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宙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评述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承羲
孙云鹏
+3 位作者
欧阳晴
李光金
周传明
庞科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板块发育了一套元古宙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以往被称为全吉群,不整合覆于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伏于寒武系之下。这套地层在全吉山、石灰沟及欧龙布鲁克山等地区的多个剖面出露良好,但在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板块发育了一套元古宙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以往被称为全吉群,不整合覆于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伏于寒武系之下。这套地层在全吉山、石灰沟及欧龙布鲁克山等地区的多个剖面出露良好,但在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全吉山地区保存的沉积序列相对最为完整。前人对于全吉群的划分、对比及其沉积时代长期存在不同认识。在《中国地层表(2014)》中,全吉群包括麻黄沟组至皱节山组,其中麻黄沟组、枯柏木组和石英梁组属南华系,而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属震旦系。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方面的证据表明,红藻山组及其下伏地层沉积于古元古代晚期到中元古代早期(距今约17~16亿年),代表了该时期的一套裂谷盆地沉积物,而上覆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沉积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晚于距今7.5亿年)。考虑到这两套地层之间存在着8~9亿年的沉积间断,本文支持将全吉群进行重新定义,厘定后的全吉群仅包含麻黄沟组、枯柏木组、石英梁组和红藻山组,上覆新元古代地层(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不做群一级别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欧龙布鲁克微板块
全吉群
元古宙
埃迪卡拉化石
原文传递
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定量古生物学和生态空间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承羲
陈哲
+4 位作者
庞科
王霄鹏
万斌
周传明
袁训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68,共27页
埃迪卡拉化石组成了全球埃迪卡拉纪地层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软躯体生物群落。根据其时代、化石种类以及岩性等,埃迪卡拉化石被划分为阿瓦隆、白海、纳玛三个不同组合。产自我国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的石板滩生物群是为数不多保存在海...
埃迪卡拉化石组成了全球埃迪卡拉纪地层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软躯体生物群落。根据其时代、化石种类以及岩性等,埃迪卡拉化石被划分为阿瓦隆、白海、纳玛三个不同组合。产自我国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的石板滩生物群是为数不多保存在海相碳酸盐岩中的埃迪卡拉化石生物群。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定量古生物方法划分出四个化石组合,检验并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所属的组合类型,以及初步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态空间利用情况。聚类分析和网络分析的结果,均倾向于将石板滩生物群划归于纳玛组合。然而在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NMDS)分析中,石板滩生物群因其化石属种组成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离其他典型的纳玛组合化石产地的点位相距较远。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活方式以底栖固着和底栖移动类型为主,其独有的实体化石和丰富、复杂的遗迹化石属种,拓展了人们关于该时期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认识。从生态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石板滩生物群要远高于阿瓦隆组合,接近甚至略高于典型的纳玛组合和白海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化石
石板滩生物群
多元统计
网络分析
生物组合
生态空间
原文传递
题名
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宙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评述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承羲
孙云鹏
欧阳晴
李光金
周传明
庞科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出处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国家专项(2019QZKK07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2005、41921002)
+3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700)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1102、213108)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130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693243)共同资助。
文摘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板块发育了一套元古宙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以往被称为全吉群,不整合覆于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伏于寒武系之下。这套地层在全吉山、石灰沟及欧龙布鲁克山等地区的多个剖面出露良好,但在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全吉山地区保存的沉积序列相对最为完整。前人对于全吉群的划分、对比及其沉积时代长期存在不同认识。在《中国地层表(2014)》中,全吉群包括麻黄沟组至皱节山组,其中麻黄沟组、枯柏木组和石英梁组属南华系,而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属震旦系。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方面的证据表明,红藻山组及其下伏地层沉积于古元古代晚期到中元古代早期(距今约17~16亿年),代表了该时期的一套裂谷盆地沉积物,而上覆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沉积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晚于距今7.5亿年)。考虑到这两套地层之间存在着8~9亿年的沉积间断,本文支持将全吉群进行重新定义,厘定后的全吉群仅包含麻黄沟组、枯柏木组、石英梁组和红藻山组,上覆新元古代地层(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不做群一级别的划分。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欧龙布鲁克微板块
全吉群
元古宙
埃迪卡拉化石
Keywords
Qaidam
Basin
Olongbuluke
terrane
Quanji
Group
Proterozoic
ediacara
-
type
fossils
分类号
P534.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定量古生物学和生态空间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承羲
陈哲
庞科
王霄鹏
万斌
周传明
袁训来
机构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68,共2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26000000,XDB18000000)
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QYZDJ-SSW-DQC009)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1307)联合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21002,41972005)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1102)。
文摘
埃迪卡拉化石组成了全球埃迪卡拉纪地层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软躯体生物群落。根据其时代、化石种类以及岩性等,埃迪卡拉化石被划分为阿瓦隆、白海、纳玛三个不同组合。产自我国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的石板滩生物群是为数不多保存在海相碳酸盐岩中的埃迪卡拉化石生物群。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定量古生物方法划分出四个化石组合,检验并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所属的组合类型,以及初步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态空间利用情况。聚类分析和网络分析的结果,均倾向于将石板滩生物群划归于纳玛组合。然而在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NMDS)分析中,石板滩生物群因其化石属种组成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离其他典型的纳玛组合化石产地的点位相距较远。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活方式以底栖固着和底栖移动类型为主,其独有的实体化石和丰富、复杂的遗迹化石属种,拓展了人们关于该时期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认识。从生态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石板滩生物群要远高于阿瓦隆组合,接近甚至略高于典型的纳玛组合和白海组合。
关键词
埃迪卡拉化石
石板滩生物群
多元统计
网络分析
生物组合
生态空间
Keywords
ediacara
-
type
fossils
Shibantan
biota
multivariate
analysis
network
analysis
biotic
assemblage
ecospace
分类号
Q911.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宙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评述
吴承羲
孙云鹏
欧阳晴
李光金
周传明
庞科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2
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定量古生物学和生态空间分析
吴承羲
陈哲
庞科
王霄鹏
万斌
周传明
袁训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