFV)为基础的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对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16年1-6月初次接受含EFVART方案的HIV感染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 目的了解以依非韦伦(EFV)为基础的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对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16年1-6月初次接受含EFVART方案的HIV感染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TC/HDL比值的变化。结果HIV感染者ART前、治疗1年、治疗2年时血脂异常率分别为61.4%、61.5%、63.7%,虽总体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LDL异常率逐渐升高,HDL异常率逐渐下降(P均<0.05)。LDL检测值亦从治疗前的(2.44±0.68)mmol/L升高到治疗1年时(2.89±0.79)mmol/L,2年时(3.20±0.8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患者ART2年时TC、LDL升高程度较18~40岁的患者明显(P均<0.05),体重指数≥24患者TG、LDL升高程度较体重正常的患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EFV为基础的初始ART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代谢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LDL,其异常发生率及其检测值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抗病毒治疗 血脂 年龄 体重指数
下载PDF
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联合治疗艾滋病效果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敬泉 王传香 钟启盛 《齐鲁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21-423,共3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联合治疗艾滋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2016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病人60例,按照年龄和CD4细胞计数进行分组,均给予3TC、TDF、EFV联合治疗,比较不同CD4水平、不同年龄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联合治疗艾滋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2016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病人60例,按照年龄和CD4细胞计数进行分组,均给予3TC、TDF、EFV联合治疗,比较不同CD4水平、不同年龄段病人治疗后CD4细胞以及艾滋病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各组病人治疗后CD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治疗前CD4细胞在(200~350)×106/L的病人比CD4细胞<200×106/L的病人、低年龄组病人比高年龄组病人CD4细胞数上升更多(t=2.238~2.478,P<0.05)。各组病人治疗后艾滋病病毒载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不同CD4水平组间、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较少且病人均能耐受。结论3TC、TDF、EFV联合治疗艾滋病总体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病人耐受性好。高CD4水平者较低CD4水平者、低年龄段者较高年龄段者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拉米夫定 替诺福韦 依非韦伦 药物疗法 联合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的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杨蓉蓉 桂希恩 +2 位作者 熊勇 严亚军 冯玲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33-236,共4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接受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26例使用依非韦伦(E—FV)和150例使用奈韦拉平(NVP)进行联合抗逆转录病...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接受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26例使用依非韦伦(E—FV)和150例使用奈韦拉平(NVP)进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EFV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3%(110/126),高于NVP组的44.0%(66/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73,P〈0.01)。EFV组不良反应以头晕多梦(64.3%,81例)和皮疹(9.5%,12例)为主,NVP组以皮疹(18.0%,27例)和肝损害(16.7%,25例)为主;但EFV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4例(其中2例自杀死亡),癫痫1例,男性乳腺增生3例,NVP组则未见。EFV组83.6%(92例)和NVP组74.2%(49例)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的前6周内;且前者69.1%(76例)可逐渐耐受,而后者仅4.5%(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8,P〈0.01),但NVP组停药或换药后90.9%(60例)的患者不良反应消失。结论EFV和NVP的不良反应各具特点,前者以早期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能逐渐耐受,后者以早中期出现的皮疹和肝损害为主,常需停药或换药得以恢复。临床上对于EFV相关的精神障碍宜早期进行干预,以免发生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依非韦伦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依非韦伦治疗后HIV感染/AIDS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白少丽 白若靖 +4 位作者 周莹荃 孟庆鑫 王建云 代丽丽 画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9-405,共7页
目的了解接受依非韦伦进行初始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者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焦虑(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简称SA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HIV感染/AIDS患... 目的了解接受依非韦伦进行初始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者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焦虑(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简称SA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HIV感染/AIDS患者543例,随访观察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信息,并在治疗基线和治疗12个月分别通过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SAD症状评估,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AD症状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在治疗后发生重度SA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完成12个月治疗随访的患者444例。基线PSQI、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抑郁评分(HAD-D)和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焦虑评分(HAD-A)异常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8.9%、22.1%和29.3%,治疗12个月后PSQI评分从8.43±2.45降至5.74±2.67,HAD-D评分从10.73±2.84降至4.93±3.44,HAD-A评分从10.98±3.01降至4.69±3.24,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况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从11.9%降至3.8%、3.8%降至0、2.5%降至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学生或无业、WHO分期Ⅲ/Ⅳ、基线HAD-A评分>7、基线HAD-D评分>7是重度焦虑的预测因子(P<0.05);无业、离异或分居、基线HAD-A评分>7、基线HAD-D评分>7是治疗12个月后发生重度抑郁的预测因子(P<0.05);基线HAD-D评分>7、基线PSQI>5是治疗12个月后发生重度睡眠障碍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HIV感染/AIDS患者在接受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的SAD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缺乏经济来源、缺少家庭关怀以及在药物治疗之前就存在着SAD症状等情况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依非韦伦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神经精神状况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艾滋病
下载PDF
依非韦伦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曹明雪 黄琳 封宇飞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1年第3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依非韦伦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依非韦伦致ADR的个案报道及临床试验研究,并对依非韦伦的ADR进行汇总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3... 目的探讨依非韦伦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依非韦伦致ADR的个案报道及临床试验研究,并对依非韦伦的ADR进行汇总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结果共纳入文献93篇,其中个案报道90篇,临床试验研究3篇。共收集病例244例,其中男性161例(66.0%),女性83例(34.0%),21~50岁患者居多(76.6%),ADR发生中位时间为1.6个月;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58.2%)、皮肤及其附件(16.8%)、内分泌系统(10.2%)和消化系统(6.6%)等。结论依非韦伦所致的ADR涉及多个系统,且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应用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加强ADR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原文传递
HBV/HCV共感染对依非韦伦在HIV/AIDS患者血药浓度、疗效及肝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文绣 付强 +1 位作者 杜小莉 李太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分析HBV/HCV共感染对HIV/AIDS患者依非韦伦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及主要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依非韦伦血药浓度、肝毒性及共感染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流式细胞术、全自动生化分析及HPLC对494例采用替诺福韦、拉米夫... 目的分析HBV/HCV共感染对HIV/AIDS患者依非韦伦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及主要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依非韦伦血药浓度、肝毒性及共感染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流式细胞术、全自动生化分析及HPLC对494例采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联合依非韦伦治疗方案的单纯HIV感染、HIV/HBV、HIV/HCV共感染者外周血的HIV RNA病毒载量、CD4^+T细胞、肝功能生化指标及依非韦伦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治疗48周时,单纯HIV感染、HIV/HBV、HIV/HCV组依非韦伦血药浓度分别为3. 781 mg·L^-1(3. 012~4. 980 mg·L^-1)、3. 057 mg·L^-1(2. 040~5. 144 mg·L^-1)、2. 557 mg·L^-1(2. 212~4. 334 mg·L^-1)(P <0. 05),病毒学部分及完全抑制的比例分别为78. 59%、76. 36%和100. 00%,CD4细胞计数分别从基线的(290±118)、(273±120)和(282±134) cells·mm^-3上升到了48周的(442±184)、(457±221)和(391±151) cells·mm^-3(P <0. 05),肝功能生化指标总体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入组的绝大多数患者免疫重建顺利,疗效理想。HBV/HCV共感染不会导致依非韦伦在HIV/AIDS患者体内蓄积,对肝功能生化指标也未见显著影响。HIV/HBV、HIV/HCV初治患者服用依非韦伦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感染 依非韦伦 血药浓度 疗效 肝毒性
原文传递
三种常见抗病毒方案对成人HIV/AIDS初治患者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溪 李凌华 +4 位作者 朱媛媛 蔡卫平 洪文昕 陈劲锋 王建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51-56,共6页
目的:比较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初治HIV感染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选择初治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的HIV感染者入组,通过Spw-Pb网络... 目的:比较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初治HIV感染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选择初治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的HIV感染者入组,通过Spw-Pb网络数据平台按1∶1∶1随机分配为A、B、C组,分别采用NVP、EFV、LPV/r为基础的3种抗病毒方案,对治疗前和随访过程中(12、24、36和48周)患者血清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共入组300例,其中280例患者按照原方案完成随访至48周,3组患者基线信息匹配。在接受治疗48周后,C组受试者血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比A组和B组高出1.07 mmol/L(P<0.01)和0.69 mmol/L(P<0.01);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亦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艾滋病初治患者中,LPV/r引起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较NVP、EFV更明显,临床医生需要高度警惕LPV/r相关高脂血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奈韦拉平 依非韦伦 血脂 胆固醇 甘油三脂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浓度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璐 李太生 +2 位作者 付强 朱珠 叶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在人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方法: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CLC-ODS(6mm×15c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50:50),流速1.2mL.min-1,紫外检测波长:0~10min为260nm,10.01~25min...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在人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方法: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CLC-ODS(6mm×15c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50:50),流速1.2mL.min-1,紫外检测波长:0~10min为260nm,10.01~25min为240nm。柱温为35℃。内标地西泮与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824,5.454,18.010min。结果: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线性范围分别为0.05~20mg.L-1(r=0.9990)和0.1~10mg.L-1(r=0.9996),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5mg.L-1和0.1mg.L-1,样品溶液冻融稳定,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良好,回收率较高。结论:采用HPLC同时测定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血浆药物浓度,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茚地那韦 依非韦伦 血浆浓度
原文传递
依非韦伦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金丰 陆振举 +2 位作者 顾王文 刘怡 孙考祥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分别以聚维酮K29/32、共聚维酮S-630、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以及3个规格的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规格L、M和H)为载体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依非韦伦固体分散体。以120 min 的动力... 分别以聚维酮K29/32、共聚维酮S-630、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以及3个规格的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规格L、M和H)为载体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依非韦伦固体分散体。以120 min 的动力溶解度为指标考察,筛选出增溶效果和抑晶效果较优的载体材料,并用全因子设计优化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法、X射线粉末衍射(XRPD)法和红外光谱(FT-IR)法对优化所得的固体分散体进行物相鉴别。结果表明,L规格的HPMCAS 增溶效果最好;依非韦伦与HPMCAS L 的质量比为1∶3时制得的固体分散体在pH6.8 磷酸盐缓冲溶液中120min 的动力溶解度达到(955.97±5.13)μg/ml,比原料药提高了约66.7 倍;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中泵的流速越慢、氮气流量越大,制得的固体分散体动力溶解度越高。DSC 和XRPD 结果表明依非韦伦以无定形分散在载体材料中,FT-IR 显示依非韦伦与载体材料分子之间以氢键结合。加速试验[40℃、相对湿度75%]结果表明HPMCAS L 固体分散体在6个月内较稳定;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表明,该固体分散体的cmax 和AUC0→t分别为原料药的1.98 和1.79 倍。本试验表明以HPMCAS L为载体制备的依非韦伦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固体分散体 喷雾干燥 动力溶解度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利福布汀与依非韦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亚敏 刘晓茜 +3 位作者 马芳 尹林 卢洪洲 张丽军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41期3869-3871,共3页
目的:研究利福布汀(RBT)与依非韦伦(EFV)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EFV单用组(54mg·kg-1)、RBT单用组(40.5mg·kg-1)及其联用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后,液质联用法检测给药后0、0.25、0.5、1、2、3、4、6、... 目的:研究利福布汀(RBT)与依非韦伦(EFV)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EFV单用组(54mg·kg-1)、RBT单用组(40.5mg·kg-1)及其联用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后,液质联用法检测给药后0、0.25、0.5、1、2、3、4、6、9、12、24、48、72h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用时,EFV、RBT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4.36±1.23)、(5.62±2.33)mg·L-1,AUC0~72h:(27.37±8.10)、(117.00±50.45)mg·h·L-1,CLZ/F:(2.15±0.77)、(0.36±0.15)L·h-1·kg-1,VZ/F:(8.33±2.49)、(12.06±7.64)L·kg-1;联用组二者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68±0.82)、(3.05±1.66)mg·L-1,AUC0~72h:(13.13±9.95)、(89.60±55.75)mg·h·L-1,CLZ/F:(5.12±2.17)、(0.54±0.24)L·h-1·kg-1,VZ/F:(23.53±11.43)、(13.06±4.75)L·kg-1。与单用时比较,联用组EFV的cmax、AUC0~72h显著减小,CLZ/F、VZ/F显著增加(P<0.05),而RBT药动学各参数未见显著变化。结论:RBT能加快大鼠体内EFV的消除,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布汀 依非韦伦 大鼠 液质联用 药动学
原文传递
含多替拉韦与含依非韦伦方案抗逆转录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婴影响的荟萃分析
15
作者 刘志威 楚志文 +1 位作者 黎运呈 陈友鹏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含多替拉韦方案对比含依非韦伦方案抗逆转录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婴影响情况。方法:检索建库至2023年6月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 目的:分析含多替拉韦方案对比含依非韦伦方案抗逆转录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婴影响情况。方法:检索建库至2023年6月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英文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6篇,其中多替拉韦组2769例患者,依非韦伦组6006例患者。两组孕产妇抗逆转录治疗后病毒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 1.06~1.46,Z=2.73,P<0.05)。胎儿及新生儿情况分析中,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4,95%CI 0.05~0.22,Z=3.03,P<0.05),而在胎儿及新生儿严重不良事件胎儿宫内死亡(OR=1.08,95%CI 0.78~1.49,Z=0.47,P>0.05)、早产(RR=0.95,95%CI 0.85~1.07,Z=0.82,P>0.05)、新生儿死亡(OR=0.71,95%CI 0.25~2.00,Z=0.65,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使用含多替拉韦抗逆转录治疗方案的病毒应答率高于含依非韦伦治疗组,同时依非韦伦治疗组新生儿体质量低于含多替拉韦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替拉韦 依非韦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母婴
下载PDF
BCRP基因多态性对艾滋病患者依非韦伦中枢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鹤 李巍 +2 位作者 徐六妹 章雅萱 简炎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BCRP基因+42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依非韦伦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82例接受依非韦伦治疗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的艾滋病患者(CNS组)和9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艾滋病... 目的探讨BCRP基因+42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依非韦伦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82例接受依非韦伦治疗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的艾滋病患者(CNS组)和9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艾滋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Taq 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BCRP基因+42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及频率差异。同时应用HPLC-UV法测定不同基因型人群依非韦伦血浆浓度的差异,确认基因型与依非韦伦血浆浓度的关系。结果 BCRP基因+421位点具有C和A两种等位基因,其中CNS组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8.5%、41.5%,对照组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0%、30.0%,两组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65,95%CI 1.06~2.58)。CNS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浆依非韦伦在组间和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RP基因+421多态性位点与依非韦伦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相关。A等位基因是依非韦伦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耐药蛋白 依非韦伦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中枢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 TAQMAN探针
原文传递
基于单盲前瞻性随机试验探讨艾考恩丙替片单药与TDF+3TC+EFV方案治疗AIDS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连晓明 莫金荣 +1 位作者 廖炯 黄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艾考恩丙替片单药与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就诊于该院AIDS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采... 目的探讨并比较艾考恩丙替片单药与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就诊于该院AIDS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采取艾考恩丙替片单药治疗,B组采取TDF^(+)3TC^(+)EFV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机体免疫指标(CD4^(+)、CD8^(+)、CD4^(+)CD38^(+)细胞比值、CD8^(+)CD38^(+)细胞比值),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蛋白130(gp130),白细胞介素(IL)-35及其受体IL-12Rβ2水平,并分析两组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HIV载量、CD8^(+)、CD4^(+)CD38^(+)细胞比值、CD8^(+)CD38^(+)细胞比值均低于治疗前,CD4^(+)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IL-12Rβ2、gp130、IL-35、TC、TG、L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变化幅度大于A组(P<0.05);治疗1、3个月后B组FPG、HbA1c水平均升高,且高于A组(P<0.05);药物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B组为26.00%(13/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肾损伤发生率为10.00%(5/50),B组12.00%(6/50),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考恩丙替片单药方案与TDF^(+)3TC^(+)EFV方案均可明显降低AIDS患者HIV载量,改善机体免疫水平,但前者对患者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更小,基于安全性及疗效综合考虑,单药方案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考恩丙替片 拉米夫定 依非韦伦 替诺福韦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下载PDF
依非韦伦与多替拉韦对艾滋病患者血脂影响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付永佳 李梅 +3 位作者 张绿浪 曾琴 陈耀凯 刘敏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抗HIV药物EFV、多替拉韦(DTG)对艾滋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根据ART方案分为EFV组和DTG组。应用配对检验分别对两组抗病毒治疗后4周、12周、24... 目的比较不同的抗HIV药物EFV、多替拉韦(DTG)对艾滋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根据ART方案分为EFV组和DTG组。应用配对检验分别对两组抗病毒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时血脂情况与基线对比,并将两组治疗48周后血脂指标前后差异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对比基线、4周、12周、24周、48周时,EFV组TG、TC、HDL-C、LDL-C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103,t=20.035,t=51.313,Z=27.735,P均<0.05)。DTG组仅TC、HDL-C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3,t=3.766,P均<0.05),且呈逐渐升高。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对比,EFV组导致TG、TC、HDL-C、LDL-C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DTG组(Z=-2.348,Z=-2.02,Z=-5.103,Z=-3.672,P均<0.05)。结论DTG导致艾滋病患者脂代谢异常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低于EFV,使用DTG抗HIV治疗1年对血脂水平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血脂 依非韦伦 多替拉韦
原文传递
依非韦伦、奈韦拉平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方案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
19
作者 祁明雪 苏一帆 +2 位作者 陈晨 钟明丽 魏洪霞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17-1024,共8页
目的观察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京市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启动抗... 目的观察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京市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临床基线和治疗随访数据,分析纳入对象在随访期间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以及TC/HDL-C的检测水平及异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EFV相比,NVP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高TG异常率和较低的HDL-C、FPG和TC/HDL-C异常率,两组总的血脂异常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相较EFV,LPV/r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低的FPG异常率和较高的TG、TC以及TC/HDL-C异常率,两组异常TG、TC、HDL-C、FPG和TC/HDL-C百分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结论与EFV相比,NVP可能与有利的脂质谱相关但LPV/r可能对血脂危害更大,另外,EFV对血糖的影响高于其他两药,糖尿病病人应谨慎选择并做好监测。临床医生需要高度警惕HIV/AIDS病人启动ART治疗相关高脂血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脂异常 奈韦拉平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依非韦伦 艾滋病 高脂血症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5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血药浓度
20
作者 张晓颖 叶珍洁 +2 位作者 吴灵洁 原津津 俞晓玲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多替拉韦、拉替拉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浓度,并应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分别以多替拉韦-D5、拉替拉韦-D4、依非韦伦-D5、拉米夫定-^(13)C-^(15)N_(2)、替...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多替拉韦、拉替拉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浓度,并应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分别以多替拉韦-D5、拉替拉韦-D4、依非韦伦-D5、拉米夫定-^(13)C-^(15)N_(2)、替诺福韦-D7作为内标,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后稀释进样分析。色谱柱为Shim-pack XR-ODSⅢ(2.0 mm×50 mm,1.6μm),流动相为0.1%甲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分析,待方法学验证后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多替拉韦、拉替拉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血药浓度分别在62.5~3000、10~500、125~6000、10~500、10~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0.998;四水平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7%,准确度为94.0%~109.3%;提取回收率为98.7%~104.5%、不同类型血浆基质效应为95.7%~106.0%,且血浆样本在一定的储存环境中稳定性良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接受多替拉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的HIV患者血药谷浓度分别为107.7~2366.0、740.0~3410.0、38.5~1229.3、31.6~224.4 ng·mL^(-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HIV患者多替拉韦、拉替拉韦、依非韦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的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替拉韦 拉替拉韦 依非韦伦 拉米夫定 替诺福韦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谱质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