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刘江川 李鹏伟 +1 位作者 郭建强 陆慧琴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可通过持续牵拉使视网膜出现复杂多样的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够清晰显示iERM引起的...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可通过持续牵拉使视网膜出现复杂多样的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够清晰显示iERM引起的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在视网膜内层,不同形态的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可产生不同的视力预后;异位中心凹内层的出现是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内核层增厚可导致视物变形,而视网膜囊性腔隙可能与Müller细胞损伤有关。在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棉球征可评估感光细胞受损程度。论文就近年来iERM患者的OCT特征性改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椭圆体带 异位中心凹内层
原文传递
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姚一民 柴茜楠 +3 位作者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眼科》 CAS 2021年第6期453-459,共7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anterior macular membrane,IMEM)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与视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 目的研究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anterior macular membrane,IMEM)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与视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74例(74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VTA组(注药组,38例38眼)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35眼)。两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注药组术眼术中IVTA 2 mg/0.05 ml。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macular fovea thickness,CMT)、异常中心凹内层(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s,EIFL)+外丛状层厚度及眼压的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BCVA、CMT、EIFL+外丛状层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BCVA与EIFL+外丛状层厚度均密切相关(r=0.934,P=0.005)。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χ^(2)=3428.83,P<0.001;χ^(2)=445.67,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04;χ^(2)=11.31,P=0.001;χ^(2)=22.54,P<0.001),注药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明显。注药组和对照组CMT术后均显著降低(χ^(2)=1121.82,P<0.001;χ^(2)=355.92,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01;χ^(2)=21.15,P<0.001;χ^(2)=28.88,P<0.001),注药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对照组明显。注药组和对照组EIFL+外丛状层厚度术后显著降低(χ^(2)=842.68,P<0.001;χ^(2)=246.40,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EIFL+外丛状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01;χ^(2)=15.93,P<0.001;χ^(2)=11.98,P=0.001),注药组EIFL+外丛状层厚度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结论IMEM患者玻璃体手术术毕时IVTA有利于黄斑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曲安奈德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中心凹内异位层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异常中心凹内层的临床意义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姚一民 柴茜楠 +3 位作者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90只眼中,黄斑前膜(MEM)分级为2~4级者分别为68(75.6%,68/90)、18(20.0%,18/90)、4(4.4%,4/90)只眼。据此将2级设为A组,3、4级合并设为B组。两组患者年龄(t=0.015)、性别构成比(χ^(2)=0.060)、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F=2.2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4、0.809、0.141);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13,P=0.000)。所有患眼均行25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MEM及内界膜。观察手术后1、3、6、12个月BCVA、CMT变化以及MEM分级改善情况。手术前后BCVA、EIFL厚度、CMT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手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眼解剖结构的改变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手术后1、3、6、12个月,A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0±0.13、0.38±0.12、0.27±0.12、0.19±0.10,平均CMT分别为(364.82±81.29)、(281.65±72.45)、(228.55±55.34)、(182.84±56.13)μm;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14、0.60±0.13、0.54±0.14、0.52±0.14,平均CMT分别为分别为(455.88±69.60)、(440.18±68.65)、(383.76±65.38)、(371.39±66.60)μm。两组患眼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VA:F=37.913、11.479、24.250、39.013,P=0.000、0.002、0.000、0.000;CMT:F=10.987、39.610、55.789、79.987,P=0.002、0.000、0.000、0.000)。手术后12个月,A组68只眼中,MEM改善至1级57只眼;B组3级18只眼中,MEM改善至1、2级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异常中心凹内层
原文传递
异位中心凹内层黄斑前膜分期方案对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旭萌 李晓丽 +8 位作者 李苗 黄子旭 张贝贝 魏圆梦 杨琪翔 周佳木 葛可可 李盼 宋宗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EIFL分期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以及术前不同EIFL分期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根据EIFL分期方案,2期患者15眼(19.0%),3期患者54眼(68.4%),4期患者10眼(12.7%)。与3期、4期患者相比,2期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均较好(P=0.224、P<0.001)。术后6个月,所有EIFL分期患者的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EIFL分期与患者术前BCVA、CFT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与患者术后6个月BCVA、CFT也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6个月,46.7%的2期患者中心凹恢复正常形态,3期患者中5.6%改善为2期,4期患者100.0%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稍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EIFL分期方案是评估IMEM手术视力预后的一种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相比3期、4期患者,2期IMEM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并增加解剖结构恢复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异位中心凹内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下载PDF
异常中心凹内层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玥 项振扬 +2 位作者 杨友谊 陈爱菊 陈绮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年第1期9-15,28,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的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技术,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前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找出预测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可靠量化指标。方法基于SD-OCT图像4级分级方案对纳入本研究的93例(10... 目的利用高分辨的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技术,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前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找出预测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可靠量化指标。方法基于SD-OCT图像4级分级方案对纳入本研究的93例(103眼)IMEM患者进行分级,除1级组外,2级、3级、4级组受试者均接受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同时联合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术前EIFLT及其他OCT参数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建立术后视力的预测模型。结果除了年龄、外层黄斑厚度(OFT)在不同分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前参数在4组间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存在线性关系的术前参数:2级组包括年龄、术前BCVA,3级组包括术前EIFLT、术前BCVA。采用多重共线性回归法建立患者术后BCVA的预测模型。结论不同分级组IMEM的视网膜结构参数不一样,需进行分级研究。术前EIFLT是IMEM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负影响因素,无异常中心凹内层存在的2级IMEM是一个很好的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术后视力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参数对晚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玥 项振扬 +1 位作者 陈爱菊 杨友谊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分析晚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图像资料,探讨OCT结构参数与手术前后视力之间的关系,寻找术后视力预后的最佳预测指标,并找出该指标的最佳阈值。方法基于以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为标志的分级方... 目的分析晚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图像资料,探讨OCT结构参数与手术前后视力之间的关系,寻找术后视力预后的最佳预测指标,并找出该指标的最佳阈值。方法基于以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为标志的分级方案,纳入本研究的3级IMEM患者共40例(40眼),所有眼术前均为人工晶状体眼,均接受了23 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分析术前OCT结构参数与手术前后视力的相关性,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及OCT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寻找术后视力的最佳预测指标,并找出该指标的最佳阈值。结果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BCVA、中心凹厚度(CFT)和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均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仅EIFLT与术后BCVA存在强相关性(r=0.756,P<0.001)。术后12个月,40例中仍有23例(57.5%)为3级阶段。术前EIFLT<148.5μm,术后12个月BCVA最有可能≥4.7。结论术前EIFLT是3级IMEM术后最终BCVA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呈负相关。手术后仅部分患者的EIFL表现出解剖改善,仅部分术前EIFLT较小的患者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术后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特发性黄斑前膜 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术后视力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夹角变化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项子怡 毛剑波 +6 位作者 王勤美 张正熙 陈怡静 张士安 张晓雅 钟静 沈丽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单眼特发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组)纳入研究。将患者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谱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谱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参照文献中心凹内层异位的分级标准将ERM分为1~4级,分别为42、45、62、38只眼,并据此将IERM组再分为1级组、2级组、3级组、4级组。应用Image J软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测量视网膜动脉角及1/2视网膜动脉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VA与动脉角、1/2动脉角、CMT、FAZ面积、A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ERM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积缩小(t=-14.329)以及动脉角(t=-9.165)、1/2动脉角(t=-9.549)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IERM分级增大,动脉角、1/2动脉角显著减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级组与2级组动脉角及1/2动脉角、2级组与3级组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动脉角、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ERM组不同分级亚组间CMT、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与4级组之间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角减小(P=0.013)、CMT增厚(P<0.001)与BCVA降低相关。结论与健康眼比较,随ERM分级增大,动脉角显著减小;动脉角减小与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视网膜动脉角度 眼底照相 光相干断层扫描 中心凹内层异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