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被引量:105
1
作者 孙绵涛 康翠萍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2-28,共7页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关的。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教育机制 教育体制 机制改革
原文传递
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 被引量:106
2
作者 龙宝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6-155,共10页
减负政策的背后是学业负担观的隐身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业负担观,即教学失调观、竞争效应观与病毒入侵观,受此影响,"减负"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教改式减负、清单式减负与根源式减负阶段。中小学学业负担发生的... 减负政策的背后是学业负担观的隐身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业负担观,即教学失调观、竞争效应观与病毒入侵观,受此影响,"减负"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教改式减负、清单式减负与根源式减负阶段。中小学学业负担发生的实质是一种病态教育观念或学业负担观念病毒的持续复制、恣意传染。学业负担病毒的增生机理是:教育文化中蛰伏的学业负担病毒被功利化教育心态激活,并在培训机构、教辅机构等推波助澜下走向全面爆发。"双减"政策具有其效能局限性,"持续增能、修复生态"是后续完善思路,其根治之道是:构建教育系统的免疫屏障,修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重视教育文化的净化与进化以及增加有深度的减负政策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负”政策 学业负担 教育病毒 增生机理
原文传递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被引量:81
3
作者 刘义兵 付光槐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之一。在全面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其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障...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之一。在全面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其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障碍,应通过明确统筹主体、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建立制度规范、形成协同机制、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完善评价与问责制度等,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一体化 教育体制 教育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 被引量:71
4
作者 王振洪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63,共5页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具有合作主体优势互补、合作目标互惠多赢、合作领域多元拓展、合作体制科学合理、合作机制灵活高效等特征。同时,以校企利益...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具有合作主体优势互补、合作目标互惠多赢、合作领域多元拓展、合作体制科学合理、合作机制灵活高效等特征。同时,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平台构建高职育人机制,能有效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校企利益共同体 育人机制
原文传递
教育理解论 被引量:47
5
作者 熊川武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8,共6页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与实现的价值取向, 努力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以提高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解 误解 生成机制 实践尺度 文本对话 文化文本 理解对象 语用力量 价值取向 教育质量
原文传递
体育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8
6
作者 李京诚 孙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4-26,共3页
对体育合作学习群体动力理论、需要理论、教学工学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精加工理论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体育合作学习 教育效果 理论基础
下载PDF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 被引量:43
7
作者 孙绵涛 康翠萍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72,共4页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在内涵和外延上各具特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因为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在诸...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在内涵和外延上各具特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因为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在诸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是相关的,结构上是相融的,性质与功能上是互补的,在范围上教育机制创新又包含了教育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一方面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的改革要同步进行,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不仅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相适应,而且教育活动改革和教育观念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应相配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体制 教育机制 教育改革
原文传递
如何走出人工智能教育风险的困局:现象、成因及应对 被引量:40
8
作者 李世瑾 胡艺龄 顾小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25,共7页
对新兴技术应用的追问从来都是停留在技术中性论层面。教育创新虽需技术支持,但不能只是管中窥豹,必须采用前瞻目光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主动走出技术应用的风险困局。为推进智能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管控视角廓清了四类典型... 对新兴技术应用的追问从来都是停留在技术中性论层面。教育创新虽需技术支持,但不能只是管中窥豹,必须采用前瞻目光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主动走出技术应用的风险困局。为推进智能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管控视角廓清了四类典型现象:忽视智能技术还原教育世界的本体风险、遮蔽智能技术表征教育生态的认识风险、轻视智能技术违背教育初心的价值风险、滥用智能技术导致教育治理的伦理风险。研究发现,风险成因关键在于:过度掩盖技术应用的内生复杂性机理,尚未厘清技术介入教育生态的普遍性规律;盲目弱化技术重塑教育的脆弱性机理,滋生技术介入教育生态的负向效应;高度忽视教育生态的测不准性机理,缺少风险治理的科学方法与适切路径。鉴于此,提出应对智能教育风险的关键出路:共创复杂性治理范式,揭示教育生态的内生规律;厘清主体的协同机制,提升教育生态的抗逆基因;构建多元创新方法论,适应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应用 生态风险 内生机理 因应策略
下载PDF
论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刘炎欣 王向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8年第2期130-142,共13页
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程度,表现为主观上的从教意愿和专业发展愿景。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探讨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程度,表现为主观上的从教意愿和专业发展愿景。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探讨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思考教育情怀的生成机理,构建型塑教育情怀的策略,其核心在于生成仁爱之心,营造"相遇"的人生旅程;启迪自由之性,打造"唤醒"的教育氛围;铸造文化之品,形成"陶冶"的文化境遇;构建审美之情,培植"尚美"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升华需要教育者扎根教育沃土,培养实践情怀;立足理论建构,形成理性情怀;确立专业信念,培植专业情怀;提升教育境界,养成行动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情怀 生成机制 升华路径 文化哲学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下载PDF
论基于馆校合作的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牧华 付积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从馆校合作的视角,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目的,从价值认同、资源利用、平台建设、课程规划、团队建设以及机制保障六个方面,对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具体而言,即学校要认同场馆课程资源的价值;把握场... 本文从馆校合作的视角,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目的,从价值认同、资源利用、平台建设、课程规划、团队建设以及机制保障六个方面,对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具体而言,即学校要认同场馆课程资源的价值;把握场馆课程资源的本质特点,发挥场馆课程资源价值;主动与场馆合作,搭建馆校共育平台;将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体系;成立由学校、场馆以及第三方组成的课程审议团队;建立健全馆校合作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场馆课程资源 馆校合作 课程规划 课程审议 保障机制
原文传递
论隐性教育功能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21
11
作者 贾克水 张如山 朱建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 ,直接体验或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育者适应个体身心条件 ,能动地利用环境影响力引导学习活动的展开。隐性教育具有认...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 ,直接体验或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育者适应个体身心条件 ,能动地利用环境影响力引导学习活动的展开。隐性教育具有认知内化、品德养成、素质整合等功能 ,并通过舆论监督、环境暗示、情境陶冶、人际交往和情绪感染等方式实现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教育 教育功能 作用机制 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 教育环境
下载PDF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被引量:26
12
作者 程华东 《复旦教育论坛》 2003年第3期42-43,72,共3页
本文结合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 ,探讨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及基本思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机制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观念
下载PDF
教育资源整合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徐建中 李有彬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06年第4期3-6,共4页
教育资源整合在我国方兴未艾,为使教育资源整合有序、规范、科学地的操作,最大限度的接近或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较系统地对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意义、内容、分类以及原则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管理 教学设施 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 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
下载PDF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吴南中 夏海鹰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3-69,共7页
社会经济伴随互联网影响的深入正在转型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亟待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发挥学分银行的沟通作用,构... 社会经济伴随互联网影响的深入正在转型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亟待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发挥学分银行的沟通作用,构建的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持续稳定性和阶段一致性的学习体系,满足民众的终身学习需求。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着力点是学校体系建设、教育壁垒突破、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学习体验的优化。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实现明确主体、优化层级、责任到人;通过体系建设实现核心明确、框架流畅、重点突出;通过实践推动多元开放、质量保证和成效为本理念的落实;通过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全要素调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学习体系 区域 建构 学分银行
原文传递
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田生湖 赵学敏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75,81,共6页
推进机制建设的落伍已明显掣肘高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教育治理理念为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文章从教育治理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加快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的必然性,构建了"外部参与治理机制—内部建设治理... 推进机制建设的落伍已明显掣肘高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教育治理理念为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文章从教育治理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加快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的必然性,构建了"外部参与治理机制—内部建设治理机制—治理绩效评价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分析框架提出了当前阶段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立法;建立省级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和专家智库;建立第三方评价标准以及利益攸关方参与治理的有效渠道;高校要坚定治理理念,积极推进信息化组织机构优化与重构,强化配套制度建设,并及时开展信息化治理绩效自我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现代大学治理 教育信息化 推进机制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学俭 李晓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104,共7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产物,不仅体现人的本质存在,还是个体活动的社会化基础,更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研究从宏观层面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表现,从微观视角则可理解为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产物,不仅体现人的本质存在,还是个体活动的社会化基础,更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研究从宏观层面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表现,从微观视角则可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具体化。而这种具体化则体现为:人本性协同的育人理念;有效性协同的育人原则;完善性协同的育人方法;整合性协同的育人模式;调适性协同的育人实践;延展性协同的育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创新 育人机制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稳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74,共8页
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和认同的关键实践,它以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的转变以及知与行的辩证循环转化为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举措,是国家从社会团结稳定的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和系统... 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和认同的关键实践,它以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的转变以及知与行的辩证循环转化为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举措,是国家从社会团结稳定的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文化的传播,促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公民进行的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性实践。其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构成其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教育关系的持续建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家校社通力协作建构教育空间,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向生活化与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机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下载PDF
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恒久不变吗——改革开放以来的路径演化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隋建利 刘金全 闫超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共7页
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以及GDP年度数据,运用非线性MS(M)-VAR(p)模型,对我国教育投入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教育投入增长率在较低水平时波动性较小、持续性较大,在较高水平... 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以及GDP年度数据,运用非线性MS(M)-VAR(p)模型,对我国教育投入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教育投入增长率在较低水平时波动性较小、持续性较大,在较高水平时波动性较大、持续性较小。(2)宏观经济处于"低速"或"快速增长"态势时波动性较大,持续性较小;处于"中速增长"阶段时,波动性较小、持续性较大。(3)前期的GDP增长率对当期的教育投入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前期的教育投入增长率对当期的GDP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4)"教育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或"中速增长区制"时,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教育投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负相关;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教育投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投入 宏观经济增长 联动机制 非线性MS(M)-VAR(p)模型
下载PDF
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本质、结构和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向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72,共2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提出并论证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分析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与载体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力求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拓展研究空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隐蔽课程 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育机理
原文传递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杜育红 赵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6,共12页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已有研究在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测量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的二元经济,四十多年的发展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解释,探讨...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已有研究在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测量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的二元经济,四十多年的发展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解释,探讨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蔡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寻找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尝试提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框架。一方面通过分阶段分产业分部门进行增长要素分析,基于作用机制分别测算教育提升生产过程劳动力质量的贡献,提升整个社会人力资本与知识水平的外部作用,提升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以及在资本积累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借鉴舒尔茨的投资收益法,在分产业分部门的教育投资收益法基础上,通过加权的方式,计算各阶段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选择的教育指标能否实质性地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特征也是测算贡献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本指标的选择应该反映市场上不同时期对不同能力与技能的需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