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道德批判——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陈光洁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3期37-43,共7页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主要形式:协作、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进行了道德批判。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彰显了资本主义协作的道德进步意义、‘异己的关系’决定‘异...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主要形式:协作、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进行了道德批判。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彰显了资本主义协作的道德进步意义、‘异己的关系’决定‘异己的权力’”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协作的道德景况。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分工的道德进步性、‘天命的支配’使劳动者变成‘片面的人’、自由时间使工人丧失精神发展的空间”的分析揭示出在分工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从本质上控制并改变了劳动”。通过对“‘制造出来的生产力’生成了更大的道德进步性、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了‘贪欲的增长’以及打破了劳动的道德界限”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机器应用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相对剩余价值
下载PDF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被引量:1
2
作者 董良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41-51,共11页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唯物史观和剩...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中发展完善的。在这个时期,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都已经成熟,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历史关系已经和盘托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也已经日渐清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彬彬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3年第12期34-43,共10页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形式价值论是其在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劳动价值论把一般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超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狭隘眼界,而且由于把劳动和财富生产过程作为分析的焦点,超出...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形式价值论是其在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劳动价值论把一般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超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狭隘眼界,而且由于把劳动和财富生产过程作为分析的焦点,超出了传统经济学关注流通领域的弊病。收入形式价值论则不仅关联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关联着国民财富的来源,启发了后来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又被称为“斯密教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详细地批判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并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决了斯密的矛盾,同时批判了收入形式价值论的矛盾和循环论证,并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收入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 斯密 价值理论 收入形式 剩余价值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